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执政能力与先进性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之一

执政能力与先进性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之一. (一) “ 执政能力 ” 的提出与演进.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中居于领导地位。”“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 《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 1956-9-16. 执政 :掌握政权或国家政事. “ 执政能力 ” 比 “ 执政水平 ” 更带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能力,是做事的本领。执政能力,是掌握政权的能力。一个政党如果只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没有具体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那就无法执政为民 ” 。.

brod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执政能力与先进性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之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执政能力与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之一执政能力与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之一

  2. (一)“执政能力”的提出与演进 •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中居于领导地位。”“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1956-9-16 执政:掌握政权或国家政事

  3. “执政能力”比“执政水平”更带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能力,是做事的本领。执政能力,是掌握政权的能力。一个政党如果只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没有具体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那就无法执政为民”。“执政能力”比“执政水平”更带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能力,是做事的本领。执政能力,是掌握政权的能力。一个政党如果只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没有具体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那就无法执政为民”。 • 江泽民: “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 《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1989-12-29 • 江泽民:“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二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993 • 江泽民同志:“中央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提出这个问题,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着深刻内涵。关键取决于我们党,不仅取决于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2001-5-23

  4.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大。江泽民同志所作的报告,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列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大。江泽民同志所作的报告,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列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 • 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 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 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 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 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5. 建党80余年、经历50余年的执政 • 中国共产党发生的转变 • 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执政党; • 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 • 世界政局剧烈变动,一批执政党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了执政地位。如何巩固执政地位是21世纪政党政治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为什么在中国只能由共产党执政、而且是长期执政的重要问题。 • 面对党所处的地位、环境和肩负任务的重大变化,党怎样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怎样有效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怎样通过制度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工作部署,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要解决的根本性课题。

  6. (二)政党兴衰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 苏共垮台、苏联亡国的原因 •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把苏共垮台、苏联亡国的原因归结为戈尔巴乔夫的叛卖行径或叶利钦的篡党篡国阴谋。 • 90年代中期,把主要原因归结为西方长期和平演变阴谋。认为美国的军备竞赛阴谋拖垮了苏共和苏联。

  7. 布热津斯基30年前的对苏联分析 • 苏联的政治制度对俄国的工业现代化及相应的社会改造起了历史作用;另一方面,苏联科学、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两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锐。 • 政治体系的僵化,进而处于一种麻痹状态,它对苏联面临的深刻的社会问题置若罔闻,青年的思想动荡、社会上广泛的贫穷现象(据萨哈罗夫院士估计占苏联人口的40%左右)、非俄罗斯人的民族要求(在全国大政方针的制定和资源的分配方面占有更大的比重)。 • 苏联社会继续发展中自身的矛盾和衍生的问题,已不再需要这个高度集权的、教条主义的政治制度。由于苏联领导层封闭性,其人事甄选程序极度官僚化,政治金字塔的本质是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更糟糕的是,苏联的政治制度掌握在一个由年迈的官僚寡头集团手里,那些人显然不愿意进行系统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布氏结论: 苏联的社会制度已蜕变为教条主义的,僵化保守的,缺乏民主、法治程序和改革锐意的制度;它不再适应苏联发展的需要,并且必将在与美国制度的较量中败北。

  8. 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因素 • 客观上现实社会主义都是诞生在资本主义不发达或落后国家。由于这种社会主义并没有多少现代文明所必需的物质、文化和制度资源可资利用,所以很多很好的社会主义主张虽然从文字上写进了国家基本制度甚至宪法中,实际上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有效地实施。共产党夺得的客观社会条件根本不允许社会主义制度刚一降生就表现得那么民主,那么高效,那么成熟和完美无缺。 • 主观上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先例的开创性事业,它只能在几千年剥削制度所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习惯的樊蓠荆棘中摸索,也就不能完全避免各种尝试和选择中的失误、曲折。 • 社会主义事业也是由人或由人组成的政党运作的,也总免不了会有个人认识局限,即便有着极高效率的民主决策机制,那也只能部分或大部克服参与者局限。换言之,任何组织和政党,即使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也免不了会有客观历史局限和主观认识局限。

  9. 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误 •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起议行合一,高度集权的政体。这种源于应对当时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叛乱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共产党人熟悉和欢迎。后来被教条地固化为全面贯彻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基本构想。 •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突破了教条,但随着他的逝世,斯大林很快就回到了本本教条之中。 • 全盘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和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 • 而且在政治上强化议行合一体制,直至由他一人高度集权的格局; • 不断地加大专政的适用范围和使用力度,甚至造成破坏法制、连党内高层人物都深感人人自危的局面。 • 斯大林长期的,极端教条主义的作法,深深埋下后来苏共垮台、苏联亡国的制度性隐患。一个高度集权、僵化,而又缺乏法治的国家管理体制。

  10. 从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看,一种新型社会诞生初期,从总体上说,还不会很快超越旧社会形态。从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看,一种新型社会诞生初期,从总体上说,还不会很快超越旧社会形态。 • 新社会形态大多是在旧社会形态的薄弱环节突破生成的,先天就有不足; • 新社会取代旧社会,并确立自己的社会基础,客观上也需要一段较长的艰难奋斗过程。 • 1640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就一直处在社会转型的纷乱中,社会情形还不如伊丽莎白一世的开明统治时期,直到18世纪末,蒸汽机应用于英国的生产和交通,才使英国全面超越。 • 法国在1789年大革命胜利后的80多年时间里,战事频繁,政权几度易手,封建势力复辟,百姓的苦难并不少于路易十四年代。 • 史实证明,社会新旧形态转换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 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被苏共领导人定格为: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 • 社会主义在一夜间成为历史地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而且有着无比的优越性。错误的定位,错误的信息,错误的期望→错误的社会主义。

  11. 1979年邓小平:“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结论是目前社会主义至少在行政管理、法治、人事和政治民主方面还没有超越资本主义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水平。它是一个尚等进一步创造并展现自己优越性的社会,是一个正在努力赶超资本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列宁晚年发现了苏维埃的实际现状和严重弊端,指出:“这些机关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是“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收过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是“保留着革命前的糟糕透顶的状态”机关。 • 一个本来需要不断调整、充实、提高和完善的新兴制度,因为“无比优越性”、“民主百万倍”的定论而变成了神圣不可怀疑,不可触动的东西。 • 社会主义的自我反思与改革完善之路便被严严实实地堵塞了。 • 苏联在社会主义定位问题上的失误,要比教条主义的失误危害更大。

  12.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从表象上看,主要是对内对外都缺乏应变能力、纠错能力和学习能力,而造成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则是基本制度的民主化程度不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从表象上看,主要是对内对外都缺乏应变能力、纠错能力和学习能力,而造成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则是基本制度的民主化程度不高。 • 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和智慧,既得不到及时的交流和表达,又得不到完整准确的采纳和吸收; • 党内外大批得民心、有谋略、年富力强的治国安民之才长期被湮没,各级党政干部的政治素质日渐下降,直至官僚主义泛滥,个人崇拜盛行,最终使社会主义事业陷入难以自救的困境。

  13. 苏共垮台、苏联亡国原因的重新认识 • 苏共自身肌体存在弊病长期不治,导致政治腐败。 • 苏共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把党变成了国家机关,党把大量精力用于直接管理国家,而不是放在对国家实行总方针的领导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上。 • 斯大林当政后把党政合一,党领导和包办一切, 1934年苏共17大在体制上加强了以党代政,党的权力脱离广大党员,全部集中于党的机关; •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代,以党代政进一步强化,干部终身制盛行,最后导致老人政治,病夫治国。三年死了三个总书记,强大的前苏联就在持续不断的哀乐声中渐渐地衰落了。

  14. 苏共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搞思想文化专制,压制理论创新,使苏共不可能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苏共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搞思想文化专制,压制理论创新,使苏共不可能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 • 从30年代开始,苏联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的局面,最高领袖握有对马列著作、言论的发表权与解释权,领导人的言论成了判断真理、是非的唯一标准; • 混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用大批判和专政的方式解决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问题。 • 苏共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最根本的是否认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商品,否认价值规律的作用,推行带有浓厚产品经济特征的、僵化的计划经济。

  15. 一再错过改革时机和改革不配套,积重难返,导致剧变。一再错过改革时机和改革不配套,积重难返,导致剧变。 • 斯大林模式本身具有严重的弊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前任但最终又不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拒绝改革,也不许东欧国家改革,使苏联走近衰亡;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上台后重病缠身,无力治国,延误改革时机; •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措施失当,其推出的“新思维”、提倡公开性和民主化,在一个长期实行高度强制、缺乏民主自由的社会里是一把双刃剑。戈尔巴乔夫所举起的剑既击中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又伤及了苏共和苏联本身。 • 苏共早已失去了多数国民的支持,戈的不高明的改革没能使苏重新取得合法性。最后,当叶利钦下令封闭苏共中央总部的时候,广大国民包括苏共党员在内,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保卫苏共中央。

  16. 经济建设没搞好,导致人民对苏共产生信任危机,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性。经济建设没搞好,导致人民对苏共产生信任危机,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性。 • 苏联经济建设实行的是“七重七轻”战略,重政治(权力)轻经济、重工轻农、重军用轻民用、重速度轻效益、重积累轻消费、重国家利益轻个人利益。 • 苏共执政74年,把一时的需要变成长期的战略。因为不协调、不全面、不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彻底丧失了执政基础,剧变就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

  17. 2005年5月6日工党以下院356席的优势赢得2005年英国大选,这是工党自1997年起连续第三次赢得英国大选,布莱尔也成为第一位三次蝉联英国首相的工党领袖。 • 英国工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 • 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建设 • 党管理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能力建设 • 党的民主决策能力建设 • 党与群众的沟通能力建设 • 党引导社会舆论能力建设

  18. 注重加强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建设 • 1900—1918年工党提出劳工主义主张,使党员由37.6万增至301.3万人,具备了与保守党抗衡的力量。 • 1918年工党及时吸取社会主义在欧洲的流行,将生产资料公有制条款载入党章,社会主义取代成为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1945-1979年,工党执政时间与保守党平分秋色。 • 1979年、1983年工党连续两次大选失败。工党发现自7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阶层出现的变动,传统工人阶级日益减少、中产阶级不断增加。以技术工人为主的中产阶级收入高而稳定,他们不支持社会主义政策。1983年后对工党的理论进行反思与调整,承认市场经济和私营企业的作用。布莱尔任工党领袖后,提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并系统地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理论。1997年以来,工党连续三次赢得大选。

  19. 注重加强党的民主决策能力建设 • 党的领袖选举的民主化建设。1993年改革之前,领袖的选举由工会把持,史密斯继任工党领袖后,对领袖选举程序进行改革,增强了个人党员在选举领袖中的作用,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 • 党的决策咨询的民主化建设。党的决策体系的重大改革是建立全国政策论坛、政策委员会和联合政策委员会。1997年新的决策程序允许个人党员、地方支部和其他代表参加。第一年对政策进行协商、讨论,第二年由工党年会投票表决,通过最后的决议。在“权力中的伙伴”项目中,联合政策委员会形成最初的计划,供全国政策论坛参考;个人党员有机会向政策委员会、全国政策论坛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党的领袖可以有充分机会对那些不太满意的建议进行反馈和筛选;最后,在工党年会上进行表决形成决议。 • 党的最高权力机构的民主化建设。工党年会是工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以前集体投票制,工会拥有2/3的投票权,1993年史密斯改革,将工会票数控制在50%,同时废除集体投票制,采取一人一票制,扩大了工党年会中的民主。 • 党的基层组织的民主化建设。工党在每个选区的党组织的“管理委员会”,经1989年改革,成员由附属组织代表变成选区内全体个人党员和所属组织的代表,变革减少了工会的影响力,增强个人党员的作用。

  20. 注重加强党管理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能力建设 • 1997年重新执政以来,工党始终把促进英国经济发展作为优先工作目标。2005年大选,尽管伊拉克政策受到民众的批评,但执政期间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使得工党继续获胜。 • 工党在注重经济效率的同时,还注意保障社会公正。工党看来,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是相辅相成的。针对传统福利国家导致国家负担加重、企业竞争力降低、个人对国家和社会依赖不断增加的弊端,工党主张改革传统的福利制度,以“积极的”福利国家代替传统的福利国家: • 减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直接给予,增加教育经费和培训经费,变直接救济为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更新。对100万成年人从未工作(英国人口5800万人),特设了“从福利到工作”的预算,用于技术培训。 • 大力改革失业保险体系、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许多民众的拥护。

  21. 注重加强党与群众的沟通能力建设 • 采用多种形式的选举游说(调查游说、问题游说、问卷游说、倾听游说、互联网游说等)。 • 召开“家庭聚会”式的选民会议。候选人拜访老人之家、俱乐部、社区中心等,增进候选人和选民之间的交流。 • 进行各种形式的民意调查。1984年建立“民调专门委员会”,并越来越重视独立民调机构和党外思想库的分析和意见。 • 向选民寄送特定的印刷品。 • 利用互联网站。网站不仅提供党的重要文件,介绍党的历史和现状、有关组织情况以及与各地方组织的链接,而且发布重要新闻,公布党正在讨论的重大问题、各种倡议和文件草案,并提供交流平台,征求对党的意见和建议。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上网查询党的情况,下载党的文件,了解党的观点,参与网上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22. 注重加强党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建设新闻媒体既是沟通政党与选民的桥梁,又是政党宣传自身形象的工具。注重加强党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建设新闻媒体既是沟通政党与选民的桥梁,又是政党宣传自身形象的工具。 • 加大对电视新闻播出的引导。 • 工党领导层电视出镜率、 • 工党事务的电视报道率、 • 工党媒体负面报道危机的化解力度。 • 加大对报刊的利用。 • 英国法律政党电视宣传有严格时限,因此工党有意加大了对报刊的利用。传统上,支持保守党的有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等,惟一支持工党的是镜报。工党努力使原本支持保守党的报刊转而支持工党。

  23.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以史为鉴,重在发现和把握执政规律。从执政的角度看,以史为鉴,不应仅仅满足于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而是要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长河中看清本质,从千变万化的时代潮流中把握趋势 。 • 以史为鉴,应当注意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在世界近现代史中,许多政党之初无不希望有一番大的政治作为,然而大浪淘沙,其中大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即使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也没能避免垮台的命运。“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 以史为鉴,关键是把握党执政的正确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的下台,都与人心向背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解决好执政掌权“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也就是要把握好执政的方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24. (三)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三)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 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5.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继续曲折发展,科技进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1000→3000 $ ),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 在机遇和挑战面下,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26.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内存在“先进性”不够的问题,影响党的执政成效,甚至损害党的形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内存在“先进性”不够的问题,影响党的执政成效,甚至损害党的形象。 •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 • 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 • 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 • 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

  27. 党的执政能力 •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28.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任务 •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 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9. 邓小平曾说:“制度好了,能使人能办好事;制度不好了,好人无法干好事,坏人横行。”是“要建立一套人才辈出,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党的执政能力的主体 • 党的领导干部; • 全体共产党员;(苏共200万时,赶走了法西 斯,苏共2000万时,自己垮台了) • 党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但要着眼于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素质和能力,还要重视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 • 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 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 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心话、讲心里话。 • 建立与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制度。 • 建立党的代表大会提案制度和代表提案的处理与回复制度。 • 加强党代表与选举单位党员联系。 • 党代表可以列席全委会。 • 扩大市、县党代会常任制试点。 • 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直接选举范围。

  30.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 必须抓住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这个核心。这一条抓住了,就抓住了根本。 • 必须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 • 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继续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围绕实现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目标,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着眼于形成择优进入、严格监督、有效激励、正常退出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 必须加强基层党建,以夯实基础、增强活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 必须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加强党内各项民主制度建设,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31. (四)先进性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基础 •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把党的先进性要求由理论目标变成了实践任务。 •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全面加以推进。 • 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是执政能力建设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关键。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 党执政以后的全部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执政能力是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32. 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更艰巨、更具体、更全面的建设。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更艰巨、更具体、更全面的建设。 • 党的先进性建设,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 • 执政环境中的权力、地位和利益,是执政党直接面临的考验; • 执政时期,人民对党的要求更高,要求得到的利益也更实在具体。 • 对于执政党来说,坚持党的先进性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 直观地体现在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与素质上; • 还体现在党的整体能力、水平及工作实效上。

  33. 党的先进性是发展的、四位一体的建设。 • 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紧联系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先进性必须体现先进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 • 党的先进性要具体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上。

  34. 党的先进性要靠党员意识和党员执政意识的先进性来体现。党的先进性要靠党员意识和党员执政意识的先进性来体现。 • 党员先进性的时代特征包含于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两个方面: • 党员意识也就是党的意识,是对党员思想觉悟的要求。就是要以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纪律来体现。 • 党员的执政意识最主要的就是群众意识。执政意识则突出能力的要求。 • 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统一于党员的主体意识之中。 • 党员要通过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影响群众、带领群众; • 党员还要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和政治人角色,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方针,维护党的肌体的健康,特别要善于代表和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 • 要把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广大党员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

  35. 党的先进性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体现在执政成效上。党的先进性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体现在执政成效上。 • 衡量一个政党的先进与落后,最终要看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而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最终也取决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 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就要切实保障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并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6. 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 在执政条件下,只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至关重要。 • 同时,党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又必须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检验。 • 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一致性,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胡锦涛:要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全面加以推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会上讲话)

  37. 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执政能力、执政成效检验党的先进性。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执政能力、执政成效检验党的先进性。 浙江师范大学党委 2005-08-28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