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2

网络与信息技术

网络与信息技术. 第六章 Internet 技术及应用 6.1~6.5. 第六章 Internet 技术及应用. 6.1 Internet 概述 6.2 Internet 的基本工作原理 6.3 TCP/IP 协议简介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6.5 接入 Internet 的常用方式 6.6 接入 Internet 的常用方式应用实例 6.7 Internet 的信息服务 6.8 全球信息网 WWW 6.9 Intranet 简介. 6.1 Internet 概述. 6.1.1 Internet 的起源与发展

dutch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网络与信息技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网络与信息技术 第六章 Internet技术及应用 6.1~6.5

  2. 第六章 Internet技术及应用 • 6.1 Internet 概述 • 6.2 Internet 的基本工作原理 • 6.3 TCP/IP协议简介 •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5 接入Internet的常用方式 • 6.6 接入Internet的常用方式应用实例 • 6.7 Internet的信息服务 • 6.8 全球信息网WWW • 6.9 Intranet 简介

  3. 6.1 Internet 概述 • 6.1.1 Internet 的起源与发展 • 6.1.2 Internet 在中国 • 6.1.2 Internet 在中国—CERNET网络 • 6.1.3 Internet 的特点 • 6.1.4 Internet 的基本组成 • 6.1.5 Internet 的未来发展方向

  4. 6.1 Internet 概述 • 6.1.1 Internet 的起源与发展 • 6.1.1.1 Internet 的起源 Internet最初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署(ARPA)在1969年建立的一个实验性网络ARPANET。该网络将美国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从事国防研究项目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是一个广域网。1974年ARPANET研究并开发了一种新的网络协议,即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互连协议),使得连接到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能够相互交流信息。 20世纪80年代局域网技术迅速发展,1981年ARPA建立了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Internet网,1983年Internet已开始由一个实验型网络转变为一个实用型网络。 • 6.1.1.2 Internet 的实用化 1986年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NSFNET是Internet的一个里程碑,它将美国的五个超级计算机中心连接起来,该网络使用TCP/IP协议与Internet连接。NSFNET建成后,Internet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1988年NSFNET已经接替原有的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1990年,ARPANET正式宣布停止运行。 • 6.1.1.3 Internet 的商业化 Internet的第二次大发展得益于Internet的商业化。1992年,专门为NSFNET建立高速通信线路的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s and Services)建立了一个传输速率为NSFNET 30倍的商业化的Internet骨干通道----ANSNET,Internet主干网由ANSNET代替NSFNET是Internet商业化的关键一步。以后出现了许多专门为个人或单位接入Internet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nternet服务提供商)。1995年4月,NSFNET正式关闭。 • 6.1.1.4 Internet 的公众化    今年来,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Internet已经发展到各个国家的各个行业,发达国家到2001年底,Internet用户普及率已经超过90%。Internet为个人生活与商业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环境。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办公已经成为大家所熟悉的名字术语。Internet的公众化主要体现在: 1)Internet用户的普及:到2001年地全球已经超过2.5亿用户; 2)Internet应用范围广泛:从国防军事、教育科研到金融贸易,从远程教育到远程医疗,从政府办公到日常事务到处都与Internet紧密相连;

  5. 6.1 Internet 概述 • 6.1.2 Internet 在中国 Internet 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年~1993年,主要为理论研究与电子邮件服务。 1990年4月,我国启动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NCFC),1992年该网络建成,实现了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个单位的互连。   第二阶段:1994年至今,建立国内的计算机网络并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 1994年4月,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 1994年10月,CERNET网络工程启动。1995年12月完成建设任务 。技术上,CERNET建成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在内的三级层次结构的网络,网络中心位于清华大学,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西安、成都、武汉和沈阳八个城市设立地区网络中心。目前CERNET已连接800多所大学和中学,上网人数达数百万之多。(见附图:CERNET拓扑图)。   除CERNET网络外,邮电部建立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连网CHINANET。国家科委等部门建立了中国科技网,中国银行等部门建立了中国金桥网。并于1997年,四网实现了互联互通。

  6. 6.1 Internet 概述 • 6.1.2 Internet 在中国—CERNET网络 • 1)主干网:由分布在全国的八大城市中的十个结点组成,如图1.1.1。 • 八个城市和十个结点是: • 北京:清华大学(Cernet网络中心),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 沈阳:东北大学 •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 南京:东南大学 •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 •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 其中,清华大学节点是Cernet的网络中心,Cernet从清华出发,通过设在日本的亚太地区网管中心与Internet骨干网实现连接。 • 2)地区网:以10个节点为地区性网络中心,向本省或邻省辐射形成一星形网。有关学校的校园网与地区网络中心连接,进而与Cernet和Internet连接。 • 3)校园网:由各大学及研究所自行投资建立,覆盖本单位。

  7. 6.1 Internet 概述 • CERNET网络拓扑结构图

  8. 6.1 Internet 概述 • 6.1.3 Internet 的特点 1)全球信息浏览; 2)检索、交互信息方便快捷; 3)灵活多样的接入方式; 4)收费低廉。

  9. 6.1 Internet 概述 • 6.1.4 Internet 的基本组成 • 物理网络:Internet上的所有计算机是通过成千上万根电缆、光缆或无线通讯设备以及连接器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物理网络; • 通讯协议:实体间控制和数据交换的规则的集合;在Internet上传送的每个消息至少通过三层协议: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它负责将消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传输协议(transport protocol),它管理被传送内容的完整性;应用程序协议(Application protocol),作为对通过网络应用程序发出的一个请求的应答,它将传输转换成人类能识别的东西。 • 网络工具:六大基本工具,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网络漫游和资源挖掘工具、电子邮件工具、网络聊天工具以及流媒体播放工具。

  10. 6.1 Internet 概述 • 6.1.5 Internet 的未来发展方向 1)未来INTERNET的用户需求将向WWW、移动性和多媒体方向发展; 2)未来INTERNET的应用将包括与广播媒体、通信业务以及出版媒体的综合; 3)INTERNET社会就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将具有五大特征:技术的多样性、业务的综合性、行业的融合性、市场的竞争性和用户的选择性。 4)未来INTERNET将给任何人(ANYBODY)、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接入方式(ANY CONNECTION)和可承受的价格,提供任何信息(ANY INFORMATION)并完成任何业务(ANY SERVICE)。

  11. 6.2 Internet的基本工作原理 • 6.2.1 Internet 中的信息传递 一般来说,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有两种方式:电路交换方式和分组交换方式。Internet采用分组交换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换。 在分组交换网络中,计算机之间要交换的信息以“包(packet)”的形式封装后进行传输。每个包由数据正文和包的标识信息如始发计算机和接收计算机的地址组成。 分组交换技术就是保证连接在Internet上的每台计算机能够平等的使用网络资源。 在Internet上,同一时刻流动着来自各个方向的多台计算机的分组信息。

  12. 6.2 Internet的基本工作原理 • 6.2.2 Internet 内部连接和信息传递示意图 说明: R1、 R2、 R3、 R4为 路由器。图中主机A传到 主机B的一个分组a,b,c; 主机C传到主机B的一个 分组1,2,3,4;主机F传到 主机E的一个分组x,y,z。 这些数据包可能经过不同 的路由器和网络最终到达 目的主机。

  13. 6.2 Internet的基本工作原理 • 6.2.3 Internet 内部连接和信息传递动画演示 • 见Internet 内部连接和信息传递动画演示flash

  14. 6.3 TCP/IP协议简介 • 6.3.1 TCP/IP协议概述 • 6.3.2 TCP/IP协议的分层结构 • 6.3.3 TCP/IP协议集 • 6.3.4 IP协议 • 6.3.5 TCP协议 • 6.3.6 UDP协议 • 6.3.7 TCP/IP协议存在的问题

  15. 6.3 TCP/IP协议简介 • 6.3.1 TCP/IP协议概述 • TCP/IP协议起源于ARPANET,目前已成为实际上的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 • TCP/IP协议其实是一个协议集合,内含了许多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和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协议)是其中最重要的、确保数据完整传输的两个协议,IP协议用于在主机之间传送数据,TCP协议则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出现错误和丢失。除此之外,还有多个功能不同的其他协议。

  16. 6.3 TCP/IP协议简介 • 6.3.2 TCP/IP协议的分层结构     目前,因特网上使用的通信协议——TCP/IP协议与OSI相比,简化了高层的协议,简化了会话层和表示层,将其融合到了应用层,使得通信的层次减少,提高了通信的效率。     下图示意了TCP/IP 与 ISO OSI 参考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17. 6.3 TCP/IP协议简介 • 6.3.3 TCP/IP协议集 • 6.3.3.1 因特网协议集 •   因特网的协议集称为TCP/IP协议集,协议集的取名表示了TCP和IP协议在整个协议集中的重要性。因特网协议集是对ISO/OSI的简化,其主要功能集中在OSI的第3-4层,通过增加软件模块来保证和已有系统的最大兼容性。

  18. 应用层 FTP TELNET SMTP R* UTILITIES DNS TFTP RPC SNMP 传输层 TCP UDP 网络层 Routing Protocol IP and ICMP ARP、RARP Proxy ARP 网络接口层 Ethertype, IEEE802.2, Token Ring, FDDI, SMDS,SDLC,LAPB,PDN,etc. Ethertype, IEEE802.2, EIA-232, X.21, ISDN,同轴电缆,无线网,双绞线等 6.3 TCP/IP协议简介 • 6.3.3 TCP/IP协议集 • 6.3.3.2 TCP/IP协议集的分层实施

  19. 数据 数据 宿主机 源主机 应用层 应用层 信息或数据流 A A 传输层 传输层 数据报(UDP) T T 数据段(TCP) IP数据报 网络层 网络层 N N 数据分组或帧 网络接口层 (数据链路层 和物理层) L L 网络接口层 (数据链路层 和物理层) 比特流 网络 6.3 TCP/IP协议简介 • 6.3.3 TCP/IP协议集 • 6.3.3.3 基于因特网的信息流示意图

  20. 6.3 TCP/IP协议简介 • 6.3.4 IP协议 • (1)IP协议提供的服务 • (2)IP协议(IPv4) • (3)IP数据报的封装 • (4)IP路由

  21. 6.3 TCP/IP协议简介—IP协议 • 6.3.4 IP协议 • 6.3.4.1 IP协议提供的服务 IP协议是因特网中的基础协议,由IP协议控制传输的协议单元称为IP数据报。IP协议屏蔽下层各种物理网络的差异,向上层(主要是TCP层或UDP层)提供统一的IP数据报。 IP协议提供不可靠的、 无连接的、尽力的数据报投递服务。 (1)不可靠的投递服务:IP协议无法保证数据报投递的结果。在传输过程中,IP数据报可能会丢失、重复传输、延迟、乱序,IP服务本身不关心这些结果,也不将结果通知收发双方。 (2)无连接的投递服务:每一个IP数据报是独立处理和传输的,由一台主机发出的数据报,在网络中可能会经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方的顺序可能会乱,甚至其中一部分数据还会在传输过程中丢失。 (3)尽力的投递服务:IP协议软件决不简单地丢弃数据报,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力向前投递。 IP协议软件执行数据报的分段,以适应具体的网络传输,数据报的合段则由最终结点的IP模块完成。

  22. 数据报首部 数据报的数据区 6.3 TCP/IP协议简介—IP协议 • 6.3.4 IP协议 • 6.3.4.2 IP协议(IPv4) IPv4协议的设计目标是提供无连接的数据报尽力投递服务。下图示意了IPv4的数据报一般格式和结构。 IP数据报的一般格式。IP规定数据报首部格式,包括源和目的IP地址。 IP不规定数据区的格式,它可以用来传输任意数据

  23. 0 1 2 3 4 5 6 7 优先级 D T R 未用 0 4 8 16 20 24 28 31 版本号 首部长度 服务类型 总长度 标志 标识符 分片偏移量 寿命 协议 首部校验和 源站IP地址 目的站IP地址 IP填充(若有) 填充 数据 ······ 在TCP/IP互联网上传输的基本单元INTERNET数据报格式 6.3 TCP/IP协议简介—IP协议 6.3.4 IP协议 6.3.4.2 IP协议(IPv4) 首 部

  24. 6.3 TCP/IP协议简介—IP协议 • 6.3.4 IP协议 • 6.3.4.3 IP数据报封装 如下图所示,将IP数据报封装到以太网的MAC数据帧。对于各种物理网络技术,对帧的大小有不同的规定,即网络的最大传输单元(MTU—Maximun Transfer Unit ),如以太网为1500字节。不同的物理网络,MTU不同。当数据报长度>MTU时,需对数据报分段。

  25. 6.3 TCP/IP协议简介—IP协议 • 6.3.4 IP协议 • 6.3.4.3 IP数据报封装 IP模块进行尽力投递时数据报分段的过程举例

  26. 6.3 TCP/IP协议简介—IP协议 • 6.3.4 IP协议 • 6.3.4.4 IP路由 IP数据报的传输可能需要跨越多个子网,子网之间的数据报传输由路由器实现。IP路由算法描述如下: IP模块根据IP数据报中的收方IP地址确定是否为本网投递;  1)本网投递:(收发方的IP地址具有相同的IP网络标识Netid);   2)跨网投递:(收发方的IP地址具有不同的IP网络标识Netid) 3)提高IP路由处理效率的方法:

  27. 6.3 TCP/IP协议简介—TCP协议 • 6.3.5 TCP协议 IP协议提供不可靠、无连接和尽力投递的服务,构成了因特网数据传输的基础;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在IP协议提供的服务基础上,TCP协议软件增加了确认-重发、滑动窗口和复用/解复用等机制,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流投递服务。     本节主要介绍: • 1、TCP协议的特性 • 2、TCP协议端口的分配 • 3、TCP数据的封装

  28. 6.3 TCP/IP协议简介—TCP协议 • 6.3.5 TCP协议 • 6.3.5.1 TCP协议的特性 TCP协议在IP协议软件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支持面向连接的、可靠的、面向流的投递服务。 (1)面向流的投递服务 (2)面向连接的投递服务 (3)可靠传输服务 (4)缓冲传输 (5)全双工传输 (6)流量控制

  29. 42 53 67 69 80 21 20 23 25 110 NameServer DNS Bootp TFTP HTTP FTP FTP DATA TELNET SMTP POP3 >1023 >1023 用户程序 UDP TCP 用户程序 IP 数据链路 物理网络 TCP/UDP应用程序端口号分配 6.3 TCP/IP协议简介—TCP协议 • 6.3.5 TCP协议 • 6.3.5.2 TCP/UDP协议端口的分配

  30. 滑动窗口 滑动窗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滑动之前 a. 滑动之后 6.3 TCP/IP协议简介—TCP协议 • 6.3.5 TCP协议 • 滑动窗口

  31. 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 来自应用程序的报文 来自应用程序的报文 TCP端口号(源、目的) TCP首部 TCP数据 TCP首部 TCP数据 IP地址(源、目的) IP首部 IP数据 IP首部 IP数据 帧首部 帧数据 帧首部 帧数据 物理网络地址(源、目的)MAC地址 封装 拆装 6.3 TCP/IP协议简介—TCP协议 • 6.3.5 TCP协议 • 6.3.5.3 TCP数据的封装与拆装

  32. 6.3 TCP/IP协议简介—UDP协议 • 6.3.6 UDP协议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TCP/IP协议集中等同于TCP的通信协议。 (1)UDP与TCP的差异:UDP直接利用IP协议进行UDP数据报的传输,因此UDP提供的是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投递服务。 (2)UDP的使用场合:UDP常用于数据量较少的数据传输,例如:域名系统中域名地址/IP地址的映射请求和应答(Named),Ping 、BOOTP、TFTP等应用。 (3)使用UDP协议的好处:在少量数据的传输时,使用UDP协议传输信息流,可以减少TCP连接的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4)UDP协议的不足:当使用UDP协议传输信息流时,用户应用程序必须负责解决数据报排序,差错确认等问题。  在多媒体应用中,常用TCP支持数据传输,UDP支持音频/视频传输。

  33. 6.3 TCP/IP协议简介—UDP协议 • 6.3.6 UDP协议—插口地址 202.114.200.254 53 202.114.200.254 53 插口地址

  34. 6.3 TCP/IP协议简介 • 6.3.7 TCP/IP协议存在的问题 • 1、通信线路拥挤: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网络用户急剧增加;网上应用的多元化发展,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数据到达时间的抖动:在多媒体应用和实时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数据抖动的问题。 •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TCP/IP上开发了支持媒体通信的RTP/RSVP协议。RTP(REALTIME TRANSMISSION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

  35.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4.1 因特网地址 • 6.4.2 因特网地址结构 • 6.4.3 IP地址的分类 • 6.4.4 因特网规定的一些特殊的地址 • 6.4.5 子网掩码(subnet mask address)及其应用 • 6.4.6 专用IP地址 • 6.4.7 域名系统 • 6.4.8 域名系统(DNS)的工作过程 • 6.4.9 中国互联网的域名及管理

  36.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4.1 因特网地址 因特网技术是将不同物理网络技术统一起来的高层软件技术,在统一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地址的统一问题。因特网采用一种全局通用的地址格式,为全网的每一网络和每一主机都分配一个唯一的因特网地址。 目前因特网地址使用的是IPv4(IP第4版本)的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4个字节)组成,通常用4个十进制来表示,十进制数之间用“.”分开。如:202.119.2.199为一个IP地址对应的二进制数表示方法为:       11001010 01110111 00000010 11000111

  37.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4.2 因特网地址结构 • 地址实际上是一种标识符,用于标识系统中的某个对象。通常标识符被分为三类:名字(name)、地址(address)和路径(route)。名字标识对象是什么,地址标识对象在哪里,路径指出怎么去访问对象。 • 因特网是通过网关将物理网络互联在一起的虚拟网(virtual network)。 • 在任何一个物理网络中,各站点都有一个机器可识别的地址,该地址叫作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物理地址通常是在网卡上标述的,即网卡地址,又称MAC地址。 • 物理地址有两个特点:首先,物理地址的长度、格式等是物理网络技术的一部分,物理网络技术不同,物理地址也不同,其次,假如地址分配不采取像以太网一样的统一管理模式,则同一类型不同网络上的站点可能拥有相同的物理地址。 • 因特网对物理地址的“统一”通过上层软件完成,确切地说,在 IP层完成。 IP协议提供一种全因特网通用的地址格式,并在统一管理下进行地址分配,保证一个地址对应一台因特网主机(包括网关),这样物理地址的差异被IP层所屏蔽。IP层所用到的地址叫作因特网地址,又叫 IP地址。因特网地址是一种层次型地址,携带有对象位置的信息。

  38.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4.2 IP地址的分类 • IP地址的一般格式为:类别 + Netid + Hostid,其中:     (1)类别:用来区分IP地址的类型: (2)网络标识(Netid):表示入网主机所在的网络; (3)主机标识(Hostid):表示入网主机在本网段中的标识。 • 通常将因特网IP地址分成5种类型:(A类、B类、C类、D类、E类) 类型 NETID HOSTID 一个因特网地址由4字节组成,它定义了一个主机到一个网络的连接。

  39.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4.2 IP地址的分类—A类     网络标识占1个字节,第1位为“0”,允许有126个A类网络,每个网络大约允许有1670万台主机。通常分配给拥有大量主机的网络,如一些大公司(如IBM公司等)和因特网主干网络。

  40.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4.2 IP地址的分类—B类     网络标识占2个字节,第1,2位为“10”,允许有16383个网络,每个网络大约允许有65533台主机。通常分配给结点比较多的网络,如区域网。

  41.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4.2 IP地址的分类—C类     网络标识占3个字节,第1,2,3位为“110”,允许有2,097,151个网络,每个网络大约允许有254台主机。通常分配给结点比较少的网络,如校园网。一些大的校园网可以拥有多个C类地址。

  42.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4.2 IP地址的分类—D类     前4位为“1110”,用于多址投递系统(组播)。目前使用的视频会议等应用系统都采用了组播技术进行传输。 • 6.4.2 IP地址的分类— E类地址 前4位为“1111”,保留未用。 D类地址

  43.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4.3 因特网规定的一些特殊的地址 • (1)Hostid为全'0'的IP地址,不分配给任何主机,仅用于表示某个网络的网络地址;例:202.119.2.0 • (2)Hostid为全'1'的IP地址,不分配给任何主机,用作广播地址,对应分组传递给该网络中的所有结点(能否执行广播,则依赖于支撑的物理网络是否具有广播的功能);例:202.119.2.255 • (3)32位为全'1'的IP地址(255.255.255.255),称为有限广播地址,通常由无盘工作站启动时使用,希望从网络IP地址服务器处获得一个IP地址; • (4)32位为全'0'的IP地址(0.0.0.0),表示本身本机地址; • (5)127.0.0.1:为回送地址,常用于本机上软件测试和本机上网络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地址。

  44. 从 到 0.0.0.0 127.255.255.255 A类 B类 C类 D类 E类 128.0.0.0 191.255.255.255 192.0.0.0 223.255.255.255 224.0.0.0 239.255.255.255 240.0.0.0 255.255.255.255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3 Internet的地址和域名 • 6.3.4 IP地址类的确定及NETID和HOSTID的提取

  45.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4.4 子网掩码(subnet mask address)及其应用 •     利用一个码字来屏蔽原有的网络地址划分,而获得一个范围较小的、实际的网络地址(子网地址)。正常情况下的子网掩码的地址为:Netid为全“1”,Hostid为全“0”。因此有: • A类地址网络的子网掩码地址为: 255.0.0.0 •     B类地址网络的子网掩码地址为: 255.255.0.0 •     C类地址网络的子网掩码地址为: 255.255.255.0 • 子网掩码的用处: • (1)便于网络设备尽快地区分本网段地址和非本网段的地址。 • (2)将子网进一步划分,缩小子网的地址空间。将一个网段划分为多个子网段,便于网络管理。

  46.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4.4 子网掩码(subnet mask address)及其应用 141 14 2 21 Netid网络接入 Hostid主机接入 a. 没有划分子网 141 14 2 21 Netid Subnetid网络接入 Hostid主机接入 b. 划分子网

  47. 掩码255.255.0.0 141.14.2.21 IP地址 141.14.0.0 网络地址 a. 没有划分子网 141.14.2.21 掩码255.255.255.0 IP地址 掩码 网络地址 141.14.2.21 IP地址 10001101 00001110 00000010 00010101 141.14.2.0 网络地址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00000000 b. 划分子网 10001101 00001110 00000000 00000000 141.14.0.0 a. 没有划分子网 141.14.2.21 IP地址 掩码 网络地址 10001101 00001110 00000010 0001010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10001101 00001110 00000010 00000000 141.14.2.0 b. 划分子网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 6.4.4 子网掩码(subnet mask address)及其应用

  48. 特殊地址(Hostid全为0) 特殊地址(Hostid全为1) 特殊地址(SUBNETID全为0) X.0.0.0 X.0.0.1 … X.0.63.254 X.0.63.255 … X.0.64.0 X.0.64.1 X.0.64.254 X.0.64.255 … X.0.128.0 X.0.128.1 X.0.128.254 X.0.128.255 … … … X.255.128.0 X.255.128.1 X.255.128.254 X.255.128.255 X.255.192.0 X. 255.192.1 … X. 255.255.254 X.255.255.255 特殊地址(SUBNETID全为1)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掩码 255.0.0.0 • 6.4.4 子网掩码(subnet mask address)及其应用 Hostid Netid A类地址构成子网 11111111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a. 没有划分子网 掩码 255.255.192.0 SubNetid Hostid Netid 11111111 11 11111111 000000 00000000 b. 划分子网

  49. 特殊地址(Hostid全为0) 特殊地址(Hostid全为1) 特殊地址(SUBNETID全为0) X.Y.0.0 X.Y.0.1 … X.Y.15.254 X.Y. 15.255 … X.Y.16.0 X.Y.16.1 X.Y.31.254 X.Y.31.255 … X.Y.32.0 X.Y.32.1 X.Y.47.254 X.Y.47.255 … … … X.Y.224.0 X.Y.224.1 X.Y.239.254 X.Y.239.255 X.Y.240.0 X. Y.240.1 … X. Y.255.254 X.Y.255.255 特殊地址(SUBNETID全为1)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掩码 255.255.0.0 • 6.4.4 子网掩码(subnet mask address)及其应用 Hostid Netid B类地址构成子网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00000000 a. 没有划分子网 掩码 255.255.240.0 Netid SubNetid Hostid 11111111 11111111 1111 0000 00000000 b. 划分子网

  50. 特殊地址(Hostid全为0) 特殊地址(Hostid全为1) 特殊地址(SUBNETID全为0) X.Y.Z.0 X.Y.Z.1 … X.Y.Z.30 X.Y.Z.31 … X.Y.Z.32 X.Y.Z.33 X.Y.Z.62 X.Y.Z.63 … X.Y.Z.64 X.Y.Z.65 X.Y.Z.94 X.Y.Z.95 … … … X.Y.Z.192 X.Y.Z.193 X.Y.Z.222 X.Y.Z.223 X.Y.Z.224 X. Y.Z.225 … X. Y.Z.254 X.Y.Z.255 特殊地址(SUBNETID全为1) 6.4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 掩码 255.255.0.0 • 6.4.4 子网掩码(subnet mask address)及其应用 Netid Hostid C类地址构成子网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a. 没有划分子网 掩码 255.255.240.0 Netid Hostid SubNetid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 00000 b. 划分子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