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6

東番記

東番記. 西方第一張臺灣地圖. 目次. 一、 題解 六、 語文萬花筒 二、 作者 七、 問題與討論 三、 補充資料 八、 延伸閱讀 四、 課文賞析 九、 牛刀小試 五、 文章結構表 十、 資料來源. 題解. 出處 寫作背景 題意. 出處. 本文選自沈有容輯錄的 《 閩海贈言 》 卷二。本書六卷,外加 「 末之卷 」 ,共七卷。

dori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東番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東番記

  2. 西方第一張臺灣地圖

  3. 目次 一、題解 六、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 七、問題與討論 三、補充資料 八、延伸閱讀 四、課文賞析 九、牛刀小試 五、文章結構表 十、資料來源

  4. 題解 出處 寫作背景 題意

  5. 出處 本文選自沈有容輯錄的《閩海贈言》卷二。本書六卷,外加「末之卷」,共七卷。 沈有容防守福建海疆長達十餘年,戰功彪炳,深獲官民愛戴,其中以萬曆三十年(西元一六○三)到東番勦滅倭寇,三十二年到澎湖諭退荷蘭人韋麻郎等,最為時人稱道。福建士人感念他的功勳,紛紛贈言表達敬意,沈有容將仕紳的贈言纂輯成冊,署名《閩海贈言》。卷一為碑,卷二為記(〈東番記〉在其中),卷三為序,卷四為古風,卷五為七言律詩,卷六為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及七言絕句。卷末為家言,錄有叔父沈懋學、弟沈有則贈詩,另附奠章一篇,何喬遠作,應該是後人所加。

  6. 寫作背景 萬曆二十九年(西元一六○一)十二月,朱運昌任福建巡撫,提拔沈有容為浯嶼(今金門)水寨欽依把總。當時有倭寇海盜船七艘,以東番為巢穴,騷擾東南海域,攻城焚船,燒殺擄掠,無所不為。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的沿海,無一倖免。巡撫朱運昌密函沈有容,要求祕密進行備戰,準備全面勦滅倭患。沈有容乃暗中雇用漁民,前往東番打探敵情,並將沿海港灣地形繪製成圖,積極打造戰船,加強海戰訓練,儲備火砲糧食。為了避免打草驚蛇,讓倭賊聞風逃跑,一切備戰工作都謹慎進行,「雖內而妻孥,外而親信左右,絕不知其有事東番也。」

  7. 萬曆三十年十二月十一日,一切備戰妥當,沈有容乃親率二十四艘戰船出征,航向東番討伐倭寇。陳第「適有觀海之興」,隨行前往。十二日傍晚,航行到澎湖附近海域,突然颶風大作,海浪滔天,船隊漂散,情況十分危急。沈有容乃下令戰船駛澎湖港避風,停留三日,只有十四艘戰船會合,其他則漂散不知去向。沈有容衡量,倭寇只有七艘戰船,自己雖然有部分戰船漂散,但還有十四艘,戰力仍然居於優勢,因此下令繼續東征,再經一日夜航行,抵達東番。倭寇見明軍來攻,倉皇逃竄。沈有容立刻展開追逐激戰,斬首十五人,燒毀倭船六艘,投海溺亡無數,救回漳、泉漁民男婦三百七十餘人,取得完全勝利。

  8. 掃平倭患後,沈有容收泊大員港(今臺南市安平港),當地平埔族首領大彌勒,率族人攜帶酒漿鹿肉前來勞軍,答謝沈有容為他們掃平倭患,相處甚歡。陳第乃利用這段期間探訪當地平埔族的地理環境及風土民情。停留將近二十天,於除夕之夜返回福建。次年,陳第應友人陳志齋之請,將其在東番的所見所聞,寫成〈東番記〉。掃平倭患後,沈有容收泊大員港(今臺南市安平港),當地平埔族首領大彌勒,率族人攜帶酒漿鹿肉前來勞軍,答謝沈有容為他們掃平倭患,相處甚歡。陳第乃利用這段期間探訪當地平埔族的地理環境及風土民情。停留將近二十天,於除夕之夜返回福建。次年,陳第應友人陳志齋之請,將其在東番的所見所聞,寫成〈東番記〉。

  9. 題意 「東番」是指居住在臺灣的平埔族原住民。 「記」是一種文體,以敘述、描寫作為主要表達方式,內容包涵甚廣,有記人物的,有記事件的,有記山水的,也有記建築物或物品的,其性質類似於現代的記敘文。東番記是記載明朝萬曆年間,臺灣平埔族原住民的地理風物和居民生活情景。文末以「野史氏曰」作結,發表評論,是模仿史記「太史公曰」的形式,可見作者陳第是以記錄文獻史料的態度寫作本文。 平埔族與西拉雅族

  10. 平埔族與西拉雅族 平埔族是指居住在臺灣平原地區的原住民的泛稱,清代和日治時代蔑稱為平埔番、熟番。遠在漢人來臺之前,平埔族即已定居於臺灣,北起宜蘭、基隆,南到高雄、恆春,都是他們的居住區域。清代統治臺灣時期,嚴格限制大陸女性移民臺灣,男性移民便和平埔族女性通婚,諺語:「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指的就是當時的情況,平埔族因此漸漸消失。有關平埔族的分類,眾說紛紜,比較重要者有:噶瑪蘭族、馬賽族、凱達格蘭族、龜崙族、道卡斯族、拍宰海族、拍瀑拉族、巴布薩族、洪雅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壟族。

  11. 陳第東番記中所稱的「東番夷人」,指的是居住於臺南一帶的西拉雅族,包括新港社(今新市鄉)、麻豆社(今麻豆鎮)、蕭壟社(今佳里鎮)、目家溜灣社(今善化鎮)、大目降社(今新化鎮)、大武壟社(今玉井鄉)。西拉雅族因長期與漢人通婚而漢化,但還保留「祀壺」(以壺或瓶代表神明阿交祖而祭祀之)的習俗,成為辨識西拉雅族的重要指標。陳第東番記中所稱的「東番夷人」,指的是居住於臺南一帶的西拉雅族,包括新港社(今新市鄉)、麻豆社(今麻豆鎮)、蕭壟社(今佳里鎮)、目家溜灣社(今善化鎮)、大目降社(今新化鎮)、大武壟社(今玉井鄉)。西拉雅族因長期與漢人通婚而漢化,但還保留「祀壺」(以壺或瓶代表神明阿交祖而祭祀之)的習俗,成為辨識西拉雅族的重要指標。

  12. 作者 經歷 文學成就 陳第

  13. 經歷 1.博覽群書,喜談兵法 陳第,字季立,號一齋,又號子野子、溫麻山農,別號軒轅寄客。世居福建省連江縣西郊化龍橋北西籠西鋪。生於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西元一五四一)三月三日,卒於神宗萬曆四十五年(西元一六一七)三月二十一日,年七十七。 父親陳木山,為家中長子,喜歡讀書,曾經入學為生員,但沒有遇到好機會,一生只擔任小吏;個性謙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人忠厚老實。母親楊氏,夢見雷聲而生陳第。陳第的長相,鼻子英挺,瞳孔方形,顴骨高聳。有一位遊方僧人聽見其哭聲,說:「這個嬰兒的哭聲發自丹田,將來必定成就遠大。」陳第少時穎悟,為生員時,博覽群書,兼習劍術,意氣豪放,尤其喜歡談論用兵之道。

  14. 2.受知名將,任職邊疆 ˙嘉靖四十一年(西元一五六二),陳第二十二歲,戚繼光將軍到福建平定倭寇,陳第上「平倭策」。 ˙萬曆元年(西元一五七三),陳第三十三歲,從另一平倭名將俞大猷學兵法,盡得古今用兵韜略,俞大猷非常高興,說: 「子當為名將,非一書生也。」戚繼光和俞大猷成為陳第追隨的長官和老師。 ˙萬曆五年(西元一五七七),陳第三十七歲,兵部尚書譚綸提拔陳第出守古北口。古北口為長城重要的隘口之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自古以來即為軍事要地。

  15. ˙萬曆九年(西元一五八一),陳第四十一歲,改任漢莊的喜峰口。喜峰口在今河北省遷西縣,為薊北重鎮,是長城內外交通的要衝。原名「喜逢口」,相傳古有久戍不歸者,其父求之,喜逢於此,故名。明永樂間改今名。陳第任職邊塞期間,抱持為國效命的態度,勇於任事,所到之處,訪視父老疾苦,嚴明軍紀,興辦學校,親自教授軍民子弟,因此深得軍民愛戴。陳第曾迎養父母到任所,母親見他日夜操勞,髮白無數,於心不忍,勸他稍微輕鬆一點,他則回答:「業已委質為封疆之臣,宜當如是,不敢辭也。」

  16. 3.以遊覽自娛,著述終老 萬曆十年(西元一五八二),陳第四十二歲,七月二十日,巡府吳兌的表弟周楷,要求將五千匹青布配售給軍民,索價每匹二錢以上,但市價每匹布僅一錢以上而已,陳第認為此舉是假藉權勢剝削軍民,悍然拒絕。十一月,為此事去職,次年夏南歸。先在家中奉養母親,閉門讀書十餘年。五十七歲開始裹糧遠遊,寄情山水,足遍天下。並以著述自娛,論學注重審察時義,切合日用,不作空言。

  17. 文學成就 ˙明代學術至萬曆年間,王學末流空疏的毛病逐漸顯現,陳第生當其時,主張學者應該允文允武,兼習戎馬經術,他曾說:「不有文者,孰守社稷;不有武者,孰捍牧圉(牧地,此指邊境)。」 ˙陳第反對理學家的「去人欲,存天理」 ,他說: 「食色臭味之欲,有生以來不能解也,上自聖人,下至匹夫、匹婦,微至鳥獸昆蟲,皆不能無欲。」因此他主張「為之有道,制之有宜。」觀念十分通達。

  18. ˙著有《尚書疏衍》四卷、《毛詩古音考》四卷、《屈宋古音義》三卷、《伏羲圖贊》二卷、《一齋詩集》十三卷等書。其中有關毛詩和《楚辭》的研究,是開啟清代古音研究的第一人。總之,陳第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名將、碩儒和旅行家。著有《陳一齋全集》。˙著有《尚書疏衍》四卷、《毛詩古音考》四卷、《屈宋古音義》三卷、《伏羲圖贊》二卷、《一齋詩集》十三卷等書。其中有關毛詩和《楚辭》的研究,是開啟清代古音研究的第一人。總之,陳第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名將、碩儒和旅行家。著有《陳一齋全集》。

  19. 補充資料 • 遺聞軼事

  20. 遺聞軼事 1.喜歡藏書 陳第平生喜歡讀書、藏書,萬曆四十四年,陳第七十六歲,他將自己的藏書整理成「《世善堂藏書目》」,並且寫作一篇「《題詞》」:「吾性無他嗜,唯書是癖……自少至老,足遍天下,遇書輒買,若惟恐失……積三、四十餘年,遂至萬有餘卷。」私人收藏萬餘卷圖書,算是相當豐富,其中有許多唐五代的書籍。陳第雖然希望子孫也喜歡讀書,但態度卻十分開明,他說:「子孫之讀不讀,聽其自然。」他的兒子陳祖念、陳肇復,以孝友聞名,孫子陳元鍾,以文章聞名,三代皆有著述,可見都深受陳第的影響。《連江縣志》有他們的傳記。

  21. 2.降服餓鬼 萬曆六年,陳第三十八歲,戍守古北口,寫一篇 「志 怪論」,記錄他降服餓鬼的故事,故事內容是:二月 八日夜晚,有一位軍人徐敖,從郊外回家,對家人瞪 著眼睛大聲呼叫:「我已經三天沒吃飯,快拿飯菜給 我吃。」家人為徐敖準備飯菜,徐敖連吃十二大碗 飯,也喝十二大碗湯,還兇神惡煞般的吵著要吃, 說:「不讓我吃飽,我不離開。」家人害怕,不敢再 給徐敖進食,合力將徐敖捆綁起來,並且報告陳第: 「徐敖被餓鬼附身,命在旦夕。」陳第立刻寫一張紙 條:「古北正神,其速逐餓鬼,毋使留!」派手下到 徐家祭拜神明,然後焚燒紙條。紙條焚燒完畢後,徐 敖大聲呼喊:「完了!完了!快讓路給我逃走!」接 著徐敖就昏睡過去,醒來後完全不記得先前發生的 事。

  22. 3.豁達看待生命 陳第的生命態度十分豁達,臨終之前特別寫作一篇「〈遺誡〉」,交代兒子如何辦理喪事,要求:親人只許到靈前叩首行禮,不能哭泣。氣絕之後,只要盥洗面目手足即可,不必全身沐浴,衣著如生時。死後一個月之內將棺木抬到山上埋葬,不必看風水,不必選良辰吉日。不必求人寫作傳記、墓誌銘,也不能舉行超渡宗教法事,死時不必舉辦「悅尸」(取悅死者的戲曲表演)的表演,葬後不必設奠祭祀。陳第耽心如此作法有違常情,兒女被世人批評不守禮制,特別在文末交代:「死自立制……高明良朋,幸成吾子之志。」

  23. 4.喜好遊覽 陳第喜歡遊覽,他在萬曆十年四十二歲辭官,之後就以讀書、著述、遊覽為生活重點,「〈遺誡〉」中說:「吾壯備邊古北,又備援喜峰……晚出遠遊,登羅浮,歷會稽,過潼關,出紫荊,襄陽,上均州,渡彭蠡,浮洞庭。」可見陳第遊覽的區域非常廣闊。直到老年,遊興未減,「〈遺誡〉」又說:「吾七十五以前,健如黃犢,遊遍五嶽,避暑袁州。」他的兒子說:「一出六年,竟畢五嶽而返。」又說:「先生晚好遊……七十六復出遊。」陳第六十二歲隨陳有容渡海遠征東番,不畏海象惡劣,想必與他喜好遊覽有關。

  24. 5.成立童軍營 陳第戍守古北口時,看見當地軍民的青少年子弟,常常模仿軍人操練、布陣、作戰,作為遊戲,以竹竿代替兵器,畫地作陣營。陳第覺得可以因勢利導,於是提供兵器、軍旗、戰鼓給他們,並且派遣軍人當教練,與正式的軍事操練完全相同。訓練的成效可觀,曾參與大型的軍事演習,得到獎賞,由此鼓舞當地居民全民習武的風氣。陳第特別寫一篇「〈幼兵赴操稟帖〉」給戚繼光:「今有四旗、十二隊,並旗鼓手、巡視等,共一百六十餘名,儼然成營。號令分明,坐止如法,且武藝習熟,皆一人而通數技,凡道路商賈觀之,無不稱嘆。若軍與兵觀之,則自愧以為不如也。不過五六年,當能報效。」

  25. 6.泥橇和光餅 征倭名將戚繼光到連江時,特別拜訪陳第,陳第當時年僅二十二歲,陳第為戚繼光擬定平倭策略,其中有泥橇和光餅的製作。連江縣的海邊,滿地泥淖,不利行走,身陷其中,難以自拔,陳第建議以木板模仿雪橇原理,訓練士兵在泥地上滑行,只要訓練有素,即可行動自如。光餅則是將餅乾作成圓形,中央留孔,串成之後掛在脖子,方便行軍攜帶取用。光餅後來成為福建的特產和習俗。

  26. 課文賞析 西 拉 雅 族 的 房 子 與 婦 女 (Le Tour du Monde, 頁228,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27. 第一段之一 東番1夷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2,皆其居也,斷續凡千餘里,種類甚蕃。 1.東番是泛指居住於臺灣的原住民,本文中所指應該是居住於臺南一帶的平埔族的西拉雅族。 2.陳第所到之處為臺南一帶,因此所記地名,鄰近的嘉、南、高、屏區域,名稱方位較為明確。至於「沙巴里、大幫坑」二地,因為是「斷續凡千餘里」之外,距離遙遠,確切所指為何,歷來有異說。

  28. 第一段之二 別為社3,社或千人,或五六百。無酋長,子女多者眾雄之4,聽其號令。性好勇喜鬥,無事晝夜習走5,足蹋6皮厚數分,履荊刺如平地,速不後奔馬,能終日不息,縱7之,度8可數百里。 3.清代稱原住民的聚落為「社」,漢人的聚落為 「莊」。 4.眾人推舉他為首領。雄,當動詞用。 5.奔跑。 6.指腳底。蹋,音ㄊㄚˋ,同 「踏」。 7.放任、任憑。 8.推測、估計。

  29. 第一段之三 鄰社有隙9則興兵,期而後戰10,疾力11相殺傷,次日即解怨,往來如初,不相讎12。所斬首,剔肉存骨,懸之門,其門懸骷髏多者,稱壯士、壯士。 9.仇怨。 10.期而後戰 先約定日 期然後戰鬥。期,約定日期,當動詞用。 11.迅速敏捷。 12.音ㄔㄡˊ。仇怨。通 「仇」。

  30. 第二段之一 地暖,冬夏不衣,婦女結草裙,微蔽下體而已。無揖讓13拜跪禮,無曆日、文字,計月圓為一月,十月為一年,久則忘之,故率不紀歲,艾耆老耄14,問之弗知也。 13.作揖謙讓。為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 14.皆指老年人。艾,《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楊倞注:「五十曰艾,六十曰耆。」耆,音ㄑㄧˊ,禮記曲禮上稱六十歲曰耆。耄,音 ㄇㄠˋ,《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31. 第二段之二 交易,結繩以識15。無水田,治畬16種禾,山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華稍長,且甘香。採苦草,雜米釀,間17有佳者。豪飲,能一斗。時燕會18,則置大罍19,團坐,各酌以竹筒,不設肴20。樂起跳舞,口亦烏烏21若歌曲。 15.通「誌」,音識,記。 16.整治焚燒草木後的土地。畬,音ㄩˊ,用火燎原後種植的耕作方法。 17.音 間 ,偶爾。 18.宴會。燕,通「宴」。 19.音ㄌㄟˊ,小口大腹的容器,用以盛酒或水,形狀與壺相似。 20.煮熟的魚肉等食物。 21.歌呼聲。

  32. 第二段之三 男子剪髮,留數寸,披垂;女子則否。男子穿耳,女子斷齒,以為飾也(原注:女子年十五、六,斷去唇兩旁二齒)。地多竹,大數拱22,長十丈。伐竹構屋,茨23以茅,廣長數雉23。族又共屋一區,稍大,曰公廨24,少壯未娶者,曹居25之。議事必於公廨,調發易26也。 22.兩手爪合圍的徑圍 23.音ㄘˊ,用茅草蓋房屋。 24.寬長數丈。雉,古代計算城壁面積的單位,高一丈,長三丈。 24.族人又共同建造一區的房屋(屋,動詞),此區房屋較其他房 屋稍大,稱為公廨。 25.群體居住在一起。曹,群體。 26.容易調派人員,發號施令。 公廨

  33. 公廨 公廨是西拉雅人聚會的場所,具有三種功能,一是族人議事的場所,二是青少年聚會教育的場所,三是女祭師尪姨主持祭典活動的場所。早期的公廨十分簡陋,多是編竹為牆,茅草蓋頂。西拉雅人在公廨之內奉祀神明「阿立祖」,通常以壺、瓶為代表,被全社成員視為守護神。

  34. 第三段之一 娶則視女子可室者27,遣人遺瑪瑙珠雙28,女子不受則已;受,夜造其家29,不呼門,彈口琴挑之30。口琴薄鐵所製,齧而鼓之31,錚錚有聲32。女聞,納宿,未明徑去33,不見女父母。自是宵來晨去必以星34,累歲月不改。 27.指可以結婚成家的女子。 28.饋贈一對瑪瑙珠子。遺,音ㄨㄟˋ。 29.夜晚到她家。造,到。 30.吹口琴誘引她。彈,指吹奏。挑,誘引。 31.咬著吹奏。齧,音ㄋㄧㄝˋ,咬。鼓,指吹奏。 32.指聲音悅耳好聽。錚,音ㄓㄥ,金或玉的撞擊聲。 33.天未亮就離去。徑,即、就。 34.從此以後,夜晚來,清晨離去,必定在天空還有星星的時候。

  35. 第三段之二 迨產子女,婦始往家迎35,如親迎,始見女父母,遂家其家36,養女父母終身,其本父母不得子37也。故生女喜倍男,為女可繼嗣,男不足著代38 故也。 35.古代婚禮的最後一道儀式,由新郎親自到女方迎接新娘到男方完婚。此指婦女親自到男方迎壻,有如親迎一般。 36.於是居住女子的家中。家,前者當動詞,後者當名詞。 37.原來的父母不能將他視為兒子。子,當動詞用。 38.指傳宗接代。著,ㄓㄨˋ。禮記郊特牲:「適子冠於阼,以著代也。」意思是:嫡子的冠禮在大堂前東面的臺階舉行,宣示他是傳宗接代的人物。阼,大堂前東面的臺階,天子、諸侯、大夫、士皆以阼為主人之位。 母系社會

  36. 母系社會 • 母系社會又稱母系氏族制,盛行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人類有文字記載歷史出現之時,母系社會大多已經消失,現代僅有少數部落民族還殘存著母系社會,如北美印第安人的易洛魁部落、中國西南地區瀘沽湖的摩梭人。在母系社會中,禁止氏族內婚,採族外群婚,人們往往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婦女從事採集和原始農業,備辦日常衣食並主持家務,是社會經濟的主導者。氏族中設有議事會,是氏族的最高權力機構,決定氏族中一切重大事務,選舉產生氏族長,往往由年長婦女擔任。 • 臺灣原住民卑南族早期也是母系社會,其特色是:  在婚姻方面,男子大都入贅於女方,後來社會型態改變,風俗也跟著改變成父系的制度。  家族姓氏由女子繼承。  財產繼承是母傳女。  祭祀權由母親方面的女子繼承,如阿姨傳給姪女。

  37. 第三段之三 妻喪復娶;夫喪不復嫁,號為鬼殘39,終莫之醮40。家有死者,擊鼓哭,置尸於地,環煏以烈火41,乾,露置屋內,不棺;屋壞重建,坎屋基下42,立而埋之,不封43,屋又覆其上;屋不建,尸不埋。然竹楹茅茨44,多可十餘稔45,故終歸之土,不祭。 39.人死曰鬼,肢體不健全曰殘,此指丈夫死不能再招夫壻的人。對此詞的意義,應從母系社會立場來了解。 40.音ㄐㄧㄠˋ,女子嫁人,此指再招夫壻。 41.用烈火圍繞著烘烤。煏,音ㄅㄧˋ,用火烘烤。 42.在房屋地基之下挖洞穴。坎,洞穴,當動詞用,此指挖掘墓穴埋 葬。 43.不聚土築墳。封,積土為墳,當動詞用。 44.指用竹子茅草搭建的房屋。楹,音一ㄥˊ,廳前的柱子。 45.音ㄖㄣˇ,穀物成熟。中國大部分地區穀物一年一熟,引申為「年」。

  38. 第四段之一 46.不爭鬥。 47.混雜在一起工作。 48.在路上相遇,用眼睛看著對方。 49.指漢人。 50.穀物成熟後又恢復原來的生活方式。 51.豐年。 52.勤於耕作。 53.在聚落中處死。戮,音路,殺、處死。 當其耕時,不言不殺46,男婦雜作47山野,默默如也。道路以目48,少者背立, 長者過,不問答,即華人49 侮之,不怒。禾熟復初50,謂不如是,則天不祐、神 不福,將凶歉,不獲有年51 也。女子健作52,女常勞,男常逸。盜賊之禁嚴,有則戮於社53,故夜門不閉;禾積場,無敢竊。 臺灣原住民特殊風俗

  39. 第四段之二 器54有,無几案,席地坐。穀有大小豆,有胡麻,又有薏仁,食之已瘴癘55,無麥。蔬有,有薑,有番薯,有蹲鴟56,無他菜。有椰,有毛柿,有佛手柑,有甘蔗。畜有貓,有狗,有豕,有雞,無馬、驢、牛、羊、鵝、鴨。獸有虎57,有熊,有豹,有鹿。鳥有雉,有鴨,有鳩,有雀。 54.指傢俱。 55.去除瘴癘之氣。已,止、去除。瘴癘,遭受山林間溼熱蒸發之氣而生的疾病。瘴,音ㄓㄤˋ。 56.芋頭,形狀如蹲伏的鴟。鴟,音鴟,貓頭鷹的一種。 57.按臺灣未聞有虎,可能作者聽聞有誤。

  40. 第五段之一 山最宜鹿,儦儦俟俟58,千百為群。人精用鏢59,鏢竹棅鐵鏃60,長五尺有咫61,銛甚62。出入攜自隨,試鹿鹿斃,試63虎虎斃。居常禁不許私捕鹿,冬,鹿群出,則約百十人即之64,窮追既及,合圍衷之65,鏢發命中,獲若丘陵,社社無不飽鹿者。 58.野獸成群奔跑或行走的樣子。詩‧小雅‧吉日:「儦儦俟俟,或群或友。」儦儦,奔跑的樣子。儦,音儦。俟俟,行走的樣子。 59.音ㄅ一ㄠ,標槍。 60.鏢槍柄是竹製的,頭是鐵製的。棅,同「柄」。鏃,音ㄗㄨˊ,箭頭。 61.五尺又八寸。咫,音ㄓˇ,八寸。 62.銳利得很。銛,音ㄒ一ㄢ。 63.通「弒」,指刺殺。 64.接近牠。 65.圍在中央。衷,中央,當動詞,使集中。

  41. 第五段之二 取其餘肉,離而腊之66,鹿舌、鹿鞭(鹿陽也)、鹿筋亦腊;鹿皮角委積充棟67。鹿子善擾馴68之,與人相狎習69。篤嗜70鹿,剖其腸中新咽草將糞未糞者,名「百草膏」,旨食之71,不饜;華人見,輒嘔。食豕不食雞,畜雞任自生長,惟拔其尾飾旗。射雉,亦只拔其尾。見華人食雞雉,輒嘔。夫孰知正味72乎?又惡在口有同嗜也? 66.將肉切下晒成乾肉。腊,音腊,乾肉,此當動詞。 67.堆積滿房屋。 68.馴養。擾,馴服。 69.親近熟習。 70.非常喜歡。篤,甚、非常。嗜,愛好。 71.吃得津津有味。旨,美味。 72.正常的滋味。

  42. 第六段之一 73.不擅長駕船。舟,當動詞用。 74.明成祖的年號 75.指鄭和,雲南昆陽人。內監,太監。 76.古代上對下的文告或指示,當動詞,指諭告、宣慰。 77.奔逃隱匿。 78.給予。 79.吩咐配帶在脖子上。頸,脖子,當動詞,配帶在脖子上。 80.當狗看待。狗,視為狗,當動詞用。 81.乃。下文「迺有不日不月」之「迺」,作「竟然」解。 82.指擅長使用槍枝的技術。銃,音衝,槍。 居島中,不能舟73;酷畏海,捕魚則於溪澗,故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永樂74初,鄭內監75航海諭76諸夷,東番獨遠竄77,不聽約,於是家貽78一銅鈴使頸之79,蓋狗之80也,至今猶傳為寶。始皆聚居濱海,嘉靖末,遭倭焚掠,迺81避居山。倭鳥銃長技82,東番獨恃鏢,故弗格83。 83.無法和對方相格鬥,指打不贏對手。格,格鬥。

  43. 第六段之二 居山後,始通中國,今則日盛。漳、泉之惠民、充龍、烈嶼84諸澳85,往往譯其語,與貿易;以瑪瑙、磁器、布、鹽、銅簪環86之類,易其鹿脯87皮角。間遺之故衣,喜藏之,或見華人,一著,旋復脫去;得布亦藏之,不冠不履,裸以出入,自以為易簡88云。 84.福建漳州府、泉州府的惠民(在今福建省 惠安縣)、充龍(在今福建省 廈門市 同安區)、烈嶼等地區。烈嶼,小金門。 85.可停泊船隻的港灣。 86.銅製的髮針和手環。 87.音脯,肉乾。 88.簡單輕便。

  44. 第七段之一 野史氏89曰:異哉東番!從烈嶼諸澳,乘北風航海,一晝夜至澎湖,又一晝夜至加老灣,近矣。迺有不日不月90,不官不長91,裸體結繩之民,不亦異乎?且其在海而不漁,雜居而不嬲92,男女易位93,居瘞共處94。窮年捕鹿,鹿亦不竭。合其諸島,庶幾95中國一縣。相生相養,至今曆日書契無而不闕96,抑何異也! 89.作者自稱。仿司馬遷 史記「太史公曰」的體例。 90.沒有時間、期限觀念。 91.沒有長官部屬關係。 92.男女雜處卻不淫亂。嬲,音ㄋㄧㄠˇ,戲弄、相擾。 93.男女職分互換。 94.住所和埋葬地在一起。瘞,音一ˋ,埋葬。 95.差不多、近似。 96.沒有曆法和文字,卻不覺得生活不方便。

  45. 第七段之二 南倭北虜,皆有文字,類鳥跡古篆97,意98其初有達人99制之耶!而此獨無,何也?然飽食嬉遊,于于衎衎100,又惡用達人為?其無懷、葛天之民101乎!自通中國,頗有悅好102,姦人又以濫惡之物103欺之,彼亦漸悟,恐淳朴日散104矣。 97.文字像鳥爪印或古代篆文。 98.通「臆」,推測。 99.通達事理的人。 100.安逸舒適,自得其樂。于于,自得其樂的樣子。衎衎,歡樂的樣子。衎,音ㄎㄢˋ。 101.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帝王無懷氏、葛天氏。 102.羨慕。好,音ㄏㄠˋ。 103.品質不好的物品。 104.質樸的民風日漸消失。

  46. 第七段之三 萬曆壬寅冬,倭復據其島,夷及商、漁交病105。浯嶼106沈將軍107往勦108,余適有觀海之興109,與俱。倭破,收泊110大員,夷目大彌勒輩率數十人叩謁111,獻鹿餽酒,喜為除害也。予親其人與事,歸語溫陵陳志齋112先生,謂不可無記,故掇113其大略。 105.皆受害。 106.今金門島。 107.沈有容。 108.前往討伐。勦,音ㄐ一ㄠˇ。 109.觀賞海東(指臺灣、澎湖)景觀的興致。 110.收兵停船。 111.拜見。 112.泉州人陳學伊,陳第的朋友。溫陵,泉州的別稱。 113.音ㄉㄨㄛˊ,選取。

  47. 臺灣原住民的特殊風俗 1.王字番 日治時代,泰雅族被日本人稱為「王字番」,原因是泰雅族人的臉上常會刺黥,像一個「王」字,所以稱為「王字番」。 2.矮靈祭 矮靈祭是賽夏族各種信仰中最古老的一種。傳說有一種高約一公尺的矮黑人,皮膚很黑,頭髮捲曲,常常下山教賽夏人耕種、舞蹈、唱歌。

  48. 可是,矮黑人常常施計騙走賽夏族的女人,使得賽夏族人忍無可忍。有一次,兩族舉行「聯合大祭典」,祭典結束時,矮黑人全都喝醉,當他們正要過橋回家時,賽夏人就將橋砍斷,使矮黑人淹死在河中,有一、兩位矮黑人逃到河的對岸,臨走前大聲對著賽夏人咒詛:「永遠蟲鼠為害、粟殼永不結實、大飢荒、全族被消滅」。賽夏族為了破解咒語,防止矮黑人的靈魂回來復仇,代代相傳行「矮靈祭」。祭典連續舉行好幾晝夜,場地選在社族中的大廣場,通常每二、三年穀物豐收時舉行一次普通祭典,每十年舉行一次大祭典。可是,矮黑人常常施計騙走賽夏族的女人,使得賽夏族人忍無可忍。有一次,兩族舉行「聯合大祭典」,祭典結束時,矮黑人全都喝醉,當他們正要過橋回家時,賽夏人就將橋砍斷,使矮黑人淹死在河中,有一、兩位矮黑人逃到河的對岸,臨走前大聲對著賽夏人咒詛:「永遠蟲鼠為害、粟殼永不結實、大飢荒、全族被消滅」。賽夏族為了破解咒語,防止矮黑人的靈魂回來復仇,代代相傳行「矮靈祭」。祭典連續舉行好幾晝夜,場地選在社族中的大廣場,通常每二、三年穀物豐收時舉行一次普通祭典,每十年舉行一次大祭典。

  49. 3.打耳祭 打耳祭是布農族人每年最重要的祭典,通常在四、五月間舉行,是象徵狩獵豐收的祭典。祭典前一星期,族人便上山狩獵,帶回豐碩的獵物,然後進行「射鹿耳」、「分食獸肉」。部落長老扶助十二歲以下的小男生拉弓射肉,祝福他長大後成為獵王。大家吃完肉後,將獵槍排在地上,燃燒桃樹枝,然後祈禱,希望打獵豐收,叫做「燻槍祭」。 4.五年祭 五年祭是排灣族最大的祭典,每五年舉行一次。傳說排灣族的祖先,為了躲避荒年,將七名子女分開,讓他們各自謀生,並約定每五年手持竹竿,帶領全家大小回部落團聚。祭典中有彩繒的竹竿,長達八尺,上面刻有圖樣的是貴族。族人還製作祭球,在祭典中有刺球活動,女生不能參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