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第九讲 现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关怀

第九讲 现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关怀. 世纪之交的思想家. 弗洛伊德. 斯宾格勒和他的 《 西方的没落 》. 悲剧哲学家尼采.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成为西方现代社会心态及其文化的主要基础。. 柏格森. 叔本华. 萨特. 现代主义文学. 反映了社会在多元变化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及其精神状态。西方现代主义是以反传统为共同特点的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的总称,由后期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和意识流小说等组成。. 表现主义绘画 蒙克 《 呐喊 》.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九讲 现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关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讲 现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关怀

  2. 世纪之交的思想家 弗洛伊德 斯宾格勒和他的《西方的没落》 悲剧哲学家尼采

  3.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成为西方现代社会心态及其文化的主要基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成为西方现代社会心态及其文化的主要基础。 柏格森 叔本华 萨特

  4. 现代主义文学 • 反映了社会在多元变化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及其精神状态。西方现代主义是以反传统为共同特点的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的总称,由后期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和意识流小说等组成。 表现主义绘画 蒙克《呐喊》

  5. 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西方社会先后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一方面是对现代主义的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对现代主义的背离和扬弃。以多元而无序的状态呈现在西方文化与文学艺术领域。主要的流派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西方社会先后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一方面是对现代主义的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对现代主义的背离和扬弃。以多元而无序的状态呈现在西方文化与文学艺术领域。主要的流派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荒诞派剧作家 贝克特

  6. 现代西方文学从哲学思潮、社会思潮看,普遍具有反理性主义,非理性化特征,主张靠直觉而不是依据理智去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现代西方文学从哲学思潮、社会思潮看,普遍具有反理性主义,非理性化特征,主张靠直觉而不是依据理智去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反映了世纪末情绪和各种文化思潮的《世纪末的维也纳》一书

  7. 从文学表现的内容看,现代西方文学注重表现人性的失落与人性的异化,社会的现实导致非人化现象。从文学表现的内容看,现代西方文学注重表现人性的失落与人性的异化,社会的现实导致非人化现象。 美国剧作家 尤金·奥尼尔 深刻揭示了人类异化状况的戏剧《毛猿》

  8. 从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态度看,现代作家往往从个人角度,以局外人身份,对社会作笼统的攻击,抽象的批判,否定一切。给人以无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同时又是对社会全盘否定的感觉。从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态度看,现代作家往往从个人角度,以局外人身份,对社会作笼统的攻击,抽象的批判,否定一切。给人以无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同时又是对社会全盘否定的感觉。 加缪及其作品《局外人》

  9. 从文学的表现手法看现代主义文学主要以歪曲客观事物的方法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整体取向看,主要是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和荒诞手法

  10. 第一节 人性的失落与异化 • 疯子大白天打着灯笼,在市场上不停地叫喊“我找上帝”,正好那里聚集着许多不信上帝的人。于是,这个疯子闯入了人群中:“上帝去哪儿了?”他大声喊道,“我要对你们说!我们已经杀死了他,你们和我!我们都是谋杀犯,——谁能清洗我们身上的血迹?用什么样的水才能清洗我们自身?” ——尼采《快乐的科学》

  11. 1、社会与环境异变下的人性失落 • 德莱塞:倾向社会主义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写出了揭露美国社会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1911)等作品。

  12. 《美国的悲剧》(1925)通过一个穷教士儿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同时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美国的悲剧》(1925)通过一个穷教士儿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同时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

  13.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 • 马克·吐温(Mark Twain)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4. 2、物质与科技发展中的人性异化 • 现代社会使人更加依赖物质,转而成为物质的奴隶,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异化,自我的丧失。 • “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马克思

  15. 卡夫卡 •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Kafka在捷克语中就是“乌鸦”的意思

  16. 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 • 代表作:

  17. 《变形记》 •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德语版《变形记》封面

  18. 《变形记》中异化的内涵: • 现代社会与家庭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 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 人与自我关系上的异化

  19. 3、人性之恶下的道德拷问 • 一些作家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善恶,探讨人类的道德问题,充分展示人的本性中善的追求与恶的堕落相互矛盾与转化的过程,从而在作品中寓意一种的类似于道德说教的意义。

  20. 威廉·戈尔丁( William Golding, 1911~ 1994)英国小说家 。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由于他的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1. “蝇王”即苍蝇之王,源于希伯莱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污秽物之王,也是丑恶灵魂的同义词。“蝇王”即苍蝇之王,源于希伯莱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污秽物之王,也是丑恶灵魂的同义词。

  22. “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了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全过程,归根结底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了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全过程,归根结底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 ——威廉·戈尔丁:《蝇王》序言

  23. 第二节 存在的荒诞与虚无 • 面对20世纪的社会生存环境,现代西方人不再去直面人生,而是以荒诞与虚无的形式去表现对现代社会的焦虑心态,从而表达他们对社会与人性的关怀与呼唤。

  24. 1、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 • 萨缪尔·贝克特,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年)。 • 贝克特世界观的关键在于两种悲观的不同,一种是轻易的,不在乎思考一切的悲观,另一种是在无法设防的悲惨境遇、痛苦地面对现实而来的悲观。前者的悲观在于凡事皆没有价值因而有其极限,后者试图自相反的观念去解释,因为没有价值的东西绝不能再降低他的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25. 《等待戈多》 • 《等待戈多》的核心和主题是等待希望,是一幕表现人类永恒地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戏剧中戈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等待戈多》剧照

  26. 2、社会的“局外人”与自由选择 • 存在主义从人性与人道的角度,提出了人的“自由选择”。让人按照“自由意志”进行的选择和行动。借以摆脱一切荒诞的外在力量的压迫,进行绝对自由的选择,并在人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27. 海德格尔 加缪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 萨特 列维纳斯

  28. 加缪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的《局外人》中,以形象的文学形式,诠释了存在主义的世界荒诞、人生虚无的哲学思想与社会理念。加缪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的《局外人》中,以形象的文学形式,诠释了存在主义的世界荒诞、人生虚无的哲学思想与社会理念。 所谓的“局外人”,就是指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人,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的人,是指人与周围环境完全脱节、人对自己的生存感到陌生,虽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却成为了社会以外的人。

  29. 3、精神的荒芜与忧患意识 • 一大批作家他们一方面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创伤与不幸。另一方面又努力寻找人类社会的出路,以文学的形式来反思历史,人生,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强烈的忧患意识。

  30. 乔伊斯 • 爱尔兰作家和诗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苏醒》(1939,或译《为芬尼根守灵》)。

  31. 《尤利西斯》构思新颖,结构独特,寓意深刻。小说共18章,描述的是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到深夜2点45分的18个小时内,中学历史教师斯蒂芬、报纸广告推销员布卢姆和妻子莫莉三个都柏林人活动经历和完整的意识过程。《尤利西斯》构思新颖,结构独特,寓意深刻。小说共18章,描述的是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到深夜2点45分的18个小时内,中学历史教师斯蒂芬、报纸广告推销员布卢姆和妻子莫莉三个都柏林人活动经历和完整的意识过程。

  32. 乔伊斯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布卢姆在都柏林18个小时的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现代史诗的概括性。乔伊斯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布卢姆在都柏林18个小时的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现代史诗的概括性。 《尤利西斯》主人公Leopold Bloom 古希腊英雄、伊大嘉国王奥德赛(Odysseus)

  33. 作家在《尤利西斯》中塑造了“代表着全人类”的三个典型形象:布卢姆即“尤利西斯“,是一位现代的庸人主义者。作家在《尤利西斯》中塑造了“代表着全人类”的三个典型形象:布卢姆即“尤利西斯“,是一位现代的庸人主义者。 布卢姆( Leopold Bloom)

  34. 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则是个肉欲主义者。她是个完全被肉欲本能所支配左右的人物,平淡的生活,使她终日沉溺于官能的享乐之中,以此寻求空虚精神和灵魂的安慰。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则是个肉欲主义者。她是个完全被肉欲本能所支配左右的人物,平淡的生活,使她终日沉溺于官能的享乐之中,以此寻求空虚精神和灵魂的安慰。 Molly Bloom

  35. 斯蒂芬作为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学历史教师,是个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者。斯蒂芬作为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学历史教师,是个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者。 斯蒂芬·迪达勒斯(Stephen Dedalus)

  36. 《尤利西斯》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经被纪念为“布卢姆日”。《尤利西斯》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经被纪念为“布卢姆日”。

  37. “意识流”小说的极端 • 《为芬尼根守灵》 • 《芬尼根的守灵》(Finnegans Wake)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花了整整十七年时间,精心营造的一个语言迷宫,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 “天书”。目前还没有中译本能够完整译出。

  38. 英国小说家威尔斯:“乔伊斯这家伙,凭什么要我在睡眠以外剩下的仅仅几千个小时的余生中,拿出这么多来细细地欣赏他的奇思遐想?”英国小说家威尔斯:“乔伊斯这家伙,凭什么要我在睡眠以外剩下的仅仅几千个小时的余生中,拿出这么多来细细地欣赏他的奇思遐想?” • 乔伊斯用100个字母拼成“雷击”一词,由十多种不同语文(含日语和印度斯坦语)中的「雷」字组成。每一种雷声都有其时代背景。模拟了雷声延绵不绝的效果。

  39. 第三节 人文的关怀与反思 •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生活与精神文化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构成了一幅没有权威,丧失中心,处于分解状态的世界图景。面对后现代以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现代西方文化体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以表现作家对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反思。

  40. 1、永不言败的精神追求 • 现代西方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寄托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期盼和希冀。面对艰难困苦,面对强权势力,人类永不言败的精神,充满了浓重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反思。

  41. 海明威 • 美国记者和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42. 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立兹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他的很多作品至今仍极具权威。 《老人与海》书影

  43. 在《老人与海》中,主人桑提亚哥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给人类指出另一条争取自由与人性解放的道路,其本身就是对人类面临各种灾难、逆境时的一种人文关怀,迎合了二次大战后人类复杂而恐惧的社会心态需要。在《老人与海》中,主人桑提亚哥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给人类指出另一条争取自由与人性解放的道路,其本身就是对人类面临各种灾难、逆境时的一种人文关怀,迎合了二次大战后人类复杂而恐惧的社会心态需要。

  44. 2、人性的探索与反思 •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 美国作家,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45.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

  46. 小说提出的“救救孩子”的严肃主题,呼唤“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类心灵家园的守望者,这是霍尔顿的心声,更是小说作者塞林格的心声,体现了作家善良的人类良心与良知,也体现了作家高尚的对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小说提出的“救救孩子”的严肃主题,呼唤“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类心灵家园的守望者,这是霍尔顿的心声,更是小说作者塞林格的心声,体现了作家善良的人类良心与良知,也体现了作家高尚的对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反思。

  47. 3、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建构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型的历史文化的建构,其终极目的是让人能够在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中生存,体现了对人类生活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美好理想。

  48.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 •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Simone de beauvoir

  49. 杜拉斯和她的《情人》

  50. 《情人》从家庭恋爱、女性意识、后殖民意识等不同方面,传达出作家对现代西方尤其是后殖民时代中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与探索,给文坛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作品因此而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情人》从家庭恋爱、女性意识、后殖民意识等不同方面,传达出作家对现代西方尤其是后殖民时代中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与探索,给文坛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作品因此而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