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包括表面感染真菌、 皮肤癣真菌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一、表面感染真菌. 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在 我国主要是糠秕马拉色菌,为条件致病菌, 是一种嗜脂性酵母样菌。它侵犯皮肤角质 层引起一种慢性、无症状的浅部真菌病, 即汗斑,无明显炎症反应。主要是色素异 常性改变,由淡变深,而老斑疹色素由深 转浅,成为白斑。还可引起毛囊炎、脂溢 性皮炎等。. 微生物检验.

eve-willi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包括表面感染真菌、 皮肤癣真菌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2. 一、表面感染真菌 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在 我国主要是糠秕马拉色菌,为条件致病菌, 是一种嗜脂性酵母样菌。它侵犯皮肤角质 层引起一种慢性、无症状的浅部真菌病, 即汗斑,无明显炎症反应。主要是色素异 常性改变,由淡变深,而老斑疹色素由深 转浅,成为白斑。还可引起毛囊炎、脂溢 性皮炎等。

  3. 微生物检验 1.直接显微镜检查 可采用透明胶带粘贴取材法,将透明胶带直接贴于皮肤表面,数分钟后揭下,直接贴于载玻片上镜检或经棉蓝染色或革兰染色后镜检。可见孢子和菌丝。孢子为圆形或卵形,厚壁,芽颈较宽,常成簇分布;菌丝粗短,呈腊肠样。

  4. 2.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鳞屑接种于含菜籽油的培养基,37℃孵育3d后,在培养基上开始生长,20d左右菌落约lOmm乳酪色酵母型菌落,表面光滑。取菌落作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真菌形态。

  5. 二、皮肤癣真菌 • 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称为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菌。约有45种,一部分仅感染动物,对人致病的约有20余种。 • 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门,而有性型则属于子囊菌门。 • 分为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癣菌属等三个菌属。

  6. (一)临床意义 皮肤癣菌易侵犯人体皮肤、指甲、毛发的 角蛋白组织并生长繁殖致病,是因为其能 产生角质溶解酶。皮肤癣菌是接触传染, 只要反复接触患者均有可能被感染。在同 一病人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毛癣菌属可 引起发癣、体癣、甲癣;而相同部位的病 可由不同皮肤癣菌引起,如甲癣(俗称灰指 甲)可由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引起 。

  7. 1.毛癣菌属 有20种,其中有13种对人致病。常见的有红 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须毛癣菌、断发毛 癣菌和许兰毛癣菌等。毛癣菌感染的皮屑、 甲屑或病发10%KOH溶液消化后镜检,可见 有菌丝,病发内、外可见菌丝或孢子。在沙 氏培养基上可白、红、橙或棕色,表面呈绒 毛状、粉末状或蜡状菌落。镜下可见梳状、 球拍、螺旋或鹿角菌丝;葡萄状或梨状小分 生孢子,细长薄壁大分生孢子。

  8. 2. 表皮癣菌属 • 对人致病的只有絮状表皮癣菌, 感染的皮屑和甲屑经10%KOH液消化后镜检,可见分枝断裂的有隔菌丝,少见孢子。 • 在沙氏培养基上培养后,菌落初为白色鹅毛状,以后转变为黄色粉末状。镜下可见球拍状菌丝、卵圆形或巨大棒状薄壁大分生孢子,无小分生孢子,在陈旧培养物中可见厚膜孢子。

  9. 3.小孢子癣菌属 有15种,对人致病的有8种,常见的有铁锈色 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狗小孢子菌等。 小孢子菌感染的皮屑和毛发经10%KOH处理 后镜检,皮屑中有分枝断裂菌丝,在毛发中 呈现小孢子镶嵌的鞘包裹着发干。在沙氏培 养基中可见白色、棕黄色或黄褐色、粉末或 绒毛状菌落。镜下可见梳状、球拍状或结节 状菌丝,卵圆形小分生孢子、厚壁梭形(纺锤 形)大分生孢子。

  10. (三)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 采集新发生的皮肤损害边缘皮屑;指甲近尖端下面甲屑;拔取无光泽病发,黄癣采集黄癣痂。将标本盛于清洁纸袋,鳞屑要用黑纸包好。

  11. 2.直接显微镜检查 皮屑标本用10%KOH液制成湿片,指甲用25%KOH或25%NaOH含 5%甘油处理。镜检可见透明、有隔,常有分支的菌丝及成链的关节孢子,三个癣菌属难以鉴别。毛癣菌属感染病发有发外型和发内型孢子,而小孢子菌属只有发外型孢子。

  12. 3.分离培养与鉴定 皮屑、甲屑和病发标本,先用70%乙醇或在青、链霉素混合液内处理 5min,再用生理盐水洗3次,然后接种沙氏琼脂斜面,25℃培养,每周观察菌落形态及颜色,直至第四周。挑取菌落镜检菌丝和孢子,也可作棉兰染色后镜检或作小培养后镜检。必要时作其他鉴定如毛发穿孔试验、脲酶试验和特殊营养需要试验等来鉴定皮肤癣菌。

  13. 毛发穿孔试验 是将头发发剪成lcm长,置于已加入25ml 蒸馏水和2—3滴10%酵母浸膏液的平皿内, 高压灭菌。将待检皮肤真菌接种于平皿内, 置25℃孵育四周,每周检查一次,每次取 数根毛发置载玻片上,经乳酚棉蓝染色后, 置低倍镜下观察。若毛发有裂口或陷凹者 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14. 4.药物敏感试验 皮肤癣菌对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等 药物敏感。

  15. 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主要有着色真菌和孢子丝菌。一般经外伤 感染后,在局部皮下组织繁殖,并缓慢向 周围组织扩散,还可经淋巴、血液向全身 扩散。

  16. (一)着色真菌 是自然界的腐生菌,经破损皮肤而感染, 引起病损皮肤变黑,引起着色真菌病。主 要真菌有卡氏枝孢霉、裴氏着色真菌、紧 密着色真菌和疣状瓶霉。

  17. 1.临床意义 常在患者外伤后感染,多发生四肢暴露部 位,开始为小丘疹,表面干燥或湿润,有 鳞屑或鳞痂,逐渐形成斑块结节,呈疣状 增殖。皮损反复发生,且长期不愈,可致 畸致残。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侵犯中枢神经 系统或经血流扩散。病理变化主要为角化 过度及角化不全。

  18. 2.微生物特性 着色真菌菌丝短粗分隔,呈棕色,有三型分生孢子:①树枝型:菌丝末端有分生孢子柄,柄端分叉长出孢子;②剑顶型:围绕菌丝末端或菌丝横隔处长有一圈分生孢子;③花瓶型:在菌丝分隔处长出花瓶状的分生孢子柄,在瓶口长出成丛的小分生孢子。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周,出现灰黑色菌落,随之菌落表面出现绒毛状或天鹅绒状气生菌丝,菌落色素加深。

  19. 3. 微生物检验 (1)直接显微镜检查 皮屑用10%—20%KOH溶液加热处理后镜检,可见单个或成群厚壁孢子,有横隔或中间十字分隔。取乳头状增殖的病损挤压出的分泌物镜检阳性率最高。脓汁、脑脊液或活组织也可做镜检。镜检结果结合临床可确定诊断。

  20. (2)分离培养与鉴定 1)将标本接种沙氏培养基,生长缓慢,菌落从灰黑色至黑色,有气生菌丝。菌落涂片镜检可见三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有鉴定价值。 2)明胶液化试验:致病性菌株均不液化明胶。 3)其他生化反应:不能水解淀粉,不凝固牛奶,能同化硝酸盐,需维生素B1。

  21. 4.药物敏感试验 对5-FC、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 但易产生耐药性。

  22. (二)孢子丝菌 • 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尘埃、木材上。主要病原真菌是申克孢子丝菌。

  23. 孢子丝菌病是人兽共患性疾病,传染源是人和动物,传播途径主要经破损皮肤接触感染。经微小创口侵入皮肤后,创口局部出现炎症性小结,增大形成炎症性斑块或增生性糜烂。可沿淋巴管分布,引起亚急性和慢性肉芽肿,称为孢子丝菌性下疳。经呼吸道引起肺孢子丝菌病,并可沿血行播散至其他器官如骨、眼等。孢子丝菌病是人兽共患性疾病,传染源是人和动物,传播途径主要经破损皮肤接触感染。经微小创口侵入皮肤后,创口局部出现炎症性小结,增大形成炎症性斑块或增生性糜烂。可沿淋巴管分布,引起亚急性和慢性肉芽肿,称为孢子丝菌性下疳。经呼吸道引起肺孢子丝菌病,并可沿血行播散至其他器官如骨、眼等。

  24. 申克孢子丝菌是二相性真菌。在自然环境中或沙氏培养基上25℃~28℃培养时呈霉菌型(菌丝相),而在组织内或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培养时为酵母型(组织相)。菌丝相可见菌丝两侧伸出细长分生孢子柄,末端长出成群梨状小分生孢子。组织相则可见卵圆形小体,形似雪茄烟状,常位于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内。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黑褐皱褶薄膜菌落,而在胱氨酸葡萄糖血琼脂培养基上则形成灰黄色柔软的类酵母型菌落。

  25. 3.微生物检验 (1)直接昆微镜检查:取患者脓、痰、血、痂皮或病理组织块等作涂片或切片,革兰或 PAS染色,在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内、外,可见G+或PAS阳性(紫红色)卵圆形的孢子。

  26. (2)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25℃培养,2-3d开始生长,初为白色湿润的酵母型菌落,以后变为淡咖啡色至深褐色。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典型的菌丝相的申克孢子丝菌。接种于胱氨酸葡萄糖血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3d,可形成乳白色或淡褐色酵母型菌落。镜下可见G+卵圆形的孢子。(2)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25℃培养,2-3d开始生长,初为白色湿润的酵母型菌落,以后变为淡咖啡色至深褐色。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典型的菌丝相的申克孢子丝菌。接种于胱氨酸葡萄糖血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3d,可形成乳白色或淡褐色酵母型菌落。镜下可见G+卵圆形的孢子。

  27. (3)药物敏感试验:对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 萘芬等药物敏感。 (4)抗体检测:取患者血清做凝集试验,若抗体 效价大于l:320有诊断意义。 (5)动物接种:将标本接种小白鼠腹腔内,2周内 引起腹腔炎,取脓汁作涂片染色镜枪,可见 革兰阳性、卵圆形或梭形小体。

  28.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是指能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及全身的真菌,主要有假丝酵母菌、隐球菌、曲霉、毛霉、组织胞浆菌和卡氏肺孢菌等,其中以隐球菌感染较常见。 组织胞浆菌为二相性真菌,假丝酵母菌、曲霉、毛霉和卡氏肺孢菌等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引起机体致病。

  29. 一、假丝酵母菌 俗称念珠菌,有81个种,其中有11种对人 有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致 病菌。此外,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 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也较多引起疾病。

  30. (一)白假丝酵母菌 通常存在于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粘膜上,当机体发生菌群失调或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念珠菌病。如婴儿的鹅口疮、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龟头炎、肠炎、肺炎、膀胱炎、肾孟肾炎和中枢神经系统白假丝酵母菌病,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等。此外,因心瓣膜手术而引发心内膜炎、长期用静脉内导管而引起全身性假丝酵母菌病,病死率极高。

  31. 1.微生物特性 白假丝酵母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6μm。革兰阳性,着色不均匀。出芽方式繁殖,在组织内可见芽生孢子、假菌丝,在玉米粉培养基中可产生假菌丝和厚膜孢子。

  32. 2.微生物检验 1)直接显微镜检查:取脓汁、痰和局部炎症性分泌物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显微镜见到革兰阳性(着色不均匀)、圆形或卵圆形菌体或孢子及假菌丝,可确认为假丝酵母菌感染。 2)抗原检测:取病人血清作ELISA、免疫印迹法等检测白假丝酵母菌抗原。 3)核酸检测:用PCR法将白假丝酵母菌DNA分子扩增后以分子探针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性和特异性。

  33. 4)分离培养 将标本接种在沙氏培养基上,25℃或37℃ 培养1~4d后,可出现奶油色类酵母型菌 落。镜检可见假菌丝和芽生孢子。

  34. 鉴定 1)芽管形成试验:将假丝酵母菌接种于0.2~0.5m|血清中,37℃孵育1.5~4h观察有无芽管形成。白假丝酵母菌可形成芽管,其他假丝酵母菌不形成芽管。 2)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将假丝酵母菌接种于玉米粉培养基25℃孵育1-2d后,白假丝酵母菌在菌丝顶端、侧缘或中间形成厚膜孢子。

  35. 3)糖同化或发酵试验 凡发酵某种糖一定能同化该糖,故只需做 那些不发酵糖的同化试验。将假丝酵母菌 接种糖发酵管,25℃孵育,一般观察2~3d, 对不发酵或弱发酵管可延长至10d或2—4周。 观察有无酵母生长或液体培养基是否变混 浊。现在商品化的产色培养基可快速鉴定 白假丝酵母菌和其他假丝酵母菌。

  36. (3)药物敏感试验:对二性霉素B、5-FC等药 物敏感,但对5-FC极易产生耐药性。 (4)抗体检测:早期诊断可用ELlSA夹心法、 免疫酶斑点试验,方法简便。也可用乳胶 凝集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等检测血清 中抗白假丝酵母菌抗体。 (5)动物试验:将假丝酵母菌悬液注射1ml于家 兔耳静脉或注射0.2ml于小白鼠尾静脉,假 丝酵母菌对动物无致病性。

  37. (二)热带假丝酵母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人体表和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存在。热带假丝酵母菌可引起皮肤、粘膜和内脏假丝酵母菌病。它除可在粘膜细胞上增殖引起感染外,其产生的毒素可引起过敏反应及产生的水解酶类引起组织损伤。

  38. 微生物检验 (1)直接显微镜检查:将标本作涂片革兰 染色后镜检,观察G+假丝酵母菌。 (2)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标本接种在沙氏 培养基上形成色暗而干燥的菌落, 取 菌落作TZC反应。

  39. TZC反应 即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内加入0.05g/L氯化 三苯基四氮唑(TZC),热带假丝酵母菌在此培 养基上生长后使培养基变为深红色或紫色, 而白假丝酵母菌不使培养基变色(淡红),其 他假丝酵母菌使培养基变为红色。再取菌落 做糖发酵或同化试验、芽管形成较迟(血清中 6h以上),不形成厚膜孢子、动物试验阴性。

  40. 二、隐球菌属 包括17个种和7个变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体表、口腔和肠道中。外源性感染, 经呼吸道侵入,由肺经血行播散,可侵犯肺、脑及脑膜、皮肤、骨和关节。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AIDS、恶性肿瘤、糖尿病、器官移植及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现已发现新生隐球菌、浅白隐球菌和罗伦隐球菌有致病性。

  41. (1)微生物特性 在组织中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一般在4~6μm,外周有宽厚荚膜,荚膜较菌大1~3倍,折光性强,一般染色法不易着色而难以发现而得名。常采用墨汁负染色法,在黑色景下可镜检到透亮菌体和宽厚荚膜。非致病性隐球菌无荚膜。

  42. (2)生物学多态性 • 有A、B、C、D等4个血清型,归入两个变种组:①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有性阶段为新生线黑粉菌,血清型为A、D;②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有性阶段为棒杆孢线黑粉菌,血清型为B、C。 • 用含刀豆氨酸、甘氨酸、溴麝香草酚蓝培养基可区分两个种,B、C型可使培养基由黄色变蓝色,而A、D型则无此作用。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白色粘稠菌落。

  43. (3)微生物检验 (1) 标本直接镜检:用病人脑脊液作墨汁负染色检查是诊断隐球菌脑膜炎最简便、快速方法。常规细胞染色可发现隐球菌,但易误诊和漏诊。如用PAS染色后新生隐球菌呈红色。

  44. (2)抗原检测 用乳胶凝集试验、ELISA、和单克隆抗体法等免疫学方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特异性抗原,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规诊断方法,其中以乳胶凝集试验最为常用,此法简便、快速。特别对直接镜检和分离鉴定阴性者更有诊断价值。ELISA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单克隆抗体法除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外,标本无须稀释和预先处理的优点。

  45. (3)核酸检测 • 可用痰液、支气管吸出物等标本核酸检测方法有DNA探针法、PCR探针法等,用于检测的探针、引物主要选自保守区的重复序列。 • 可检出新生隐球菌,并可区别类型,是新生变种还是格特变种。非致病性隐球菌不被检出。 • 此方法不受药物治疗的影响,还能正确评价临床疗效和预后等。

  46. (4)分离培养 • 将标本接种在沙氏培养基上,病原性隐球菌在25℃和37℃生长,而非病原性隐球菌在37℃时不生长。培养2—5d后观察菌落形态特点,并取菌落作印度墨汁负染色镜检。

  47. (5)鉴定 1)酚氧化酶试验:接种L-多巴枸橼酸铁和咖 啡酸培养基中,经2~5d培养,呈棕黑色 菌落。 2)脲酶试验:能产生脲酶分解尿素琼脂培养 基中的尿素形成NH4和CO2,使pH升高, 培养基可由黄色变粉红色,而白假丝酵母 菌为阴性。

  48. 3)糖同化及发酵试验:能同化葡萄糖、 半乳糖、蔗糖和肌醇,但不能发酵糖 类,不能同化硝酸盐。非致病性隐球 菌不能同化肌醇。

  49. 三、曲霉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达900余种,分为18个群,对工 业和医药的用途很大。酿酒造酱。生产有机酸及酶 制剂,抗生素等。人体对曲霉有极强免疫力,只有 在免疫功能降低时才能致病,如使用免疫抑制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放疗化疗,各种恶性肿瘤、糖尿 病、AIDS等可诱发曲霉病。曲霉可侵犯许多部位, 呼吸系统曲霉病主要有三种:过敏型、曲霉球和肺 炎。全身性曲霉病多发生败血症,危及生命。曲霉 产生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与原发性肝癌有关。

  50. 微生物特性 由分生孢子头和足细胞两部分组成特征性结构。分子孢子头包括分生孢梗茎、顶囊、瓶梗、梗基和分生孢子链。足细胞为特化的厚壁膨大的菌丝细胞。向上形成孢梗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