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6

重点内容: 腹前外侧壁 : 腹前外侧壁肌肉名称、位置和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区的层 次特点,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

重点内容: 腹前外侧壁 : 腹前外侧壁肌肉名称、位置和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区的层 次特点,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睾丸和精索的被膜及其与腹壁 层次的关系 概念 : Scarpa 筋膜、腹直肌鞘、弓状线、白线、腹股沟三角、 精索、鞘膜腔 结肠上区 :大、小网膜的形成和所含的结构 胃的位置、毗邻、韧带及其血管分布 十二指肠的分部及毗邻

aloh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重点内容: 腹前外侧壁 : 腹前外侧壁肌肉名称、位置和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区的层 次特点,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重点内容: 腹前外侧壁:腹前外侧壁肌肉名称、位置和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区的层次特点,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睾丸和精索的被膜及其与腹壁 层次的关系 概念:Scarpa筋膜、腹直肌鞘、弓状线、白线、腹股沟三角、 精索、鞘膜腔 结肠上区:大、小网膜的形成和所含的结构 胃的位置、毗邻、韧带及其血管分布 十二指肠的分部及毗邻 肝的位置、毗邻与韧带 膈下间隙的区分 肝外胆道的组成, 胆总管的分段、胆囊的位置、分部与毗邻 胰、脾的位置、分部与毗邻 肝门静脉的毗邻与属支 概念:网膜孔、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悬韧带、肝门、 胆囊三角

  2. 结肠下区: 肠系膜根的位置、跨过的结构 乙状结肠系膜的内容及其系膜根跨过的结构 左、右肠系膜窦的境界与特点 左、右结肠旁沟的位置与交通 阑尾的位置、阑尾静脉血液回流入下腔静脉的途径 概念:McBurney点、Lanz点、 腹膜后间隙: 左、右肾的毗邻 肾的被膜及肾筋膜的区分 肾蒂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输尿管腹部的毗邻 左、右肾上腺的毗邻 腹主动脉得分支与毗邻 下腔静脉的毗邻 概念:肾窦、肾蒂、Gerota筋膜

  3. 第六章 腹 部 第一节: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

  4.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一、层次 (一)、皮肤:除腹股沟附近的皮肤外,其它部位的皮 肤移动性较大。 (二)、浅筋膜: 腹壁下部(脐平面以下)分两层: 浅层称Camper筋膜,富含脂肪 深层为膜样层,称 Scarpa筋膜,后者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附着于阔筋膜,在中线附着于白线、也可以与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连。

  5. 1、浅动脉: ①腹壁浅动脉: 起自股动脉,越过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走向脐部。 ②旋髂浅动脉: 起自股动脉,走向髂前上棘,分布于腹前外侧壁下外侧份。

  6. 2、浅静脉:多在脂肪层 脐以上: 胸腹壁静脉 汇入腋静脉; 腹壁上静脉 汇入胸廓内静脉。 脐以下: 腹壁浅静脉 注入大隐静脉 腹壁下静脉 注入髂外静脉 脐区的浅静脉还和附脐静脉相吻合,回流入肝静脉。

  7. 3、浅淋巴管: 脐平面以上注入腋淋巴结,脐平面以下入 腹股沟浅淋巴结。 4、皮神经: 第7肋间神经分布于剑突平面, 第10肋间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第1腰神经分布于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联合上方的平面。

  8. 1. 腹直肌 上宽下窄, 起于胸骨剑突和5~7肋软骨的前面, 止于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有3-4条横行的腱划。 (三)肌层 腹直肌及3层扁肌组成

  9. 2.腹外斜肌 1)腹股沟管浅环: 为在耻骨结节 外上的一个三角形裂隙,由 外侧脚、内侧脚、脚间纤维和反转韧带 共同围成。 2)反转韧带 3)腹股沟韧带 4)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和耻骨梳韧带

  10. 3.腹内斜肌 4.腹横肌 1)腹股沟镰(联合腱) 2)提睾肌

  11. (四)腹横筋膜: 1.腹直肌筋膜;2.构成腹股沟管后壁; 3.腹股沟管深环;4.深环内侧增厚形成窝间韧带; 5.精索内筋膜

  12. (五)腹膜外筋膜(腹膜外脂肪) 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间。 内有髂外血管及分支,髂外淋巴结,生殖股神经,脂肪等。 (六)壁腹膜 脐以下形成5条皱襞,襞下端和腹股沟韧带上方有5个窝。

  13. 1. 皱襞:脐正中襞内含脐尿管索;脐内侧襞含脐动脉索; 脐外侧襞包裹腹壁下血管。 2. 窝:腹膜沟外侧窝:脐外侧襞外侧,对着深环; 腹股沟内侧窝,外侧襞内侧,对浅环和海氏三角; 膀胱上窝。

  14. (七)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1、血管 1)腹壁上动脉 2)腹壁下动脉 3)旋髂深动脉: 起自髂外动脉,为此区的深部结构(肌肉、髂骨等)的营养血管。

  15. 2.神经 (1)髂腹下神经: 髂前上棘内侧2~3cm处穿入腹内斜肌,腹股沟管浅环上方3 ~4 cm处穿出。分布于耻骨联合上方皮肤和腹壁下部的肌肉 (2)髂腹股沟神经: 在髂腹下神经的下方,进入腹股沟管,行于精索上方,出腹股沟管浅环。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皮肤,肌支支配腹壁下部的肌肉。

  16. (3)生殖股神经: 在髂总血管附近分为生殖支和股支。 生殖支进入腹股沟管,随精索下行,出腹股沟管浅环。 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肉膜。

  17. 二、局部结构 (一)腹直肌鞘: 构成 半月线、弓状线 (二)白线和脐环: 3块阔肌腱膜在中线上会合。上宽下窄,少血管。在脐周形成脐环。

  18. (三)腹股沟管 是腹外斜肌腱膜 与腹横筋膜 之间的裂隙。有4壁2口。 内容:男性 精索;女性 子宫圆韧带 1.腹股沟管前壁: 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 外口: 腹股沟管浅环

  19. 2.腹股沟管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

  20. 3.腹股沟管下壁:腹股沟韧带

  21. 4.腹股沟管后壁:腹横筋膜 联合腱 内口:腹股沟管深环

  22. (四)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是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腹壁下动脉外侧为腹股沟管深环。 特点: 无腹肌, 腹横筋膜薄, 腹股沟管浅环恰在此区。 易发生腹股沟直疝。

  23.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后壁,3个月末降至髂窝,7个月到腹股沟管深环,出生前降入阴囊。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后壁,3个月末降至髂窝,7个月到腹股沟管深环,出生前降入阴囊。 三、睪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腹膜形成鞘突,随睾丸下降,最后形成睾丸鞘膜与鞘膜腔。 穿过腹股沟管的一段鞘突闭锁,形成鞘韧带。 睾丸下降不到位,为隐睾。 鞘突未闭锁,可致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

  24. 第三节 结肠上区 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包含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和脾等结构。 一、食管腹部   长约1~2cm,食管右缘与胃小弯无明显界线,左缘与胃底间有贲门切迹为界。   食管前面有迷走神经前干,后面有迷走神经后干走行。   动脉来自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的食管支。

  25. 二、胃 (一)位置与毗邻 1、位置: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在11胸椎左侧,   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右侧。

  26. 2、毗邻:   胃前壁右侧有左半肝、左侧上部为膈, 下部与腹前壁相接触。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脾、胰、左肾、左肾上腺、 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27. (二)网膜与韧带 网膜是连于胃大、小弯的双层腹膜。分大、小网膜。 1、大网膜: 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由4层腹膜折叠而成。 前两层是胃前后壁浆膜的延续,至脐平面向后反折,向上附着于横结肠,形成后两层。   前两层直接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称胃结肠韧带

  28. 2、小网膜:   是连接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  肝胃韧带:为左侧的大部分,是从膈、肝静脉韧带裂连于胃小弯。 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的小部分,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   小网膜右侧为游离缘,其后方是网膜孔。 小网膜和胃后方有网膜囊。

  29. 网膜囊omental bursa 位置与境界: 前壁:小网膜、胃后壁、 大网膜前2层; 后壁:大网膜后2层、横结 肠系膜覆盖的器官 上壁:膈腹膜 下壁:大网膜返折处 区分: 网膜囊前庭、网膜囊上、下隐窝等部

  30. 3.胃脾韧带:胃大弯连于脾门。内有胃短血管、胃网3.胃脾韧带:胃大弯连于脾门。内有胃短血管、胃网 膜左血管。 4.胃膈韧带:胃底连于膈下,内有胃后血管。 5.胃胰韧带:幽门窦后壁至胰头、胰颈。

  31. (三)血管与淋巴   1.动脉:有6条   (1)胃左动脉:行于肝胃韧带内,发出食管支,5~6支至胃前、后壁。  (2)胃右动脉:起点不甚恒定。行于肝胃韧带内,分支至胃前、后壁。   胃左、右动脉终支互相吻合成胃小弯动脉弓。

  32. (3)胃网膜右动脉:行于胃结肠韧带内,分布于胃前、后壁和大网膜。(3)胃网膜右动脉:行于胃结肠韧带内,分布于胃前、后壁和大网膜。 (4)胃网膜左动脉:经胃脾韧带再入胃结肠韧带内,分布于胃前、后壁和大网膜。 胃网膜左、右动脉终支吻合成胃大弯动脉弓。 (5)胃短动脉:有3~5支,行于胃脾韧带内,分布于胃底前、后壁。

  33. (6)胃后动脉:出现率约70%,经胃膈韧带内至胃后壁。(6)胃后动脉:出现率约70%,经胃膈韧带内至胃后壁。 2.静脉: 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收纳幽门前静脉)注入肝门静脉; 胃网膜左静脉、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注入脾静脉 胃网膜右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

  34. 3.淋巴结: (1) 胃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小弯侧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大弯侧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脾淋巴结和幽门下淋巴结。

  35. (3)贲门淋巴结:收集贲门附近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3)贲门淋巴结:收集贲门附近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 (4)幽门上、下淋巴结:收集幽门部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 (5)脾淋巴结:收纳胃底部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

  36. (五)神经: 1、交感神经 T6-10 内脏神经 腹腔丛、节 胃 2、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的胃前支(起自前干)和胃后支 (起自后干)。

  37. 三、十二指肠位置 (一)分部及毗邻 1、上部:十二指肠球。 (1)位置:平对第1腰椎。 (2)毗邻:前上方:肝方叶、胆囊、网膜孔; 下方: 胰头、胰颈; 后方: 胃十二指肠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相邻。

  38. 2、降部: (1)位置:第2腰椎右侧,起自十二指肠上曲→脊柱右侧→第3腰椎水平向左形成十二指肠下曲。

  39. (2)毗邻: 前方:横结肠及其系膜,上半有肝右叶,下半有肠袢 内侧:胰头、胰、胆总管 外侧:结肠右曲 后方:右肾门、 肾蒂、输尿管

  40. 3、水平部(横部):10-12cm (1)位置:横过第3腰椎前方至其左侧,移行为升部。 (2)毗邻:上方:胰头、钩突 后方:右输尿管、下腔静脉、腹主动脉; 前方:肠系膜上动脉、静脉。 此部介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处,易引起Wilkie综合症。

  41. 4、升部:2-3cm 在脊柱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后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续为空肠。是空肠起始的标志。 十二指肠上襞:十二指肠空肠曲左侧、横结肠系膜根下方的腹膜皱襞。

  42. (二)十二指肠悬肌 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的深部,将十二指肠空肠曲悬吊于右膈脚上。

  43. (三)血管 1.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十二指肠上动脉、十二指肠后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的分支。 2.静脉:与动脉伴行、同名,汇入肠系膜上静脉。

  44. 三、肝 (一)位置与毗邻 1、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45. 2、毗邻: (1)上方:有膈、膈上为右肋膈隐窝、右肺底、心 (2)后缘:邻食管腹部。与相邻, (3)下面:胆囊、下腔静脉、右肾、右肾上腺、 结肠右曲、十二指肠上部、幽门、 胃前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