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5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危重病科 冯 轶. 心肺复苏历史回顾. 1958---Peter Safar 口对口人工呼吸 1960---Kouwenhoven 等行 ECCM 复苏成功 1966--- 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出 CPR 技术标准化 1974---AHA CPR 指南,面向公众的心肺复苏培训 1980---ACLS 指南第一次制定 1986--- 儿童 BLS 、 ALS 指南制定 1992--- 成立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筹备委员会 2000--- 第一次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

bud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心肺复苏新进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肺复苏新进展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危重病科 冯 轶

  2. 心肺复苏历史回顾 • 1958---Peter Safar 口对口人工呼吸 • 1960---Kouwenhoven等行ECCM复苏成功 • 1966---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出CPR技术标准化 • 1974---AHA CPR指南,面向公众的心肺复苏培训 • 1980---ACLS指南第一次制定 • 1986---儿童BLS、ALS指南制定 • 1992---成立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筹备委员会 • 2000---第一次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 • 2005---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制定

  3. 心肺复苏内容 • 猝死:疾病发作或损伤开始后24h内死亡。 • 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指用各种手段挽救心跳呼吸停止病人的生命。 • 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VF) ,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以纠正缺氧。 • 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4. 一. 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 •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 • 呼吸系统:气道梗阻(气管异物,喉炎)哮喘。 • 神经系统: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 • 内分泌系统:甲亢危象、肾上腺危象。 • 电介质紊乱:严重酸中毒、低血钾、高血钾。 • 精神刺激:高度恐惧惊吓而死。 • 各种急性严重中毒:一氧化碳、DDV、鼠药。 •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 临床诊疗技术中的意外事件。 • 突发的灾难性意外事故:电击、溺水、自缢、严重创伤。

  5. 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5H: • 低氧血症 (Hypoxia) • 低血容量 (Hypovolemia) • 酸中毒 (Hydrogen ion-acidosis) • 高/低钾血症 (Hyper-/Hypokalemia) • 高/低温 (Hyper-/Hypothermy)

  6. 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5T: • 中毒 ( Toxicosis ) • 心脏填塞 ( Temponede ) • 张力性气胸 (Tension pneumothorax) • 冠脉栓塞 (Thrombosis coronary) • 肺栓塞 (Thrombosis pulmonary)

  7. 二. 心脏呼吸骤停的诊断 • 突然意识丧失 • 大动脉搏动的消失 • 自主呼吸停止 • 其他征象: 瞳孔扩大 面色 发绀 临床死亡-生物学死亡

  8. 二. 心脏呼吸骤停的诊断 • 评价时间不要超过10秒钟 • 对专业急救人员,检查循环体征时,要一方面检查颈动脉搏动(喉结旁开2-3cm),一方面观察呼吸、咳嗽和运动情况,专业人员能鉴别正常呼吸、濒死呼吸。

  9. 二. 心脏呼吸骤停的诊断 • 五无(无呼吸,无咳嗽,无躯体活动,无刺激反应,无脉搏)。 • 临终呼吸---SCA标志,即应做 CPR。(Guide2005)

  10. 三.心肺复苏 • Airway-------------------气道 • Breathing---------------人工呼吸 • Circulation--------------人工循环 • Defibrilation------------除颤 基本生命支持(BLS)包含最初级的ABC的步骤和方法,最基本的核心是简便,快捷,有效。

  11. A 气道开放 • 清理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 • 解除气道异物梗阻 海姆利希法 拍背法 喉镜或支气管镜取物

  12. A 气道开放 • 仰头抬颏法 ,托颌法 • 人工气道:各种通气道;气管插管 经口咽气道:解除舌根后坠 经鼻咽气道:下颌紧,不能经口患者

  13. B 人工呼吸 • 方式:口对口,口对鼻,球囊面罩等。 • 通气频率:8-10次/分。 • 如果不能在10秒钟内确认呼吸是否正常,那么先进行两次口对口呼吸,每次应大于1秒钟,应避免过快过强的吹气。 • 每次吹气量:500-600ml,均匀持续。 (Guide2005)

  14. B 人工呼吸 口对口呼吸 :快速,有效 方法:开放病人气道,捏住 病人的鼻孔,形成口 对口密封状或采用面 部衬膜及对口面罩 。 一般吹气量800-1200ml,吸入氧约16-18%

  15. B 人工呼吸 • 球囊面罩通气:缓慢、均匀供气 • 球囊每次泵气提供的容量为1600 ml,当过度通气时首先是引起胃膨胀,其次是反流与误吸 • 临床研究显示,应用面罩应调整好潮气量(6 ~ 7ml/kg,500 m1)

  16. ALS 建立气道通路及辅助通气 • 有条件者应尽早进行气管插管,建立确切的人工气道,并进行有效的通气给氧。 • 建议:插管操作中断人工呼吸<30sec • 食管气管导管,喉罩气道,气管内导管

  17. 气管内插管的准备 • 人工呼吸气袋及氧气导管 • 负压吸引器 • 喉镜,并有数条不同尺寸的曲直两形检视板 • 气管导管,至少有7.0mm,8.0mm及9.0mm三个尺寸 • 导向金属条

  18. 气管内插管的准备 • 导向长钳 • 10ml注射器 • 水溶性润滑剂 • 胶带 • 听诊器 • 压舌板 • 表面麻醉剂及喷雾剂

  19. 正确的插管体位 在颈部屈曲和寰椎关节伸展的体位下最易实施喉镜检查

  20. 暴露声门 插管时喉镜注意向后、向上、向右用力有助于暴露声门。

  21. 气管导管的深度 导管尖端在气管的中段,距离隆突4cm。 男性:门齿不超过22cm; 女性:21cm。 儿童:双唇12cm + (年龄/2)。

  22. 固定气管内导管 • 气囊充气恰好封闭气道(通常为10m1)。 • 插管成功后,应使用牙垫防止病人咬破或阻塞导管。

  23. 气管插管位置判断 • 观察:两侧胸廓活动幅度 • 听诊:两肺呼吸音及腹部听诊 • 潮气末二氧化碳指示器 • X线胸片

  24. C 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 胸外心脏按压是有效地形成暂时人工血液循环的方法。按压时病人平躺,背部必须有坚实的物体支持,救助者按压部位应在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部,双乳头之间。手掌放在 胸部正中双侧乳头之间 的胸骨上,另一只手平 行重叠压在其手背上, 两臂伸直,凭借身体重 量下压 。

  25. C 人工循环 操作要点 • 成人患者实施单人或双人抢救时依按压通气比为30:2进行;对儿童或婴儿实施单人抢救时给予按压通气比值为30:2,双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值为15:2。 • 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儿童120次/分钟;按压:放松 1:1,放松时手不离开胸壁;人工吹气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 • 成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深度为4-5cm,儿童胸外按压深度2-3cm,婴儿胸外按压深度1-2cm。产生颈动脉搏动,监测到经皮血氧饱和度波形。

  26. C 人工循环 4. 两人进行复苏时不必再按照CPR周期进行,按压者应进行连续的频率为100次/min的按压,不要因为人工呼吸而中断。另一人实施8~10次/min的人工呼吸。 5. 为了防止按压者疲劳和按压质量与频率 下降,每2分钟二人更换。有多人参与复苏时,应该每2分钟更换按压者。

  27. C 人工循环 其它: • 插入压腹式CPR:院内复苏时,按压放松阶段,于腹正中线,剑-脐中点按压,改善血流灌注。(Guide2000) • 机械CPR,气背心CPR等。 • OCCM:首选指征(胸廓畸形,胸外伤肋骨骨折,胸部贯通伤,急性心脏填塞,大量胸水或心包积液,低体温,气胸)。

  28. C 人工循环 注意点: • 院内CPR时有通气过度现象 过度通气可引起胸内压增加,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心输出量减少,脑灌注压降低,胃扩张。 • 人工循环:心泵及肺泵复合机制。 胸外按压所产生心输出量为正常25-30%,保证脑部供血,心肌灌注差,冠脉血流低于正常10%(复苏时舒张压更低),是心律紊乱主要原因。

  29. D 除颤 早期除颤对于救活心搏骤停(SCA)病人 至关重要 • 院前早期除颤 ( 求救后5分钟内完成电除颤 ) • 院内除颤:从发病至电除颤的时间限在3分钟内

  30. D 除颤 早期除颤的原因: ①SCA最常见和最初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 ②电击除颤是终止VF最有效的方法; (心前叩击5-15J,有效率11%-15%)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除颤的机会迅速下降; Time is most important !!! ④短时间VF即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

  31. D 除颤除颤步骤 • 患者仰平卧位 • 开启除颤器 • 涂专用导电胶 • 选择能量 • 除颤器充电 • 确定两电极板正确安放在胸部位置 • 确定无周围人员直接或间接和患者接触 • 按压电钮进行电击

  32. D 除颤 • 标有心尖部标记的电极板——心尖部,中心点在左腋前线 • 标有胸骨部位标记的电极板——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处 • 双相波除颤,能量150J-200J。(儿童2J/Kg) • 单相波除颤能量为360J。 • 一次除颤后即行胸外按压。 (Guide2005要求电除颤在BLS阶段只行一次)

  33.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图 患者无反应? 呼叫帮助 A 打开气道,检查生命征(呼吸、脉搏、运动) 呼叫救护车/救护队 B 给2次辅助呼吸(包括患者仅有偶尔的呼吸时) C 在2次人工呼吸之后,给30次胸外按压(大约2次/秒), 连续进行30﹕ 2的操作,直至使用除颤仪/监护仪D。

  34. 1. 判断伤员意识 迅速判断患者是意识状态:清楚或模糊或昏迷。具体做法是轻拍患者,并呼唤:“喂,你怎么啦?”(见图1) 图1

  35. 2. 紧急呼救 患者若无反应,抢救者应高声呼叫周围的人前来帮助抢救(呼救),如“来人啊,救命啊!快帮忙打120电话。” (见图2) 图2

  36. 3. 调整患者体位 将患者调整是仰卧位。对面部朝下的患者调整体位的方法是:首先将其前臂向头顶侧伸直,两腿伸直交叉,然后一手托住后颈部,另一手插人患者腋下,使头颈与躯体作整体翻动,以免损伤脊柱。 (见图3) 图3

  37. 4. 打开气道 仰头举颏法:抢救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并向后下方按压,另一手置于患者下颏向上推,使头部后仰。(见图4) 图4

  38. 图5 5.判断呼吸 在确信呼吸道已经畅通后,应立即判断(听)患者是否有呼吸。(见图5)

  39. 6. 口对口呼吸 确定患者无呼吸或微弱,即可进行人工呼吸:用置于患者前额之手的拇指与食指,捏闭病人的鼻孔。(见图6) 图6

  40. 吸一口气后,张口贴紧、包含患者的嘴,用>1秒的时间向患者口内吹气2次(见图6)。边吹边观察到患者胸部抬起。每一次吹气完毕后,应立即与病人的嘴脱离(见图7) 。 图6 图7

  41. 7. 触摸颈动脉 先用手指指腹触摸气管,再沿气管缘向旁下滑至胸锁乳突肌内侧,即可触及颈动脉搏动。无搏动时,即可行胸外心脏按压(检查时间不可超过十秒钟)。(见图8) 图8

  42. 8. 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段或剑突上二横指。乳房连线与胸骨相交处(见图9) 图9

  43. 按压手法 抢救者的上半身前倾,将一手掌置于患者前胸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重叠放于该手背上平行,手指交叉互握。 (见图10) 图10

  44. 按压方式: 两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于自己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往下挤压。按压频率100次/分钟,尽量不间断。下压与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放松时,手掌跟部不能离开胸壁(见图11)。按压时双臂不能弯曲或斜向按压(见图12、图13)。 正确 图12 图13 图11

  45. 连续操作方法 单人实施心肺复苏时,先人工呼吸2次,再行30 ﹕ 2的按压和通气,直至120救护人员来到。(见图14) 图14

  46. 双人实施心肺复苏时,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一人负责人工呼吸,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30﹕ 2,进行5个周期后互换角色(5秒内完成)。 (见图14) 图14

  47. BLS:初步生命急救(大多是现场急救)包括:评估,开放气道,人工通气,人工循环。BLS:初步生命急救(大多是现场急救)包括:评估,开放气道,人工通气,人工循环。 • ALS: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恢复并保持自主呼吸心跳。 包括:静脉通路建立,气管内插管,辅助通气,心电监护,电除颤,电起搏等。 • PLS:脑复苏,复苏后疾病预防及治疗。

  48. 四. 心肺复苏时的药物治疗 ——ALS

  49. (一)开放静脉通道 给药途径 1. 外周静脉:起效循环时间较长。到达中央循环时间需1~2分钟,但外周静脉穿刺易操作,并发症少,不受心肺复苏术的干扰。在复苏时,周围静脉快速给药能立即开始,并在10~20秒内快速推注20 ml液体,使末梢血管迅速充盈。 2. 中心静脉:给药时间短,起效快,但不宜操作,影响CPR的实施。

  50. (一)开放静脉通道 给药途径 3.气管内给药:如在静脉建立之前已完成气管插管,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和阿托品都可通过气管给药,其用药量应是静脉给药的2.0-2.5倍,用10 ml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后喷入。 (禁用:碳酸氢钠,去甲肾) 4.经骨途径:给药效果相当于中心静脉通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