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漢字演變─篆隸草行楷

漢字演變─篆隸草行楷. 陳政一 整理. 甲骨文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特指商末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所記的文字。   殷人十分迷信,凡遇大事小事,如祭祀、征伐、漁獵、出入、年成、風雨陰晴、疾病禍福等,都要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占卜的方法是首先打磨烏龜殼(主要是龜的腹甲版)或者其他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然後鑿鑽其反面,再加火烤,使正面顯示裂紋 。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漢字演變─篆隸草行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漢字演變─篆隸草行楷 陳政一 整理

  2. 甲骨文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特指商末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所記的文字。  殷人十分迷信,凡遇大事小事,如祭祀、征伐、漁獵、出入、年成、風雨陰晴、疾病禍福等,都要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占卜的方法是首先打磨烏龜殼(主要是龜的腹甲版)或者其他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然後鑿鑽其反面,再加火烤,使正面顯示裂紋。甲骨文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特指商末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所記的文字。  殷人十分迷信,凡遇大事小事,如祭祀、征伐、漁獵、出入、年成、風雨陰晴、疾病禍福等,都要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占卜的方法是首先打磨烏龜殼(主要是龜的腹甲版)或者其他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然後鑿鑽其反面,再加火烤,使正面顯示裂紋。 • 他們在卜兆旁邊刻上文辭來記錄向神鬼詢問的內容、神鬼的啟示以及後來事情發展的結果,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甲骨文辭,或者叫做殷墟卜辭。其實,另有一些特殊刻辭並非用於占卜,而是主要用於登記龜甲獸骨的來源、數量、整治的過程,以及有關人員的名字等,內容往往十分重要

  3. 甲骨文單字約有4,000,已識1,500左右,未識的多屬專名、僻字。甲骨文象形性很強,但已「六書」齊備。前後期字形有比較明顯的歷時變化,各期之間,各期之中,部分字有多種寫法,缺乏統一、固定的樣式。因以銳器刻就,所以筆畫多呈線形,相當均勻。甲骨文單字約有4,000,已識1,500左右,未識的多屬專名、僻字。甲骨文象形性很強,但已「六書」齊備。前後期字形有比較明顯的歷時變化,各期之間,各期之中,部分字有多種寫法,缺乏統一、固定的樣式。因以銳器刻就,所以筆畫多呈線形,相當均勻。 •   圖中為牛骨摹本及其釋文,內容是干支表。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干支字因為常用,筆畫相對簡單一些,大都用假借字。如「甲」是鎧甲之甲的本字,象形;「辛」是古代的一種刀具,象形;「巳」借用「子」字;「酉」本象酒罐之形。

  4. 甲骨文 • 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 • 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獸骨龜甲骨文。 • 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 文字的內容,除極少數屬於紀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王公問卜的記載,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 • 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來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

  5. 目前為止從遺存實物發現的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種成熟文字。目前為止從遺存實物發現的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種成熟文字。 • 甲骨文的形狀會因甲骨分期而略有差異,大致為武丁時期的甲骨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甲骨數量最多的時期。 • 商朝人好占卜,以火灼燒甲骨出現的「兆」(細小的縱橫裂紋)預測未來的吉凶。

  6. 甲骨文的發現最早時間,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甲骨文的發現最早時間,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 • 發現地點,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奧難辨的文句。 • 當時,村人當作龍骨轉售藥店為藥村。直至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經考古學家王懿榮發現,確定了它在研究歷史資料上具有珍貴的價值後,就開始被介紹到了學術界。 • 甲骨學的著述,最早問世的是劉鶚的「鐵雲藏龜」,時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

  7. 金文 • 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承接甲骨文而起。 • 初始於商末,盛於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 • 毛公鼎銘文共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 • 青銅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鐘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鐘鼎文」之名。

  8. 金文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又稱吉金文字、鐘鼎文字、鐘鼎彝器款識等,主要是指商周時代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中國大約從夏代開始進入青銅時代,晚商達到鼎盛階段。當時的青銅器上常鑄有作器者的族名、私名和所要祭祀的祖先名,字形比較原始,字數由少到多,能很清楚地反映出漢字發展演變的脈絡。商末周初一段時間,青銅器冶煉、鑄造技術又有了長足的進步,殷周王朝用大量的青銅賞賜貴族、大臣。這些人鑄造青銅器時,往往要刻鑄銘文來記述時王的恩賜,頌揚祖先的功烈,企望長久地留傳給子孫後代。

  9. 1985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4版採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可識的字)2,420字,附錄(還不能確定的字)1,352字,共計3,772字。這是今日可見金文的總數,雖不一定準確,也相差不遠。  同甲骨文相似,金文也是以象形字為基礎,象形性很強,「六書」齊備。因係範鑄成字,所以筆畫大多肥胖,但不如甲骨文那樣均勻。這些是金文字形方面較為突出的特點。1985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4版採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可識的字)2,420字,附錄(還不能確定的字)1,352字,共計3,772字。這是今日可見金文的總數,雖不一定準確,也相差不遠。  同甲骨文相似,金文也是以象形字為基礎,象形性很強,「六書」齊備。因係範鑄成字,所以筆畫大多肥胖,但不如甲骨文那樣均勻。這些是金文字形方面較為突出的特點。

  10. 金文的製造過程 • 利用粘土做一個與製成品大小相若的土胚(模型)。 • 另外再用粘土包裹着模型,待乾透後切開外層的粘土,作為外模。 • 將模型削去外層,作為內模。 • 在內模刻上圖案文字。 • 組合起外模和內模,並在之間放入銅片作為間隔空隙以待注入銅液。 • 將已溶化的銅注入。 • 將模冷卻打破,取出青銅器。

  11. 篆書 • 又稱篆文、篆體。 • 中文書寫這古老樣式,現今仍然經常用在藝術家之印。 • 篆書,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 大篆被認爲在周宣王期間以籀文的形式系統化。它們以垂直規則出現的瘦長字體描繪。

  12. 大篆和小篆統稱篆書,主要流行於漢代之前。 • 大篆是比較寬泛的稱呼,一般指《說文》籀文和石鼓文等先秦的文字。 •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納丞相李斯的意見,積極推行統一全國文字的政策,將秦國固有的籀文形體簡省刪改,形成了一種新的正式字體,稱為小篆。 • 李斯是歷史上篆書的第一大家,秦王朝統一文字政策的主要策劃人和推行者。

  13. 篆書的特點在於字體結構整齊,無論筆畫多少,都是一筆一筆地拉長來寫,筆畫的疏、密、長、短都要求配合得很好。篆書的特點在於字體結構整齊,無論筆畫多少,都是一筆一筆地拉長來寫,筆畫的疏、密、長、短都要求配合得很好。 • 漢字發展到了小篆階段,從筆畫到結構,前所未有地表現為定型化,對漢字規範起了很大的作用。 • 但小篆在實際應用中並不多見,存世的有許慎《說文解字》及一些刻石,其後實際成了一種匾額文字。

  14. 隸書 • 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 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15.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漢字從小篆到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漢字從小篆到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16. 草書 • 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 • 由於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 • 章草字字獨立,接近於行草,但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書寫不變。 • 後來楷書出現,又演變成「今草」,即楷書草書,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每個字一般也有簡化的規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時不易辨認。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為今草。

  17. 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 在狂草中,有「詞聯」符號,就是把兩個字(常見詞組)寫成一個符號。由於當時書寫多是從上到下地豎行書寫,詞聯符號的設計也類似。「頓首」「涅槃」等都有草書詞聯符號。 • 日語中的平假名是以漢字的草書形式為藍本創作的。

  18. 楷書 • 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楷書仍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鋼筆字。 •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19. 和隸書比較起來,楷書的線條更平直,而字形定型化則得到進一步加強。和隸書比較起來,楷書的線條更平直,而字形定型化則得到進一步加強。 • 具體說來,漢隸的筆勢大多是扁方形狀,向外攤開,而楷書筆勢則大多是長方形狀,向內集中。 • 漢隸的用筆大多帶有波磔,粗細變化很大,而楷書用筆要麼比較平穩,要麼出現硬折,粗細變化相對少些。

  20. 行書 • 或叫行楷,相傳是在後漢末年所創。 • 古人對行書的來源有如此看法:「行書即正書(楷書)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 從晉以來,多數書法家都兼工行書,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及其《蘭亭序》。

  21. 行楷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唐代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中已有所體現,至李北海筆下纔真正達到成熟和統一[1]。行楷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唐代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中已有所體現,至李北海筆下纔真正達到成熟和統一[1]。 • 行楷的特點是在楷書筆畫中溶合有行書的筆意,在行書結構中又吸收了楷書的成分 • 最著名的當數王羲之的《蘭亭序》,本來也是一份草稿。在唐代時,受到唐太宗的喜愛,他命令臣下臨摹多份,遺詔將原本和他隨葬,現在存世的只有摹本,最著名的是唐太宗的大臣馮承素的 摹本,因卷首有「神龍」小印,又稱「神龍本」。該本被認為最接近《蘭亭序》原本

  22. 漢字的由來

  23. 結繩說 • 《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原始社會部落或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 過去亦有學者據《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論說,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

  24. 八卦說 • 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裡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 《易緯‧乾‧鑿度》認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風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澤字的古文

  25. 河圖洛書說 • 《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 《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 「圖」、「書」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祕!神祕主義正是此說的一大特點。虛而言之,可以理解為圖畫與書錄,實而言之,可以理解為《易經》與《尚書》。  

  26. 《辭海》「河圖洛書」條下說: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一說禹治洪水時,上帝賜給他以《洪範九疇》(《尚書‧洪範》),劉歆認為《洪範》即洛書。《辭海》「河圖洛書」條下說: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一說禹治洪水時,上帝賜給他以《洪範九疇》(《尚書‧洪範》),劉歆認為《洪範》即洛書。 • 揭開此說的神祕面紗,不難發現,它真實的核心就是算數,能對照「九宮」演算法。所謂「九宮」,在讖緯家來說,是八卦加上中央,合為九(「五」位於中央,還可以和五行聯繫起來);在術數家眼中,則其數橫、豎、斜偏、相加得數恆為15

  27. 倉頡造字說 •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荀子》、《韓非子》也有記載。《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說: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 倉頡到底是什麼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用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28. 倉頡像 倉頡書跡圖

  29.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 •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於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質應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號,當時正處在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氏族社會階段),有四個鳥形圖案,與古漢字中的「鳥」(上行)和「隹」(下行)對照,十分相似。《說文》說,「隹」是短尾鳥的總名。 •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拿它們與古漢字中的一些「魚」比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確信漢字是從原始圖畫演變出來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