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智慧慈悲的溝通能量 vs 社會文化的創新

擅變 看傑出領袖如何掌握變局 Masters of change : How great leaders in every age thrived in turbulent times 蔡依玲( 2000 )。 台北市:方智。. 智慧慈悲的溝通能量 vs 社會文化的創新. 美籍日裔物理學家 Michio Kaku ,於一九九四年出版一本精彩著作 《 多維空間 》 ( hyperspace ) : 魚缸裡一群魚如何超越魚缸裡的世界 ? 「服務型領導者」( servant leader )藉由達到革命性轉型的層面而傑出不朽,這些領袖擅長於量子思考法。. 量子跳躍的那一隻魚.

eve-howel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智慧慈悲的溝通能量 vs 社會文化的創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擅變看傑出領袖如何掌握變局Masters of change:How great leaders in every age thrived in turbulent times蔡依玲(2000)。 台北市:方智。

  2. 智慧慈悲的溝通能量vs 社會文化的創新 • 美籍日裔物理學家Michio Kaku,於一九九四年出版一本精彩著作《多維空間》(hyperspace):魚缸裡一群魚如何超越魚缸裡的世界? • 「服務型領導者」(servant leader)藉由達到革命性轉型的層面而傑出不朽,這些領袖擅長於量子思考法。 量子跳躍的那一隻魚

  3. 變局 變局就是冒險 變局是常態 變局不可預測 變局就是歷史 變局就是機會只有當挑戰來臨時,以適當的反應迎接挑戰,人類才有成功的機會(頁27)在六千年的變動與挑戰中,有幾段短暫的時期,曾出現一群獨特的人物,運用前面敘述的「文明」行動,創造了黃金時期,可惜時間都非常短暫。

  4. 變局 • 以歷史上所謂的「希臘黃金時代」為例,不過是短短的四十年的雅典城歷史; • 「文藝復興時代」也持續不到四十年。 • 雖然這兩段四十年黃金時代的孕育期可以前溯數世紀,且影響及於今日,但「黃金時代」本身仍然非常短暫(頁31)

  5. 人的典範 • 在危機中善用機會的關鍵,就是讓傑出的菁英組成成功的團體(頁31) • 在混亂的時代中,追求成功的第一步是尋求「人的典範」,而非「成功的方法」。這些管理學校或經營企業的舊機制,已經不再適用。

  6. 人的典範 • 能夠在二十一世紀獲致成功的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性格及特質,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發掘的目標;我們必須重新發覺「成功者」---也就是未來的「你」應具備的特質。 • 幾年以前,建立控制論科學的數學家維納(Norbert Wiener)便質疑,為什麼人們不斷追尋「做事的方法」?他相信只有一個問題值得問:「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頁41)

  7. 思考的模式與文化 • 觀察史上偉大人物的學習方式,可以歸納出一個普遍的模式,他們先學會使用思考的工具。這些工具包括感官、想像力、直覺、邏輯、歸納及推論等等。這些工具關係到許多重要的過程,包括如何思考、分析、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為日常生活的問題推論出解決方案(頁45)

  8. 「規律」與「變動」 • 其實政府或企業內部,也經常上演肥皂劇:因為他們同樣適應力低,難以處理危機或應付市場上的變化。不過,我們還是應感到樂觀,因為人類是唯一能改變適應能力的物種。但因忽略、習慣或過度專業的訓練,以致思考受到侷限的人,則難以提高適應能力。(頁59)

  9. 規律 vs.變動 • 「規律」的特質---穩定、可預測「變動」的特質---變化、不可預測 • 在「規律」主宰的世界中,經驗是極有效的工具;然在「變動」主宰的世界中,經驗反而阻礙成功。經驗駁斥我們的直覺、本能和預感,因為經驗帶著極強的說服力告訴我們:「過去之所以成功,正因為如此。」(頁65)

  10. 規律 vs.變動 • 在「變動」主宰的時代,我們必須思考,分析新問題和挑戰,並尋找新的結論與合適的回應方式。 (頁65) • 在「規律」主導的時代,人們需要的是「方法」;而在「變動」主導的時代,人們則需要「典範人物」。面對挑戰而能夠思考的個人,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11. 做人與做事 • 正因為我們的生活是變動而不可預測的,因此需要能看清全貌的全才;而只有這樣的全才,才能在時局驟變,舊方法失效的時刻,採取合宜的行動。帶領人類進入未來的是個人,不是方法。(頁65) • 所謂「專家型」的人,永遠都是「事實的奴僕」。在「規律」主導的時代,這會是一項優勢,只是我們必須有所警惕,絕不可全然受制於事實。而在「變動」主宰的世界中(現實是曖昧不清的),成功者則是通才。他們關心時局,並隨時依不同需求而改變,以「創造」新的可能性。他們不會困於混亂的局勢,而是透過直覺、認知及全是,以豐富的創造力,回應新的資訊與新的挑戰。

  12. 專業能力 vs. 應變力 • 在「規律」主宰的時代中,專業能力是必要的;而在「變動」主導的時代中,我們卻需要應變力,亦即在曖昧的局勢中成就事業的能力。(頁66)在「變動」主宰的時代,我們需要如希臘文techne(即「藝術-科學」)所揭示的觀點,就是賦予藝術和科學同等的重要性。(頁67)

  13. 「規律」及「變動」之應用 • 「變動」時代的人才,只有靠真正的人文教育。任何的方法或自助手冊都無法培養我們掌握變局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由對歷史、哲學、語言、邏輯思考、想像力、文學、修辭學以及藝術的體驗而來。 •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僅在知識方面,要實際成為一個通才,人文教育是唯一可行之路。「變動」時代的教育需要長期的耕耘,這是我們面臨的一項挑戰。因為教育的目標,不只是傳授知識,還必須轉化一個人的內在。光「知道」是不夠的,還必須「了解」,並且從內在去「轉化」(頁70)

  14. 人文教育 • 人文教育不可能強調定理原則,亦無速成法門,學生必須浸淫於典範人文環境中。….但卻必須透過對歷史典範人物的研究,來學習世界的「變動」要素。以歷史人物為模範,絕不是全本照抄,模仿他們的一切行動。我們不模仿行動,而是深入思考典範人物的性格、內在、價值、動機及意志。(頁70) • 在這個「變動」時代,新的教育中心也應營造同樣注重效率、明智和責任的學習環境。他們的教育應不偏廢理性思考或美學思考,以求兩者之完善,亦即知、行、言三者合一。(頁71)

  15. 團體 vs. 個人 • 出色的領導,是同時掌握「規律」與「變動」要素。 (頁72) • 經過二十年的腦力激盪實驗,觀察人員發現一點,產生創意的不是團體,而是團體中的「個人」。因此,公司企業在追求團隊效率時,不應忽略團體中的個人。 • 團體中個人的素質,決定這個團隊是否成功。一群庸才,集合起來依舊是一群庸才,不會因團隊而提昇素質。 (頁72)

  16. 領導者的變動運用能力 • 現今領導人最缺乏,也最需要的特質之一,就是掌握人的「變動」性質。但多數公司主管都依賴政策,程序或公告,希望藉此永遠控制員工的「變動」特質,讓他們都成為可預測的機器。(頁73) • 歷史上的「規律」與「變動」唐太宗的統治是計畫與行動合一;他的一生,就是天才人物結合「規律」與「變動」的傳奇。在太宗的運籌帷幄下,「規律」與「變動」相輔相成,互增其輝。(頁77)

  17. 變動時代的教育 • 以「變」為主題,最古老、最具深度的書籍,恐怕是早在西元前就出現的《易經》。如有人希望更深入了解變動的世界,更能掌握變動的世界,那麼在眾多闡述變化的書籍,我特別要推薦《易經》。 (頁79-80) • 未來的變動時代,我們需要全新的教育,定律及方法論是不夠的。在現今的世界中,只有當領導者心中典範人物的圖像清晰明朗之後,才能在變動的局勢中,站上領導的戰夠位置。(頁81)

  18. 典範人物 • 團隊是一種出色的工具;然而,當「團隊至上」成為企業文化或精神時,可能出現相當的危險。(頁82) • 典範人物的特質,不論是先天具或後天養成,都十分類似。 • 一般說來,典範人物的共同特質包括了(頁85):安於不明朗的局勢:成就非凡的人物,通常安於曖昧不明、令人困惑及混亂失序的環境,他們從挑戰中看見機會。(頁86)

  19. 典範人物 • 出色的典範:出色領導者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成為他人的典範;這是比經驗傳承更深刻的過程。 (頁112) • 敏銳的直覺與本能:然而,擁有某方面直覺的前提,是具備大量的相關之事。(頁89)…在「變動」主宰的環境中,直覺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根據亂象理論,在變動環境中,完整的資訊極難獲得,因此我們需要直覺來彌補空白。 • 宏觀的視野與價值觀

  20. 人的「品質」 • 人的「品質保證」:關於品質保證、品質管制或品質提升的書籍已經太多了,何以品質未見提升?原因是人們只關心產品的品質,而不在乎人的品質;我們永遠在追求「管理的品質」,而非「主管的品質」;只注意「生產線上的品質」,而忽略「勞工的品質」。我們只記得提升「服務」的品質,卻忘了問消費者是否滿意。(頁93) • 人的「品質」最為重要。在「變動」主空的世界裡,個人的能力、天分與性格是成敗的關鍵,少了至些要素,再多的經驗也沒有用。(頁93)行動至上:創造力的定義,便可說是以全新的立場,觀察世界、尋找全新的解決方式。

  21. 創造力 • 所謂的創造,必有其獨特性。總而言之,創造力是以新的方式,處理身邊的事物;這是「變動」世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頁101)有創造力的人,第一項特色是不妄下定論、不輕易做判斷(頁102) • 創造力高的人,具備看清事物全貌的獨特能力……我們必須以宏觀的角度,看清世界的全貌,而成為通才,是達成這個目標的最佳方法。未來的領導者,不只進行管理、設定目標與策略;真正的領導者會為人們帶來展望、想像及人文環境。(頁103)

  22. 通才教育和創造力的關係 • 人文科學、人文主義和古典教育的薰陶,最能幫助我們領略世界的全貌。我們需要通才式教育,也需要專才式教育。我們應該身兼通才與專才,了解競爭的內涵,必準備趕上競爭,最後超越競爭。在接受專業訓練時,你學會掌握「規律」的細節;但面對「變動」及充滿創造力的世界,你必須先接受通才教育。最後,你必須熟悉如何將專業技能,應用在變動的世界中。(頁103) • 創造力以兩種型態表現,一是「創新」,即創造全新的事物;二是「革新」,以新的方式解決舊問題。

  23. 以創造力解決問題 • 解決問題而非追究責任 • 發展潛力 • 思考的工具 • 精力充沛

  24. 掌握變局的必備能力 • 掌握變局的三大要素---效率、明智及責任 • 培養掌握變局必備能力的方法A 邏輯說服力(logos)「資訊時代」並不是一個「思考時代」。我們或許已逐漸克服無知,但是尚未開始克服愚蠢。雖然與過去相比,可得的資訊更多,但人們整理和組織資訊的能力,卻停留在相當原始的階段。因為人們不能以批判性思維,來思考這個資訊世界的資訊(頁127) • 「變動」時代對邏輯說服力的需求,促使我們需重時幾乎被遺忘的思考方式,諸如類比式思考、整合式思考和想像力等。這些思考方式,要求我們保持中立、不下定論、拋棄預設前提。(頁128)

  25. 掌握變局的必備能力 • B 情感說服力(pathos)---實踐更高效率到底什麼是成熟的情感?成熟的情感事故及他人,而非只顧及自己。我認為,成熟的情感,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觀察世界。這種向外延伸的情感,成為一種力量,促使我們採取行動,完成有意義的生命。(頁131) • C 道德說服力(ethos)面對許多高科技新工具,我們必須具備道德說服力,才能有責任感地應用這些工具。在希臘人眼中,道德說服力是世上最強勢的說服工具。我相信二十一世紀,道德說服力極具重要性。(頁127)

  26. 團隊的功能 • 整合式思考:所謂整合式思考,是指思考事件的背景、整體或宏觀面向。我們運用整合式思考,試圖勾勒出我們所面對問題的全貌。相信在二十一世紀中,任何關於「整合」的概念,都是值得我們重視。 • 團隊工作的確需要通才與專才間的合作,但更需要同才與專才間的惺惺相惜,包括理解彼此的觀點及工作方式,越大的社群越需具備如此的結構。 • 一個團隊如果要發揮團隊的功能,必須所有成員都是通才,否則團隊將只徒具形式。對對的組成,並非同領域的專才集合一處,而是許多通才彼此吸納不同的專業知識,組織為更大型的結構。成為強大團隊的關鍵,乃是所有成員都既是完美的通才,又是優秀的專才。

  27. 亂局中的創造力 • 在變動與混亂的環境中,創造力是找尋解決方案的主要手段。當環境不可預測,定律無法適用之時,掌握創造力非常重要。面對變動世界,「重整」是沒有用的,我們必須「再創造」。 • 行政體系的功能,在於處理「規律」要素;而創造力與領導的功能,則是掌握「變動」要素。行政體系必須支持領導者,領導者則作為行政體系領航,絕不可反其道而行。具創造力與美學質素的領導模式,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頁147)

  28. 以創造力解決問題 • 成功掌握「規律」世界,要靠方法與體系;而成功掌握「變動」世界,則需要藝術。不可預測而渾沌不明的世界,充滿著想像與創造的機會。(頁147) • 創造力表現於兩種型態:發明與革新。發明是創造全新的事物,而革新指應用已有的事物創造新的方法。(頁147)創意乃是非理性、非直線思考重中的突發直覺;而創意的最終結果,則是和諧的美學產物……雖然當前的潮流在於強調分化,但我相信二十一世紀的主流將在於「整合」。而有關「整合」的美學要求,強調的是人類必須更能掌握創造力。 (頁148)

  29. 以創造力解決問題 • 阻礙創造力的因素(頁151-152):創造力的大敵可能就是「妄自菲薄」,也就是自認沒有創造力。…除此之外,個人習慣、過去背景和環境,都可能阻礙創造力的發揮。….另一向阻礙因素是懼怕、猶豫,貝多芬:「一切創造始於精神上的緊張情緒。…因此,壓力可說是引發創造力的燃料,但無法將壓力轉化為創造力的人,只有慘遭火噬。 • 創造過程(頁153):感知、排斥、放棄、靈光一現 掌握自己的掌控能力掌握變局的性格兼具德行與統馭才能掌握人類潛能 • 維護人性尊嚴(頁164)在二十一世紀,不論是政治界或企業界,當我們選擇領導者時,必須更重視他們的人格、德行與責任感。二十一世紀的管理,不應在接受一個成功而「背德」的領導者,更不應該依據成功與否,衡量個人的成就。

  30. 領導者的德性 • 德行為信任之本(頁166):德行不同於領袖魅力。德行帶來信任感,而領袖魅力則是指吸引追求者並鼓舞大眾的力向。 • 具領袖魅力的領導者,能引發眾人追求的熱潮,卻不能保證組織的長期發展,除非在領袖魅力的背後,領導人還具備根植於意志、價值觀、服務熱忱、創造力和智慧的「德行」。

  31. 領導者的德性 • 這個反英雄的時代,實際上是反德行、反天才的時代。…我建議發起一項反革命,為有德之人和天才人物恢復地位。所有人類都應該尊重具備德性與天賦的人物,並將他列入自己的典範人物表當中(頁172)。 • 具備德行的歷史人物(頁174):領導者的德行,不等於人民的支持度或肯定度;德行是個人的意志及人格力量,個人依憑這股道德力量,對世界造成影響。 • 德行的典範(頁175):典範人物的首要條件,必須是具備德行,能感召員工,進而讓員工信任公司;接著,再感動消費者,信賴公司的產品及服務。

  32. 菁英領導 •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大學中有關道德倫理的課程,對學生完全不起任何作用。能影響學生的,主要是教師的人格、個性和創造力。在二十一世紀,面對高科技的獨尊,全球化的影響,以及舊制度的瓦解,我們更迫切需要德行與天賦的發展。 • 菁英領導(頁176-178):我認為二十一世紀將出現以人才為第一考量的菁英領導….當然,菁英領導的最大問題,在於能否設計一套完美的辦法,以辨認或尋找最優秀的人…..不能讓缺乏德行與才能的人擔任領導工作,否則當前的人類社會,將面臨進一步的摧毀及分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