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本文思路介绍: ■ 三坊七巷基本情况/数据 ■ 历史过程/地位 ■建筑特点分析(总 / 分) ■南后街、三坊、七巷简介 ■现状分析 ■百年老字号 ■历史人物概况

本文思路介绍: ■ 三坊七巷基本情况/数据 ■ 历史过程/地位 ■建筑特点分析(总 / 分) ■南后街、三坊、七巷简介 ■现状分析 ■百年老字号 ■历史人物概况. 三坊七巷. The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44万平方米 200多座古民居 14000余位居民 100多位历史名人 现存唯一坊巷格局.

easter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本文思路介绍: ■ 三坊七巷基本情况/数据 ■ 历史过程/地位 ■建筑特点分析(总 / 分) ■南后街、三坊、七巷简介 ■现状分析 ■百年老字号 ■历史人物概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本文思路介绍: ■三坊七巷基本情况/数据 ■历史过程/地位 ■建筑特点分析(总/分) ■南后街、三坊、七巷简介 ■现状分析 ■百年老字号 ■历史人物概况

  2. 三坊七巷 The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3. 44万平方米 200多座古民居 14000余位居民 100多位历史名人 现存唯一坊巷格局

  4.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冶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

  5. 屏 路 东大路 东街 三坊七巷 南 街/ 八 一 七 北 路 福州市中心地标指示

  6.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在许多老宅里,老人和旧物安祥地共生共灭;即使是年轻人回到这里,浮躁的心境也会随着上世纪的老钟不慌不忙地摆动而平和下来。在中国的地理上,福州偏安一隅;在中国的历史上,福州也是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皇室平民的庇护所。福州像是中国的盲肠,不与世争、平和安祥是这个城市的性格,也是三坊七巷的性格。

  7. 三坊七巷分布示意简图

  8.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9. 三坊七巷长度示意

  10. 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11. 历史建筑总特点分析 三坊七巷”的历史建筑总特点:动静结合,山水交融,藏景于路。 动静结合——历数百年风雨留存至今的具有明清南国风格的建筑群是凝固的历史,而周围有福州内河“晋安河”缓缓流过,与坊巷大小道路一并构成了十分便利的水陆交通,一静一动,对称平衡。 山水交融 ——有特色的宅院园林比比皆是,如郎官巷的二梅屋、黄巷的小黄楼、宫巷的刘齐衔故居和林聪彝故居、文儒坊的陈季良故居、衣锦坊的水榭戏台和光禄坊的光禄吟台等宅内园林无处不是精制考究的假山雪洞、亭台楼阁,鱼池廊桥,摩崖题刻,不少地方还利用丰富的地下泉眼来激活池水,这些风格各异的园林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颇具规模,有的纯属人工精雕细琢,有的则充分利用了天然景物,都具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藏景于路、步随景移——坊巷中一道道鞍型封火墙高达数丈,马头墙连接着高高翘起的鹊尾,墙上灰塑着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狮子、麒麟等猛兽的确令人叹为观止。看着一排排大宅院门前制作精美的屋檐、门罩、门斗和门厅,无声地显示着其私家宅院建筑的雄伟气派。

  12. 历史建筑朝代判断 可结合建筑的形态、材质、用材大小、梁架结构、斗拱雕刻等方面综合识别。 ——明代建筑的特征是相对低矮宽敞、屋面斜度平缓,斗拱等构件雕刻工艺简朴厚重,用材较大,这些特点在黄巷的郭伯荫故居表现得较为典型。 ——清代建筑的屋面相对较陡,流水较畅,斗拱、月梁、驼峰、卷棚、锯花、替木、雀替、门、窗、户扇等建筑构件的雕刻更为精致,是为雕梁画栋,宫巷的沈葆桢故居就是明清建筑特点并存的典范之一。

  13.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 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 的,与天井融为一体。 程家小院 林觉民故居

  14. 造型独特的 房梁木架 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 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 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 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 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 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 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 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 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 雕花卷棚

  15. 宅院与天井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 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天 井 第一进

  16.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 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 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 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 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 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 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 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 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17. 雕饰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雕饰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18. 牌堵

  19. 悬钟

  20. 石雕 雕花 柱础 石雕作品

  21. 建筑门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陈承裘故居 沈葆桢故居 林聪彝故居

  22. 三坊七巷简介

  23.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因为它是 三坊七巷街区最靠近西湖的 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 据说,当年西湖的潮水与巷 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 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 致逐渐消失,巷子里又有人 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 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 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 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 从此改名衣锦坊。

  24. 文儒坊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门牌28号),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陈承袭的长子即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文儒坊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门牌28号),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陈承袭的长子即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25. 光禄坊  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光禄坊  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

  26. 杨桥巷  今天的杨桥路在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后来林姓大宅卖给长乐人谢銮恩(谢冰心的祖父),这便是冰心老人在《我的故乡》中眷念的老屋,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原来的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至南后街与达明路的交接处。在20世纪60年代扩建后,杨桥巷(现杨桥东路东段)目前成为三坊七巷中高楼林立的一条街。杨桥巷  今天的杨桥路在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后来林姓大宅卖给长乐人谢銮恩(谢冰心的祖父),这便是冰心老人在《我的故乡》中眷念的老屋,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原来的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至南后街与达明路的交接处。在20世纪60年代扩建后,杨桥巷(现杨桥东路东段)目前成为三坊七巷中高楼林立的一条街。

  27. 郎官巷  杨桥巷之南的郎官巷, 街巷窄而短,两侧的土墙 和板墙民居在古朴中含着 纯真。《榕城考古略》上 说:“宋刘涛居此,子孙数 世皆为郎官,故名“。由于 刘涛一家几代世袭郎官官 职,使得郎官衍成了巷名。 而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 想家,他翻译了大量西方 哲学、政治、经济学、生 物学等著作。他曾居住在 郎官巷并在巷里三次迁家。 为了纪念巷里的这两位古 今人物,在郎官巷巷口有 一幅楹联,上书:“译者辉 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 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

  28.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闽国之时,这里的居民住宅刚刚构筑成小巷的模式,王审知的部将便在此募缘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属的寺院。后不知毁于何时。虽然官方曾给它定名为“修文巷”、“兴文巷”,后又改为“文兴里”,但老百姓始终称之为“塔巷”。他们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实。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经过塔巷口时,稍抬头便能见到小塌立于坊上,守护居民。在巷东有福州久负盛名的“永和鱼丸店”。

  29. 黄巷 据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 嘉年间中原战乱,乃是迁徙 入闽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择居 ,有一黄氏家族落户于次, 故有了黄巷名字的由来。到 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 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 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 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 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 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 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 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 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 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 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 居巷内。

  30. 安民巷千年之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农民 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 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 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 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也 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 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 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 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也 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宋 元时代,多少官人为它改名换姓, 最终仍以”安民巷“传名人间。巷 里还有抗战时期新四军的驻闽办 事处—福州市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31. 宫巷 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巷得名,是福州保护得最完整 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 积在千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 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 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 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 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 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 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 处可见。可算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32. 吉庇巷 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进士郑性之未发迹时, 受屠户的凌辱。衣锦还乡后,为泄私愤而仗毙奚落过他的 屠户。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生怕冲撞郑性之而急避门 户,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 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吉庇巷全长330米,是 三坊七巷中最南边的一条巷子。二三十年代拆建拓宽后, 吉庇巷逐渐发展成为一条商业街。关于吉庇巷的巷名,有 很多的掌故。在宋以前,称“魁铺里”,宋以后,又有“橘皮 巷”、“急避巷”等名。最后衍变为“吉庇巷”,亦包含里巷人 家平安祈福之心愿吧。

  33. 三坊七巷现状分析

  34. 1、木结构房屋构架依然存在,但木材早已腐朽,因房与房之间紧密排列相互支撑而不至于坍塌,但很多临街房屋需要靠木桩支撑在道路上维持平衡。1、木结构房屋构架依然存在,但木材早已腐朽,因房与房之间紧密排列相互支撑而不至于坍塌,但很多临街房屋需要靠木桩支撑在道路上维持平衡。 2、1958年进行的私房改造将许多原本属于一户人家的院落的一部分收为公有并且进行分配。结果是: ——三坊七巷内的居住人员混杂而且无人对于老房子的维修负责,损毁现象普遍发生;任意加建扩建严重,破坏原有风貌。 ——由于房屋分配并且居民流动, 导致管理混乱,老房子被改造为 各单位的宿舍或者幼儿园等民间 场所,原有结构和样貌被完全改 变。 残破状况 不合适的加建扩建改建 斜木撑支撑于街道上

  35. 1 安民巷 老宅现景 2 3

  36. 目前仍算保存完整或者经过合理修葺的老房子有林则徐纪念堂(修建中),郎官巷严复故居(私人出资修建),林觉民故居(作为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沈葆桢故居(不对外开放)以及少数文儒坊内老宅。目前仍算保存完整或者经过合理修葺的老房子有林则徐纪念堂(修建中),郎官巷严复故居(私人出资修建),林觉民故居(作为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沈葆桢故居(不对外开放)以及少数文儒坊内老宅。 破坏尤其严重的名人故居是林则徐的二儿子林聪彝故居,刘冠雄(一说刘齐衔)故居,均因交由私人使用而遭到损坏而且无人修理。 老宅保护状况 林觉民故居 林则徐纪念堂 严复故居

  37. 1、10条坊巷之中没有一家有独立的卫生间,自古至今三坊七巷内的居民都习惯使用马桶,坊巷内仍有较大规模的集粪池,每天都有专人推收粪车于各家收粪进行集中处理。现存的公共厕所不到5处,主要使用的是黄巷、宫巷和文儒坊内的公厕。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极其不适于现代社会生活。1、10条坊巷之中没有一家有独立的卫生间,自古至今三坊七巷内的居民都习惯使用马桶,坊巷内仍有较大规模的集粪池,每天都有专人推收粪车于各家收粪进行集中处理。现存的公共厕所不到5处,主要使用的是黄巷、宫巷和文儒坊内的公厕。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极其不适于现代社会生活。 2、三坊七巷内原有的排水通道已经被淤泥阻塞多年,因无人组织修理疏通而一直处于荒废状态,一到雨季和台风天各家各户的院落积水持续上升,并时常进入屋内。安泰河为古时的护城河,人工挖掘而成,位于光禄坊和澳门路之间,今日看来仅为一条小渠,对于三坊七巷内排水不起任何作用。 安泰河 卫生和排水

  38. 三坊七巷开发状况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旅游项目: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旅游开发的问题 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要有效地开发利用和进行新的表现。只有利用才能使其产生新的价值,才能更加拥和具备保护的财力,也就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原则是开发利用要在不对资源产生任何破坏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只有在有效的开发利用当中,才能更好地保护、保存下去。按目前 “三坊七巷”的状况,如果不去动它,除非国家不断花钱加以维持。否则按再过三十年,它也将不复存在。 “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如果不去开发适当的形式加以再现和体现,它也将会从人们的记忆当中逐渐淡忘,直至消失。因此,开发也是为了保护,也更加利于保护。开发本身就是一种保存、保护方式。 “三坊七巷”的有效保护在于对它的合理开发。 房地产开发 三坊七巷旅游资源开发

  39. 三坊七巷历史名人

  40. 历史名人分类及举例

  41. 三坊七巷现存名人故居/历史遗迹简图

  42. 宫巷11号 林则徐/沈葆桢/刘齐衔家族谱

  43. 陈宝琛/严复/林维源/辜鸿铭 家族联姻谱 续弦 元配 台湾新五大家族 之一辜家主心骨 溥仪与清末官员合影 严复 陈宝琛

  44. 杨桥路17号 林觉民/谢冰心故居 林长民与林徽因 谢冰心 林觉民

  45.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1 林觉民故居 欧阳大宅院 林觉民故居 二梅书屋(林星章故居) 刘冠雄故居 何振岱故居

  46. 陈元凯故居 陈承袭故居 严复故居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 2

  47. 宫巷26号(原11号) 明朝启年间造 坐北朝南由中轴对称的正座与西侧的跨院花厅组成,面积约1500平方米,正座包括门房和前后两个院落 后院共三进。第一进、第二进均为单房7柱5间排,中间为厅堂,由屏风隔成前后厅,每进左右均有8间厢房。第三进是5间联排南外廊的两层楼房。 宅院四周筑风火墙,墙与木构屋架起伏配合,精工设计成流畅曲线,墙头成翘角。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 之沈葆桢故居介绍 第三进 第二进 第一进 前院 N 西侧跨院花厅(上为 大跨院,下为小跨院)

  48.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 之沈葆桢故居介绍 第三进 小跨院 大跨院 第二进 第一进 封闭小天井 封闭小天井 大门

  49. 第一进 大门 花厅 第二进 第三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