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3

第五章 呼吸 (respiration)

第五章 呼吸 (respiration). 呼 吸 系 统 概 图. 支气管细支气管树图. 肺泡示意图. 肺通气 : 肺泡与外界. 外呼吸. 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 呼吸. 气体运输: O 2 , CO 2. 内呼吸:组织气体交换. 肺通气 (ventilation). 吸气肌: 肋间外肌 膈肌 呼气肌: 肋间内肌 腹肌. 肺通气的动力: 压力差  呼吸运动  胸廓运动  呼吸肌 平静呼吸:吸气主动,呼气被动。 胸式呼吸:肋间外肌;腹式呼吸:膈肌 用力呼吸:吸气主动,呼气主动。.

angu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五章 呼吸 (respiration)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呼吸(respiration)

  2. 呼吸系统概图

  3. 支气管细支气管树图

  4. 肺泡示意图

  5. 肺通气:肺泡与外界 外呼吸 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 呼吸 气体运输:O2, CO2 内呼吸:组织气体交换

  6. 肺通气(ventilation)

  7. 吸气肌:肋间外肌 膈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 腹肌 • 肺通气的动力: • 压力差 呼吸运动 胸廓运动 呼吸肌 • 平静呼吸:吸气主动,呼气被动。 • 胸式呼吸:肋间外肌;腹式呼吸:膈肌 • 用力呼吸:吸气主动,呼气主动。

  8. 肺内压: • 吸气:肺泡压 < 大气压 • 呼吸:肺泡压 > 大气压

  9. 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 • 胸膜腔:脏层,壁层。 •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 吸气:负压增大(-5~-10 mmHg) • 呼气:负压减小(-3~-5 mmHg) • 胸内压变正值:110mmHg • 生理意义: • 维持肺泡扩张状态 • 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 气胸(pheumothorax)

  10. 气胸(pheumothorax)

  11. 胸膜腔内压形成 • 以胸膜腔密闭且含浆液为条件 • 胸廓生长>肺生长 • 胸廓容积>肺容积 • 胸廓将肺拉大 • 肺回缩 胸膜腔内负压 肺回缩

  12. 肺通气的阻力 • 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 弹性阻力:70% 胸廓的弹性阻力 肺的弹性阻力 • 肺的弹性回缩力(1/3) • 肺泡表面张力(2/3): • 液体分子间的引力。 • 肺泡内压与表面张力的关系: • P=2T/r

  13.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surfactant): • 脂蛋白(SP),肺泡上皮II型细胞分泌。 • 二软脂酰卵磷脂(DPPC),位于液体分子层表面。 • 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 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 • 防止肺水肿。 • 防止肺不张。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4.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surfactant

  15.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6. 顺应性(compliance): • 顺应性=1/弹性阻力 • C =V/  P (L/cmH2O). • 肺的顺应性: • 功能余气量:大 • 余气量、肺总容量:小 • 肺弹性阻力总是吸气的阻力,但是呼气的动力。

  17. 胸廓的顺应性: • 取决于肺容量 • 肺容量为肺总容量(TLC)的67% (自然位置时): • 肺容量 > 67%:吸气阻力,呼气动力。 • 肺容量 < 67%:呼气阻力,吸气动力。 • 非弹性阻力:30% • 气道阻力(主要):80~90%, R = 8L/r4。 • 惯性阻力 • 粘滞阻力

  18. 肺通气功能指标 • 潮气量(TV):500ml • 补吸气量(IRV):1500-2000ml • 补呼气量(ERV):900-1200ml • 残气量(RV):用力呼气后,肺内残留气量。 • 功能残气量(FRV):RV+ERV • 肺活量:TV+IRV+ERV • 时间肺活量:83%,96%,99%

  19. 用力肺活量(FVC) 用力呼吸量(时间肺活量) 通常以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数表示 FEV1:1秒用力呼气量

  20. 每分肺通气量: • 潮气量呼吸频率 • 500ml12次/min=6L/min • 每分肺泡通气量: •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150ml)+肺泡无效腔 • (500-150)  12次/min = 4.2L/min • 呼吸效率:慢、深>快、浅

  21. 气体更新 150 500 解剖无效腔 150 350 吸气 呼气 150 150 350 2500 2500 2500 150 呼气末 呼气末 吸气末

  22. 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时的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时的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结论: 在一定的呼吸频率范围内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

  23. 呼吸气体的交换 • 气体交换: • 肺换气: 肺泡  肺毛细血管 • 组织换气:组织毛细血管  组织液 • 呼吸膜:六层结构 • 液体与DPPC • 肺上皮细胞 • 基膜 • 间隙 • 毛细血管基膜 • 内皮细胞

  24. 肺换气的动力: • 分压差方向和量 •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 气体扩散速率: 分压差扩散面积温度溶解度 扩散速率  扩散距离 分 子 量 • 分压差:PO2是PCO2的10倍。 • 扩散面积:70-80m2,呼吸膜面积。 • 扩散距离:0.2-0.6m,呼吸膜厚度。 • 综合分压差、分子量、溶解度,CO2扩散速率是O2的二倍,故很少发生潴留。

  25. 通气/血流比值(alveolar ventilation/quantity, Va/Q) • Va(肺泡通气量)=4.2 L/min • Q(心输出量)=5L/min • Va/Q增大 无效腔气量增加:心衰、肺栓塞 • Va/Q减小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肺泡通气不良 • 梯度:肺尖部至肺底部逐渐减小。

  26. VA/Q • •

  27.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 物理溶解 • 化学结合 • 气体 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28. 氧的运输 • 物理溶解:0.3ml/dl,1.5%。 • 化学结合:19.5ml/dl,98.5%。 • 可逆结合,不需要酶 • 是氧合而非氧化(Hb中的Fe 2+始终为亚铁状态) • PO2高低决定结合或解离 • Hb构型及其与氧的结合或解离受多种因素影响。 紧密型T 疏松性R PO2(肺) Hb + O2 HbO2 PO2(组织)

  29. Fe2+ atom

  30. 氧离曲线 • 血氧容量(oxygen capacity): • 每100ml血液中Hb能最大结合的氧量。 • 血氧容量=15g/100ml  1.34ml O2/g Hb=20 ml • 紫绀:紫蓝色,Hb>5g/dl • 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s): • 指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氧量。 • 血氧饱和度(Sbo2): • 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31. 氧离曲线: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氧离曲线: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 曲线上段:平坦,Po2变化范围(60-100mmHg)大,Sbo2变化不大(>90%)。 • 高原生活或Va/Q降低,仍可保证氧的摄取。 • 曲线中段:较陡, Po2范围(40-60mmHg)大,Sbo2变化较大(90%-75%)。 • 机体安静时O2的释放。 • 曲线下段:最陡, Po2范围(15-40mmHg)不大,Sbo2变化较大(75%-22%)。 • 机体运动时O2的释放。代表O2的储备。

  32.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 Pco2或pH:曲线右移,Hb构型改变  Hb和O2的亲和力。 • 波尔效应(Bohr effect): Pco2或pH Hb和O2的亲和力。 • 温度:曲线右移  组织代谢增加, O2的需求。 • 2,3-二磷酸甘油酸(DPG):红细胞无氧代谢产物 • 2,3-DPG   曲线右移

  33. 二氧化碳的运输 • 物理溶解:5% • 化学结合: • 碳酸氢盐:88% CO2 + H2O  H2CO3 HCO 3- +H+ CA: Carbonic Anhydrase •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HbNH2 + CO2HbNHCOOH • 何尔登效应(Haldance effect): O2与Hb结合将促进CO2释放。

  34. 7% of carbon dioxide is dissolved in plasma 23% as HbCO2 (carbaminohemoglobin) 70% as HCO3- in plasma

  35. 呼吸运动的调节 • 呼吸中枢 • 脊髓:神经元  膈N、肋间N  呼吸肌 • 延髓:基本中枢,包括吸气神经元和呼气神经元。 •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抑制吸气。 • 大脑皮层:

  36. 中脑 脑桥 延髓 脊髓

  37. 呼吸节律的形成--吸气切断机制 •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 化学感受性反射 • 肺牵张反射: • 牵张感受器位于气管和支气管肌层中。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 • 肺扩张反射(Hering reflex) • 肺萎陷反射(Breuer reflex) • 防御性反射: 咳嗽反射(cough reflex) 喷嚏反射(sneeze reflex) • 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 J感受器位于肺泡壁毛细血管的组织间隙中。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变浅变快。

  38. 化学感受性反射 • 化学感受器 • 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I 型细胞,感受pH 、Po2 、Pco2。 • 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表处的神经元,感受脑脊液中pH 。 • 调节 • Pco2 :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 • pH :外周化学感受器 • Po2 :外周化学感受器

  39. 中枢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

  40. CO2+H2O H2CO3 H+ + HCO3- (-) PCO2 Respiratory center Mechanism (+) Respiratory center VE

  41. (-) PO2 Respiratory center Mechanism (+) Respiratory center PO2  Peripheral chemoreceptors VE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