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2

第十七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genetic recombination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第十七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genetic recombination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基因重组 是指在体外用酶学方法将不同来源的 DNA 进行切割、连接,组成一个新的 DNA 分子的过程,又称 DNA 重组。 基因克隆 将重组 DNA 分子导入到合适的受体细胞中,使其扩增和繁殖,以获得大量的同一 DNA 分子,称此为基因克隆、 DNA 克隆或分子克隆。 基因工程 实现基因克隆所采用的方法和相关工作,统称为重组 DNA 技术或基因工程。. 本章主要内容 重要的工具酶

ciss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十七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genetic recombination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七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genetic recombination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2. 基因重组 是指在体外用酶学方法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切割、连接,组成一个新的DNA分子的过程,又称DNA重组。 基因克隆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到合适的受体细胞中,使其扩增和繁殖,以获得大量的同一DNA分子,称此为基因克隆、DNA克隆或分子克隆。 基因工程 实现基因克隆所采用的方法和相关工作,统称为重组DNA技术或基因工程。

  3. 本章主要内容 重要的工具酶 基因克隆常用的载体 重组DNA基本原理 重组技术在医学和制药 工业中的应用

  4. 第一节 重要的工具酶 工具酶 基因工程中的工具酶主要是指用于DNA和RNA分子的切割、连接、聚合、修饰、反转录等有关的各种酶系统。

  5.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 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能专一识别双链DNA中的特定碱基序列、并水解该点磷酸二酯键 的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或切割酶。 根据限制酶的作用特性,一般分为三类: ——Ⅰ、Ⅱ和Ⅲ型, 其中常用的是Ⅱ型限制酶。

  6. 限制酶(Ⅱ型)识别及切割位点 特异识别及切割48个bp长度且具有回文序列的DNA片断,主要产生3种缺口: 5ˊ-粘性末端 3ˊ-粘性末端 平端或钝端 回文序列 是指该部位的核苷酸序列呈180O旋转对称; 粘性末端 是指经内切酶特异切割后产生的5ˊ-末端突出或3ˊ-末端突出的碱基序列相互具有互补性。

  7. ⑴ 产生5'-粘性末端 ⑵ 产生3'-粘性末端

  8. ⑶ 产生平(头末)端/钝端 同裂酶(异源同工酶) 同尾酶 可变酶 其它特殊性质 的Ⅱ型限制酶

  9. 同裂酶 又称异源同工酶。指来源不同,但具有相同的识别序列。 在切割DNA时,其切割点可以是相同的,产生平头末端,称为同识同切; 切割点也可以是不同的,产生3ˊ或5ˊ粘性末端,称为同识异切。

  10. 同裂酶——同识同切

  11. 同裂酶——同识异切

  12. 同 尾 酶 同尾酶 指来源不同,但识别与切割顺序有一定的相关性的一类酶。它们作用后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

  13. 可变酶 可变酶 识别顺序中的一个或几个碱基是可变的, 并且识别顺序往往超过6个碱基对。 如, BstpⅠ,其识别顺序为GGTNACC。

  14. 常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特性

  15. 二、DNA聚合酶 (最常用的DNA聚合酶有以下4种) DNA聚合酶Ⅰ DNA聚合酶Ⅰ大片段——Klenow片段 Taq DNA聚合酶 T4 噬菌体DNA聚合酶

  16. ㈠ DNA聚合酶Ⅰ E.ColiDNA聚合酶Ⅰ(DNA pol Ⅰ) 是一个具有 3 种酶活性的多功能性酶。 包括: 5ˊ→3ˊDNA 聚合酶活性 5ˊ→3ˊ核酸外切酶活性 3ˊ→5ˊ核酸外切酶活性

  17. DNA pol Ⅰ应用 ⑴ 催化DNA缺口平移反应,制备高比活性DNA 探针; ⑵ 第二条cDNA链的合成; ⑶ 对DNA3’突出末端进行标记; ⑷ DNA序列分析。

  18. E. coli DNA pol. Ⅰ催化切口平移

  19. ㈡ Klenow片段(DNA pol.大片断)

  20. Klenow片段用途 ⑴ 补齐双链DNA的 3ˊ末端; ⑵ 用标记碱基补 齐3ˊ末端 ; ⑶ 在cDNA克隆中, 用于第二股链 的合成; ⑷DNA序列分析。

  21. ㈢ Taq DNA pol(耐热DNA聚合酶) 作用特点 1) Taq DNA pol催化DNA合成的最适温度范围 70  75℃, 2) 95℃以上高温,半小时不失活, 3) 最适合用于聚合酶链反应(PCR)。

  22. 三、逆转录酶 特点 逆转录酶是一个多功能性酶,至少具有以下3种酶 活性: ⑴ 以单链RNA 为模板, 催化合成cDNA单链 ⑵ 具有RNase H 活性,能水解RNA:DNA杂交链中的 RNA ⑶ 以DNA为模板,催化合成cDNA双链。

  23. 逆转录酶的应用: ⑴ 将mRNA逆转录成cDNA,构建cDNA文库; ⑵ 补平和标记5ˊ-末端突出的DNA片段; ⑶ 代替Klenow酶用于DNA序列分析; ⑷ 制备杂交探针等。

  24. T4DNA连接酶 DNA连接酶可以 催化带有粘性末端或平头末端的双链DNA中一条链的3ˊ-OH与另一条链的5ˊ-PO3H2形成磷酸二酯键而相连,从而构成一条完整的DNA长链。 DNA连接酶的用途 (1) 两个双链DNA片段连接起来 5ˊ- ACG AATTCGT-3ˊ T4DNA连接酶5ˊ-ACGAATTCGT-3ˊ 3ˊ- TGCTTAA GCA-5ˊ 3ˊ-TGCTTAAGCA-5ˊ (2) 修补带有缺口的双链DNA分子 四、DNA连接酶(DNA ligase)

  25. 五、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BAP) 能够催化水解去除DNA或RNA5ˊ-端的磷酸基团。 用途 ⒈ 制备载体时,用碱性磷酸酶处理去除载体分子 5ˊ-端磷酸基后,可防止载体自身环化连接,提高重组效率。 ⒉ 用32P标记5'-端前,去除5'-P,再通过激酶作用把放射性核苷酸加到5'-端进行标记。

  26. 六、末端 (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 作用 将标记或未标记的dNTP加到DNA的3ˊ—OH末端;也可催化载体分子或待克隆的DNA片断上加上互补的同聚尾,便于进一步连接。 应用 ① 探针标记 P32-α.dGTP G32G32G32G32 G32G32G32G32 ② 在载体和待克隆的片段上形成同聚物尾,以便于进行连接

  27. 重要的工具酶

  28. 载体(vector) 是将外源DNA(目的DNA)片断引入宿主细胞的运载工具,其化学本质为DNA 。 本节主要内容 载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载体的种类 常用的载体 第二节 基因克隆常用的载体

  29. 一、载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⒈ 有自身的复制子,能独立复制 ⒉ 具备多个限制酶的识别位点(多克隆位点) ⒊ 具有遗传表型或筛选标记 ⒋ 有足够的容量以容纳外源DNA片段。 ⒌ 表达型载体还应具备与宿主细胞相适应的启动 子、前导序列、增强子等调控元件。 ⒍ 载体DNA中均有一段非必需区,将外源基因插入 该非必需区,而载体本身不受影响。

  30. 二、载体的种类* (一) 克隆载体 用来克隆和扩增DNA片段的载体,具有3点共性: ⑴ 能够在受体细胞复制; ⑵ 带有药物抗性基因,便于筛选; ⑶ 可导入受体细胞。 (二)表达载体 除具有克隆载体所具有的性质外,还带有表达构件——转录和翻译所必须的DNA顺序。

  31. (一) 质粒 (plasmid): 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能自主复制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作为克隆载体的质粒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分子量相对较小,能稳定存在于细菌体内, 有较高的拷贝数 2. 具有1个以上的遗传标志,便于筛选 3. 具有多克隆位点 三、常用的载体

  32. 总而言之,质粒载体应该是一种分子量较小、高拷贝的“松弛型”质粒,且具有一个以上遗传标志和多克隆位点的质粒。总而言之,质粒载体应该是一种分子量较小、高拷贝的“松弛型”质粒,且具有一个以上遗传标志和多克隆位点的质粒。 广泛应用的质粒: pBR32质粒、pUC系列等

  33. pBR322质粒 ① 4363 bp ② 含一个复制点 • 含一个抗氨卞青霉素标 记(ampR) ④ 一个抗四环素标记 (tetR) ⑤ ampR和tetR基因内各有一些限制酶的酶切位点,供外源基因插入 当外原基因插入抗药基因位点时,AmpR→Amp敏感(AmpS )、TetR→Tet敏感(TetS).

  34. pUC系列质粒 由pBR322和M13噬菌体构建而成的双链质粒载体; (1) 2674bp; (2) 有ampr和与M13噬菌体 相同的多克隆位点(MCS) (3)有一个来自大肠杆菌的LacZ操纵子的DNA片断, 编码半乳糖苷酶

  35. (二)λ噬菌体 组成特点: 双链线状DNA分子, 全长50kb, 含65个基因, 在其分子两端各含有12个碱基的互补单链,是天然的粘性末端,被称为COS位点。

  36. λ噬菌体感染细菌后的溶菌性生长和溶源性生长λ噬菌体感染细菌后的溶菌性生长和溶源性生长 溶菌性生长(lytic pathway)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借助其2个COS位点互补成环,在宿主菌体内连续复制,合成大量基因产物,进而装配成噬菌体颗粒,裂解宿主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又可感染其他细菌。 溶源性生长(lysogenic pathway)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可将自身DNA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去,与之一起复制,并遗传给子代细胞,宿主细胞不被裂解 。

  37. λ噬菌体两种生长途径(示意图)

  38. 第三节 重组DNA基本原理 (DNA重组基本程序包括下列过程) 分—获取目的基因和载体 接—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转—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 筛—重组DNA的筛选与鉴定

  39. DNA重组基本过程 1、获取

  40. 2、重组

  41. 3、转化

  42. 4、筛选

  43. 5、克隆

  44. 6、表达 表达产物分离纯化

  45.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分) 目的基因 是指所要研究或应用的基因,也是需要克隆或表达的基因。 目的基因来源 1) 制备基因组DNA 2) 制备cDNA 3) 聚合酶链反应 4) 人工合成基因

  46. (一)制备基因组DNA(基因文库) 分离、纯化基因组DNA条件:温和,在EDTA或SDS等存在下 ↓RE用蛋白酶K消化细胞、酚抽提 大小不同酶切片段片段分离:常用蔗糖梯度或电泳分离 ↓ 分别与同样RE消化的载体连接 常用噬菌体载体或质粒载体 ↓DNA连接酶连接。 导入细胞 进入宿主细胞内培养扩增。 ↓ 筛选鉴定 用分子杂交、凝胶电泳 等方法鉴定。

  47. (二)制备cDNA(cDNA文库) (1)合成cDNA第一条链 反应体系只有mRNA、逆转录酶、4种dNTP、引物。 引物是与mRNA3ˊ端 polyA互补的寡聚dT(12~18dT片段) (2)合成cDNA第二条链 RNase去掉模板mRNA (3)构建cDNA文库 ① cDNA两端加接头或衔接头 接头是人工合成的双链寡核苷酸两端平头,含有限制酶切位点。 衔接头是另一种人工合成的双链寡核苷酸一端平头,另一端为粘性末端。 ② cDNA与载体相连。 ③ 导入宿主细胞进行克隆,这些菌体内保存cDNA集合体便是cDNA文库。

  48. (二)制备cDNA(cDNA文库) 分离目的基因 的mRNA 逆转录生成cDNA单链 水解去除mRNA, 合成cDNA双链 水解回折处单链 得到平端双链cDNA 导入宿主细胞克隆,构建cDNA文库

  49. 在模板DNA、引物、dNTP、TaqDNA聚合酶等条件下,体外经94℃变性、54℃退火及72℃延伸3个步骤的反复多次循环(2530次),扩增目的基因(见18章)。在模板DNA、引物、dNTP、TaqDNA聚合酶等条件下,体外经94℃变性、54℃退火及72℃延伸3个步骤的反复多次循环(2530次),扩增目的基因(见18章)。 (四)人工合成基因 引用DNA测序仪测出某一基因的碱基序列,或根据某一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反推核苷酸序列,再用DNA合成仪通过化学合成原理合成目的基因。 一般先合成短片断DNA,然后再拼接成长片段。 (三)聚合酶链反应( PCR)

  50. 二、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接) (主要有以下4种连接方式) 1) 粘性末端连接 2) 平头末端连接 3) 人工接头法 4) 同源多聚尾连接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