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計算機概論

計算機概論. 化 材一 乙 4A240052 吳菡勻. 電腦. 世界上第一部『電腦』是由美國人毛琪雷與愛克特在 1946 年發明。隨著電腦科技之進步,『電腦』已由龐然大物演變到現在的微型電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個人電腦 (Personal Computer) 簡稱 PC 。. ●電腦的歷史發展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計算機概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計算機概論 化材一乙 4A240052 吳菡勻

  2. 電腦 世界上第一部『電腦』是由美國人毛琪雷與愛克特在1946年發明。隨著電腦科技之進步,『電腦』已由龐然大物演變到現在的微型電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簡稱PC。

  3. ●電腦的歷史發展 第一代電腦(1946~1958)---真空管時期 :1946年,美國賓州大學的毛琪雷與愛克特,製造了第一部以真空管為電子元件的自動電腦,稱為ENIAC,它的長度為50呎,寬30呎(佔地約42坪),重30噸,共用了18800個空管,是真空時期,也是第一代電腦的開始。ENIAC處理資料的媒體為打孔卡片;計算機 讀進卡片的形式。 第二代電腦(1958~1963)---電晶體時期 :隨電子科技的快速進步,電子元件由真空管進步電晶體其大小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一,耗電量及散熱量都少了很多,1954年遂有了以電晶體代替真空管的電製造成功,是第二代電腦的開始。在記憶單元使用磁心,亦為本時代的特徵之一。由於全面性的使用電晶體,以及電腦內部的回路理論的發達等,促進了演算或記憶的高速化和安定化。在電路單元,使用真空管和使用電晶體,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異。這時代的特色乃為編寫程式系統的運用。由於編寫程式系統的出現,那麼對於指揮電腦運轉的程式(處理程序手冊,程式)的編寫成為更容易。

  4. 第三代電腦(1964~1971)---積體電路時期: 電晶體的時代維持了十年,1964年4月1日,電腦界的巨無霸-美國IBM公司向全世界宣佈,使積體電路(IC,Integrated Circuit)研製成功IBM 360型電腦,是第三代電腦的開始,電腦的速度又快了幾百倍。積體電路為,一個大小約1公厘(mm)四方的東西,其中排組了電晶體或二極體(Diode)、電阻等電路,如將其擴大時則如照片的下方所示者,其衵排組了約20個電晶體,40個電阻或電容器(Condenser)等性能的電路。由於採用積體電路,電腦的體型便顯得輕巧玲瓏了。但是其更大的優點為促進電腦的高性能化,高信賴化,動作的高速化。電腦有各種各樣的規模,所謂規模之不同,係表示其演算速度,記憶容量,或事務處理能力等各有差別。

  5. 第四代電腦(1972~)---超大型積體電路時期 : 由於電子工業的技術突飛猛進,積體電電路也不斷的改良,一片積體電晶片(Chip)原先只能容納數十個電子元件的功能(所謂一個電元件就是原來一個真管或電晶體),稱為小型積體電路(Small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SSI)。後來一片積體電路晶片能容納數百個電子元件,稱為中型積體電路(Medium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MSI)。等到一片積體電路晶片能容納一千多個電子元件,稱為大型積體電路(Large ScaleIntegrated Circuit,簡稱LSI)(注意:所謂大型是指容量大,而不是體積大)。1970年以後,己經能在一片積體電路晶片上容納數千個甚至數萬個電子元件,就稱為超大型積體電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VLSI)。一般習慣上,將1970年以後使用VLSI的電腦稱為第四代電腦。

  6. 第五代電腦(1990以後)---未來: 目前各先進國家(如日本、美國,由日本在1982年率先提出)正研突可處理聲音,具有人工智慧,能夠累積知識。此代的電腦屬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ec,簡稱 AI)的時代,又稱超導體電腦時代,或稱有機電腦時代,統稱無電腦時代;它是以超導體、砷化鎵或生物晶片等全新的技術所開發的電子元件為主,體積更小,處理速度更快。而具有知識處理能力,能聽、能看、會說話、也會思考,更具自行學習與推理能力的第五代電腦,將會是屬於未來的電腦。

  7. 根據上方資料演進依元件的發展可分成下列四代【如下所示:】根據上方資料演進依元件的發展可分成下列四代【如下所示:】

  8. 控制訊號傳輸的方向 資料(含指令)傳輸的方向 ●電腦的基本架構 電腦的組成單元

  9. 輸入單元:接受指令及輸入資料的管道 • 控制單元:控制及協調電腦各單元間的運作 • 算術/邏輯單元:負責資料的運算與邏輯判斷 • 記憶單元:電腦存放程式與資料的地方 • 輸出單元:電腦輸出運算結果的管道

  10. 快取記憶體 暫存器 記憶體 I/O連接埠 控制單元 算術/邏輯單元 內部匯流排 北橋晶片 擴充匯流排 系統匯流排 南橋晶片 匯流排(bus):電腦各單元間進行資料或訊號傳送的管道 • 內部匯流排:CPU內部傳輸資料的通道 • 系統匯流排:主機板上傳輸資料的通道,負責CPU與記憶單元之間資料的傳輸 • 擴充匯流排:是主機板上傳輸資料的通道,負責晶片組與輸出入單元之間資料的傳輸

  11. ●個人電腦的主機 電源開關按鈕 電源指示燈 主機(正面) 記憶卡插槽 DVD燒錄機 USB連接埠 喇叭或耳機插孔 硬碟指示燈

  12. 電源插孔 麥克風輸入 PS/2鍵盤 PS/2滑鼠 USB DVI D-Sub 主機(背面)

  13. 電壓調整鈕 音源輸出 音源輸入 網路埠 並列埠 串列埠

  14. USB具有熱插拔功能,在不關機的情況下,可直接插上使用或拔除週邊設備USB具有熱插拔功能,在不關機的情況下,可直接插上使用或拔除週邊設備 • D-Sub與DVI的差異:DVI可直接以數位形式傳輸所要顯示的訊號至LCD顯示器,可使螢幕的影像更清晰、細緻

  15. ●各式連接埠比較

  16. ●各式USB連接埠

  17. 光碟機 電源供應器 硬碟 主機板 ●主機的內部

  18. PCI PCI-E x1 PCI-E x16 電池 北橋晶片 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IOS) 南橋晶片 SATA插槽 ●主機板

  19. 記憶體插槽 CPU插槽 IDE插槽 軟碟機插槽 電源插槽

  20. ●主機板上的插槽 安插介面卡用的插槽

  21. ●連接輔助儲存設備用的插槽

  22. 音效卡 顯示卡 無線網路卡 電視卡 ●常見的介面卡

  23. 準系統(barebone)是電腦的半成品,通常已備有機殼、主機板、CPU、RAM、電源供應器及排線等元件準系統(barebone)是電腦的半成品,通常已備有機殼、主機板、CPU、RAM、電源供應器及排線等元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