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2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 报告内容. 体改总体目标 体改的主要内容(体系)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进展 存在主要问题 明年工作安排和要求. 一、体改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 3 到 5 年内,建立基本满足 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 的 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 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新业务技术体制框架. — 归纳新业务技术体制主要特点: 体现 多轨道业务 与 功能体系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体现 业务、技术、组织的高度 集约化 体现 科研和业务 的紧密结合 体现部门内外的 开放性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

  2. 报告内容 • 体改总体目标 • 体改的主要内容(体系) •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进展 • 存在主要问题 • 明年工作安排和要求

  3. 一、体改总体目标 • 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4. 新业务技术体制框架 —归纳新业务技术体制主要特点: • 体现多轨道业务与功能体系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 体现业务、技术、组织的高度集约化 • 体现科研和业务的紧密结合 • 体现部门内外的开放性 • 体现观测体系的综合化、系统化、一体化 • 体现预报预测、公共气象服务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 • 体现资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技术保障快速响应 • 体现科技和人才的保障作用

  5. 象 务 气 天气 共 气候 平 道 气候变化 轨 业 空间天气 公 务 台 多 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共享平台 大气成分 生态气象 农业与 一体化观测平台 (天、地、空) 科技、人才平台 (运行、保障) (运行、保障) 雷电 人影 科技、人才平台) 一体化观测平台 (天、空、地) 科技和人才支撑的多轨道业务体系

  6. 1.多轨道业务 • 多轨道业务近期发展的重点8条轨道(省级6条),但绝不意味着永远只有8条轨道。 • 重点体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包括地方特色需求)、体现业务服务能力提高和科技进步要求、体现轨道业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如天气轨道中海洋、交通、水文、航空等专业气象发展)。

  7. 信息流 大气成分 天气 气候 气候变化 人 影 空间天气 雷 电 公共气象 服务平台 生态与农业 气象 信息 共享平台 一体化 观测平台 县级 轨道(国家需求) 市级 省级 区域级 科技、人才平台 国家级 层次

  8. 考核标准主要 “四有”,即: ★有任务明晰的多轨道业务流程; ★有责任明确的多轨道业务岗位; ★有定量化的多轨道业务产品(包括服务产品); ★有初步的社会反馈效益。

  9. 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科研型业务) 预报科技 信息科技 探测科技 业务服务科技 多轨道业务流程图 • 预报预测系统 • 大气圈 • 陆地/生态 • 海洋圈 • 冰雪圈 • 固体地球 • 空间环境 公共服务系统 数据信息流 科技支撑 公众服务 决策服务 专业服务 科技服务 多轨道业务 --天气 --气候 --气候变化 --生态气象 大气成分 --空间天气 ---雷电 --人工影响天气 政府决策 • 社会--经济发展信息 • 人口 • 资源 • 环境 • 信息系统 • 高性能计算 • 高速网络 • 海量存储检索 • 数据同化 • 可视化产品 效益评估 DATA • 综合观测系统(CCOS) • 天基 • 空基 • 地基 反馈、改进、提升 需求发展 一体化设计 标准化运行 质量监控

  10. 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

  11. 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

  12. 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

  13. 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

  14. 各级气象部门承担轨道业务

  15. 2.集约化 • 不是简单集中、堆积,而是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分工、协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通过优化业务布局与分工、调整业务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这也是这次改革的重点。

  16. 考核标准 ★ 8条轨道、6大体系必须建立在资源高度共享、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目前,观测系统集约化、数据信息和保障体系集约化、天气和气候模式的集约研发、人才资源使用的集约化。

  17. 3.研究型 • 两个“面向”,两个“结合” • 关键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队伍科技素质 • 形成科研和业务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 • 最终体现在提升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上。

  18. 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立研究型业务项目(科研、技术开发、系统集成等项目)的组织形式、责任主体和经费渠道; ★二是建立研究型业务项目转入业务运行的转化评定流程和计划进度流程,也需安排相应的转化经费; ★三是建立明确的研究型业务的成果和效益评价办法,以及升级发展规划,以保持螺旋式上升的持续发展。

  19. 4.开放式 • 多学科融合、多部门协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 考核指标“三个面向”: ☆面向全世界开放; ☆要全面向外部门开放(充分利用国家高科技主力军资源,利用国家投资资源乘势发展,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的发展就是典型; ☆要向全社会开放,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广聚人才、广纳良策、广集资源。

  20. 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 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改革 • 气象预测技术体系改革 •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 • 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改革 • 气象科学研究体系改革 • 气象教育培养体系改革

  21. 1.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改革 • 存在的问题 • ★观测属性单一 • ★空间和时间尺度也以天气尺度为主 • ★自动化水平不高 • ★观测精度和稳定性较差, • ★机动观测业务尚未建立 • ★集约化程度不够 • ★新拓展业务的支持能力不足 • ★观测规范、标准不适应 • ★行业缺乏统一规划

  22. 重点 • 走天基、空基与地基相结合的路子,运用成熟技术,实现遥测、遥感、连续、自动化 • 调整台站布局和网络结构,建设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 • 逐步取消部分目测项目,拓展以大气成分观测和生态与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特种观测 • 建立有利于“观测一质量控制—产品开发—应用”互动的探测体制和机制

  23. 2.气象预报预测技术体系改革 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预报预测核心技术发展不快 ★探测资料应用技术水平远远滞后于探测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水平。 ⑵天气气候等轨道预报预测水平不高,产品精细化不够

  24. ⑶预报预测业务平台有待改进 • 多功能、多媒体、可视化的综合人机交互工作平台还没有形成。

  25. ⑷预报预测业务体制不尽合理 • 预报预测业务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中央台 省台 市台 县局

  26. 重点 • 三定 • 精细化、无缝隙、多领域 • 长的更长,短的更短,专的更专

  27. 重点也即 ★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提高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组织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突出临近天气预报,提升突发性灾害性天气能力 ★发展专业气象预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气象的需求

  28. 3.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 • 存在问题 ★气象服务针对性、多样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气象灾害防御和管理工作薄弱,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体系尚未建立,气象灾害和气候资源监测、评估指标和方法仍不完备;

  29. ★气象服务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不够,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缓慢,预警公众覆盖面存在明显空隙;★气象服务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不够,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缓慢,预警公众覆盖面存在明显空隙; ★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与用户的沟通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与用户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0. 规范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 • 决策服务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 公众服务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 • 专业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联合有关部门构建专业气象服务平台 • 科技服务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以及支持科研业务发展的反馈机制。

  31. 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统一公众服务出口 决策气象服务 气象局 公众气象服务 气象台 专业、科技服务 专业台、气象局 • 电视天气预报服务 • 广播气象信息服务 • 气象与农情电视服务 • 城市环境气象服务 • 专业气象服务 • 网上气象信息服务 • 电话气象信息服务 • 气象警报服务

  32. 各轨道业务产品 各类气象情报及灾情信息 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需求信息 反馈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 以各级气象局名义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 业务流程 决策气象服务 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共享平台

  33. 影视制作单位 再加工和包装 网站运行单位 电话公众服务运行单位 公众气象服务 以各级气 象台名义 各轨道产品 手机气象信息运行单位 报纸气象信息运行单位 广播气象信息运行单位 气象警报系统运行单位 其他系统气象信息运行单位 公众气象服务

  34. 气象专业监测信息 各部门共享资料 信息共享平台 各轨道业务产品 服务效益 评估 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平台 专业气象服务产品 以各级气象局专业气象台名义 相关行业用户 专业气象服务

  35. 气象专业监测信息 各部门共享资料 信息共享平台 各轨道业务产品 服务效益 评估 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平台 专业气象服务产品 以各级气象局专业气象台名义 相关行业用户 气象科技服务

  36. 4.信息技术保障体系改革主要问题 ⑴数据处理与管理 ★现有数据处理业务体制滞后于新型探测系统的发展; ★新增数据的业务技术规范急需建立; ★数据质量缺少监控措施; ★数据管理、汇交和共享政策不系统; ★数据标准不完善,未形成行业标准。

  37. ⑵信息系统结构与信息共享平台 • 多圈层数据收集、融合、共享机制和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尚未建立健全,资源还未能实现高效配置与充分共享; • 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能力不强;

  38. ⑶技术保障 • 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投入不足; • 保障业务能力不高,基础设施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缺少应急机动装备和备份技术措施; • 保障研发功能缺乏,难以形成“研究—开发—使用—再研究”的链条; • 保障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反馈不畅,反应迟缓,维修响应时效低;

  39. 重点 • 走“高速, 宽带, 安全, 数字化”的路子 • 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共享平台 • 强化全网监控 • 实行国家、区域、省三级大型气象设备维修供应体制 • 加强技术保障快速反应

  40. 重点 • 气象通信系统 • 9210 工程 (VSAT) • 地面分组交换网(CHINAPAC) • 专网与公网: 由专网专用为主向公网专用为主转变 • 卫星网与地面网:地面网为主,卫星网为辅, 辅助网作用: 备份 分流 开拓

  41. 观测数据收集流程图

  42. 数据分发流程图

  43. 5.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主要问题 • 针对业务需求设立科研项目存在体制和机制性障碍; • 在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和业务结合、科研与业务人员流动、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尚不完善;

  44. 在学科带头人数量、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技团队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学科带头人数量、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技团队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 在观测资料方面特别是雷达和卫星资料的深层次应用,一些关键技术的科学合理把握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以及基础科技的储备和积累等方面,都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45. 重点 • 继续推进院所的体制改革:竞争、流动、开放、搞活 • 分类建立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体制与机制 • 常规性业务(天气、气候) • 研究型业务(气候变化、大气成分、人影、雷电、农气与生态) • 基础性业务(观测、通信)

  46. 建立七项机制 • 建立观测、分析、模式、预报预测、服务各功能间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的研究型气象业务体系 • 建立科研单位和业务单位的分工协作机制 • 建立科技和业务人员流动机制 • 建立面向业务发展需求的科技立项机制及管理机制 • 加强科技成果业务转化的中试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有效机制 • 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和业务转化的激励机制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创新理念

  47. 6.教育培训体系改革主要问题 • 一是适应新形势下气象事业发展的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形成; • 二是气象教育培训能力不强,包括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条件等还不适应新型业务技术体制对气象人才培养的需求; • 三是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 四是没有形成有效、合理、稳定的气象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机制等。

  48. 调整人才结构--使用、培训、引进 • 改进人才选拨培养办法—”十百千工程“ • 国家、区域和省级培训基地,市级培训点 • 局校合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