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2.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2 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 2.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2. 2 化学吸附类型与化学吸附态. 2.3 吸附平衡和等温方程. 2.4 催化剂的表面积及其测定. 2.5 催化剂的孔结构. 基本要求:掌握催化剂的吸附作用、 BET 吸附等温式、多相催化中的传质过程;了解催化剂的表面结构。. 概念:. • 当气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 高于气相.这种现象称为 吸附现象 。 • 被吸附的气体称为 吸附质 。 • 吸附气体的固体称为 吸附剂 。 • 通常吸附是发生在固体表面的局部位置,这样的位置称为 吸附中心或吸附位 。

blith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2.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 2.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2. 2 化学吸附类型与化学吸附态 2.3 吸附平衡和等温方程 2.4 催化剂的表面积及其测定 2.5 催化剂的孔结构 基本要求:掌握催化剂的吸附作用、BET吸附等温式、多相催化中的传质过程;了解催化剂的表面结构。

  2. 概念: •当气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 高于气相.这种现象称为吸附现象。 •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 •吸附气体的固体称为吸附剂。 •通常吸附是发生在固体表面的局部位置,这样的位置称为吸附中心或吸附位。 •吸附质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后存在的状态称为吸附态。

  3. •吸附中心与吸附态共同构成表面吸附络合物。•吸附中心与吸附态共同构成表面吸附络合物。 •当固体表面上的气体浓度由于吸附而增加,称为吸附过程。 •气体浓度在表面上减少的过程,则称为脱附过程。 •当吸附过程进行的速率与脱附过程进行的速率相等时,表面上气体的浓度维持不变,这样的状态称为吸附平衡。

  4. 2.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作用本质的不同,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 物理吸附:范德华引力 被吸附分子结构变化不大。 • 化学吸附:化学键力 被吸附分子结构变化。

  5. 2.1.1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 化学吸附 化学键力 单层 有 较大, 近于 化学反应热 较慢,温度升高 速度加快 可逆或不可逆 物理吸附 吸附力 范德华力 吸附层数 单层或多层 选择性 无 热效应 较小,近于 液化热 吸附速度 较快,不受 温度影响 可逆性 可逆

  6. 2.1.2 吸附位能曲线 DH-H:H2键能 qp:物理吸附热 Ea:吸附活化能 Ed:脱附活化能 q:化学吸附热 H2在Ni上的吸附位能曲线 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 过渡态

  7. (1)催化表面反应与吸附的关系 • •气—固相催化反应中,至少有一种反应物要吸附在催化剂的表面上。 • •吸附键的强度要适当: • 吸附过强,往往形成较稳定的表面络合物;不利于表面活化物种的表面迁移、接触; • 吸附过弱,反应物分子活化不够,不利于反应。

  8. (2)吸附强弱的度量方法 由化学吸附热度量。 吸附热越大,吸附键愈强; 反之,吸附热越小.吸附键越弱。 因此,吸附热是选择催化剂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9. 化学吸附热 吸附热可分为以下几种: •积分吸附热 •微分吸附热 •初始吸附热 均匀表面:积分吸附热等于微分吸附热

  10. 产生真实吸附的原因 1)表面不均匀 表面各处的组成、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不同,并存在棱、边、角及各类缺陷等,引起各吸附中心的能量不同,对吸附分子的作用力不同。 2)吸附分子的相互作用 吸附在表面上的物种对未吸附分子有排斥作用

  11. 2. 2 化学吸附类型与化学吸附态 2.2.1化学吸附类型 (1)活化吸附与非活化吸附 快化学吸附的位能曲线

  12. (2)均匀吸附与非均匀吸附 (3)解离吸附与缔合吸附 • 解离吸附 催化剂表面上许多分子在化学吸附时产生化学键的断裂。 • 缔合吸附 具有电子或孤对电子的分子则可以不必先解离即可发生化学吸附。

  13. 2.2.2 化学吸附态 化学吸附态:一般指分子或原子在固体催化剂表面进行化学吸附时的化学状态、电子结构和几何构型。 • 研究方法:红外光谱(IR)俄歇电子能谱(AES)、低能电子衍射(LEED)、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X-射线光电能谱(XPS)、 • 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外光电位能谱(APS)、 • 场离子发射、质谱闪脱附技术。

  14. 研究内容 • 被吸附的分子是否解离。 • 催化剂表面吸附中心的状态是原子、离子还是它们的集团。 • 吸附键类型是共价键、离子键、配位键还是混合键型,以及吸附物种所带电荷类型与多少。

  15. H+ H- H2+Zn2+O2- Zn2+ O2- (1)氢的化学吸附态 (ⅰ)在金属表面上 (ⅱ)在金属氧化物表面上

  16. 2e- e- e- O2(气) [O2-] 2[O-] 2O2-(晶格) (2)氧的化学吸附态 (ⅰ)在金属表面上 • 氧原子负离子O- 很活泼,即使低温下也能与H2、CO、C2H4以及饱和烃反应。 • 氧分子负离子O2- 稳定性好,反应性能较O-差。 (ⅱ)在金属氧化物表面上

  17. •形成化学吸附态时,吸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或基)和催化剂表面可以形成共价键、配位键和离子键。•形成化学吸附态时,吸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或基)和催化剂表面可以形成共价键、配位键和离子键。 •催化剂中进入吸附态的成分,可以是催化剂表面的原子或离子等。 •吸附粒子状态:解离与非解离(缔合) •吸附中心状态:单点与多点 •相互作用:电子流向与化学键类型

  18. •吸附态的多样性: •例如,在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反应中认为O2-导致生成目的产物环氧乙烷,而O—则引起深度氧化生成CO2和H2O。 •再如,在催化剂表面上桥式吸附的CO通过加氢可以得到甲醇、乙醇等醇类,而线式吸附的CO通过加氢,则得到烃类。

  19. 2.3 吸附平衡和等温方程 2.3.1 等温吸附线 吸附平衡有3种平衡过程:等温吸附平衡、 等压平衡过程、 等容平衡过程。 等温吸附平衡:指保持温度恒定,对应一定的压力,吸附达到平衡时催化剂表面存在一定吸附量。 等温吸附线:在一定温度下,一系列压力与吸附量对应的曲线。

  20. 类型I是孔径<2 nm的微孔固体的吸附特征,其孔径大小与吸附分子大小是同一数量级; • 类型II、 III是大孔(孔径>50 nm)固体的吸附特征; • 类型IV、 V是过渡性孔(中孔)(孔径2~50 nm)固体的吸附特征;这种类型的等温线都伴随有滞后环存在,即在脱附时得到的等温线与吸附时得到的等温线不重合。

  21. 2.3.2等温吸附方程 描述等温吸附过程中吸附量和吸附压力的函数关系为等温方程。 (1)Langmuir吸附 4)在一定条件下,吸附与脱附可建立动态平衡。 假定:1)均匀表面。 2)单分子吸附。 3)吸附分子间无作用力。 吸附速率 脱附速率

  22. 平衡时,则

  23. 问题:Lanmuir吸附模型为什么覆盖率与空位率之和等于1?问题:Lanmuir吸附模型为什么覆盖率与空位率之和等于1?

  24. 对于离解吸附 多分子吸附方程:

  25. (2)BET公式 主要基于两点假定: ①物理吸附为分子间力,被吸附的分子与气相分子之间仍有此 种力,故可发生多层吸附,但第一层吸附与以后多层不同,后 者与气体的凝聚相似; ②吸附达平衡时,每吸附层上的蒸发速度必等于凝聚速度,故能对每层写出相应的吸附平衡式。 可以利用此式测催化剂比表面积。

  26. 常用的等温方程及适用范围

  27. 2.4 催化剂的表面积及其测定 BET法测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用实验测出不同相对压力P/Po下所对应的一组平衡吸附体积,然后将P/V(P-Po)对P/Po作图。

  28. 举例 用液氮来测硅胶的比表面,通过利用P/V(P-Po)对P/Po作图。测得斜率=13.85×10-3cm-3,截距=0.15 ×10-3 cm-3 •Vm=1/(斜率+截距)=71cm3(STP) •硅胶样品重=0.83g •Sg=(71/22400) ×6.02 ×1023 ×16.2 ×10-20/0.83 =373m2.g-1

  29. 2.5 催化剂的孔结构 2.5.1催化剂密度 (1)堆密度ρ堆 (2)颗粒密度(假密度)ρ假 汞置换法 (3)骨架密度(真密度)ρ真 氦置换法

  30. 2.5.2 孔结构 (1)比孔容Vg 每克催化剂中颗粒内部细孔的总体积 d为四氯化碳的比重 (2)孔隙率θ 催化剂的孔体积与整个颗粒体积的比

  31. (3)孔径 r是表征孔结构情况的一个很有用的平均指标,研究同一种催化剂时,比较孔结构对反应活性、选择性的影响时,常常是比较催化剂的平均孔半径大小。

  32. (4)孔径分布 孔隙分布是指催化剂的孔容积随孔径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气体吸附法:测定半径(1.5~1.6)nm到 (20~30)nm的中孔孔径分布; •压汞法:测大孔孔径分布和孔径4nm以上的中孔孔径分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