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9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鲁守军. 教师联系方式. 鲁守军 办公室:一楼成人教育办公室( 4 ) 手 机: 18560036930 邮 箱: fuwa1100808@126.com. 几本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教材. 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 中国现代文学史 》 ( 1917 — 1997 上册),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 ,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 ,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国现代文学 ”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amali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鲁守军

  2. 教师联系方式 鲁守军 办公室:一楼成人教育办公室(4) 手 机:18560036930 邮 箱:fuwa1100808@126.com

  3.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但随即遭到激烈的批评。

  5.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6. 绪 论(1)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 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 “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 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 新型的文学。

  7. 绪 论(2)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8. 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 第一个十年中 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作社。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第二个十年 ①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则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纳欧、施蛰存,穆时英等。③鲁迅杂文丰收。④1936年鲁迅逝世。 第三个十年 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很大。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作品

  9. 绪论(3)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1、 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10. 第一章 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1.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爆发的思想背景 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处于内焦外困之中,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当时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眼光探首域外,向西方寻找救国的方略,主张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是先驱。 2、到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和梁启超将这一思想腿向高潮。他们直接提倡西学,办新式学堂、学会,办报纸。所谓“家家谈时务,人人谈西学”。 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3、译介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是晚清维新 运动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

  12. 梁启超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变革,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享年五十六岁。

  13. 二、文学革命爆发的文化背景 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廷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中国国力的严重不足,他们最先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追赶世界潮流、拯救中华的紧迫感 。 2、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的变革中,应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3、白话文运动 4、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和输入

  14. 三、新文化运动的客观条件 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社会转型成为可能。 2、清朝末年(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同时新式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一大批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 3、现代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晚清报业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加之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4、科举制度废止后,终止了知识分子的仕进之途,一大批读书人被抛进了自由知识分子的境地。此时出现了以“思想”和“写作”作为的谋生手段、体现其自身独立价值的新的途径,他们有了新的活动空间。 5、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契机。

  15. 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 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6. 五、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特别是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后,更是结集了一大批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民主Democracy )和赛先生(科学Science),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7. 六、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其主要内容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奠定了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发轫人的地位。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六、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其主要内容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奠定了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发轫人的地位。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18. 胡适 1891-1962,原名胡洪騂(xi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19. 七、文学革命与旧文学势力的斗争 1、林、蔡之争 林琴南写了《致蔡鹤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孟、铲常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鹤卿)在《答林琴南书》中,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并宣称:“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林纾在上海《新申报》上抛出了两篇含沙射影诅咒文学革命领袖的文言小说《荆生》《妖梦》。新文化阵营进行了反击,李大钊、鲁迅等人都发表文章谴责所谓“国粹家”的历史倒退行为。 2、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斗争。分别发生在1922年和1925年。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文化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激进行为出批评。他们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后提出一个 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鲁迅写了《估学衡》一 文进行反击。章士钊在《甲寅》发表《评新文学运动》 等文,提倡“废弃白话”、“读经救国”等。新文化阵 营全力反击,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

  20. 八、文学革命的实绩 1、白话文全面推广。五四后各地所办报刊都采用白话文。1920年1月当时教育部颁布命令,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用白话文。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以胡适和周作人为代表) 4、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小说—鲁迅为代表。诗歌—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等。

  21. 九、文学革命的意义 1、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文学思想加以否定,代之以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 2、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3、在语言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22.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如胡适和陈独秀。 二、借鉴外国文学建设新文学 1、周作人《人的文学》大力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提倡“灵肉一致”的人道主义文学主张。规定了新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走向。 2、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所做的历史唯物论的初步解释,则是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四、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23.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一)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2、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24.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二) 3、新月社 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4、其他文学社团。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贡献。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③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25. 胡适的新文学初期理论(侧重语言、 形式) 1、 胡适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这两者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也是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 2、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上,胡适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从而引发了五四后一、二年间的“问题小说”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热潮。他还在《谈新诗》》等著述中提出过“诗体解放”,新诗不仅要用白话,还应不拘格律,向自由诗发展。他自己则实践着写出了新诗《尝试集》。 周作人的新文学理论(侧重内容) 1、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在1918年12发表著名的《人的文学》,以“人的文学”来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点 。1919年初周作人又在《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进一步把“人的文学”具体化。 2、对于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周作人不但常作散文批评 ,而且能写一手别有韵味的散文 ,他的散文强“趣味”和“平淡自然”的气质 ,追求 “涩味”和“简单味”。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26.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第一个十年(20年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17年1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文学革命的初期。新文学刚刚萌芽,除了鲁迅的几篇小说外,一般还很幼稚。 2、五四——192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段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这期间写成的。新文学的第一代重要作家大都在这一时期登上文坛。 3、“三•一八”惨案——1927年“四•一二”政变,革命形势急剧变化,许多作家投身到南方革命阵营和北伐战争中,创作相对沉寂并转向“革命文学”提倡的试验期。 二、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色:20年代特别是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大转折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有史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生联合起来参与国事最强大的一次。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但与传统文学 根本不同,而且也区别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学。 1、理性精神的显现 2、感伤情调的流行 3、个性化的追求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27. 第二章 文化巨人——鲁迅 • 大视野下概述对鲁迅的评价 • 鲁迅的创作道路及《呐喊》、《彷徨》 • 说不尽的阿Q • 故事新编 • 《野草》与《朝花夕拾》

  28. 鲁迅的照片

  29. 大视野下对鲁迅的概述评价 一、概述:在20世纪的作家之中,鲁迅是影响最大的一位。“鲁迅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学中一种“经典”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其他作家如鲁迅这样,在生前生后获得如此多的花环和掌声,当然也没有哪一位其他作家如鲁迅这样,在生前生后遭受如此的亵渎和漫骂。他的最大魅力就是对人心灵的征服。如果没有鲁迅,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将会黯然失色。 二、历史上的鲁迅 1、鲁迅在世的时候, 文坛上有两种评价:一是新文学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即使是他的论敌,对他的小说评价也很高的。二是左翼文学领袖——中国的高尔基。这是左翼文学对他的评价。 2、偶像鲁迅:在鲁迅去世以后,对鲁迅的评价发生变化。评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

  30. 三、对鲁迅的多种阐释 1、30年代右翼文人苏雪林的《鲁迅小传》 2、80年代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 3、90年代评价鲁迅是生命主义者。认为鲁迅以自己的独特的对世界和人生的体验,揭示了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并与一切黑暗抗战到底。反抗绝望,是鲁迅的人生哲学。 4、近几年,有学者把鲁迅看作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5、当下对鲁迅的批评(柏杨 余英时 王蒙 王朔 葛红兵 )

  31. 四、鲁迅的文学地位 1、从鲁迅的文学地位上看,他是中国20世纪文学巨人。从横的方面看,鲁迅和他同时代的作家比较,鲁迅的文学表现力量超过了他们。从纵的方面看,即使把鲁迅的作品和90年代最优秀的作家相比,也仍然毫不逊色。鲁迅的短篇小说和杂文,就是在今天看,也仍然是很优秀的。鲁迅的文学风格:深刻锐利、沉郁冷峻。鲁迅是思想家,是思想型作家,鲁迅是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是以揭示人的悲剧见长作家。 2、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鲁迅在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32. 五、鲁迅思想 一、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判 。用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鲁迅总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或不证自明的“真理”中发现荒谬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从来如此就对吗?”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明阴暗、残酷的一面。 二、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 1、鲁迅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在新文学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仁义道德吃人”。鲁迅又从日常生活和细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 2、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悲剧就一直跪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有站起来过。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鲁迅率先发现了这一秘密。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孔乙己》《祝福》等。 4、鲁迅的人生观 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由意志。人生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自由意志的实现。《过客》就是鲁迅人生哲学——自由意志的最充分的体现。

  33. 第一节 鲁迅生平及作品概述 一、鲁迅简介 1、生卒年代。生于1881年9月25日,卒于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三十八岁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为笔名。 2、生平: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日本留学。回国“幻灭”。排遣寂寞。彷徨之路。文艺论争。 二、关于鲁迅的作品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至1936年10月19 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 两部现实题 材作品《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故事新编》。3部散文集《野 草》《朝花夕拾》《两地书》。16部杂文集《热风》 《坟》 《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事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此外,还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34.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从1918年到1922年鲁迅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 《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其中的《不周山》而为14篇。1924年到1925年写11篇小说,于1926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彷徨》。鲁迅说《狂人日记》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呐喊》《彷徨》基本上是循着这样的一种内容上与形式上的美学创作风格来创作的。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与眼光 1、题材 鲁迅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本着“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重要题材。 2、眼光 鲁迅在观察和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这就是他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包括农民和知识者)的精神的痛苦。 (二)“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的先锋” 1、试验性 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 独立创造建立起来。 2、多样性 日记体、手记体、传记体、倒叙体、对话体等。 3、语言风格 追求表达含蓄、节制、简约、凝练

  35. 《狂人日记》 一、《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 这篇小说是五四新文学的“总序”,体现 彻底反封建总体倾向。 1、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从多层次展开。首先理解封建礼教“吃人”,其次理解为什么说礼教“吃人”。 2、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精神 二、独特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小说中是通过狂人形象来实现的 。 2、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意蕴深厚的狂人形象。狂人是一个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36. 《阿Q正传》 一、阿Q的形象: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一)、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1、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2、深受封建观念毒害,狭隘保守,落后不觉悟。 3、对待革命的态度:恨——喜——梦,阿Q式的革命。 二)、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是: 1、妄自尊大。2、化丑陋为荣耀。3、化痛苦为幸福。4、惧强凌弱。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 国民劣根性的最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性。 1、对复古心理的否定。2、对空想主义否定。3、对“瞒”和“骗”批判。4、对“羊与凶兽”的双重性格的批判。 三、精神胜利法与普遍的人性心理弱点。 1、是正常的心理调节机制。2、作为精神弱点的精神胜利法。3、涉及到普遍的人性

  37. 第三节 说不尽的阿Q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1、在20年代启蒙主义思潮时期和30、40年代民族救亡思潮时期,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2、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 3、80年代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阿Q新的解释,阿Q再一次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4、近年来,人们开始对阿Q性格的人类学内涵展开探讨, 作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难,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鲁迅是不朽的,阿Q的意义也是说不完的。阿Q是超越时代的。

  38. 第四节 最后的创新——《故事新编》 •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但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取材是来源于古代的题材,只不过作者根据需求做了艺术处理。 • 《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1935年,历时13年。前三篇《补天》《奔月》《铸剑》写于1922—1926年之间,属于鲁迅的前期的作品。后五篇《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写于1934—1935年之间,是鲁迅后期作品。 • 《故事新编》的特点 1、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2、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3、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39. 第五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 《野草》收作品23篇。 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其风格可用“独语”来括,主要是作者抒发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也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野草》比较很晦涩难懂。 它大致表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抨击 2、寄托作家自己在黑暗中与旧势力奋勇搏斗 3、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和情感 4、表达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孤寂,以及 为挣脱这困惑所进行的思索 5、洋溢着春意、蓬勃的精神

  40. 《朝花夕拾》 1、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十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待到1927年5月编订成书的时候,改题为《朝花夕拾》。是鲁迅追怀往事“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 2、这组散文的风格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有一种“谈闲天”式的氛围。《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潮流的“闲话风”散文风格。 3、《朝花夕拾》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些趣事,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之气,有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动人的力量。 4、《朝花夕拾》写了人类天性中的至爱与真情。 5、《朝花夕拾》也写了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从而构成一种批判的风格。

  41.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说(二)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问题小说”作家 第三节 主观抒情小说家—郁达夫

  42.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一、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新纪元的开始。随后鲁迅的《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小说相继问世。20年代小说就此拉开了序幕。 二、20年代小说的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 第二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乡土小说” 第三类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以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

  43. 一、问题小说 (一)、概念及内涵 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其作家主要由文 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最早给问题小说命名的是周作人,1919、2《中国小 说中的男女问题》对“问题小说”的阐述。 (二) “问题小说”形成的两个方面原因 1、“问题小说”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2、受易卜生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 (三)、风格特征 1、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思想主题,提出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 2、以现实人生为题材、以理想主义为基调,作品充满了哲理色彩。 3、通常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4、是一种社会功利性小说,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审美价值被削弱。

  44. 问题小说作家(一)庐隐(1898——1934) 1、她是文学研究会的首批会员。创作一开始多为问题小说,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1921年《小说月报》第12卷上发表。随后又写了《两个小学生》《一封信》《灵魂可以卖吗?》等。但都不太出色。 2、1921年以后她以自己和自己的朋友生活为蓝本,写出了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以及中篇《海滨故人》,才真正显示出她的个性: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尤其是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

  45. 庐隐:“五四的产儿” 3、1931年创作以好友石评梅与高君宇恋情 为题材的凄绝哀艳长篇小说《象牙戒指》。 4、庐隐的小说叙述不事雕饰,激切直露, 同时也嫌单调,少含蓄。叹号的大量运用 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容量,相对削弱了小说 语言的雕塑功能。她喜穿插日记、书信, 重视哀切动人的环境气氛烘托,甚于对人 物性格的刻接,结构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

  46. 问题小说作家(二) :王统照 王统照的创作是社会与思想历程的再现。他的“问题小说”更突出 “爱”与“美”的观点,但与冰心不同的是,他的思想是理性形成的 是受过教育与训练的。他主张“美育”。短篇小说《沉思》《微笑》 是“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品。 理想:1919年第一篇小说《微笑》(阿根)是其抽象的朦胧的爱 与美理想的再现。 怀疑:1922、1《沉思》(琼逸) 设计:1922、8《湖畔儿语》(陈小顺),作者所设计的不幸。 现实:1923年《生与死的一行列》(老魏) 谴责:1928年《司令》 1922年王统照出版了《一叶》,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 篇之一。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1933年出版的《山雨》,被认为 是描写北方农村的第一部坚实的长篇,有人甚至把它与同年出版 的茅盾的《子夜》相提并论。

  47. 二、乡土小说 一)、乡土小说:又被称为“流寓者的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乡土小说兴起于1923年前后,主要作者有废名、许杰、许钦文、鲁彦、徐玉诺、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黎锦明等。关于乡土小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序》中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 二)、流派的风格特征 创作流程:流寓都市——思乡 (1)对宗法制乡村文化的批判、(2)对落后习俗的揭示、(3)对故乡美丽自然风光的怀念。

  48. 三)、乡土小说流派的风格特征 (一)文化批判与风情展示:对乡村社会的残酷的批判与落后习俗的揭示。 茅盾说“点缀着冷酷的、野蛮的习俗”,械斗:彭家煌《怂恿》;典妻:许杰 《赌徒吉顺》;借种:彭家煌《活鬼》;乡刑:蹇先艾《水葬》。 (二)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落后习俗:王鲁彦《菊英的出嫁》为代表。写了“冥婚”。 (三)在悲惨的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写出了衰 败中的美丽,与都市生活相对立的恬静美丽。许杰《惨雾》、废名《竹林的 故事》 (四)在人生与社会描写中,隐含着或浓或淡的乡愁。思乡、思亲的伤感情 调,“无可奈何的悲愤”。许钦文《父亲的花园》《石宕》。 乡土小说对现代文坛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农民和农村题材大规模地引入文 文学表现领域。

  49. 四)、乡土小说代表作家 20年代乡土小说家中不少是浙江、湖南、安徽、河南等地人。 1、王鲁彦 乡土写实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注重对家乡宁波镇海一带风物、民俗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小说《菊英的出嫁》《黄金》。 2、彭家煌 小说以稳健沉实著称,有相当多的喜剧色彩。《怂恿》是乡土文学创作的一篇力作,写得比较圆熟。被茅盾称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 小说叙述是冷静机智的,具有农民式的风趣,将本是悲剧性的故事渗入喜剧色彩。 3、台静农 1923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少而精。小说作品主要是集子《地之子》 主要以安徽故乡的人事为材料,描写宗法制度对故乡底层的精神统治。最著名的是《拜堂》。 4、许钦文 受鲁迅小说影响较早的语丝社作家。小说集《故乡》。中篇小说《鼻涕阿二》 《疯妇》 5、蹇先艾 文学研究会后期青年作家,代表作《水葬》。 6、许杰 以表现浙东的乡村悲剧见长。 《惨雾》 《赌徒吉顺》

  50. 三、“自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 (自我表现的“身边小说”) 1、命名:指五四时期以创作社为主体,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一个小说群体,他们的创作多取材于作者的身边生活,强调内心自我的充分表现,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形式。 2、特点: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不以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思想意识的教化为主,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并以这种感情去打动读者为主。 3、代表作家:(一)郁达夫在日本期间写了三篇小说,即《银灰色的死》、《沉沦》和《南迁》,都以留学生活为题材。1921年这三篇小说以《沉沦》为名结集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二)创造社抒情作家群倪贻得、陶晶孙、叶灵凤、滕固、王以仁等。 张资平 前期创作社小说家,初期的某些短篇小说《梅岭之春》《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有浪漫伤感的气息。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采用自叙传写法,这是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