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答疑( 3 )

答疑( 3 ). 一、来自教材的问题 二、来自教学的问题 三、来自考试的问题 四、学生教育的问题. 一、来自教材的问题. 此类问题主要与教材编写结构、风格有关 “ 现在八、九年级物理的教材与以前相比,有些内容已删除了,比如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第二节中有关电路的三种状态的内容没有了,但在练习中又要用到,请问专家们这些内容在课后需不需要补? ”

dun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答疑( 3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答疑(3)

  2. 一、来自教材的问题 • 二、来自教学的问题 • 三、来自考试的问题 • 四、学生教育的问题

  3. 一、来自教材的问题 • 此类问题主要与教材编写结构、风格有关 “现在八、九年级物理的教材与以前相比,有些内容已删除了,比如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第二节中有关电路的三种状态的内容没有了,但在练习中又要用到,请问专家们这些内容在课后需不需要补?” 课程标准在二级主题“电磁能”的“内容标准”中要求:“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 从课程标准看,学生有必要了解电路的三种状态。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编排体例有一定区别,如果您所用的版本没有这些内容,而你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太了解,那么您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

  4. 一、来自教材的问题 • 此类问题主要与教材编写结构、风格有关 “在运用新教材以后,我遇到了一些困惑,与许多同行探讨过,但没有解决,现在想在培训中探讨一下。我们用的教材中没有关于吸、放热的计算,但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都不敢不加这一部分,因为平时的考试中经常考,不过中考中却不考。我们该不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这一部分内容呢?” 课程标准在二级主题“内能”的“内容标准”中要求:“了解热量的概念。”“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从课程标准看,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吸、放热问题,但不一定要求到计算的程度。 有些版本的教科书涉及到计算,有些教科书则没有涉及,教学中对此有一定的灵活性。若你的学生有能力掌握吸、放热的计算,适当加入简单计算也是可以的。

  5. 一、来自教材的问题 • 此类问题主要与教材编写结构、风格有关 “初二、初三物理共包括十七个章节知识,范畴太广泛了,但对知识的探究深度却很浅,知识学了一大堆解决不了深层次的东西,但往往中考考点挖掘的很深,这样逼着教师针对每个知识都要深挖洞、广积粮,因此造成了学时的紧张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支离破碎,真所谓样样通样样稀松。所以我想是否适当删减部分内容并同时强化某些内容,由此提请专家解疑。” 尽管中考很重要,但应对中考绝不是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唯一目的。如果您同意这个定位,那么关于“深挖洞、广积粮”问题就不会走到极端了。大量调查证明,《课标》甚至教科书要求的内容都不是导致课时紧的关键因素,应对考试以及大量的习题演练才是导致课时紧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老师们要想法提高习题课、复习课的效率,认真筛选教辅中的内容,不要盲目地让学生陷于茫茫题海中。

  6. 二、来自教学的问题 • (一)实验教学的问题 • “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失败后应如何处理?” 首先尽量让演示实验成功。 有些演示实验(如覆杯实验)若准备不充分,操作失败的可能性较大,对于这类实验应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充分的预设,如成功了怎么讲,万一失败了又如何讲等。 若做演示实验时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而且实验失败了,应该坦诚面对学生的质疑,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进行实验。若当场很难完成,或者受条件所限难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也应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解释清楚。

  7. 二、来自教学的问题 • (一)实验教学的问题 • “物理演示实验,有些实验现象反映快,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似乎老师的演示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使得我们不少物理教师用播放实验动画来代替演示实验,这种教学方法可行不?” 有些演示实验,的确存在现象不明显、现象稍纵即逝等问题。若有条件,尽量选用效果明显的实验器材做实验;若没有条件,也可尽量改进现有的实验器材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能够用真实实验器材完成的实验,尽量不用动画代替,尽量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直接的实验效果。 改进实验效果的建议如下:

  8. 1.换效果明显的实验 如“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课的演示实验,教师原设计的实验是轻捏一轻质小勺柄,小勺在指间晃动自如,打开水龙头,让水稳定往下流,把勺子凸面靠近水流,观察现象。实验效果不明显。 教师可选另一实验设计:在倒置漏斗里放一乒乓球,手指托住乒乓球,从漏斗口向下吹气,由于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所以大气压把乒乓球紧紧压住,使它不能掉落。教师还可请学生把漏斗口朝上,用力去吹,乒乓球不会被吹出去。这样,实验效果很明显。

  9. 2.注意关键环节 演示前即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不明显的、稍纵即逝的那个关键环节上去。 3.教师多演练 教师课前多练习操作,使实验效果尽可能明显。有时效果不明显是因为不熟练造成的。以单摆周期测定为例,熟练教师从实验得到的数值和根据公式计算的理论值吻合很好,而不熟练教师所得值则会差异大。

  10. 二、来自教学的问题 • (二)来自教学处理的问题 • “我们这里一周四节物理课,一节40分钟,课时相对比较松,只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可能是没有分重点班和普通班,每个班的两极分化特别严重;这样使得我们的教学设计有点难,既要考虑好点的学生,又要考虑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应不应该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问题上我真的感到很疑惑。” • 是否分快、慢班,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这各有利弊!当分快、慢班时,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教学,但也会带来若干问题,如对学生自尊、自信的影响等。若不分快慢班,教师将关注更多层面的学生,势必带来一定难度,但也可培养学生的互助能力、团队精神等。毕竟,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针对考试,还有诸多方面的课程目标需达成。

  11. 二、来自教学的问题 • (二)来自教学处理的问题 • “物理公式的应用在教学中成为学生成绩的一个分水岭,它跟数学知识有重要关联,而又不完全是数学,如何才能让大多数学生活学活用物理公式?” • “活学活用物理公式”,要求学生对于物理概念清楚,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应用物理公式

  12. 二、来自教学的问题 • (二)来自教学处理的问题 • “教学中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一遇到计算题就不会解,考试时总是计算题丢分。如果物理教师在这里花费太多的时间就会影响到教学进度。怎么办?” • 学生在求解计算题时丢分,有位老师做了分析,他认为原因可能来自于以下一些方面: • 1.概念或规律的混淆。如要求解机械效率时,所想到的却是功率的计算公式,自然无法求解。 • 2.物理量或单位的符号发生混淆造成迷惑。如功的符号W和功率的单位瓦特w相混淆,而造成思路纠结混乱。

  13. 3.完全从数学出发,不思考物理意义。如求导体两端电压变化后的电阻值,仅从欧姆定律的数学公式出发,认为电阻值与电压成正比,而不知道电阻不变。这是不理解导体电阻在导体形状和温度不变时是个常量而造成的。3.完全从数学出发,不思考物理意义。如求导体两端电压变化后的电阻值,仅从欧姆定律的数学公式出发,认为电阻值与电压成正比,而不知道电阻不变。这是不理解导体电阻在导体形状和温度不变时是个常量而造成的。 • 4.不理解公式的适用条件。如欧姆定律定义式中三个物理量针对的是同一个导体,不能电压值用A导体的,电流值用B导体的,去计算A导体的电阻。 • 5.不理解概念或规律的内涵。如求解非纯电阻电路的总功时,用的是求电热的公式。 • 对于上面的总结,老师们认为有参考吗?总之,要善于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对症下药。

  14. 二、来自教学的问题 • (二)来自教学处理的问题 • “考试中不是重点的章节,在教学中能不能少讲或省略不讲?” • 教学中多讲还是少讲,甚至不讲,应该首先根据《课标》的要求做决定,然后再根据你学生的理解程度、考纲的要求等做出决定。 • 不过,就是大家现在看来不是考试重点的章节,未必今后就不是考试的重点章节。更重要的是有些内容,可能不便于从知识和技能维度对它予以考查,但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有益的,如果省略不讲,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5. 二、来自教学的问题 • (二)来自教学处理的问题 •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哪一个?” • 在物理教学中应综合融进三维课程目标,这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都很重要。 • 有时,某些课可能侧重落实一些课程目标,而另一些课则可能侧重落实另一些课程目标,但总体讲,这三维目标都是很重要的。老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融入多维课程目标以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16. 二、来自教学的问题 • (二)来自教学处理的问题 •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困惑,在新课程教学中,教科书上编排的一节教学内容,在45分钟内很难完成,若匆匆完成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弄懂弄通,怎么办?” • 首先应关注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建议大家根据《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确定重点难点等,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 • 另外,若教科书中的一节内容在教学的一节课中实在讲不完或者不够讲,老师也应该灵活处理,如有些内容下节课再讲(针对讲不完的内容),或者将教科书中下节的内容提前讲一些(若当堂课不够讲)。教师在使用教科书过程中对其可适当整合及调整。

  17. 二、来自教学的问题 • (二)来自教学处理的问题 • “初中电路图和实物图的连线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能普遍接受的!” • “学生对电路中实物图连接较困难,怎么办?” • 初中生依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或者依据实物图画电路图是一个难点。但不是突破不了的难点,只要掌握方法,还是可以完成实物图与电路图的相互转化的。 • 要明确以下三点:

  18. 1.初中所要求的电路只有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没有混联电路。1.初中所要求的电路只有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没有混联电路。 • 2.分析时可先不考虑电压表,待完成电路图或实物图后再把电压表并联在相应用电器两端即可。 • 3.要理清电流的走向,从而辨明电路类型。一般从电源正极出发,分析电流走向,第一步先判断有没有分流现象,没有就是串联电路,它的接法很简单;如果有分流现象,则为并联电路,此时要找出电流的分合点,以及分合点之间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支路上的用电器分别是哪些,这样就可顺利完成电路图或实物图。

  19. 二、来自教学的问题 • (二)来自教学处理的问题 • “在课改的进程中,很多老师都意识到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如何解决进行科学探究与教学时间不足问题?” • 《课标》强调教学方式多样化,选择性地对探究内容做了要求。在教科书中也是选择性地纳入了探究的内容。如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物理教材,针对全年的物理教学重点设计了几个探究活动。因此老师们应注意探究式教学和其他教学方式的融合。 • 另外,为了使探究式教学更有效,老师们应明确设计探究式教学的目的,选用有效的步骤实施探究式教学等。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注意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等。

  20. 三、来自考试的问题 • (一)教材与考试的问题 • “我们同一省的中考试题是统一的,而教材又是各不相同,并且中考涉及到有的版本删掉的知识点,而考纲又常变,不够明确,请问如何抓住考点热点?” 不管教材如何不同,考试命题的直接的依据是《课标》,教师们要仔细阅读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考纲如果常变,教师也可关注考纲,教学中可做适当调整。

  21. 三、来自考试的问题 • (二)与生活情境有关的考试问题 • “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见识也不广,可习题或中考题中经常涉及到,比如干手器,卫生间浴霸等,对他们来说相当抽象,根本讲不懂,咋办?” 可在网络上下载一些视频,在教学中进行播放。如果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则可以打印相应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作为一种自制的挂图用于教学。 这类考题涉及的情景,不仅农村孩子可能未见过,有些城市孩子也可能未见过。这类题目常常有一些叙述,可让孩子学习分析题干,解决问题。

  22. 四、学生教育的问题 • “物理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学习无用论的学生?”“厌学者太多了,学风很差,怎么办?”“怎样去解决学生的厌学现象?” 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 1.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盲大亨”的出现, 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 • 2. 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极端,或要求过于严厉,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的影响。 • 3.学校教育的问题。某些学校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导致学生畸型发展。加之,教学内容枯燥,或教学方法单一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厌学。 • ……

  23.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