1 / 65

台灣政治

Week 15. 台灣政治. 1979. 司馬文武. 與警總完捉迷藏的日子─ ─ 1979 年黨外雜誌健將. 戒嚴時許多文章無法刊在主流媒體上,司馬就將它們轉投黨外雜誌。 當時中時內部有「兩大匪類」:統派共匪南方朔,台獨份子司馬文武。這些人「雖然很專業,永遠不會紅」。 中時老闆余紀忠雖是國民黨中常委,情治人員照查,報老闆為了應付政戰系統壓力,只能派有軍方背景者擔任主管。. 那時記者不能算真正記者,頂多是文宣人員。 可以看到有見解、有良心、憂心國事的君子,一碰到敏感問題就只能求自保。

airel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台灣政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Week 15 台灣政治

  2. 1979 司馬文武 與警總完捉迷藏的日子──1979年黨外雜誌健將

  3. 戒嚴時許多文章無法刊在主流媒體上,司馬就將它們轉投黨外雜誌。戒嚴時許多文章無法刊在主流媒體上,司馬就將它們轉投黨外雜誌。 當時中時內部有「兩大匪類」:統派共匪南方朔,台獨份子司馬文武。這些人「雖然很專業,永遠不會紅」。 中時老闆余紀忠雖是國民黨中常委,情治人員照查,報老闆為了應付政戰系統壓力,只能派有軍方背景者擔任主管。

  4. 那時記者不能算真正記者,頂多是文宣人員。 可以看到有見解、有良心、憂心國事的君子,一碰到敏感問題就只能求自保。 司馬認為:在新聞界能夠真正發揮監督力量之前,社會上需要培養一股健全的政治性制衡力量,否則新聞自由只是沙上築塔。一個有力的巨人也無法把自己撐起,國家一定要有反對黨,才能與執政黨一起把天花板撐起,才有言論學術新聞等自由。

  5. 1975年,《台灣政論》被勒令停刊,海外留學生在美抗議。1975年,《台灣政論》被勒令停刊,海外留學生在美抗議。 東歐、拉美、南韓等國,政府為打壓異議人士,但不會讓他們活不下去。報老闆往往被迫讓敢言的記者走路,但又暗地裡幫他們找工作,甚至在時候到了再請他們回來。

  6. 1976年,申請到獎學金,赴德進修新聞專業課程。1976年,申請到獎學金,赴德進修新聞專業課程。 • 1979年,《自由中國》創辦人雷震過世,報上只出現一百字的簡短報導。 • 後來康寧祥辦雜誌,找司馬幫忙,於是去《八十年代》工作,成為第一個有記者經驗的黨外媒體工作者。

  7. 其實黨外雜誌並沒有多偉大,只是剛好那時的台灣社會需要這些東西。其實黨外雜誌並沒有多偉大,只是剛好那時的台灣社會需要這些東西。 • 那時有不少體制內記者、教授,甚至是國民黨內的人主動投稿到黨外雜誌,想要說出是實、申張正義。他們也想透過黨外雜誌給他們的政黨和報社更大的改革壓力。

  8. 美麗島事件後,《八十年代》遭查禁,先後以《暖流》和《亞洲人》等名義再行發刊。美麗島事件後,《八十年代》遭查禁,先後以《暖流》和《亞洲人》等名義再行發刊。 辦黨外雜誌是很特殊的經驗,從採訪秘密消息來源、寫稿、到印刷、發行,都是偷偷摸摸、跑給警備總部追。很多消息還源看到報社記者都避之唯恐不及,看到黨外人士那更不得了,敢跟我們見面的實在不多。每次約會或計畫,都是秘密單獨,不讓人知道,因為到處都是線民。

  9. 所以經常換印刷廠,講電話也都有暗號,假報印刷時間;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闖關經驗,讓每一個環節和組織慢慢培養出躲避查禁的模式。所以經常換印刷廠,講電話也都有暗號,假報印刷時間;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闖關經驗,讓每一個環節和組織慢慢培養出躲避查禁的模式。 後來甚至和查禁人員產生「共生關係」,玩出遊戲規則。好比先印幾本假雜誌給他們抓,他們拿去領錢,剩下我們再繼續印真正要發行的東西。彼此還會套交情,聊聊天。

  10. 堅持新聞專業,不像鄭南榕較為基進,認為「你亂判,我叛亂」,新聞亂寫。堅持新聞專業,不像鄭南榕較為基進,認為「你亂判,我叛亂」,新聞亂寫。 黨外雜誌分兩派,一是行動派,如《美麗島》與黨外政治活動結合,而《八十年代》主張的是言論報國,強調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不搞政治活動。當然有人就會笑後面這一派是「放水派」,認為戒嚴時期沒什麼客觀可言。我們是走體制內、溫和改革的路線。

  11. 後來學習美國的《華盛頓郵報》,以小方欄的方式,把政壇內幕消息登出來。由我執筆的「台北耳語」,以簡潔筆法和犀利用語,報導並評論政界內幕。後來學習美國的《華盛頓郵報》,以小方欄的方式,把政壇內幕消息登出來。由我執筆的「台北耳語」,以簡潔筆法和犀利用語,報導並評論政界內幕。 後來我仔細觀察,很多黨外人士,都是生活過得很好的中產階級,從黨外到民進黨,很多農工階級跟著走;但事實上,領導階層都是中產階級,所以基本上都是保守派、既得利益者,不可能真正激進。那些領導階級的人都是心有餘裕才參加。我才開始體認到,自己絕對不能搞政治,人家都是什麼身份、什麼條件才去搞。

  12. 解嚴時,擔心未來失去使命感,沒有解嚴當奮鬥目標,要找別的目標才行。於開始關心司法獨立、司法改造和議會改革。解嚴時,擔心未來失去使命感,沒有解嚴當奮鬥目標,要找別的目標才行。於開始關心司法獨立、司法改造和議會改革。 其實美麗島事件和林宅血案後,台灣新聞工作者就沒有真正的危險了。相當少人因政治而死亡(鄭南榕除外)。

  13. 1990年,李登輝提名郝柏村任閣揆,反對聲浪四起,這是一大倒退。「幹!反對軍人組閣!」是那時新新聞的標頭。1990年,李登輝提名郝柏村任閣揆,反對聲浪四起,這是一大倒退。「幹!反對軍人組閣!」是那時新新聞的標頭。

  14. 辦首都日報時,有個天真想法,不想被財團和政客控制,所以沒有大老闆,由六十幾個小股東組成,以為這樣最獨立,不會被控制。結果碰到問題時,才知道這樣最笨,因為沒有人願意負責。我才瞭解辦報的為什麼都是財團和家族企業,因為不管賺賠,都要一直投資才辦得下去。辦首都日報時,有個天真想法,不想被財團和政客控制,所以沒有大老闆,由六十幾個小股東組成,以為這樣最獨立,不會被控制。結果碰到問題時,才知道這樣最笨,因為沒有人願意負責。我才瞭解辦報的為什麼都是財團和家族企業,因為不管賺賠,都要一直投資才辦得下去。

  15. Taipei Times花了許多心血,但報老闆對英文報的概念很薄弱,要我節省資源,直接把中文稿翻成英文就好,還叫我把英文報辦成語言學習刊物,看能不能刺激銷路。

  16. 其實接觸到許多國民黨好人與才才,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人士在國民黨做官,整個黨的表現卻那麼差?顯然是制度問題,因此我認為國民黨應該要輪替。其實接觸到許多國民黨好人與才才,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人士在國民黨做官,整個黨的表現卻那麼差?顯然是制度問題,因此我認為國民黨應該要輪替。 我當陳水扁總統就職演說起草人時,其實並沒有放「四不一沒有」上去,那是後來他們自己加的。 後來接國安會副秘書長是為滿足外交軍事方面的學習。任職其間,我完全不和記者往來,工作內容無關政治也不寫文章、不對外發言,因為我在政府工作,沒有權力在媒體上寫文章。

  17. 當專欄作家是最過癮的事,可以主張理想、推銷正義,自己都不用做。但要能做出好評論,文章必須讓讀者容易懂。當專欄作家是最過癮的事,可以主張理想、推銷正義,自己都不用做。但要能做出好評論,文章必須讓讀者容易懂。 • 記者是公共服務業,理當成為一門專業,在許多威權國家,記者往往由知識份子兼任,但記者本身應是一門新聞專業,做久了也會培養出特殊的職業個性。

  18. 1971 俞國基 來自中南部的聲音──1971年台灣時報總編輯

  19. 具有自由主義理想,在中華日報時就感到格格不入。以前在服役時,長官半夜叫我起來填表格入國民黨,我死都不填。有一次日報採訪主任出缺,請我擔任但又要我入黨,我還是不要,因此也失去升官機會。具有自由主義理想,在中華日報時就感到格格不入。以前在服役時,長官半夜叫我起來填表格入國民黨,我死都不填。有一次日報採訪主任出缺,請我擔任但又要我入黨,我還是不要,因此也失去升官機會。

  20. 後來轉到由高雄地方仕紳吳基福辦的台灣時報工作,任內我能盡情發揮,並幫報社建立了工作程序、內勤工作制度等。後來轉到由高雄地方仕紳吳基福辦的台灣時報工作,任內我能盡情發揮,並幫報社建立了工作程序、內勤工作制度等。 雖然台灣時報的收入不多、報社規模小、人才也不如大報,但言論都能盡情發揮。由於地處偏遠,不易引起中央注意,受到政治控制較弱,遂能偷渡許多自由思想進去。

  21. 當時管制新聞的黑手,有四條線:警總、調查局、國民黨文工會、軍方政工單位。當時管制新聞的黑手,有四條線:警總、調查局、國民黨文工會、軍方政工單位。 他們消息靈通,監視無孔不入。 我們常在文章中加一些隱喻諷刺的文字,看會不會怎樣,一旦沒事,就會有「有過了一關」的感覺。 現在解嚴了,不像當時想的都是如何「衝破」體制的問題。但更慘的是,現在的政府和政治人物,再怎麼刺、怎麼衝他們,都沒有反應,現在記者寫什麼,都好像丟到水裡面一樣沒反應。

  22. 南部很多老記者,收錢風氣很盛,王玉雲當高雄市長時,每年除夕夜,都會找記者到家裡打牌,固定輸錢給記者。打牌錢還會預訂價碼,說輸三萬,就會輸三萬。南部很多老記者,收錢風氣很盛,王玉雲當高雄市長時,每年除夕夜,都會找記者到家裡打牌,固定輸錢給記者。打牌錢還會預訂價碼,說輸三萬,就會輸三萬。 另外,當時也有些報老闆只是想借辦報來「養寇自重」,進行黨內鬥爭,都是從政治考量出發,不懂得尊重新聞專業,頂多靠黨外提高身價。台灣日報老闆傅朝樞就是這樣。

  23. 後來到舊金山遠東時報服務,這是相當具規模和水準的報紙,因為許多僑民希望藉這些力量制衡國民黨。後來我離開遠東,傅先生又跟我聯絡,我希望可以訂立合約,第一條就是「不受黨派、政治的介入」。後來到舊金山遠東時報服務,這是相當具規模和水準的報紙,因為許多僑民希望藉這些力量制衡國民黨。後來我離開遠東,傅先生又跟我聯絡,我希望可以訂立合約,第一條就是「不受黨派、政治的介入」。

  24. 後來我去美洲中時擔任總編輯,這段期間,余老闆很少干預我們。後來我去美洲中時擔任總編輯,這段期間,余老闆很少干預我們。 但後來我們刊登了希望雷根別連任的新聞,這篇文章直接傳到蔣經國面前,最後我只得離開。美洲中時後更因報導江南案而承受莫大政治壓力。1983年11月終於停刊。

  25. 解嚴後我做中時總主筆八年,有些敏感問題仍不能暢所欲言,我感覺很像代書。解嚴後我做中時總主筆八年,有些敏感問題仍不能暢所欲言,我感覺很像代書。 • 後來在自由時報十年,其實解嚴沒了、警總廢了、國民黨文工會也無力管制言論了,但報業還是會根據政黨力量和利益選邊站,自己把自己手腳綁起來。以前是國民黨在控制新聞自由,現在卻是媒體自己在控制新聞自由。

  26. 總的來說,台灣報老闆的政治性都太強,即便是較天真、沒有心機的吳基福都希望能夠影響政治。總的來說,台灣報老闆的政治性都太強,即便是較天真、沒有心機的吳基福都希望能夠影響政治。 台灣媒體人應更充實自己的人文修養,對藝術文學也能涉足,同時堅守新聞專業。我不是戀舊,但報業品質向下沉淪是事實,我們從業人員新有餘而力不足啊!

  27. 1972 南方朔 一輩子的評論志業──1972年民族晚報記者

  28. 碩士去跑記者,從頭學起,且當時記者薪水很低。但也因為跑小報,奠定了新聞實力。碩士去跑記者,從頭學起,且當時記者薪水很低。但也因為跑小報,奠定了新聞實力。 因保釣運動的學生集會,於是有了案底。調查局和警總人員長期跟他「喝咖啡」。

  29. 這輩子最得意的一條獨家:蔣介石死,治喪會議是全國最高機密,但卻讓他採訪到,包括哪一天出殯和扶厝,由誰主持。因為去問了青年黨主席和民社黨主席,才跑出這樣大新聞。因此多跑各個機關,多認識人是非常重要的。這輩子最得意的一條獨家:蔣介石死,治喪會議是全國最高機密,但卻讓他採訪到,包括哪一天出殯和扶厝,由誰主持。因為去問了青年黨主席和民社黨主席,才跑出這樣大新聞。因此多跑各個機關,多認識人是非常重要的。

  30. 在那時,有些新聞還用偷的。直接進官員辦公室,只要辦事人員不在,快得很,兩三秒內偷瞄公文,去打字室拿文件,或直接搶秘書桌子上的月會簿。正常時期新聞是正常跑法,不正當時期當然不正當手段囉。在那時,有些新聞還用偷的。直接進官員辦公室,只要辦事人員不在,快得很,兩三秒內偷瞄公文,去打字室拿文件,或直接搶秘書桌子上的月會簿。正常時期新聞是正常跑法,不正當時期當然不正當手段囉。

  31. 對台灣新聞界的貢獻之一,是建立了報館完整的言論系統。過去台灣新聞界的社論都是寄託給學術界,但學術界的人寫社論,不知道在講什麼。每一個報館應該是自成一個言論體系:新聞記者如果有綜合思維能力,這種記者應該變成專欄記者;假設這個專欄記者有抽象思維能力,將來應該變成主筆。對台灣新聞界的貢獻之一,是建立了報館完整的言論系統。過去台灣新聞界的社論都是寄託給學術界,但學術界的人寫社論,不知道在講什麼。每一個報館應該是自成一個言論體系:新聞記者如果有綜合思維能力,這種記者應該變成專欄記者;假設這個專欄記者有抽象思維能力,將來應該變成主筆。

  32. 後來辦新新聞,但其實也沒什麼。其實就是解嚴後,一堆人失業,決定去辦雜誌。講偉大點,就是新聞媒體人、自由知識份子跟政治人物分道揚鑣。以前我們靠他們混,大家混在一起,現在他們有他們的舞台,我們只好辦自己的舞台。後來辦新新聞,但其實也沒什麼。其實就是解嚴後,一堆人失業,決定去辦雜誌。講偉大點,就是新聞媒體人、自由知識份子跟政治人物分道揚鑣。以前我們靠他們混,大家混在一起,現在他們有他們的舞台,我們只好辦自己的舞台。

  33. 我始終認為,記者是人生最好的觀察位置。芸芸眾生都在演戲,記者是第一排觀眾,不是演員,對於幕後部份並不清楚;但因為記者是第一排,所以門開門關,那個縫隙開開入入的時候可以瞄到裡面一點點。我始終認為,記者是人生最好的觀察位置。芸芸眾生都在演戲,記者是第一排觀眾,不是演員,對於幕後部份並不清楚;但因為記者是第一排,所以門開門關,那個縫隙開開入入的時候可以瞄到裡面一點點。 評論與文學是不可分的,必須要有很強的文學底子,古代人寫政治評論和文學都是一起的。

  34. 我認為,堅持不只是道德的堅持,包括知識的堅持都要更多。我對現在台灣媒體超級不滿意,解嚴以後台灣的媒體生態發生最大的變化,就是「公共」不見了,通通變成八卦。台灣媒體界都不好好思考,台灣哪有什麼新聞?通通都是八卦。我認為,堅持不只是道德的堅持,包括知識的堅持都要更多。我對現在台灣媒體超級不滿意,解嚴以後台灣的媒體生態發生最大的變化,就是「公共」不見了,通通變成八卦。台灣媒體界都不好好思考,台灣哪有什麼新聞?通通都是八卦。

  35. 台灣社會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脈絡下,什麼都不談,只談競爭力。離開學校之後叫你充實自己,充實什麼呢?不是人文關懷,而是競爭力。另外一部份,人就是「消費」。所以現在消費變成一個很大的價值。大家拼命地消費,最後是媒體也消費、新聞也消費,一切東西都是消費。台灣社會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脈絡下,什麼都不談,只談競爭力。離開學校之後叫你充實自己,充實什麼呢?不是人文關懷,而是競爭力。另外一部份,人就是「消費」。所以現在消費變成一個很大的價值。大家拼命地消費,最後是媒體也消費、新聞也消費,一切東西都是消費。 現在的媒體控制,還自於誰的群眾比較凶你就怕誰!這是當前媒體最大問題。

  36. 1975 吳豐山 連寫二十年個人專欄──1975年自立晚報撰述委員

  37. 在自立晚報工作,原本想從政,以新聞報導作為經驗累積的基礎。最滿意的就是寫出《今天的台灣農村》的代表作,實際訪談了各類相關人士,對農村有深刻瞭解。在自立晚報工作,原本想從政,以新聞報導作為經驗累積的基礎。最滿意的就是寫出《今天的台灣農村》的代表作,實際訪談了各類相關人士,對農村有深刻瞭解。 如此馬上被警備總部注意,因為毛澤東搞造反第一個文件就是〈湖南農民調查報告〉。

  38. 雖然長期支持並參與黨外運動,但我跟黨外激進派的想法與作法,始終有程度上的差異。我認為,打倒國民黨沒有好處,只是另一個罪惡的循環。雖然長期支持並參與黨外運動,但我跟黨外激進派的想法與作法,始終有程度上的差異。我認為,打倒國民黨沒有好處,只是另一個罪惡的循環。 辦報不造反,造反不辦報,應堅持新聞與政治各有各的領域。但黨外民主運動確實需要老百姓支持,自立晚報在那時幫忙做了這事,我認為還是應該的。政府常跟我接觸,希望我們同情國民黨主政的困難。他們以為只要自立晚報不支持民主運動,民主運動就無法發起。

  39. 我們的目的是:我們要求的這些事情,政府都有能力解決,我們並非要把政府推翻,我們只想要改革。我們的目的是:我們要求的這些事情,政府都有能力解決,我們並非要把政府推翻,我們只想要改革。 1977年,我當自立晚報總編時,開始處理升高的對抗事件。我認為民主不可擋,我在報社擔任編務工作,義無反顧地支持民主運動。1977年中壢事件發生後,我們的社會記者也去採訪,做了全版報導。

  40. 和國民黨文工會主任我也認識,但我從頭到尾拒絕他的要求。而真正令人徹夜難眠的是林宅血案,我深深覺得台灣命運好可憐。和國民黨文工會主任我也認識,但我從頭到尾拒絕他的要求。而真正令人徹夜難眠的是林宅血案,我深深覺得台灣命運好可憐。 1981年到87年間,自立晚報、民族晚報和大華晚報三家晚報競爭激烈,最後自晚大勝。但後來報業競爭又進入完全不一樣的格局,自晚變成與中晚、聯晚競爭,自立無法像前一波競爭脫穎而出。 自立股東──台南幫成員,都做賺錢的事業,他們認為報紙無法賺錢。有的股東是國民黨中常委,認為投資報紙很累贅。吳三連先生去世後,增資就變成很困難的事。 

  41. 後來自立報系轉賣他人,自立工會抗爭。他們當時抗爭,不願賣報指給他們不信任的買主。然後開始訂編輯室公約、推動編採自主等協議。我的處境很為難,我必須代表原業主進行交易,也要照顧員工利益。但我認為工會抗爭過頭,我不認為員工可以選擇老闆,員工沒有權力決定報紙要賣給誰。後來自立報系轉賣他人,自立工會抗爭。他們當時抗爭,不願賣報指給他們不信任的買主。然後開始訂編輯室公約、推動編採自主等協議。我的處境很為難,我必須代表原業主進行交易,也要照顧員工利益。但我認為工會抗爭過頭,我不認為員工可以選擇老闆,員工沒有權力決定報紙要賣給誰。

  42. 一般人認為,吳三連先生對台灣人民抗日和政治民主發展都有貢獻。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吳三連先生是大器的台灣人。我和他對國家社會理念大部份都是一樣的。一般人認為,吳三連先生對台灣人民抗日和政治民主發展都有貢獻。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吳三連先生是大器的台灣人。我和他對國家社會理念大部份都是一樣的。 早先自晚老闆是外省人,有大中國主義,後來才轉向本土關懷。在我服務的二十幾年,報社核心價值就是本土關懷。台灣人民的利益、經濟、稅務負擔、地方建設,到後來鄉土文學論戰,我們都投入心力。自立更首開風氣之先,百萬元徵求本土長篇小說,還舉辦國自立盃棒球賽等。

  43. 後來我接管公視,也面臨很大的營運壓力。而立院應該只管預算,卻干涉公視內務。我們只能想辦法讓收支平衡,偏偏政府一直砍經費,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後來我接管公視,也面臨很大的營運壓力。而立院應該只管預算,卻干涉公視內務。我們只能想辦法讓收支平衡,偏偏政府一直砍經費,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 公視後來也成立工會,我對工會有一貫的態度。我鼓勵工人組成工會,發揮影響力,這是伸張人權。不過我也認為任何事情做過頭都不好,這是天理。

  44. 回顧台灣媒體環境的演變,戒嚴時,大部分人屈從高壓,反而一些小媒體表現較好。解嚴後,大家都很勇敢,但也開始荒腔走板。現在的媒體和政治環境是亂世。回顧台灣媒體環境的演變,戒嚴時,大部分人屈從高壓,反而一些小媒體表現較好。解嚴後,大家都很勇敢,但也開始荒腔走板。現在的媒體和政治環境是亂世。 記者,應該永遠是社會改革先鋒。

  45. 1979 李旺台 美麗島事件見證人──1979年台灣時報採訪主任

  46. 大二時,台灣時報由吳基福創辦。 當時社會對於記者的評價並勿好,尤其在鄉下。我決定不去教書而去跑新聞,父親知道後很生氣。兩三個月後,報紙上出現「本報記者李旺台特稿」時,父親偷偷剪下印有我名字的特稿與圖片。

  47. 吳基福經常說,辦報紙的人怎麼能跑去當中常委。這個觀念如今看來,仍算進步。具備這些先進想法,使台灣時報成為南部第一大報,開創出與中時及聯合不同的風格與視野。吳基福經常說,辦報紙的人怎麼能跑去當中常委。這個觀念如今看來,仍算進步。具備這些先進想法,使台灣時報成為南部第一大報,開創出與中時及聯合不同的風格與視野。

  48. 印象最深是,我寫了一篇特稿,批評中山大學西子灣海岸填平作為籃球場。沒想到當時中山大學校長李煥,正是吳基福恩人。吳對我說,「我在這方面的意見雖然一直與國民黨相左,但一直以來都是李煥在幫我。這條新聞他很不高興,雖然我疼惜你這人才,但……」印象最深是,我寫了一篇特稿,批評中山大學西子灣海岸填平作為籃球場。沒想到當時中山大學校長李煥,正是吳基福恩人。吳對我說,「我在這方面的意見雖然一直與國民黨相左,但一直以來都是李煥在幫我。這條新聞他很不高興,雖然我疼惜你這人才,但……」 後來,吳把我調到資料室,並囑咐我絕不能離開,也不可以生氣,一定要忍過這段期間。三星期後,我被升調為台北特派員。

  49. 後來有機會進中時和聯合,吳卻告訴我,去那邊你寫的東西一定為被埋沒。我也逐漸將自己定位為「以南部在地觀點為思考的記者」。後來有機會進中時和聯合,吳卻告訴我,去那邊你寫的東西一定為被埋沒。我也逐漸將自己定位為「以南部在地觀點為思考的記者」。 在台北那段時間,有很多東西可以報。時常訪問黨外大頭。後來被貼上「寫黨外新聞的記者」的標籤。最後連國民黨中央黨部都跑不進去,等於被封殺。

  50. 親自見到世界人權日遊行當天,明明大家手牽手喊口號,但真不知哪來的黑衣人,開始拿鐵鎚木棍毆打憲警。之後警察就來催淚瓦斯,大夥退都來不及。這就是我看到的美麗島事件真相──黑衣圍事者真不知從哪來的。親自見到世界人權日遊行當天,明明大家手牽手喊口號,但真不知哪來的黑衣人,開始拿鐵鎚木棍毆打憲警。之後警察就來催淚瓦斯,大夥退都來不及。這就是我看到的美麗島事件真相──黑衣圍事者真不知從哪來的。 事後主流媒體就以暴民流氓來形容示威者。還派一堆明星去慰勞受傷警察。連自己都始懷疑自己支持的對象和理念。國民黨當時就是這樣利用媒體來整肅異己。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