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0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 1、调查是认识城市的手段 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2、调查是研究城市的前提. 二、调查的内容 1、城市活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 …… 2、城市土地使用状况(已用和可用) 3、各类社会的、市政的基础设施 4、市民生活方式和使用者的意见与要求 5、城市财政原则、政府体制结构. 三、调查方法 1、现场踏勘 这是城市规划调查的最基本手段 2、发表格调查 抽样调查的最重要方法 在总体规划阶段的两种主要形式: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2.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 1、调查是认识城市的手段 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2、调查是研究城市的前提

  3. 二、调查的内容 1、城市活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 2、城市土地使用状况(已用和可用) 3、各类社会的、市政的基础设施 4、市民生活方式和使用者的意见与要求 5、城市财政原则、政府体制结构

  4. 三、调查方法 1、现场踏勘 这是城市规划调查的最基本手段 2、发表格调查 抽样调查的最重要方法 在总体规划阶段的两种主要形式: 部门(单位)调查 居民调查

  5. 3、访谈和座谈 运用于两种情况: 历史状况描述,无文字记载的内容; 解决某些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 4、文献查阅 5、类比

  6. 四、研究方法 1、分析:就是要把问题一个问题一层一层地分解下去,直至可以具体操作。 通过分析,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本质。 2、综合:就是把分析后的成果进行汇总,重新还原成一个整体。 综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特征,是规划师的最基本能力。

  7. 五、调查研究的成果 一套城市现状图; 一套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并成为规划过程的出发点。

  8. 第二节 区域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城市化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9. 《辞海》认为,城市化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二是“将城市的某些特征向周围的郊区传播扩展,使当地原有的文化模式逐渐改变的过程”。

  10. 2、城市化水平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统计标准: 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 / 总人口) =城镇居住人口/总人口

  11. 3、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

  12. (2)农业生产率提高,在我国尤其是粮食增加速度(2)农业生产率提高,在我国尤其是粮食增加速度 (3)预测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 递推法:参照以往城镇人口发展情况推算; • 参照国内外同类型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推算; • 按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推算; • 按商品粮增长的可供量估算; • 按农村人口转化的数量和可能推算; • 按城市建设投资推算;等。

  13. 二、城镇体系与网络 1、城镇体系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体系的内容包括三方面: • 城市职能:不同职能城市的数量和组合特征; • 城市规模,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和组合; • 各类各级城市的地理分布,相互关系等。

  14. 2、我国城镇体系的划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依规模划分: • 大城市 (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 •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15. 一般而言,大城市作用大,影响地区范围大,数量少,仅分布在少数地点;一般而言,大城市作用大,影响地区范围大,数量少,仅分布在少数地点; 小城市作用小,影响地区范围小,数量多,分布比较普遍。

  16. 3、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17. 4、城镇网络 以城市为中心结节,以交通线为骨架,以城镇体系为内容,以城乡之间交往为基础而形成的网状式空间实体。

  18. 三、城镇体系分析的层次性 经济区域——市(县)域——城市规划区 对不同类型的城市,选择不同范围的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的框架。

  19. 四、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的量化分析 1、引力模型 F=CM1M2 / R2 其中:F=城市间的吸引力 M1、M2=城市实力 R=城市间距离 C=修正系数 2、信息流模型

  20. 第三节 历史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TEAM 10:“任何新的东西都是在旧机体中生长出来的,每一代人仅能选择对整个城市结构最有影响的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而不是重新组织整个城市”。

  21. 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真正原因。

  22. 二、研究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 城市是文化中心,是历史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地方。 每一个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23.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主要表现在: • 自然环境的特色:地形、地貌、河道…… • 文物古迹的特色:历史遗址…… • 城市格局的特色,如北京,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等; • 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 建筑风格; • 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如土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 (★参阅:阮仪三,历史传统的发掘与探求,《城市规划汇刊》,1984/2)

  24. 三、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 城市特色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依据之一。 城市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要求,改造和创新是必然趋势。 “国际保护建筑物遗迹会议”指出:“在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建筑群的城市中,创造新的时代建筑,不能单纯模仿过去的样式,而应该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优质的建筑材料建造,在表现形式上,应综合考虑过去、现在和未来”。

  25. “世界名胜和古迹理事会”(ICOMOS)1987年10月发表了一份《保护城镇历史地区的宪章》。提出:“为了彻底实施法规(威尼斯法规),保护历史城镇必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与城镇各级计划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名胜和古迹理事会”(ICOMOS)1987年10月发表了一份《保护城镇历史地区的宪章》。提出:“为了彻底实施法规(威尼斯法规),保护历史城镇必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与城镇各级计划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6. 第四节 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自然环境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7. 一、自然地理因素 1、地理位置 2、地理环境 3、地形地貌 地形分类,见《城市规划原理》P.77,表4-2-4 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同上,P.78,表4-2-5

  28. 4、地质 (1)地质构造 (2)地质现象 • 黄土——湿陷大孔性土壤; • 滑坡 • 喀斯特现象——石灰岩溶洞; • 冲沟 • 沼泽地、泥石流、砂丘等

  29. (3)地震 成因: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 震级:地震强度大小的等级 烈度:地震后受震地区地面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 (4)地基承载力——地耐力 指地基单位面积上容许承受的荷重,在此荷重下,地基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和破坏。 (5)矿藏

  30. 5、水文和水文地质 (1)地面水 包括由城市用地范围外流来的河流泾流量以及城市范围内降雨形成的地面水。 城市水源的选择 洪水 百年内洪水发生的状况,及河段的变化情况 绘出洪水的淹没线图

  31. (2)地下水 分为①上层滞水;②潜水;③承压水。 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枯竭。 长期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引起地面下沉,对防洪、排水、市政工程带来问题。

  32. 6、建设用地适用性评定 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参阅《城市规划原理》P.78-80):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33. 二、自然气象因素 1、风象 (1)风向 风向频率:一定时期内,各个风向所发生的次数。 (2)风速 (3)风玫瑰图 包括风向玫瑰和风速玫瑰。(阅《城市规划原理》P.73,表4-2-3,图4-2-17)

  34. (4)污染系数 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可能污染程度 污染系数与风向频率成正比,与平均风速成反比。 (5)静风 山谷风 海陆风 城市风(见《城市规划原理》P.75)

  35. 2、温度 (1)气温 平均温度(年、月); 最高和最低温度; 昼夜平均温度差; 霜期(始、终); 冻期(始、终)及最大冻土深度等。 (2)热岛效应 (3)逆温层

  36. 3、降水 包括雨水、雪量。 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影响突出。 暴雨量公式。 4、湿度 5、太阳辐射(日照)

  37. 三、自然生态因素 生态圈: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有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的统一。 • 生物资源 • 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 • 植被 • 城市废弃物的处置 • 可持续发展

  38. 第五节 社会环境的调查研究 《雅典宪章》:“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马丘比丘宪章》:“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 “一般来讲,规划过程……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

  39. 一、人口 1、人口的自然变动 (1)人口年龄结构 • 人口百岁图 (见《城市规划原理》P.178,图5-3-1) • 年龄组划分

  40. (2)人口性别构成 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人口数为100,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的比例。 (3)人口年龄中位数 指从零岁起依次将各年龄人口数累积,当累积数达到总人口数的一半时的年龄。

  41. (4)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的(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年初总人口数 按照国家计划生育控制要求,各省市的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

  42. 2、人口迁移变动 (1)人口地域分布 以上海为例(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全市人口: 13,341,896人; 市区人口: 8,214,436人; 中心城(建成区)人口: 7,396,793人。

  43. 人口密度:上海全市平均2,104人/KM2, 是北京的3.3倍; 天津的2.7倍。 各区最高,静安区,64,283人 / KM2; 各街道最高,南市区露香园路街道,达13.64万人 / KM2,(近似于7.3 M2 / 人)。

  44. (2)机械增长 来源: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城市间人口的迁移。 机械增长率=一年内(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 年初总人口数。

  45. 3、人口的社会变动 (1)部门构成——人口就业的产业结构 中国 法国 英国 美国 日本 第一产业 60% 6.8% 2.2% 2.9% 7.9% 第二产业 21.4% 30.4% 29.4% 26.9% 34.1% 第三产业 18.6% 62.9% 68.3% 70.2% 58.0%

  46. 上海: 1982年 1990年 变动状况 第一产业 25.68% 12.43% -13.25% 第二产业 51.05% 58.02% +6.97% 第三产业 23.27% 29.55% +6.28%

  47.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体系: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包括:地质普查和勘探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