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 一 ) 非金属单质结构特点 , 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非金属元素总结. ( 一 ) 非金属单质结构特点 , 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 二 ) 无机含氧酸的结构特点和酸性强弱变化规律. ( 三 ) 无机含氧酸的溶解性、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性的规律. III A IVA VA VI A VII A VIIIA (H) He B C N O F Ne

aur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 一 ) 非金属单质结构特点 , 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非金属元素总结 (一) 非金属单质结构特点,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二) 无机含氧酸的结构特点和酸性强弱变化规律 (三) 无机含氧酸的溶解性、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性的规律

  2. III A IVA VA VIA VII A VIIIA (H) He B C N O F Ne Al Si P S Cl Ar Ga GeAsSe Br Kr In SnSbTe I Xe Tl Pb BiPo At Rn §1 元 素 分 布 ◆周期表中的位置 非金属共22种 (五种准金属) 金 属

  3. 气体11种 ⅧA族6种、F2、Cl2、O2、N2、 H2 液体1种 Br2 固体10种 I2 AtS8 SeTe P4 As B C Si Si: 理想半导体材料 Si或Ge (P, As, Sb, Bi): n型半导体 Si或Ge(B, Al, Ga, In): p型半导体 ◆存在状态 非金属共22种, 常温压下

  4. §2 单质结构和性质 2.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 ① 非金属单质的成键规则 8-N 规则: N代表族数,每个原子的8-N 个价电子可与8-N个 原子连接, 形成 8-N个共价键, 即共价数为8-N 第八主族 稀有气体8-8=0 为单原子分子,范德华力为内聚力,分子型晶体

  5. 600 P P P P S8 第七主族 卤素 8-7=1 双原子分子,范德华力为内聚力,分子型晶体 第六主族 氧族元素 8-6=2 氧原子可形成复键,为双原子分子. 硫,硒,碲半径较大,不易形成p-p键,而倾向于形成尽可能多的单键 第五主族 氮族元素 8-5=3 氮原子可形成复键,为多重键双原子分子. 磷,砷,锑为三配位的有限分子 P4 As4

  6. 金刚石、晶体硅、硼等原子晶体 混合型晶体: 石墨 第四主族 8-4=4 碳、硅易sp3杂化,四配位金刚石结构, 原子晶体 有些单质由于形成大键,多中心键,键型发生变化,不遵守此规则,如硼单质中的多中心键的数目不等于8-N ②非金属元素的分类(按结构和性质) ● 小分子物质, 如单原子稀有气体, 双原子分子 ● 多原子分子物质S8 P4 As4 ●大分子(巨型分子)物质

  7. ◆非金属单质的性质 1. 常温常压下性质 常温常压下, F2、Cl2、Br2、O2 、S、P较活泼,其余在高温下可与其它物质反应。N2、C、Si、B不活泼 2. 与酸反应 (1) 不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2) C,B, S,P,I2等单质与氧化性酸作用 P + 5HNO3(浓) = H3PO4 + 5NO2 + H2O 2B + 3H2SO4( 浓) = 2H3BO3 + 3SO2

  8. 3. 与碱反应 (1) Cl2、Br2 、 I2 、 S、P等遇碱歧化 Cl2 + 2OH- = Cl- + ClO- + H2O 3S + 6OH- = 2S2- + SO32 - + 3H2O P4 + 3KOH + 3H2O = PH3 + 3KH2PO2 (2) Si B As等与碱反应放出氢气 Si + 2NaOH + H2O = Na2SiO3 + 2H2 此类单质多为两性和准金属 亲氧性强, 与氧形成含氧酸

  9. F2+ H2O = 2HF + O2 1 2 4. 与水反应 多数非金属单质不与水反应 (1) 卤素F2氧化水, 其余微弱反应 (2) C, B赤热与水蒸气反应 C + H2O(g) = CO + H2 B + 3H2O(g) = B(OH)3 + 3H2

  10. §3无机酸的结构和强度 ①分子型氢化物 ②无机含氧酸 3.1 分子型氢化物 B2H6 CH4 NH3 H2O HF SiH4 PH3 H2S HCl AsH3 H2Se HBr SbH3 H2Te HI ● 熔沸点 • 同一族氢化物 从上到下熔沸点升高. • 第二周期NH3 H2O HF反常高 • 2. 同一周期, 不太规律. 与分子极性有关

  11. 由上到下热稳定性降低 3.04 3.44 3.98 CH4 NH3 H2O HF 3.98 SiH4 PH3 H2S HCl 3.16 AsH3 H2Se HBr 2.96 SbH3 H2Te HI 2.66 从左到右, 热稳定性增加 ● 热稳定性 电负性减小,与氢结合能力减弱,稳定性减弱 NH3很稳定, PH3加热则分解。AsH3和SbH3在室温时逐渐自动分解,BiH3很容易分解

  12. CH4 NH3 H2O HF SiH4 PH3 H2S HCl GeH4 AsH3 H2Se HBr SbH3 H2Te HI 还原性依次增强 还原性依次增强 ● 还 原 性 除HF外, 其它分子型氢化物都有还原性 电负性减小,半径增大, 失电子能力递增,还原性增强

  13. ● 水溶液酸碱性 影响酸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反应在与质子直接相连原子对它的束缚力上。束缚力强弱与该原子的电子密度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电子密度的大小与原子所带负电荷数以及原子 半径有关系.表明的是某原子吸引带正电荷原子或 原子团的能力. 与质子相连的原子的电子密度,决定无机酸强度 H3O+ > H2O >OH -

  14. CH4 NH3 H2O HF SiH4 PH3 H2S HCl GeH4 AsH3 H2Se HBr SbH3 H2Te HI 酸性依次增强 酸性依次增强 ◆ 同一周期, 从左到右, 酸性依次增强 原子 所带负电荷依次减少, 原子的电子密度越来越小,氢化物酸性依次增强 酸性: NH3 < H2O < HF

  15. ◆同一主族, 从上到下, 酸性依次增强 原子所带电荷相同,但它们的原子半径增大, 电子密度逐渐变小,相应氢化物酸性依次增强. HF < HCl < HBr < HI H2O < H2S < H2Se < H2Te

  16. O|N HO — — O HO|B O|C HO — — OH HO — — OH - HO|B|OH O O 2- C N HO — — OH O O O O 3.2 无机含氧酸 结 构 ●第二周期非金属含氧酸及其盐 -

  17. O ↑ S ↓ O O ↑ P | OH HO | Si | OH 4- O O ↑ Cl ↓ O HO — — OH HO — — OH HO — →O HO — — OH Si O O O ●第三、四周期非金属含氧酸及其盐 中心原子sp3杂化,价电子对空间分布为四面体 可能含键:键; d-p键(反馈键)

  18. 5 O - O I O O O O ●第五周期非金属含氧酸及其盐 中心原子半径比较大, 5d轨道成键的倾向较强. 能sp3d2杂化,八面体构型, 配位数可为6 (也可为4)

  19. O O ↑ S ↓ O N H O O O ↑ P | OH HO | Si | OH O ↑ Cl ↓ O HO — — OH HO — — OH HO — →O HO — — OH 结 论 • 同一周期元素含氧酸结构相似. 非羟基氧原子数随 • 中心原子的半径的减小而增加 (2) 同族元素的含氧酸随中心原子的半径的递增, 分子中的羟基数增加,而非羟基氧原子数减少

  20. R—O—H = RO - + H+ 酸式电离 R—O—H = R+ + OH - 碱式电离 离子势 Z f = r R—O—H 酸 碱 性 1. R—O—H规则 由中心原子R的离子势决定 φ↑,酸式电离倾向↑; φ↓,碱式电离倾向↑ φ大极化作用强, 氧原子电子云偏向非金属阳离子, O-H键极性增强, 酸式离解为主. φ小碱式离解为主

  21. 减小,碱性增强 f f f > 0.32 酸式电离 < 0.22 碱式电离 = 0.22~0.32 两 性 增加,碱性渐弱,酸性渐强 经验规则 (r用pm为单位) 例1.Be(OH)2 Mg(OH)2 Ca(OH)2 Sr(OH)2 Ba(OH)2 例2. NaOH Mg(OH)2 Al(OH)3 Si(OH)4

  22. 2. 鲍林规则(半定量经验规则) (1) 多元酸逐级离解常数: K1 : K2 : K3 ≈1 : 10-5 : 10-10 例:H3PO4、H3AsO4、H2SO3、H2CO3…… 但有机酸和许多无机酸不适用。 (2) 含氧酸的K1与非羟基氧原子数目N有如下关系 K1=10 5N-7即 pKa ≈ 7 -5N 氧的电负性大,对中心原子有较强吸引力, 使中心原子正电场增加 ① 强酸pKa 0;② 弱酸 pKa = 0 ~7 ③很弱的酸 pKa = 7 ~ 14

  23. 3. 非金属含氧酸酸性变化规律 (1). 同一周期元素形成的最高含氧酸, 从左到右, 酸性增强 H4SiO4 <H3PO4 <H2SO4 <HClO4 (2). 同一族元素形成的同种类型含氧酸,从上到下,酸性减弱 HOCl>HOBr>HOI (3). 同一元素形成的含氧酸酸性随着氧化数的升高而增强 (4). 从第三周期开始,若干含氧酸失水形成链状,环状及网状 结构的多酸,缩和度越高,酸强度越大

  24. 电子诱导效应 例 含氧酸 N Ka HClO 0 3.2×10-8 HClO2 1 1.1×10-2 HClO3 2 103 HClO4 3 108 从结构上分析:N = X O 键数目,N↑,则X原子δ+↑,对羟基氧原子上价电子束缚力↑,使O — H键更容易断开

  25. 例 正磷酸H3PO4和焦磷酸H4P2O7 N=1, Ka1 = 7.5×10 -3 N=2, Ka1 =1.4×10 -1 ∴正酸缩合为焦酸,酸性↑ 酸性:正酸 < 焦酸 类似有:酸性 H2SO4 < H2S2O7

  26. §4含氧酸盐的性质 4.1 溶解性 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决定于晶格能及离子的水合能 1. 晶格能大,溶解度小。 Ca(H2PO4)2 CaHPO4 Ca2(PO4)3 易溶 难溶 难溶 阴离子电荷高,晶格能大,溶解度小 2. 水合能小,溶解度小 水合能与离子势有关,离子电荷低,半径大,离子势则小,水合能小,则溶解度小。 NaClO4>KClO4>RbClO4

  27. ●碱金属的盐类易溶于水, 仅少数碱金属盐是难溶的, 这些难溶盐一般都是由大的阴离子组成. 碱金属离子越大,难溶盐的数目越多----阴阳离子大小悬殊时,离子水合作用在溶解过程中占优势. ●Mg2+Ba2+ 半径增大,离子势减小,水合能减小.则MgSO4 BaSO4的溶解度成小。 3. 共价成份大,溶解度小。 ZnS CdS HgS 溶解度减小 (溶于稀盐酸) (溶于浓盐酸) (溶于王水) ①18e构型. ②随着Zn2+,Cd2+,Hg2+半径增大, 变形性增大,附加极化效应增大,共价成分增大, 溶解度减小.

  28. 4. 聚合程度大,溶解度小, H3BO3由于氢键联成大片,为固体酸,在冷水中溶解度小,可溶于热水。 溶解度: NaHCO3 < N a2CO3 NaHCO3通过氢键而聚合 焓变和熵变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29. 423K 523K CuSO4·5H2O CuSO4·H2O CuSO4 MgCO3·5H2O MgCO3· Mg(OH)2 4.2 热稳定性 1. 无机含氧酸盐热分解的类型-----六种分解方式 ① 带有结晶水的合氧酸盐受热脱水反应 ② 含氧酸盐的水合物受热发生水解反应 ③ 受热分解成氧化物或酸和碱的反应

  30. 593K Na2S2O7 2NaHSO4 >443K NH4NO2 N2 + 2H2O 431K AgNO2 Ag+NO2 强热 4NaSO3 Na2S+ 3Na2SO4 ④ 受热聚合反应----生成多酸盐 ⑤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⑥ 歧化反应

  31. 2. 无机含氧酸盐热分解的规律 ①同一金属稳定性 正盐>酸式盐>酸 Na2CO3> NaHCO3 > H2CO3 ②极化能力大的金属离子其盐易分解 BaCO3> SrCO3 > CaCO3 > MgCO3 > BeCO3 ③同一金属离子不同含氧酸盐稳定性 硝酸盐,卤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 ④高氧化态盐 > 低氧化态 KClO4> KClO3> KClO2> KClO

  32. 4.3 含氧酸及盐的氧化还原性 1. 影响氧化性的主要因素 ①中心原子结合电子的能力 电负性大,原子半径小,氧化态高的中心原子,获得电子能力强, 酸氧化性高 ② 分子稳定性 中心原子与氧之间的R-O键强度越高,键越多,分子越稳定,氧化性弱 ③ 其它外在因素 溶液的酸碱性,浓度,温度等外界因素

  33. H4SiO4 H3PO4 H2SO4 HClO4 几乎无氧化性 浓酸强氧化性 四 六 二 五 三 2. 氧化性规律 ①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氧化性增强 H2SO3 < HClO3 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氧化性成锯齿状上升 HClO4 < HBrO4 > H5IO6

  34. ③ 同一元素的不同氧化数含氧酸 氧化性: 低氧化态含氧酸 > 高氧化态含氧酸 X-O键数目↑,断开这些键所需的能量↑, 越难被还原,越稳定,HClO> HClO3 > HClO4 ④ 浓酸比稀酸氧化性强,酸又比相应盐氧化性强

  35. §5 p区元素周期性变化上的特殊性 5.1 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特殊性 • N O F 的含氢化合物容易生成氢键,离子性较强 • 2. 最高配位数为4, 以后各周期元素配位数可超过4 • 元素均有自成链特性,C-C 自成链最强 • 4. 多数有生成重键的特性 • 原子半径小, 形成键 + 键 • 5. 与第3周期相比较,化学活泼性的差别大 • 键离解能: N-N < P-P , O-O < S-S , F-F < Cl-Cl • 6. 同素异形体在性质上的差别较大

  36. 5.2 第四周期元素的不规则性 ● 主要体现在某些化合物的氧化性特别高 HClO4 < HBrO4 > H5IO6 SO2 < SeO2 >TeO2 H2SO4 < H2SeO4 > H6TeO6 H3PO4(非氧化性酸)< H3AsO4 ①从第四周期,出现了3d轨道,核电荷数增加大, 有效荷电荷数增大,半径增大的小。 ② 次外层18电子使电负性,金属性,电极电势等异常

  37. As(+3)、Sb(+3)、Bi(+3) 稳定性增强 As(+5)、Sb(+5)、Bi(+5) 稳定性减弱 5.3 第六周期元素-----6s2惰性电子对效应 ◆Bi(V)强氧化性起因——惰性电子对效应 惰性电子对效应在第三和第四主族也明显 类似:Pb(IV)、Tl(III)化合物呈强氧化性

  38. 1. HClO, HClO3 , HClO4 酸性大小排列顺序是:( ) A. HClO > HClO3 > HClO4 B. HClO > HClO4 > HClO3 C. HClO4 > HClO > HClO3 D. HClO4 >HClO3 >HClO D 2. 酸性强弱关系正确的是 ( ) A. H6TeO6 > H2SO4; B. H2SO4 < H2S2O7; C. H4SiO4 > H3PO4; D. HClO > HClO3 B

  39. B 3. 下列物质中,还原性最强的是 ( ) A. HF; B. PH3; C. NH3; D. H2S 4. 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离子在酸性介质中, 氧化性最强的是 ( ) A. SO4 2-; B. ClO-; C. ClO4- ; D. H3IO6 2- B C 5.下列含氧酸中,哪一种酸性最弱( ) (A) 氯酸 (B) 碳酸 (C) 碲酸 (D) 亚磷酸

  40. 6.在酸性介质中,欲使Mn2+氧化为MnO4-,可加下列6.在酸性介质中,欲使Mn2+氧化为MnO4-,可加下列 哪种氧化剂( ) A. KClO3 B. H2O2 C. 王水 D. (NH4)2S2O8 (AgNO3催化) E. K2Cr2O7 D B 7.亚磷酸溶液呈什么性( ) (A)强酸 (B)中强酸 (C)弱酸 (D)中性 A 8.下列氯化物中,哪一种不能水解( ) (A)四氯化碳 (B)四氯化硅 (C)四氯化锡 (D)四氯化锗

  41. 9.下列碳酸盐中,对热最不稳定的是( ) (A) CaCO3 (B) PbCO3 (C) Na2CO3 (D) K2CO3 B 10. 完成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 以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测定溶液中的I2含量 2S2O32- + I2 = S4O62- + 2I- (2) 以K2Cr2O7鉴定H2O2的反应(以戊醇萃取) Cr2O72- + 4H2O2 + 2H+ = 2CrO5 + 5H2O

  42. (3) 铋酸钠与MnSO4在稀硫酸介质中反应 5NaBiO3+2Mn2++14H+=2MnO4-+5Bi3++5Na++7H2O (4) 碘放入足量NaOH溶液中 3I2 + 6OH = 5I- + IO3- + 3H2O (5) 把氯气通入Bi(III)的NaOH溶液中 Bi(OH)3+3NaOH+Cl2 = NaBiO3(s)+2NaCl+3H2O

  43. C 和O 的电负性相差较大,但CO 分子的偶极矩却很小,请说明原因。 按分子轨道理论,CO 中C 与O 间为三重键:一个σ 键,一个π 键,一个π 配键。π 配键是由氧提供电子对向C 的空轨道配位。这种配键的存在,使电负性大的氧原子周围电子密度降低,造成CO 偶极矩很小。

  44. N2和CO具有相同的分子轨道和相似的分子结构,但CO与过渡金属形成配合物的能力比N2强得多,请解释原因。N2和CO具有相同的分子轨道和相似的分子结构,但CO与过渡金属形成配合物的能力比N2强得多,请解释原因。

  45. 加热条件下,为什么Si 易溶于NaOH 溶液和HF 溶液,而难溶于HNO3溶液? Si + 2NaOH + H2O=Na2SiO3 + 2H2,产物Na2SiO3易溶于NaOH 溶液,使反应能继续进行下去。Si + 4HF = SiF4 +2H2,SiF4气体脱离体系而使反应进行彻底。若HF过量时,SiF4溶于HF 溶液生成H2SiF6,而使反应进行下去。不溶于酸的SiO2附在Si的表面,因而Si不溶于HNO3溶液。

  46. 常温下为SiF4气态,SiCl4为液态,而SnF4为固态,SnCl4为液态,请解释原因。常温下为SiF4气态,SiCl4为液态,而SnF4为固态,SnCl4为液态,请解释原因。 硅与氟和氯形成的化合物SiF4,SiCl4都是共价化合物,分子半径SiF4< SiCl4,色散力SiF4<SiCl4,因此熔点SiF4< SiCl4,常温下SiF4为气态,SiCl4为液态。在锡的四卤化物中,氟的电负性较大.只有SnF4为离于化合物{电负性差大}。而氯的电负性较小,与锡形成的SnCl4为共价化台物(电负性差Δχ<1.7)。因而SnF4熔点比SnCl4较高,常温下SnF4为固态,SnCl4为液态。

  47. 碳和硅为同族元素,为什么碳的氢化物种类比硅的氢化物种类多得多?碳和硅为同族元素,为什么碳的氢化物种类比硅的氢化物种类多得多? 碳在第二周期,硅位于第三周期,C 的半径比Si 的半径小得多,同时,C 的电负性比Si 大,使C—C 键比Si—S 健,C—H 键比Si—H 键的健能大得多。C 可形成稳定的 长链化合物而S 则不能。另外,由于C 的半径小而使p 轨道能够重叠形成C—C 多重健而Si—Si 则很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