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5

西周 ( 西元前 1045 年 - 西元前 771 年 )

西周 ( 西元前 1045 年 - 西元前 771 年 ). 電子工程學系一年級乙班 組長 : 李金坤 組員 : 劉浩慶,張文凡,許峰毓,蘇永成,謝東曄. 報告大綱. 西周的起源與簡史          張文凡 西周主要的政治制度與運作      劉浩慶 影響西周變化之重要歷史事件     許峰毓 西周文化社會現象          蘇永成 西周衰亡的原因           李金坤 西周對後世的貢獻與影響       謝東曄 結論 李金坤 資料來源. 朝代的起源與簡史. 張文凡. 周的傳說.

armani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西周 ( 西元前 1045 年 - 西元前 771 年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西周(西元前1045年-西元前771年) 電子工程學系一年級乙班 組長:李金坤 組員:劉浩慶,張文凡,許峰毓,蘇永成,謝東曄

  2. 報告大綱 • 西周的起源與簡史          張文凡 • 西周主要的政治制度與運作      劉浩慶 • 影響西周變化之重要歷史事件     許峰毓 • 西周文化社會現象          蘇永成 • 西周衰亡的原因           李金坤 • 西周對後世的貢獻與影響       謝東曄 • 結論 李金坤 • 資料來源

  3. 朝代的起源與簡史 張文凡

  4. 周的傳說 后稷,名棄,周族姬姓的始祖。母親是姜原,有邰氏之女,也是帝嚳高辛氏的正妃。據傳說,稷是帝嚳的妃子、有邰氏女姜嫄在野外踩到巨人的腳印,之後就懷孕,生下了棄。

  5. 周的傳說 姜原認為棄是不祥之物要丟棄他,但試了好幾次都失敗,將他放置在狹隘的小巷,路過的牛羊就保護他,放置到樹林裡,伐木的人就來照料他,再放置到冰面上,鳥會用羽毛覆蓋他,所以後來只好把他帶回家扶養。因為當初打算拋棄他,便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做棄。

  6. 周的起源 《國語•周語下》說:「自后稷始基,十五 王而文王始平之。」 《史記•周本紀》記載,15王為:后稷→不窋→鞠陶→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揄→公非→高圉→亞圉→組紺→太王亶父→季歷→文王,上下兩王皆為父子。

  7. 周的起源 棄在孩提時玩的遊戲和一般孩童不一樣,他喜歡種麻和菽,而且種的很好,他長大成人後,仍然喜歡農耕方面的事情,他懂得什麼地方適合種什麼作物,人們也都跟著他學習耕種的方法,就這樣,棄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後來舜帝起用棄,擔任農業方面的職務,指導老百姓耕種。之後,全國生產力提高,農業的收穫也增加不少。因此功勞,舜帝便把西方的邰封給棄,號叫后稷,另外又給姓姬氏。

  8. 周的起源 后稷死後,他的兒子不窋失官,逃往戎狄去,到了公劉時,為了發展農業又遷至豳(ㄅㄧㄣ)。到豳地後,周人開墾田地、營建房屋、並確立了一套舉行祭祀、宴會的禮儀。「京」、「京師」就是源自公劉時代對國都的稱謂。商王武丁時期,周成為商的封國。

  9. 周的起源 公亶父(後來被追尊為周太王)時,為避免西北戎狄部落的滋擾,周人再次遷都至歧陽周原。這時政治設施有了長足發展,王宮設皋門、應門,國都設宗廟、社稷即始於此時。古公亶父時期,生產力大幅發展,歧陽的人口在一年之內增加了五倍。

  10. 周的起源 太王死後,少子季歷繼位。由於與太伯所建吳國、任姓諸侯保持友好,加之商朝國力衰微,周的力量不斷壯大。商王武乙時期,周開始武力開拓領土,首先花了三年時間征服鬼方。之後,季歷繼續進攻山西地區的戎狄,在攻打燕京戎時受挫,然而接著還是攻克了余無戎。打敗余無戎後,季歷被商王文丁任命為牧師(一種相當於方伯的職位)。由於季歷將周國的領土大大向西北擴展,受到了文丁的猜忌,終於被文丁害死。

  11. 周的起源 季歷死後,其長子繼位,是為周文王,他曾被商王冊命為西伯。崇侯虎向紂報告了西伯對處死九侯的不滿,西伯因此被囚禁於羑(ㄧㄡˇ)里,直到西伯的屬下進貢美女和財物才被赦免。周文王一面殷勤侍奉殷王紂,一面借口征討叛國四處開拓領土,周的勢力得以大幅度擴張。崇侯虎所在的崇是當時的東方強國,也在激烈的攻城戰之後被周攻佔。文王在克崇後遷都到豐,仁政愛民,並建立了一套以卿士為首的官制,健全了政治機構,積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貴族,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礎。

  12. 周的起源 商朝後期,周武王十一年一月二十六日,此時紂王正派大軍遠征東夷之際,周武王見機不可失,在呂望等人輔佐下,以兵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東進突襲商朝,史稱牧野之戰。

  13. 周的起源 牧野之戰後,商人南征的軍隊尚未完全消滅,一部分武力仍然保留在東夷,直到周成王、周公東征的時代才完全消滅。

  14. 西周簡史 武王推翻商紂後,登上天子寶座,定都於鎬,建立了周王朝。不久,武王死後,他的兒子成王繼位,由於年紀還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輔政。 三公:太師-姜子牙    太傅-周公    太保-召公奭(ㄕˋ)

  15. 西周簡史 周公輔政,紂王的兒子武庚挑撥分封在外的管叔、蔡叔、霍叔,使他們引起對周公的不滿,聯合他們一起叛亂,周公親自率兵東征,經過三年才平定這場叛亂,也正式清除商朝。

  16. 西周簡史 周公攝政七年後,政治大權交還給長大的成王。成王死後,康王繼位。成康兩代天下安寧,據說四十多年都不用刑罰,此為西周的全盛時期,史稱「成康之治」。

  17. 西周簡史 周康王死後,子周昭王繼位。昭王十六年,他親率大軍南征楚荊,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經3年,昭王還師渡過漢水時溺死,軍隊也遭覆沒。繼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在位長達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穆王好遊行,致使朝政鬆弛。東方的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過聯合楚國的力量,才得以平定。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削弱。這一時期,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周懿王時,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周人深為所苦。

  18. 西周簡史 到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給民間帶來深重的疾苦。與此同時,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為壓制國人的不滿,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加殺戮。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起義。國人大規模暴動,厲王被迫出奔到彘(ㄓˋ)。

  19. 西周簡史 朝中由召公、周定公兩大臣行政,此時段被稱為共和時代。 厲王死後,宣王即位;而他不斷派兵討伐異族,重振了周朝的聲威,所以在他在位前期,史稱「宣王中興」。

  20. 西周簡史 過不久,朝政又開始敗壞,宣王最後被戎人打敗,周朝從此一蹶不振。宣王死後,傳子幽王,而幽王寵愛褒姒,信任小人虢(ㄍㄨㄛˊ)石父,使朝政更加惡化,終於引起犬戎攻陷鎬京,幽王被殺。而幽王的死也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

  21. 西周簡史 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外族犬戎騷擾,便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22. 西周帝系表 文王-> 武王 -> 成王 -> 康王 -> 昭王 -> 穆王 -> 共王 -> 懿王 -> 孝王 ->夷王 -> 厲王 -> 共和行政 -> 宣王 ->幽王

  23. 西周的政治制與運作 西周中央政權 封建制度 宗法制度 井田制度 禮樂制度

  24. 中央政府 • 自從武王滅商,周就建立統治四方的中央政權。等到周公東征勝利,營建東都成周,使宗周和成周的王畿連成一片,進一部形成統治四方的中央政權。 • 周天子管轄京都附近的土地,自居中央之國,稱為「中國」 ,而將其他土地分封給子弟親屬,以鞏固天下,中國之中,有王室、三公、卿士寮、太史寮、以及侍衛五個系統。

  25. 1.王室 王室居於最高位置。王位由嫡長子繼承。 王位繼承人稱為「太子」,也稱「宗子」或「東宮」。王的正妻即太子母,「后」。 王室事務通常與政治事務分開。王后有權過問王室事務,通常不參與政治事務。王室中設「宰」(或稱「太宰」)總管。太宰通常由宗族長老接管,周公也擔任過這個職務。

  26. 2.三公 三公在王的左右,即「太師」、「太傅」、「太 保」。這三者都是宗族的長老,對王負有指導、輔佐、監護的責任。三公之外,另有「三少」,對太子有相同之責任。 3.卿士寮 「卿士」通常有二至三人,由諸侯或畿內國君、大夫擔任。其文武合一,既是最高行政長官,又是軍事將領,司理軍事、內政、司法等部門。

  27. 4.太史寮 太史寮是掌管曆法、祭祀、占卜、文化、教育等事務的部門,以「太史」為首長。史官從夏商時期的巫職發展而來,與神事有關,其地位雖不如夏商時期那麼重要,但與卿士寮處於並列的地位。

  28. 第一次封建 原因: 武王滅商後,鑑於殷人在東方尚保有不可輕侮之力量,遂封邦建國,周天子用封建制度來屏藩周室,借諸侯領兵來屏藩周室。 其次,是安撫殷民。武王滅商後,為示不絕商祀,乃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以管理及安撫殷遺民,一則可防範叛變,二則可籠絡人心。 再者,行封建是為了監視殷民。武王恐商遺民勢力強頑不馴,不受安撫,遂封管叔、蔡叔、霍叔為三監,以資監視。

  29. 此外,武王敗紂,有賴下屬效命。武王為酬謝功臣,大封同姓及異姓功臣,如封周公子伯禽於魯,呂尚於齊等。此外,武王敗紂,有賴下屬效命。武王為酬謝功臣,大封同姓及異姓功臣,如封周公子伯禽於魯,呂尚於齊等。 最後,武王本「興滅國,繼絕世」及尊崇賢君之意,封黃帝之後於薊、堯之後於祝、舜之後於陳、禹之後於杞,以收籠絡人心之效。 結果 : 未能成功抑壓殷遺民力量,而屏藩周室和加強地方控制的作用也未能發揮。周公基於這兩項原因重新整理封建秩序,而有第二次封建

  30. 第二次封建 背景: 三監之亂 原因: 周室的顧慮成為了事實:紂王之子武庚叛變了。故此,周公親征平亂後,需要加強控制殷遺民,進一步分化他們,以防叛亂再起。 武庚叛變時,管叔、蔡叔及山東、黃河、淮河的部族亦一起作亂。顯然,周室對地方的控制不足,而諸侯不單不能屏藩周室,更反過來作亂。周公於是進行第二次分封,以加強諸侯屏藩周室的功用,並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31. 西周兩次封建

  32. 周朝疆域

  33. 封建制度 • 封建的意思是分封建藩 ,分封其宗親,來達到「以藩屏周」 。 • 周初的封建,由最高統治者周天子,將王室一部分土地,及該土地範圍的統治權,分給高級的封君「諸侯」 ,再由諸侯把自己一部分的土地、權力分給次級封君「大夫」。每一級封君要對賜予土地的上級稱臣,並履行若干義務,但在自己的封地內則享有最高的權力。封君是經濟上的地主,政治上的世襲統治者,內政幾乎完全獨立。

  34. 經濟結構上,天下的土地,名義上皆屬於天子所有,但天子實際所能控制的土地,只有王畿,其餘的土地則分為「封國」、「采邑」、「食田」(不可世襲)往下層層分封。在王畿與封國中,存在「國」與「野」的不同區域,住在這兩個區域中的「國人」與「野人」,其身分地位也有差異。經濟結構上,天下的土地,名義上皆屬於天子所有,但天子實際所能控制的土地,只有王畿,其餘的土地則分為「封國」、「采邑」、「食田」(不可世襲)往下層層分封。在王畿與封國中,存在「國」與「野」的不同區域,住在這兩個區域中的「國人」與「野人」,其身分地位也有差異。 • 在政治結構上,貴族階層隨著封建位階的高低,在軍隊建制、政治關係、封地大小,都有明顯的等級區分。

  35. 國人與野人的差別 • 國人:大部分是周族(平民)、原地區統治階層、殷遺民, 而國人享有政治發言權(參政權)、服兵役、納稅、法律保障 • 野人:城郭之外或農村的人民,而野人無參政權、從事農業生產、勞役繁重(如築城)、租稅重、自由受到限制

  36. 天子 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封建組織系統:

  37. 周代行封建制度,確立了天子與諸侯之尊卑和名分,並藉諸侯把握了國家的交通及軍事要準,從而鞏固了周室的統治,而封建的內容分為五種:周代行封建制度,確立了天子與諸侯之尊卑和名分,並藉諸侯把握了國家的交通及軍事要準,從而鞏固了周室的統治,而封建的內容分為五種: • 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等之封地、命卿及領軍數目不等。 • 封地-公、侯封地各方百里,為五等諸侯中最多者;伯次之,方七十里;子、男再次之,各方五十里。另外,封地不足五十里者為附庸。 • 命卿-大國(公、侯)三卿,俱由天子任命;次國(伯)三卿,二卿由天子任命;小國(子、男)二卿,一卿由天子任命。 • 軍制-大國(公、侯)置三軍,次國(伯)置二軍,小國(子、男)置一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 • 義務-諸侯有對天子朝覲納貢從征勤王等義務,天子則以時巡狩四方,諸侯間須互相聘問。

  38. (全部由天子任命) (二卿由天子任命) (一卿由天子任命) 天子 爵 位 封 地 命 卿 軍 制 卿大夫 公 侯 一軍 封地  伯 子 男

  39. 宗法制度 • 宗法制度的第一個特徵,是區別嫡、庶,以便藉著血緣的親疏,來決定政治地位的尊卑與繼承的順序,因此,在實際運作上,宗法制度有大宗、小宗的區別與嫡長子繼承制度。 • 宗法制度的第二個特徵,是「敬宗尊祖」的制度,藉著宗子(嫡長子)對宗廟的祭祀權,來強化各級封君的地位,以達到「敬宗收族」的地位,減少宗族權力或政治權力的爭執,具有穩固封建秩序的作用。

  40. 大宗? 小宗? 天子世世相傳,都是嫡長子繼承父位,宗奉始祖是為「大宗」。其他諸子封為諸侯為「小宗」。諸侯也是嫡長子繼承父位,其餘眾子分封為大夫,對天子來說,是「群宗」。大夫也是由嫡長子繼承父位的,其他眾子是「家臣」,家臣對天子沒親戚關係。諸侯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就是「大宗」,卿大夫對諸侯是「小宗」,對本族來說又 「大宗」。

  41. 西周宗法制度

  42. 宗法制度是一種以父權和族權為特徵的、包含有階級對抗內容的宗族、家族制度,嫡長子繼承製的確立是宗法制度發達和鞏固的標誌,一方面注重宗族的傳衍,另一方面注重宗族結構中以男權為主的上下關係。注重宗族繁衍和男權傳遞的父權制宗族的文化規範 ,所以宗法政治就是父權政治。

  43. 井田制度 • 為了奠定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 • 特色: • 土地不能買賣 • 農民以助耕公田方式代替『賦稅』 • 農民尚需向貴族繳納粟米及服勞役

  44. 將貴族將其土地畫分為九 個單位,每單位一百畝,中 間為『公田』,四周為『私 田』 • 八家義務共耕公田,收穫 全歸該貴族所有,私田由農 民各自耕種,收穫屬農民

  45. 禮樂制度 • 形成背景: 因襲並損益殷商時代的宗教祭祀儀式,相傳周公制禮作樂 • 內容: 不同身份的貴族必須根據不同的禮樂的規範行事,藉此以凸顯出尊卑貴賤的等級差別,貴族的禮可分為五禮 1. 吉禮: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自天子至庶人,等級分明(祭祀鬼神) a.祭天的「郊祭」,是天子專屬特權,諸侯不得僭越 b.天子可祭九州名山大川,諸侯僅能祭國境內的山川 c.祖先宗廟之祭: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人一廟,庶人無廟,只能進行家祭

  46. 2. 凶禮:指葬禮,殯葬服喪及陪葬品依身分地位而有等差,貴賤異制(喪葬、弔問) a.天子死稱崩,諸侯稱薨,大夫稱卒,士稱不祿,庶人稱死 b.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3. 軍禮:有關軍事的各種儀式,如誓師禮、凱旋禮等(迎賓、相見之禮)

  47. 4. 賓禮:接待賓客之禮,尤指天子與諸侯間的諸禮(征伐、會盟) a.巡狩:天子巡行視察諸國侯 b.朝覲:諸侯定期進見天子之禮 c.聘問:諸侯彼此間互派卿大夫出使對方之禮 d.盟會:天子會合諸侯,有事則會,不協則盟 e.慶弔:天子與諸侯或諸侯之間,凡有喜慶或喪患,則遣使慶弔 5. 嘉禮:泛指人際關係中的各種禮俗,包括飲食之禮、婚冠之禮等,依身分等級而不同(冠婚、宴飲)

  48. 作用: • 在政治上以朝覲之禮來辨明君臣大義、以聘問之禮來敦睦諸侯邦交、盟會及慶弔之禮等 • 在生活上有葬禮的服喪制度、婚禮的繁文縟節等 • 影響: • 因為在在禮樂的維系下,宗法封建的各項政治制度才能夠相互包容而真正有效運行 • 禮樂制度是立足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的,反過來,它又強化著小農經濟安土重遷的文化性格,排斥商業文明

  49. 3.從倫理文化的層面上,一方面,禮樂制度本身天然地具有倫理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取向,因此,它為各種適齡的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和精神素材;另一方面,禮樂面對的是相對固定的社會關系,因此,在它的影響下,中國古代以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核心的私德十分發達3.從倫理文化的層面上,一方面,禮樂制度本身天然地具有倫理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取向,因此,它為各種適齡的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和精神素材;另一方面,禮樂面對的是相對固定的社會關系,因此,在它的影響下,中國古代以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核心的私德十分發達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