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走近作者

文本导读.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生字新词. 妙语佳句. 疑难探究. 板书设计. 语法修辞.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相关链接.

dixi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走近作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文本导读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生字新词 妙语佳句 疑难探究 板书设计 语法修辞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相关链接

  2.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证书。杨振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著有《杨振宁文录》。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证书。杨振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著有《杨振宁文录》。

  3. 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同志逝世七周年。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杨先生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4. 本文是邓稼先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精选了邓稼先生活的四个横断面,来赞扬他不平凡的一生,把他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感情。本文是邓稼先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精选了邓稼先生活的四个横断面,来赞扬他不平凡的一生,把他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感情。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上页

  5. 生 字 新 词 字词认读 字形辨析 词语释义 多音多义

  6. 字 词 认 读 夐 ( xiòng ) 曛 (xūn) 铤 (tǐng ) 筹划 ( chóu ) 彷徨 (páng huáng) 仰慕 ( mù ) 鞠躬尽瘁 妇孺皆知 (rú) (jū gōng )

  7. 字 形 辨 析 彷 仿 (páng)  彷徨 (fǎng)  仿效、仿书、仿佛 铤 挺 (tǐng )铤而走险 (tǐng)笔挺、挺进、挺拔

  8. 字 形 辨 析 儒 孺 濡 (rú )  儒生、腐儒、儒雅 (rú )  孺子、孺子牛、妇孺皆知 (rú ) 耳濡目染、相濡以沫 幕 募 慕 墓 暮 (mù) 帐幕、夜幕、幕布、幕后 (mù) 招募、募集、募捐 (mù) 慕名、羡慕、爱慕 (mù) 墓地、墓碑、墓志铭 (mù) 日暮、暮鼓晨钟

  9. 词 语 释 义 宰 割: 元 勋: 马革裹尸: 可歌可泣: 妇孺皆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锋芒毕露: 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的事业。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一般指悲壮 的事迹。 妇女和孩子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生。 比喻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10. 铤而走险 tǐng 铤 dìng 古同“锭”,专门铸成的各种 形态的金银块,用以货币流通。 lòu 锋芒毕露 lù 露水、寒露、甘露 露 多 音 多 义

  11.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品析】 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的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使人不由得从内心里生出一股敬仰之情。

  12. 2.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品析】 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13. 3.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3.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品析】 用这句话结束第一部分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个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渐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的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折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了下文。

  14. 4.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4.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品析】 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了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和人生追求,并且他以自己的实践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彷徨、矛盾,无怨无悔,至死不渝。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民族永远的骄傲。

  15.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探究一: 【点拨】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16. 探究二: 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点拨】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也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17. 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探究三: 【点拨】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内地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

  18. 探究四: 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点拨】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中,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19.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探究五: 【点拨】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0. 烘托 “烘托”原指国画的一种技法,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就是制造一种气氛使得主题或者事物更加突出。 本文对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没有做正面描写,而是直接运用了古诗《吊古战场文》来进行有力的烘托: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21. 古诗中的“沙漠”“不见人烟”“悲惨凄凉”“百草枯死”“冰冷”“鬼哭”等场面的描绘,可以让我们由此可以感受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优劣,突出了邓稼先不畏工作艰难、誓死为国的爱国热情。古诗中的“沙漠”“不见人烟”“悲惨凄凉”“百草枯死”“冰冷”“鬼哭”等场面的描绘,可以让我们由此可以感受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优劣,突出了邓稼先不畏工作艰难、誓死为国的爱国热情。 文中还有一处明显的“烘托”,就是引用五四时代的歌曲来表现邓稼先的伟大贡献: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齐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22.   这里没有直接歌颂邓稼先的贡献,但全部的称颂与敬佩都包含在了这首歌曲中。  这里没有直接歌颂邓稼先的贡献,但全部的称颂与敬佩都包含在了这首歌曲中。   这两处引文的出现,不仅使“烘托”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唤起了我们的爱过热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邓稼先及其他科学家的丰功伟业,也让我们感受到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与光荣。

  23. 句式的特色 这篇文章的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如第一部分的“任人宰割”等四个例子,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4. 结构特点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5. 选材典型 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择其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武宣队员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夹叙夹议的语言表达 文中夹叙夹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叙述了中国核武器连续试验成功后,作者评道:“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了!”,以此来说明这些事件的伟大意义。

  26. 饱含深情的语言 文章直白的抒情很少,但通篇却蕴含深情。如第一部分中列强侵占中国的几大事件的排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愤恨悲痛之情。而第四部分的最后一段,又饱含着作者对邓稼先的感动和敬佩,“震荡”、“热泪盈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作者的心里是怎样地心潮澎湃啊!

  27.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创作背景) “两弹”元勋 (生平事迹)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突出性格) 民族感情?友情? (爱国精神) “我不能走” (工作态度) 永恒的骄傲 (无比骄傲) 邓稼先 杨振宁

  28.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29. 诺贝尔奖(Nobel Prize)创立于1901年,它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工业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奖

  30. (接上页)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基金放于低风险的投资,以其每年的利润和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项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组织。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31. 朱棣文

  32. 李远哲

  33. 李政道

  34. 丁肇中

  35. 崔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