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1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3.1 引言. 一、连锁聚合 聚合特征:. 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 自由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产生:. 引发剂分解成活性中心时,共价键有两种裂解形式: 均裂 和 异裂 。. 均裂的结果产生两个 自由基 异裂的结果形成 阴离子 和 阳离子. 活性中心 ( Reactive Center ). 自由基 、 阴离子 和 阳离子 均有可能作为连锁聚合的活性中心。. 自由基 - 自由基聚合反应 阳 离子 - 阳 离子聚合反应 阴 离子 - 阴 离子聚合反应 配位 ( 阴 离子 ) 聚合. 链式聚合反应.

elois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2. 3.1 引言 一、连锁聚合聚合特征: 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

  3. 自由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产生: 引发剂分解成活性中心时,共价键有两种裂解形式: 均裂和异裂。 均裂的结果产生两个自由基 异裂的结果形成阴离子和阳离子

  4. 活性中心 ( Reactive Center) 自由基、阴离子和阳离子均有可能作为连锁聚合的活性中心。 自由基-自由基聚合反应 阳离子-阳离子聚合反应 阴离子-阴离子聚合反应 配位(阴离子)聚合

  5. 链式聚合反应 • 必须有活性中心,且活性 中心活性较高; • 活性中心一旦形成立即以链式反应加上单体单元,快速形成高分子活性链;只有链增长反应才使聚合度增加。 • 反应体系中总是存在单体、高分子和极少量高分子活性链。

  6. 一、单体的聚合能力和对不同聚合机理的选择 烯类单体聚合能力的差异和聚合机理的不同主要取决于 双键碳原子上取代基的种类、数量和位置, 取代基的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

  7. (一)电子效应 醛、酮中的羰基π键异裂后,具有类似离子的特性,可发生阴离子或阳离子聚合,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环状单体一般也按阴离子或阳离子机理进行聚合。 烯类单体的碳-碳π键与羰基不同,既可均裂,也可异裂,故可以进行自由基聚合或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 乙烯基单体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能改变双键的电子云密度,对所形成的活性种的稳定性有影响,从而决定着对自由基、阳离子或阴离子聚合的选择性。

  8. 因此带给电子基团的烯类单体易进行阳离子聚合,如X = -R,-OR,-SR,-NR2,苯基,乙烯基等。 乙烯基单体(CH2=CHX)的聚合反应性能主要取决于双键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 (1) X为推电子基团 增大电子云密度,易与阳离子活性种结合 分散正电性,稳定阳离子

  9. 乙烯分子中无取代基,结构对称,因此无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只能在高温高压下进行自由基聚合,得到低密度聚乙烯。在配位聚合引发体系引发下也可进行常温低压配位聚合,得到高密度聚乙烯。乙烯分子中无取代基,结构对称,因此无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只能在高温高压下进行自由基聚合,得到低密度聚乙烯。在配位聚合引发体系引发下也可进行常温低压配位聚合,得到高密度聚乙烯。 • 丙烯分子上有一个甲基,具有推电子性和超共轭双重效 应,但都较弱,不足以引起阳离子聚合,也不能进行自由基 聚合。只能在配位聚合引发体系引发下进行配位聚合。 其它含有一个烷基的乙烯基单体也具有类似的情况。

  10. 1,1取代的异丁烯分子中含有两个甲基,推电子能力大大1,1取代的异丁烯分子中含有两个甲基,推电子能力大大 增强,可进行阳离子聚合,但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 含有烷氧基的烷氧基乙烯基醚、苯基的苯乙烯、乙烯基 的丁二烯均可进行阳离子聚合。 结论: 含有1,1-双烷基、烷氧基、苯基和乙烯基的烯烃因推电 子能力较强,可进行阳离子聚合。

  11. (2) X为吸电子基团 降低电子云密度,易与富电性活性种结合 分散负电性,稳定活性中心 由于阴离子与自由基都是富电性的活性种,因此带吸电子基团的烯类单体易进行阴离子聚合与自由基聚合,如X = -CN,-COOR,-NO2等; 但取代基吸电子性太强时一般只能进行阴离子聚合。如CH2=C(CN)2

  12. (3) 具有共轭体系的烯类单体 电子云流动性大,易诱导极化,可随进攻试剂性质的不同而取不同的电子云流向,可进行多种机理的聚合反应。因此既可进行自由基聚合,也可进行阴、阳离子聚合。如苯乙烯、 α-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等。

  13. 卤素原子既有诱导效应(吸电子),又有共轭效应(推卤素原子既有诱导效应(吸电子),又有共轭效应(推 电子),但两者均较弱,因此既不能进行阴离子聚合,也不 能进行阳离子聚合,只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如氯乙烯、氟乙 烯、四氟乙烯均只能按自由基聚合机理进行。 除了少数含有很强吸电子基团的单体(如偏二腈乙烯、 硝基乙烯)只能进行阴离子聚合外,大部分含吸电子基团的 单体均可进行自由基聚合。

  14. 依据单烯CH2=CHX中取代基X电负性次序和聚合倾向的关系排列如下:依据单烯CH2=CHX中取代基X电负性次序和聚合倾向的关系排列如下:

  15. (二)空间位阻效应 由取代基的体积、数量和位置等因素所引起的空间位阻作用,对单体的聚合能力有显著影响,但不影响其对活性种的选择性。 单取代烯类单体, 即使取代基体积较大,也不妨碍聚合。 1、对于1,1-双取代烯类单体CH2=CXY,1,1双取代的烯类单体,因分子结构对称性更差,极化程度增加,因此更容易聚合。取代基体积较大时例外,如1,1-二苯乙烯不能聚合。

  16.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取代基吸电子能力较弱,如偏二氯乙烯中的氯,两个氯吸电子作用的叠加,使单体更易聚合。 (2)取代基吸电子能力强,如偏二腈乙烯,两个腈基强吸电子作用使双键上电荷密度降低太多,从而使双键失去了与自由基加成的能力,只能阴离子聚合,而难自由基聚合。 偏二氯乙烯 偏二腈乙烯

  17. (3)两个取代基都是给电子性,如异丁烯中的两个甲基,给电子作用的叠加,使异丁烯不能发生自由基聚合,而易于阳离子聚合。(3)两个取代基都是给电子性,如异丁烯中的两个甲基,给电子作用的叠加,使异丁烯不能发生自由基聚合,而易于阳离子聚合。 异丁烯 (4)两个取代基中,一个是弱给电子性,另一个是强吸电子性,如甲基丙烯酸酯类,这类单体易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 甲基丙烯酸甲酯

  18. 2、1,2双取代的烯类化合物XCH=CHY,因结构对称,极2、1,2双取代的烯类化合物XCH=CHY,因结构对称,极 化程度低,位阻效应大,一般不能聚合或只能形成二聚 体。 3、三取代、四取代的烯类化合物一般不能聚合,但氟代乙 烯例外。 例如:氟乙烯、1,1-二氟乙烯、1,2-二氟乙烯、三氟乙 烯、四氟乙烯均可聚合。 不论氟代的数量和位置,均极易聚合。 原因: 氟原子半径较小,仅大于氢原子,不会造成空间位阻。

  19. 3.3 自由基聚合机理 自由基聚合研究的两项重要指标: 聚合速率 分子量 • 自由基聚合的机理 • 聚合动力学

  20. 自由基:单电子物质,顺磁性,活性高,具有打开双键的能力。自由基:单电子物质,顺磁性,活性高,具有打开双键的能力。 自由基的活性:决定聚合速度 一、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 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 链转移反应

  21. 1、引发剂I分解,形成初级自由基 : (一)链引发 链引发反应是形成单体自由基活性种的反应。 用引发剂引发时,有下列两步反应: 反应特征:吸热反应,活化能高,约105~150kJ/mol,反应速率小,分解速率常数约10-4~10-6s-1。

  22. 2、初级自由基与单体加成,形成单体自由基。2、初级自由基与单体加成,形成单体自由基。 反应特征:放热反应,活化能低,约20~34kJ/mol,反应速率大,增长速率常数约102~104 。 链引发包含第二步。因为,虽然这一步反应与后继的链增长反应相似,但有一些副反应可以使某些初级自由基不参与单体自由基的形成,也就无法链增长。

  23. 反应特征: 1.放热反应,聚合热约55~95kJ/mol; 2. 增长活化能低,约20~34kJ/mol,增长速率极高,增长速率常数约102~104 ,在0.01~几秒钟内,就可以使聚合度达到数千万,难以控制。 (二)链增长 链增长反应:在链引发阶段形成的单体自由基不断地和单体分子结合生成链自由基的过程,实际上是加成反应。 因此,在自由基聚合反应体系内,往往只存在单体和聚合物两部分,不存在聚合度递增的一系列中间产物。

  24. 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结构单元间的连接存在“头-尾”、“头-头”(或“尾-尾”)两种可能的形式,一般以头-尾结构为主。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结构单元间的连接存在“头-尾”、“头-头”(或“尾-尾”)两种可能的形式,一般以头-尾结构为主。 head-to-tail addition head-to-head addition 原因: (1)电子效应:头-尾连接时,自由基上的独电子与取代基构成共轭体系,使自由基稳定。而头头连接时无共轭效应,自由基不稳定。两者活化能相差34 ~ 42 kJ/mol。共轭稳定性较差的单体,容易出现头头结构。聚合温度升高,头头结构增多。 (2)位阻效应:以头-尾方式结合时,空间位阻要比头-头方式结合时的小,故有利于头尾结合。

  25. 实验证明,由于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双重因素,都促使反应以头-尾连接为主;但还不能做到序列结构上的绝对规整性。由于链自由基是平面结构,在平面上下进攻的几率各为50%,因此,从立体结构看来,自由基聚合物分子链上取代基在空间的排布是无规的,所对应的聚合物往往是无定型的。实验证明,由于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双重因素,都促使反应以头-尾连接为主;但还不能做到序列结构上的绝对规整性。由于链自由基是平面结构,在平面上下进攻的几率各为50%,因此,从立体结构看来,自由基聚合物分子链上取代基在空间的排布是无规的,所对应的聚合物往往是无定型的。

  26. (三)链终止 链终止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增长链自由基失去活性形成稳定聚合物分子的反应。 可分为偶合终止和歧化终止。

  27. 1、偶合终止 两链自由基的独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的终止反应。 偶合终止所得大分子的特征: • 大分子的聚合度为链自由基重复单元数的两倍;中间头-头结构。 • 若有引发剂引发聚合并无链转移反应,大分子两端均为引发剂残基。

  28. 2、歧化终止 某链自由基夺取另一链自由基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或其它原子的终止反应。 歧化终止所得大分子的特征: • 大分子的聚合度与链自由基中单元数相同; • 每个大分子只有一端为引发剂残基,另一端为饱和或不饱和结构,两者各半。

  29. 3、链终止反应特征: 活化能很低,只有8~21kJ/mol,甚至(偶合终止)为零;终止速率常数极高,约104~106;链双基终止受扩散控制。 • 链终止方式与单体种类和聚合条件有关。一般而言,单体位阻大,聚合温度高,难以偶合终止,多以歧化终止为主。 例如:60℃以下苯乙烯聚合以几乎全为偶合终止, 60℃以 上歧化终止逐步增多。 60℃以下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两种终 止方式均有, 60℃以上则以歧化终止逐步为主。 • 链增长和链终止是一对竞争反应。主要受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物质浓度的大小影响。 • 在自由基聚合的三步基元反应中,由于引发速率最小,是控制整个聚合速率的关键。

  30. (四)链转移反应 链转移反应:链自由基从其它分子上夺取一个原子而终止成为稳定的大分子,而失去原子的分子又成为一个新的自由基,继续新链的增长,使聚合反应继续下去。 1、链转移反应有以下形式: (1)向溶剂或链转移剂转移 链自由基向溶剂分子转移的结果,使聚合度降低,聚合速率不变或稍有降低,视新生自由基的活性而定。

  31. (2)向单体转移 链自由基将独电子转移到单体上,产生的单体自由基开始新的链增长,而链自由基本身因链转移提早终止,结果使聚合度降低,但转移后自由基数目并未减少,活性也未减弱,故聚合速率并不降低。向单体转移的速率与单体结构有关。如氯乙烯单体因C-Cl键能较弱而易于链转移。

  32. (3)向引发剂转移(也称为引发剂的诱导分解)(3)向引发剂转移(也称为引发剂的诱导分解) 链自由基向引发剂转移,自由基数目并无增减,只是损失了一个引发剂分子;结果是反应体系中自由基浓度不变,聚合物分子量降低,引发剂效率下降。 以上所有链自由基向低分子物质转移的结果,都使聚合物的分子量降低;若新生自由基的活性不衰减,则不降低聚合速率。

  33. (4)向大分子转移 链自由基可从已形成的“死”大分子上夺取原子而转移。 向大分子转移一般发生在叔氢原子或氯原子上,结果使叔碳原子上带有独电子,形成大自由基,又进行链增长,形成支链高分子;或相互偶合成交联高分子。转化率高,聚合物浓度大时,容易发生这种转移。 支化

  34. 2、阻聚作用 自由基向某些物质转移后,形成稳定的自由基,不能再引发单体聚合,只能与其它自由基双基终止;导致聚合过程停止。结果,体系中初期无聚合物形成,出现了所谓的“诱导期”,这种现象称为阻聚作用。 阻聚剂:具有阻聚作用的物质,如苯醌。 阻聚反应不是聚合的基元反应。 链转移反应不是自由基聚合必须经过的基元反应,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5. 二、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征 1、自由基聚合反应由链的引发、增长、终止、转移等基元反应组成,其中引发速率最小,是控制总聚合速率的关键。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 2、只有链增长反应才使聚合度增加,自由基聚合时间短,反应混合物中仅由单体和聚合物组成;在聚合过程中,聚合度变化小。聚合度与聚合时间基本无关。 图1 自由基聚合过程中分子量与时间的关系

  36. 3、在聚合过程中,单体浓度逐步降低,聚合物浓度相应提高(见图2)。延长聚合时间主要是提高转化率,对分子量影响较小。凝胶效应将使分子量增大。3、在聚合过程中,单体浓度逐步降低,聚合物浓度相应提高(见图2)。延长聚合时间主要是提高转化率,对分子量影响较小。凝胶效应将使分子量增大。 图2 自由基聚合过程中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4、少量(0.01%~0.1%)阻聚剂可使自由基聚合反应终止。

  37. 3.4 链引发反应 要产生自由基,最常用的方法是在聚合体系中引入引发剂,其次是采用热、光和高能辐射等方法。 一、引发剂和引发作用 引发剂一般要求: 容易分解成自由基的化合物,分子结构上具有弱键。 常用的引发剂有: 偶氮化合物、有机过氧化合物、无机过氧化合物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等。

  38. (一)引发剂的种类 1、偶氮类引发剂 使用温度:45 ~ 65℃,解离能105kJ/mol。油溶性。 分解后形成的异丁腈自由基是碳自由基,缺乏脱氢能力,故不能作接枝聚合的引发剂。 • 分解反应只形成一种自由基, 无诱导分解; • 比较稳定,能单独安全保存; • 分解时有N2逸出

  39. 2、有机过氧类引发剂 最简单的过氧化物:过氧化氢。活化能较高,20kJ/mol, 一般不单独用作引发剂。 过氧化氢分子中一个氢原子被有机基团取代,称为“氢过 氧化物”,两个氢原子被取代,称为“过氧化物”。均可用作自 由基聚合引发剂。

  40. 过氧化类引发剂的典型代表:过氧化二苯甲酰(BPO)。过氧化类引发剂的典型代表:过氧化二苯甲酰(BPO)。 BPO中O—O键部分的电子云密度大而相互排斥,容易断裂。 分解温度:60~80℃,解离能124kJ/mol。 BPO的分解分两步,第一步分解成苯甲酰自由基,第二 步分解成苯基自由基,并放出CO2。

  41. 3、无机过氧类引发剂 过硫酸盐,如过硫酸钾(K2S2O8) 过硫酸铵[(NH4)2S2O8]。 水溶性引发剂,主要用于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 分解温度:60~80℃,解离能109~140kJ/mol。

  42. 4、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将有机或无机过氧化物与还原剂复合,可组成氧化—还 原引发体系。 优点:活化能低(40~60kJ/mol),引发温度低(0~ 50℃),聚合速率大。 有水溶性和油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之分。前者用于 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后者用于溶液聚合和本体聚合。 反应机理:直接电荷转移或先形成中间络合物。

  43. (1)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氧化剂:过氧化氢、过硫酸盐、氢过氧化物等; 还原剂:无机还原剂(Fe2+、Cu+、NaHSO3、 NaS2O3等) 和有机还原剂(醇、胺、草酸等)。

  44. 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后,分解活化能大大降低。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后,分解活化能大大降低。 例如: 过氧化氢:220kJ/mol;过氧化氢+亚铁盐:40kJ/mol 过硫酸钾:140kJ/mol;过硫酸钾+亚铁盐:50kJ/mol 异丙苯过氧化氢:125kJ/mol;异丙苯过氧化氢+亚铁 盐:50kJ/mol 还原剂用量一般应较氧化剂少,否则还原剂进一步与自 由基反应,使活性消失。 若还原剂过量:

  45. 亚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常与过硫酸盐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形成两个自由基。亚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常与过硫酸盐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形成两个自由基。

  46. (2)油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氧化剂:氢过氧化物、过氧化二烷基、过氧化二酰基; 还原剂:叔胺、环烷酸盐、硫醇、有机金属化合物 (Al(C2H5)3、B(C2H5)3等)。 该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较单纯的BPO引发剂具有大的多的分解速率常数。

  47. (二)引发剂分解动力学 研究引发剂浓度与时间、温度间的定量关系。 1、分解速率常数及半衰期 (1)分解速率常数 引发剂分解属于动力学一级反应,即分解速率Rd与引发剂浓度[I]的一次方成正比,微分式如下: kd—分解速率常数,单位为s-1、min-1或h-1。

  48. 将上式积分,得: [I]0—引发剂的起始浓度,单位为mol/L。 [I] —时间为t时的引发剂浓度,单位为mol/L。 固定温度,测定不同时间t下的引发剂浓度变化,以ln ([I]/[I]0)对t作图,由斜率可求出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常数kd。

  49. (2)半衰期 工程上常将一级反应的反应速率用半衰期表示。 半衰期— 指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以t1/2表示,单位通常为h。 分解速率常数和半衰期是表示引发剂活性的两个物理量,分解速率常数愈大,或半衰期愈短,引发剂的活性愈高。

  50. 半衰期用来表示其活性的大小。 t1/2 ≥ 6h,低活性 t1/2 ≤ 1h,高活性 6h > t1/2> 1h,中等活性 实际应用时,常选择半衰期与聚合时间相当的引发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