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2

第十課 看不見的珍藏

第十課 看不見的珍藏. 褚威格. 褚威格像. 目次. 一、 題解 七、 語文萬花筒 二、 作者 八、 問題與討論 三、 文學探究 九、 延伸閱讀 四、 補充資料 十、 牛刀小試 五、 課文賞析 十一、 資料來源 六、 文章結構表. 題解. 出處 背景 文旨. 題 解. 出處:本文節選自 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 沉櫻翻譯 (大地出版社,民國 71 年出版). 題 解. 背景: 全文敘述西元 1923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後,德國的生產力因戰爭而破壞,造成財政困難,人民生活艱困。

ev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十課 看不見的珍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課 看不見的珍藏 褚威格 褚威格像

  2. 目次 一、題解 七、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 八、問題與討論 三、文學探究九、延伸閱讀 四、補充資料 十、牛刀小試 五、課文賞析十一、資料來源 六、文章結構表

  3. 題解 • 出處 • 背景 • 文旨

  4. 題 解 • 出處:本文節選自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 • 沉櫻翻譯(大地出版社,民國71年出版)

  5. 題 解 • 背景:全文敘述西元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的生產力因戰爭而破壞,造成財政困難,人民生活艱困。 • 文旨:作者以盲眼收藏家的妻女為維持生活,不得已變賣珍藏畫作的遭遇,來揭示戰爭的荒謬與危害,表現出反戰思想;也藉由一場善意的騙局,及盲眼收藏家對藝術的執著,在戰爭的挫折與殘酷中,尋求愛和生存的勇氣。

  6. 題 解 • 題目「看不見的珍藏」 (一)表面意涵1、收藏家因失明而「看不見」自己的珍藏。2、藝術品被出賣後換成白紙,因而成為「看不見的珍藏」。 (二)深層意涵1、收藏家面對珍藏時幸福與快樂的感受,如同獨一無二的珍藏。2、又昭示人性中善良高貴的情操,雖經過戰爭的洗禮,但對於藝術和美的喜愛與追求,並沒有喪失,對於他人關愛與同情的心,也沒有泯滅,這正是一個人、一個民族最可貴的情感,也就是「看不見的珍藏」。

  7. 作者 作者—生平簡介 • 樂在寫作的聰穎青年 • 成功的文學起步 • 戰爭帶來思想與寫作上的轉變 • 在戰爭的挫折中尋找愛和勇氣 • 進入創作的鼎盛時期—傳記、小說 • 再一次陷入戰爭的煉獄 • 用生命向戰爭作最後的抗議 譯者—生平簡介 褚威格像

  8. 作者—生平簡介 • 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eweig),奧地利維也納人,維也納大學文學博士。生於西元1881年,卒於1942年,年61歲。 • 褚威格出身猶太望族,家境富裕,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培養了對文學藝術的興趣,日後並成為20世紀奧地利的知名作家,也是廣為人知的世界級作家之一。 • 褚威格作品中以傳記和小說最為著稱,刻劃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內容則探索和描繪為情慾所驅使的人類精神世界,捕捉人性的光輝,也深刻的思考歷史與人類的命運。著有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自畫像、愛與同情等。

  9. 樂在寫作的聰穎青年 秋 褚威格發表的第一首詩歌 大地靜謐如夢 偶聞沙啞的烏鴉嘶叫 撲撲掠過收割後的麥田 陰鬱的天呆滯如鉛壓上大地 秋輕輕穿梭灰與單調 我也墜入沉甸甸的緘默…… • 十七歲的褚威格就在雜誌上發表第一首詩歌「秋」,蘊藏對季節的敏銳感觸。 • 十八歲的褚威格寫了一篇短篇小說,在報紙上順利發表,備受激賞。 • 二十歲時,出版第一本詩集「銀弦」,詩句優美細緻,廣受年輕人喜愛,使褚威格迅速成名。

  10. 成功的文學起步 年輕的褚威格嘗試多種文學寫作,贏得名聲: • 第一本短篇小說集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出版於1904年 • 第一部戲劇泰爾西特斯,出版於1907年 • 第一部傳記作品艾米爾‧凡爾哈倫,出版於1910年 謙虛不驕 雖然我很早就—幾乎有點不合適—發表作品,但我的心中有數,我直到二十六歲,還沒創作出真正的作品來。 —褚威格自傳「昨日世界」—

  11. 戰爭帶來思想與寫作上的轉變 • 西元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褚威格在日記中寫下了一句話:「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一天」 • 戰爭的殘酷使他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他在柏林日報發表致外國友人的信一文,表明自己忠於同他們的友誼,以及來日和他們攜手重建歐洲文化的願望,始終堅持反戰思想。 褚威格的自畫像

  12. 在戰爭的挫折中尋找愛和勇氣 • 戰爭不僅改變了褚威格的生活,引起思想上的轉變,也為他的創作注入了新內容。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十年間,褚威格遍遊歐、美、非洲、中國,結識不少藝文界名人,開闊了他的視野,從而能夠成熟深刻的自我省視,從自我照看歐洲,照看全人類的命運,進而在戰爭的挫折中尋找愛和勇氣。褚威格說:「我第一次感覺,我的所言所寫不僅出自一己之肺腑,也出自這個世代。我盡力關心他人,實際上也幫助了自己。」

  13. 進入創作的鼎盛時期—傳記 自戰後到西元1933年這段時間,是他的創造力最旺 盛的時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這一時期的產 物,他完成了由九位大作家傳記組成的世界建築師 系列傳記,包括: • 三位大師:巴爾札克、狄更斯、杜斯妥也夫斯基 • 與惡魔之鬥: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的傳記 • 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薩諾瓦、史湯達爾、托爾斯泰一系列的傳記作品,被譯為各國文字,使褚威格成為享譽世界的傳記作家。

  14. 褚威格書影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誠品網路書店 褚威格唯一的長篇小說

  15. 進入創作的鼎盛時期—小說 • 主要作品:恐懼、馬來狂人、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看不見的珍藏等等。 • 作品基調:現實主義 • 主要題材:選取資產階級社會中婦女的不幸遭遇,譴責對女性的不尊重和對人的善良品質的殘害,讚美同情、了解、仁愛和寬恕。他努力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寫道德敗壞給人帶來的情感上的痛苦,揭示個人心靈中種種抽象的美德。 • 寫作目的:改進社會道德觀念和人們的精神面貌 。

  16. 再一次陷入戰爭的煉獄 • 西元1933年納粹執政,猶太人處境艱難,褚威格被列入須驅逐的作家黑名單之一。 • 奧地利併入德國後,褚威格徹底成了無家可歸的流亡者,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遷居英國、申請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1940年經紐約去巴西。 • 儘管流亡生活顛沛流離,並承受著精神上的苦痛折磨,褚威格在此期間仍勤奮寫作。 1930年歷盡滄桑的褚威格

  17. 用生命向戰爭作最後的抗議 • 褚威格關切人類命運,致力維護公平正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他陷入悲觀和痛苦中,他稱之為地獄和煉獄的時代。 • 褚威格儘管身居巴西,戰爭的腥風血雨仍籠罩著他的心,他陷入難以自拔的絕望,在他看來,自己的世界已經結束,成為「昨日世界」,雖知道曙光必將到來,但他卻無法忍受黎明前的黑暗。於是這位「歡樂的悲觀主義者」、「渴望死亡的樂觀主義者」,在西元1942年留下一封悲痛感人的絕命書,與妻子一起自殺,巴西則以隆重的國葬禮遇並悼念這位世界級的作家。

  18. 褚威格自傳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19. 譯者 沉櫻—生平簡介 • 沉櫻,本名陳,山東省濰縣人,生於民國五年,卒於民國七十七年,年七十三。 • 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苗栗私立大成中學、臺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教師,並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多部中、長篇小說名著,在報紙副刊連載,譯筆優美高雅,深受讀者歡迎。譯有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毛姆小說選等。

  20. 譯者 沉櫻—照片、書影 1978年在台北與家人合影 1934年沉樱女士在北平家中留影 沉樱女士與前夫梁宗岱合影

  21. 譯者 沉櫻—照片、書影 晚年照 沉櫻翻譯書影 延伸閱讀—想研究 沉櫻女士 可參考下列書籍: 滄海往事︰中國著名作家書信集錦(收錄沉櫻五封書信) 作者:趙清閣 編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01日 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 作者:范銘如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05日

  22. 譯者 沉櫻—對翻譯的看法 • 沉櫻係為了興趣而從事翻譯工作,能將喜歡的名家名作翻譯出來,與人共賞同樂,是件愉快的事。 • 沉櫻與褚威格的小說亦結緣甚早,她說:「抗戰期間在重慶,英文讀物非常缺乏,中文的也不多,偶然讀到新書,特別覺得珍愛。當時有兩本最使人驚喜的小冊子,就是中文翻譯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和馬來亞的狂人(即蠱)。」 • 她對於翻譯的理念:「有人認為文學作品嚴格地講起來是不能翻譯的,……因為由文字組成的完美,一經變動便要破壞。 ……可見翻譯雖然無能,還不至於全然無用。佳釀即使只剩了糟粕,也還是有著特殊的芳香,這大概就是我始終愛讀翻譯的原因。」

  23. 文學探究 • 以傳記展示歷史人物的精神肖像 • 以小說完成靈魂的狩獵 • 以新的角度展示人類的心靈世界 • 全世界都知道褚威格的名字

  24. 以傳記展示歷史人物的精神肖像 • 褚威格以寫作傳記享譽國際,他追蹤這些歷史人物的經驗與思想,試圖從這些典範尋求精神復原之道,好能在逆境中繼續維持希望、對人類的信賴、對生活的目標。 • 他以「精煉、濃縮和準確」為創作原則,他關注的是傳記人物一連串隱藏心靈祕密的事件,他要從心靈的角度再現這些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展示的是這些歷史人物的精神肖像。因此,褚威格的傳記文學有自我的獨特風格,與一般傳記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是單純敘事,反而如同心理小說,深具吸引力。

  25. 以小說完成靈魂的狩獵 • 初次體驗—兒童王國裡的四篇故事、熱帶癲狂症患者和情感的迷惘三部小說集是褚威格受到世人矚目的作品,也被褚威格自己稱作「鏈條小說」,好似一個由兒童期、成年期、老年期所形成的人生鎖鏈。 • 初次體驗—兒童王國的四篇故事:主要是寫兒童期,此書是奠定褚威格創作風格的關鍵作品。但書中所呈現的激情和情慾,不是兒童的,而是通過兒童的視角來觀察被激情和情慾所主宰的成人世界,這個世界充滿兒童尚不了解的「灼人的祕密」。這部作品探索和描繪為情慾所驅使的人類精神世界,也成為他此後作品的基本特色。

  26. 以小說完成靈魂的狩獵 • 熱帶癲狂症患者:寫人的成年期,故事主角都是歷經滄桑的過來人,褚威格展示的是在激情和情慾驅使下,成年男女不由自主地犯下「激情之罪」。他以極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他們在激情和情慾的左右下,或是遭遇意外事件打擊時,他們心態和意識流動的情狀。 • 情感的迷惘:寫的是老年期,整體的展示人類在年齡和時代的變化中,內心各種感情的波動,並凸顯情慾及衝動的、盲目的熱情力量。

  27. 以新的角度展示人類的心靈世界 褚威格的作品明顯受到佛洛伊德的影響,擅長探索和描繪為情慾所驅使的人類精神世界。例如: • 熱帶癲狂症患者:男主人公僅由於瞬間衝動而不惜殉情。 • 一位陌生女子的信:一個十三歲少女對一位登徒子一見傾心,竟像妓女般委身。 •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個出身名門的富有孀婦,竟為了一個年輕賭徒的一雙手而神魂顛倒,並以身相許。 • 情感的迷惘:一位受人尊敬的學者,竟為同性戀情慾而不惜出沒於骯髒下流的場所。

  28. 全世界都知道褚威格的名字 • 褚威格的文學成就,正如他所表達的願望:「正如我感到整個世界是我的家鄉一樣,我的書在地球上所有的語言中都能找到友誼和歡迎。」他成為擁有世界各地大批讀者的重量級作家,作品也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吸引大批影迷。 • 奧地利作家佛朗茲‧維費爾寫道:「全世界都知道褚威格的名字,像這樣名字廣為人知的人是很少的,並且在世界各國獲得永續成功的人,除了褚威格之外,我不知道還有誰做到了。讀者在他的作品中並不是只愛哪一部作品,而是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愛,並且不只愛一年,在這二十年間,他的作品一直都受到真心喜愛。……」

  29. 補充資料 • 維也納文化與刻板的學校生活 • 維也納的咖啡館 • 人生大學 • 與第一、二任妻子的姻緣 • 以世界為家 • 英文簡歷猶如自我的素描 • 戰爭對褚威格的影響 • 在廣大讀者心裡得到永生 褚威格本人偏愛的一張照片

  30. 維也納文化與刻板的學校生活 • 褚威格深受維也納乃至歐洲文化的薰陶,聽的是貝多芬、莫札特的音樂,閱讀的是巴爾札克、左拉、福樓拜,及帝俄時期托爾斯泰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文學作品。 • 但學校裡刻板而沉重的課業、教師冷而呆板的授課方式,以及像軍營一般的校舍,都令早熟的褚威格無法忍受。因此,當老師在講臺上唸著老講義,褚威格在課桌下讀著尼采和斯特林堡的作品,他藉由閱讀來洗滌心靈,又藉著寫作投稿,來參與學校以外的世界。

  31. 維也納的咖啡館 • 十九世紀,維也納的咖啡館除了是論辯講談的空間,也提供各種不同語文的報章雜誌,讓知識分子聚集談文論藝之餘,也吸收世界的資訊,因此咖啡館可以說既是當時文化的縮影,也是重要的文化推動者。 • 大學時期的褚威格,因為擺脫了家庭的約束,幾乎沒有到教室上過課,反而整天泡在咖啡館裡,結交文學夥伴,觀察眾生百態,更大量閱讀各種不同語文的報章雜誌,增長見聞也開拓思想領域。 褚威格畫像

  32. 人生大學 • 在褚威格的自傳中,他特別以一章來討論社會的「人生大學」。所謂「人生大學」包括維也納的大街小巷、咖啡館、文學俱樂部,及小酒館等等。褚威格常在小酒館中靜坐,接觸各種衣衫襤褸的窮人,包括潦倒的藝術家、窮教士、酒徒等,舉杯痛飲之際,他們有著上流社會所沒有的坦率與真誠,這些眾生百態深深觸動著褚威格的內心,他說:「我常靜坐在小酒館中,觀察酗酒鬼、吸毒者、同性戀者。對社會邊緣人的好奇和同情伴我一生,深知那是人類世界真實的一部分。」

  33. 與第一任妻子的姻緣 • 西元1912,褚威格結識他的第一任妻子芙麗朵莉克。當時褚威格餐廳看到鄰座的女士正在閱讀自己翻譯的詩集,兩人於是開始交談,進而互相來往,但芙麗朵莉克不但是有夫之婦,還有兩個女兒,所以兩人的交往充滿阻礙,兩人向市政府提出婚姻登記已是西元1920年。 • 芙麗朵莉克也是猶太人,她是作家也從事翻譯工作,受過法語、德國文學、教育學等專業訓練,事業心旺盛,與褚威格因詩結緣,志趣相投,成為褚威格生活和寫作上的得力助手,兩人定居於薩爾斯堡,共渡十餘年的幸福歲月。

  34. 與第一任妻子的合影 第一任妻子芙麗朵莉克

  35. 與第二任妻子的姻緣 • 西元一九三三年,褚威格的書被納粹查禁,人也被迫流亡英國,芙麗朵莉克不斷往返於英國及薩爾斯堡之間,因為她必須照顧女兒和自己的事業,與褚威格的婚姻因此漸生裂痕。當遠在英國的褚威格一再抱怨缺乏助手時,西元一九三四年,芙麗朵莉克在倫敦為他物色一位年輕女祕書夏洛蒂‧阿爾特曼。 • 夏洛蒂也是猶太人,隨家人流亡到倫敦,她善體人意、勤奮體貼,很快成為褚威格的得力助手,日後更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並隨褚威格自殺身亡。芙麗朵莉克與褚威格雖然仳離,兩人卻成為最知心的好友,褚威格自殺前夕也寫信告知。褚威格死後,芙麗朵莉克整理並發表兩人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二年間的通信,也寫作回憶褚威格的書我是如何看待他的。

  36. 與第二任妻子的合影 褚威格與第二任妻子夏洛蒂 第二任妻子夏洛蒂

  37. 以世界為家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褚威格決定由瑞士回到奧地利,但即目睹到終生難忘的一刻,奧地利皇帝夫婦被驅逐出境的畫面,那淒涼的場景,對於褚威格來說,是極具象徵意義的,在他心中,奧地利和維也納都不再是故鄉。 • 褚威格開始以世界為家,他能說多國語言,所以他成為一個熱切的旅行家,足跡所至包括歐、美、亞、非洲各國,他記錄所見所聞,在沿途的旅館中寫作,他也尋訪結交當地的名士,包括學者佛洛伊德、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俄羅斯作家高爾基、法國雕塑家羅丹、比利時詩人凡爾哈倫、畫家達利,以及愛因斯坦、史懷哲等,都成為他的好友。

  38. 褚威格及其好友 弗洛伊德 1935年羅曼羅蘭(左)

  39. 英文簡歷猶如自我的素描(1) 褚威格英文簡歷,猶如自我的素描,下列舉例: • 我真正的學習卻始於長時間在歐洲、美洲和印度的旅行;我的內在教育始於與我同時代的著名人物—凡爾哈倫、羅曼‧羅蘭、佛洛伊德、里爾克的友誼。我內心一直對心理學有強烈的好奇,首先試著運用在涉及個人命運的一些獨特短篇故事上。…… • 直到戰爭爆發—對我既是最深刻的感情震動,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訓—我才開始較為密切關注世界歷史。我帶著這目的開始重新研讀它:或許藉此更能理解當前時代…… • 。自從戰爭以來,我將遵循這樣的寫作方針,並將此視為道德義務,亦有助於時代進一步的積極發展:透過對往昔的解釋,透過對當代的警告—因為我相信,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加深人民和民族間的相互理解,為此所做的努力是有價值的。

  40. 英文簡歷猶如自我的素描(2) • 從一開始,我的目光總是注視著世界主義(das Kos-mopolitische),我的思想遠離赤裸裸的民族主義。因此我認為—決不是自詡—我的著作影響也超出了民族藩籬,這是一種特別幸運的機緣,甚至是生命給予我的最偉大祝福。正如我感到整個世界是我的家鄉一樣,我的作品在地球上所有語言中都能找到友誼和歡迎。」

  41. 戰爭對褚威格的影響(1) • 第一次世界大戰,褚威格感受戰爭的殘酷使他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從而逐漸了悟戰爭的本質,因而成為一個愛好和平的反戰主義者。 • 西元一九三三年納粹執政,身為猶太人的褚威格,又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更大苦難之中,他被迫中斷了創作,同時面臨許多惡運,包括納粹把他的書查禁、焚毀;將他列入須驅逐的作家黑名單之一,從此他輾轉流離,曾赴倫敦申請英國市民權,但許可證還沒下來,他又遠渡重洋到了北美,北美的落腳處還未妥當,他又到南美的巴西,最後在里約熱內盧附近定居。

  42. 戰爭對褚威格的影響(2) • 褚威格儘管身居巴西,戰爭的陰影始終無法揮去。西元1942年初,日軍攻陷新加坡的消息帶給他巨大的衝擊,他陷入難以自拔的絕望,在他看來,自己的世界已經成為「昨日世界」,雖知道曙光必將到來,但他卻無法忍受黎明前的黑暗。於是在西元1942年與妻子一起自殺。 • 褚威格的知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如此記述:「我們相識於一次大戰前,現在仍是好友。我目睹他的心靈忍受極大的折磨,戰爭撼動他最珍視的道德準則,掠奪藝術與人性的信心,甚至帶走生命的意義。在他給我的信中,處處是裂解和失望」

  43. 在廣大讀者心裡得到永生 • 褚威格長期以來以寫作中、短篇小說為主力,少碰長篇小說,原因在於缺乏耐心。他在自傳中說:「如果說我深諳什麼絕技,那麼這個絕技就是割愛。因為如果我寫了一千頁,結果八百頁進了字紙簍,而只有兩百頁的精華留下,我也絕不抱怨。」 • 因為褚威格的作品精雕細琢,所以作品長留人間,贏得千千萬萬讀者的喜愛。北大教授張玉書曾說:「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早已葬身瓦礫之中,遭到千古唾罵,而褚威格卻在他那遍布全世界的廣大讀者心裡得到永生。」

  44. 課文賞析 • 以愛的多方鋪寫來深化主題 • 以對比手法來鋪寫人物和情節 • 以細節的描述加深內涵及說服力 • 以多樣的物件烘托文章情節 • 以名言作結寄託多重寓意

  45. 以愛的多方鋪寫來深化主題 以愛來鋪寫反戰的主題照應出善良美好的人性光輝 老收藏家整天守著他那些空空如也的畫夾,沉浸在幸福的滿足及美好的想像之中。他對收藏品的愛,是單方面的、發自內心的、無所企求的,他的愛建築在心中虛幻的想像世界裡,並在妻女與古董商的善意欺騙中,得到肯定與成全。 妻女、古董商對老收藏家的愛

  46. 以愛的多方鋪寫來深化主題 老收藏家終其一生收藏了大量的珍貴畫作,他對收藏品的愛,遠勝過自己的生命,即使雙目失明,每天也要一幅幅地摸一摸。恰逢德國面臨戰敗後的通貨膨脹,他的妻女就悄悄把珍藏拿出去賣,藉以艱辛求生;同時用一些包火藥的紙替代,保有老收藏家的幸福。 老收藏家對 收藏品的愛

  47. 以愛的多方鋪寫來深化主題 老收藏家對 收藏品的愛 杜勒22歲時自畫像﹝Self-portrait at 22﹞1493 年 油彩‧麻布,57 x 45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杜勒 憂鬱﹝Melencolia I﹞1514 年銅版畫,23.9 x 18.9 公分國立美術館,卡爾斯魯厄﹝Karlsruhe﹞,德國

  48. 以愛的多方鋪寫來深化主題 老收藏家對 收藏品的愛 林布蘭的名作 夜巡 林布蘭 自畫像

  49. 以愛的多方鋪寫來深化主題 • 老收藏家對收藏品的愛予人多重的感受,一方面這種愛在人世間的種種邪惡、醜陋和殘酷面前,顯得那麼軟弱無力,那麼不堪一擊,因而令人心生憐憫;另一方面這種愛卻擁有神奇的力量,在戰爭的苦難中,讓人保有幸福與快樂,得到生存的希望與勇氣,也呈現出藝術對於人類心靈的救贖力量。

  50. 以對比手法來鋪寫人物和情節 對比 戰爭殘酷現實世界 人心靈深處永恆的事物—美、愛、人性 對比一:毫無所知的收藏家與被戰火蹂躪的人民「那愉快的面孔和街上那些忙亂困苦的臉色,造成的強烈對照」 對比二:名畫與火藥包裝紙,代表戰前與戰後對比 對比三: 六十年累積不易的基業、珍藏,卻能在一夕之間敗光,也形成沉重的反差與對比,戰爭傷害不言可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