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0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余文森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主题 有效教学的内涵. 第二主题 有效教学的策略. 第三主题 有效教学的规律与原则. 2. 第一主题 有效教学的内涵. 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有效教学(内涵)的界定和解读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的; 另一类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来界定的。.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 一类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的,即沿用经济学的效果、效用和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 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余文森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2. 第一主题 有效教学的内涵 第二主题 有效教学的策略 第三主题 有效教学的规律与原则 2

  3. 第一主题 有效教学的内涵 • 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有效教学(内涵)的界定和解读主要有两类: • 一类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的; • 另一类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来界定的。

  4.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 • 一类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的,即沿用经济学的效果、效用和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 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1.教学有效果。“效果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 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90. 所谓教学有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 有效果的标准: (1)学业成绩(表征); (2)认知提高(学有所得:从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不能到能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提高、进步、变化)(内容)。

  5. 2.教学有效用。经济学把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东西,叫效用。效用指的就是价值和意义。2.教学有效用。经济学把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东西,叫效用。效用指的就是价值和意义。 • 有效用的标准: (1)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善于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学以致用)(效用之一:直接用、显性用); (2)当下学习对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效用(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打基础,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生活做准备)基础性和工具性是“带得走”东西的基本特性。课堂里学的东西,应该让学生带得走,应该陪伴学生行走,应该不断“发酵”给学生以刺激,提供能量,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带得走的能力)(效用之二:长期用、一生用); (3)人变得聪明(聪慧)、文明(有教养)(知识转化、内化为智力、品德)(转化为智慧、积淀为人格、表现为气质,外化为行为习惯)(效用之三:间接用、隐性用)。

  6. 3.教学有效率。根据“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的定义,可知效率一词是与时间紧密联系的。3.教学有效率。根据“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的定义,可知效率一词是与时间紧密联系的。 • 注: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90. • 沿用经济学的概念,可以将教学效率表达为: 教学产出(教学效果) 教学效率= 教学投入(教学时间) • 控制教学投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和核心,减少无效、低效教学时间(诸如无效的讲解、机械重复的练习、虚假的自主学习、形式的小组讨论等) • 教师要有成本观念(意识)。

  7. 有效率的标准: (1)减负增效(内涵); (2)身心健康(前提); (3)幸福指数(解决“苦教苦学”问题)(核心)。 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 有效果:学有所得 有效用:学的东西是有价值、有用的 有效率: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 无效(效果、效用、效率)教学的表现和成因。

  8. 二、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来界定 • 另一类界定有效教学的视角,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在这一意义上,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好。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 • 从关于企业比赛的一个隐喻说起 • 效率、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1)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 (2)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学习有效性的核心指标。 (3)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

  9. 显然,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显然,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 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这也是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把有效教学规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多的教,化难为易的教学策略); (2)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教,化浅为深的教学策略); (3)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教,激发情趣的教学策略)。

  10. 第二主题 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的策略(学习论角度) • 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化难为易 • 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化浅为深 • 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激发情趣

  11. 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和策略 1、方式:直接和接受的方式(马克思的名言) • 学生学习过程(认识活动)的封闭性、直接性、指导性和预设性 • 知识直接呈现(直接法以知识为中心) •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 在直接体系中,知识的载体是语言,讲授法是通过口头语言来呈现知识,读书法和自学法则是通过书面语言呈现知识。 • 在讲授法中,教师直接讲解知识;在读书法中,教师只讲方法(方法指导),不讲知识(书要学生自己读);在自学法中,教师既不讲知识也不讲方法,主要由学生独立学习。

  12. 2、策略:化难为易(1)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通俗) • 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请一位数学专家解下面这道算术题:在一个减法算式里,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差是减数的两倍,那么差等于多少呢?题中概念太多,这位专家让孩子读两遍,学生还是把握不住,专家改用图来表达,图给孩子直观感和整体感,容易把握(见图1)。

  13. 专家与孩子商量:既然差是减数的两倍,我们能否将图1改为图2呢?孩子高兴地说,它是减法算式,干脆把图2改成图3吧!根据“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有△+△△△+△△=90,就可知道△=15,那么差等于30。可以认为,这三张图形是一种特殊语言,它给人以直观感和整体感,它比普通语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专家与孩子商量:既然差是减数的两倍,我们能否将图1改为图2呢?孩子高兴地说,它是减法算式,干脆把图2改成图3吧!根据“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有△+△△△+△△=90,就可知道△=15,那么差等于30。可以认为,这三张图形是一种特殊语言,它给人以直观感和整体感,它比普通语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14. (2)化复杂为简单(化间接为直接、化曲折 为笔直)(数学中的化归策略) (3) 化理论为实践(笨得像石头的案例) (4) 化未知为已知 (5)化思想为方法(程序) (6)化能力为技能(操作) (7)化智力为知识 化难为易策略的利与弊 让学生学懂学会

  15. 二、提高学习结果的方式和策略 1、方式 :间接和探究的方式 • 学生学习过程(认识活动)的开放性、曲折性、非指示性和生成性 • 知识间接呈现(间接法以问题为中心) • 发现法——独立探究法——研究法 • 在间接法体系中,知识的载体是问题,问题、方法、结论是间接法体系的三个基本要素。 • 在发现法中,将问题、方法告诉学生但不告诉结论;在独立探究法中,将问题告诉学生但不告诉方洗和结论;在研究法中,问题、方法和结论都不告诉学生,让他们自行提出问题,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设计实验,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得到结论。

  16. 2、策略:化浅为深—浅文深教 • 几个转向:由知识到智慧 • 由接受到探究 • 由外在到内在 • 由共性到个性 • 由结论与过程 (1)设问的策略 ① 提什么样的问题:挑战性、价值性 ② 如何提问:精心设计与积极捕捉

  17. 例如,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上课开始,教师组织学生先欣赏一段描写草原风光的课件,而后提问:“同学们,草原的景色美不美?”“你们喜欢草原吗?”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又提问:“草原上的空气怎么样?天空怎么样?天底下怎么样?”“课文把‘羊群’比作‘大花’,把‘草原’比作‘绿毯’,对不对?”“‘流入云际’一词中的‘际’是不是边的意思?”“课文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什么来写的?”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提问都是一些简单的、表面的问题,答案要么是预设好的,要么是课本上的,要么是简单的回答对错,根本不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如此的教学依旧是教师支配下的“填鸭式”教学,提问的价值无从体现。因此,提问并非都是有价值的,问题也并非都是真问题、有意义的问题。例如,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上课开始,教师组织学生先欣赏一段描写草原风光的课件,而后提问:“同学们,草原的景色美不美?”“你们喜欢草原吗?”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又提问:“草原上的空气怎么样?天空怎么样?天底下怎么样?”“课文把‘羊群’比作‘大花’,把‘草原’比作‘绿毯’,对不对?”“‘流入云际’一词中的‘际’是不是边的意思?”“课文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什么来写的?”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提问都是一些简单的、表面的问题,答案要么是预设好的,要么是课本上的,要么是简单的回答对错,根本不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如此的教学依旧是教师支配下的“填鸭式”教学,提问的价值无从体现。因此,提问并非都是有价值的,问题也并非都是真问题、有意义的问题。

  18. 曾看到一份美国中学关于南北战争的作业: ①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解释。 ②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是在为自由而战? ③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作出怎样的概括? ④构造一个争论,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

  19. 问题化教案一例 •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探索》历史复习课的问题化教案(张铁军): 一、复习重点。 1.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所采取的革命模式及依据。 2.苏联和中国所进行的社会至于探索的异同。 二、复习难点。 俄国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问题的预设。 1.学生通过自学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2)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走的道路有什么不同?根据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20. 2.学生可能发现不了的问题。 (1)十月革命的胜利对近代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中苏两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是什么?这种特征在两国工业和农业方面的共同表现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共同影响? 3.老师抛给学生的问题。 (1)苏俄为什么用新经济政策来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在中国是如何变化的? (3)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它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四、反馈练习(略)

  21. 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嗟来之食” 在课堂上,全班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自己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发生饥荒?”“为什么饿汉那么穷,财主却那么有钱有物?”“饿汉为什么说他情愿饿死,也不吃财主给他的食物?”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第三题进行讨论。

  22. 在讨论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可能性。有一个学生回答 “因为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教师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话进行引导:“对!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可是他已经快要饿死了,你赞成他这样做吗?”新的问题立即又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化。有的学生明确赞成,有的学生强烈反对。在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提升出了一个与此关联、又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即“生命和尊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23. 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比尊严更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学生觉得,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为没有尊严会被人看不起”;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说生命和尊严同样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尊严,而没有尊严生命就没有意义。生命和尊严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引自:《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5期,P10)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比尊严更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学生觉得,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为没有尊严会被人看不起”;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说生命和尊严同样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尊严,而没有尊严生命就没有意义。生命和尊严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引自:《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5期,P10)

  24.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感受到思维的挑战,思考的深度和探究的收获。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感受到思维的挑战,思考的深度和探究的收获。 就语文教学而言,探究能力的指向至少包括: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并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25.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探究精神是课堂的灵魂,唯有探究才能培养思想者和批判者,没有探究的教学只能是训练。探究学习的意蕴:思考、质疑、批判、欣赏、创新。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和应用,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批判、建构和创新。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探究精神是课堂的灵魂,唯有探究才能培养思想者和批判者,没有探究的教学只能是训练。探究学习的意蕴:思考、质疑、批判、欣赏、创新。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和应用,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批判、建构和创新。

  26. (2)导思的策略 还原,让学生看到了不曾预想的精彩 《守财奴》有这么一句话: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 儿。 学生阅读时一般都认为这几句文字浅显,一看便懂,没有值得深 究的地方,因而不大重视。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来理解: 师:“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 儿。”这句话中的“纵”“扑”两个动词,本来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老虎。 师:对,是形容老虎的,这两个动词写出了老虎扑食婴儿时的迅猛。那么用在葛朗台身上合适吗?

  27.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已经提到,此时的葛朗台“刚刚跨到七十六个年 头”,是一个十足的“老头儿”,而76岁的老头儿一般是不可能有如此敏捷的动作的。 师:看来“纵”“扑”两个动词用在葛朗台身上确实不太合适,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两个词呢?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不是,应该合适吧? 师:为什么?

  28. 生:表面看来,这两个动词用在 76岁的老头儿身上不太合适;不过,仔细想想,这是用在葛朗台身上,他有如此不正常的举动,完全是因为看到了金子做的梳妆匣。因此,从这两个动词中,我们看到了他为了金子可以不顾一切的性格,可以说,这“纵”“扑”恰恰表现了葛朗台对金子的强烈占有欲。 师:有道理!两个看似不合适的动词其实蕴涵着作者的良苦用心。下面请大家进一步思考:老虎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才做出这样的举动? 生:应该是在看准了猎物的情况下。 师:那“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时,他清楚梳妆匣里是什么东西吗?

  29. 生:从下文“什么东西?”一句可以看出,他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也说明他当时根本就没看清楚。生:从下文“什么东西?”一句可以看出,他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也说明他当时根本就没看清楚。 师:对,葛朗台在没看清、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眼前金光一闪,便做出了近乎疯狂的举动。如果他知道里面装着两斤重的金子,真不知道他会有何种令人惊骇的行动。由此可见,“纵”“扑”应该是葛朗台的本能反应,他对金子的占有欲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了。正如作者所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葛朗台就是这样一个嗜财如命的人。 (3)组织讨论和争辩的策略 (4)思维风格

  30. 几天前,一位留美博士、20年前的学生回校探望我时说:“黄老师,您当年课上的‘挖小妙’(挖掘问题中小小的妙处,注意每个细节)20年来我一直在用着,天天用,而且越用越管用!”几天前,一位留美博士、20年前的学生回校探望我时说:“黄老师,您当年课上的‘挖小妙’(挖掘问题中小小的妙处,注意每个细节)20年来我一直在用着,天天用,而且越用越管用!” 另一位已是千万富翁的企业家学生在教师节给我的贺卡中写道:“黄老师,记得您的‘瞄准靶心——射击’(看问题要把握中心、抓住本质)吗?它一直影响着我!您在课堂上教给我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我们一辈子受用无穷。谢谢您,黄老师!”

  31. 是的,“挖小妙”、“瞄准靶心——射击”就是20多年来我着意打造的“课堂文化”,能让它们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田里,正是我所追求的。是的,“挖小妙”、“瞄准靶心——射击”就是20多年来我着意打造的“课堂文化”,能让它们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田里,正是我所追求的。 所有名师,一定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名师的课堂一定会体现出个人独特的风格。也就是说,名师的课堂里一定会拥有打上自己烙印的“课堂文化”。(黄安彪“让课堂带上文化的烙印”《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5日第6版

  32. 我们的教学为什么缺乏深度?许多所谓的文本阅读与鉴赏只不过是对文本的说明,即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讲授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这是当前语文课文本解读最失败的地方。(徐江:“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人民教育》2006/6)我们的教学为什么缺乏深度?许多所谓的文本阅读与鉴赏只不过是对文本的说明,即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讲授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这是当前语文课文本解读最失败的地方。(徐江:“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人民教育》2006/6) (5)个性化解读

  33. 我们总习惯性地拿出一些词汇来粗略地概括文学作品的特征,例如说文章曲折动人,却讲不清楚文章是如何达成这种曲折的,最多说到伏笔和铺垫等;说人物形象鲜明,却难以讲明作者采用何种技巧使人物形象鲜明。这种表层化的阅读导致了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流于公式化,对文本缺乏耐心细致有效的解读。阅读已被简化为快速浏览的信息攫取和感官刺激,丧失了原本该有的深度思考和意义生成。我们总习惯性地拿出一些词汇来粗略地概括文学作品的特征,例如说文章曲折动人,却讲不清楚文章是如何达成这种曲折的,最多说到伏笔和铺垫等;说人物形象鲜明,却难以讲明作者采用何种技巧使人物形象鲜明。这种表层化的阅读导致了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流于公式化,对文本缺乏耐心细致有效的解读。阅读已被简化为快速浏览的信息攫取和感官刺激,丧失了原本该有的深度思考和意义生成。 (6)前概念转化策略(理科教学常用的策略)

  34. 科学教学 前概念 科学概念 转化 • 前概念即前科学概念,又叫日常概念,最早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它是未经专门教学,在同其他人进行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常握的概念。 •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教育家、德国多蒙特大学教授纳赫蒂加尔博士(D.K.Nachtigall)曾专门进行实验研究,列出中学生力学的前概念与牛顿三大定律的对照。

  35. 牛顿的三大定律 • 惯性定律:没有受力的物体的自然状态是以恒定的速度运动; •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且F~a; • 作用力=反作用力。 • 前概念 • 物体自然的状态是静止; • 持续的运动需要在运动的方向上不断地向物体加力,且F~v; • 人和动物才能产生力。

  36. 三、提升学习体验的思路和策略 1.情境创设与兴趣激发(感染力) 案例1:无欲不举笔(陈晓华) 这是我在一堂“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开始时与学生的对话: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刻你们的心里最期待的是什么?”我问。 “春游……”学生异口同声。 “这……安全问题,再说我们的学习也不能耽误,因此我建议,取消这次活动。”我态度有点“暧昧”。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其他班都去了!” ……

  37. 教室里群情激奋,吵吵嚷嚷,有的敲打桌子,有的满脸胀得通红,有的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教室里群情激奋,吵吵嚷嚷,有的敲打桌子,有的满脸胀得通红,有的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我调整着学生的情绪。 班长站了起来大有为民请命之势:“我想问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我更想知道,为什么你们一定要去?”我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 大家陷入了沉默。 “你们也许不愿意明说,那你们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我接着在黑板上写下“我们为什么要春游”。 此时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希望,带着不吐不快的激情,写下他们情感激荡的作文。

  38. 案例2 师: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 (生大声齐说课题:夏天也是好天气。) 师: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们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要读重一点? 生:(齐声)“好”字。 师:一起试一遍,(学生齐读课题,重读“好”字。) 师: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是好天气,那么读这个标题时,应将哪个字的音读得长一点? 生:(齐声)“也”字。

  39. 师:请试读一次,(学生齐读课题:将“也”字读得长一点。)师:请试读一次,(学生齐读课题:将“也”字读得长一点。) 师:我们可以再来一次,将上面两次的体会结合起来。 (学生齐读课题:将“也”字拖长,“好”字读重。) (这是极具匠心的开始,给人非常新鲜的感觉,在这里,没有动人的使学生和听课者赞叹的导语,没有任何套话,如此迅速的入题,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入课文,似乎每一秒钟都用在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上面。) 师:好,咱们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夏天好在哪里,请大家朗读课文。大声地读起来。要求……(摘自:《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P15)

  40. 案例3《散步》(郑桂华) 师:生活中,如果向别人讲:“一家人散步”这样的事,一般会怎样介绍? 生:我们全家人一起散步。 师:如果需要向别人强调散步的人员,会怎么说? 生:“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去散步。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这样写,与前面的两种相比较,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1. 生:很庄重,很严肃。 师:对,把一件生活小事当作重大的事件来写,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举轻若重”。 这个“举轻若重”的问题就是贯穿全课的中心问题。郑桂华老师认为,学习本文只有生活经验也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即从现象中寻找规律。这既是注重方法能力的提高、实现高效学习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 (摘自:《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P84)

  42. 2. 教师的态度与师生关系(亲和力) ①接纳学生 ②重视学生 ③相信学生有能力 ④让学生有安全感 3. 教师的人格与教学魅力(吸引力) 气质、性格、学识、兴趣、道德、品行 4. 课堂的文化与教学生态 自由、民主、宽松、和谐 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 你的课堂 你的为人

  43. 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学论角度) • 第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 全面性(三维性)与片面性 • 清晰性(具体)与模糊性(抽象) • 层次性与保底性 • 预设性与生成性

  44. 第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 内容的思维性、工具性、教育性及其实现 • 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其落实 • 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的基础及其确认 • 第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45. 1、有效讲授 • 类型: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 内容: 学生能够看懂 无效知识:旧信息 教师讲授 教材中现成 有效知识:新信息 学生无法看懂 教材中没有(拓展、延伸、深化)

  46. 层次: • 深入浅出 • 深入深出 • 浅入浅出 • 浅入深出 技巧:语言及其动作的感染力、针对性、启发性 传统讲授反思:多、深、细、透

  47. 2、有效导读: 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瞎猜和无效的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 当然,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太“露骨”,否则就无需学生的自主活动。

  48. □任务(目标):具体 □思路(方法):清晰 □条件(时间):明确 指导不当的表现: □给予学生的任务不恰当 □指导过“粗”或过“细” □给予学生的时间过多或过少 指导学生自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

  49. 指导学生阅读的技能 教师在指导自学时一定要做到“四个明确”: 明确时间(用几分钟), 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 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 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

  50. 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地学习,并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下例: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地学习,并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下例: 课文(《背影》):请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和自己喜欢的句子(明确内容与方法), 五分钟后(明确时间),请同学们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包含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要求) 提前完成的同学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为什么让作者感动得流泪?(层次要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