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台灣病態的工作型態

台灣病態的工作型態. 過勞死. 責任制 勞委會於 2011 年 11 月 7 日公公布最新修正條文出,勞基法 84 條之一所規範的 22 項責任制工作類別,明年元月起將陸續排出適用。未來包誇醫療保健服務人員、托兒所保育員,都會被排除在責任制的規範外,以保障其工作權。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表示,最快 12 月底就可以通過審查,預計明年上路,上述 22 種工作每日正常工作時數不得超過 10 小時。.

farhani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台灣病態的工作型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病態的工作型態 過勞死

  2. 責任制 • 勞委會於2011年11月7日公公布最新修正條文出,勞基法84條之一所規範的22項責任制工作類別,明年元月起將陸續排出適用。未來包誇醫療保健服務人員、托兒所保育員,都會被排除在責任制的規範外,以保障其工作權。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表示,最快12月底就可以通過審查,預計明年上路,上述22種工作每日正常工作時數不得超過10小時。

  3. 近年來過勞死案件頻傳,責任制問題引起社會大眾議論,勞委會從八月開始邀集各地主管機關、勞資團體召開多次檢討會議ˋ後,將醫療保健服務業(含國軍醫院及其附設診療處)、一般旅館業鋪床工和托兒所保育員等三大衡夜,排除適用84條之1。最快明年第一波旅館鋪床工及醫院14類工作人員即可適用。近年來過勞死案件頻傳,責任制問題引起社會大眾議論,勞委會從八月開始邀集各地主管機關、勞資團體召開多次檢討會議ˋ後,將醫療保健服務業(含國軍醫院及其附設診療處)、一般旅館業鋪床工和托兒所保育員等三大衡夜,排除適用84條之1。最快明年第一波旅館鋪床工及醫院14類工作人員即可適用。 • 勞委會勞動條件處長陳惠玲表示,近日將公告排除的部分醫療保健服務業和一般旅館業鋪床工,經過7天預告期和勞委會法規通過之後希望能排入12月下旬的勞委會大會審核,通過之後,最快明年(2012年)公告。

  4. 不良的工作型態影響健康 • 儘管過勞死認定有難度,但不良工作型態原就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 國泰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黃啟宏指出,長期精神緊繃、壓力大,會影響自律神經,這是和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有關的危險因子。 • 更已有研究指出,過少的睡眠會影響內分泌及新陳代謝功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若跳脫腦中風與心血管疾病,有人因長期長時間工作,疲倦不斷累積,卻又得不到成就感,這時容易產生憂鬱的問題。

  5. 更別提過度的工作可能增加發生錯誤與意外的機率;壓力更與潰瘍、部份癌症的發生,以及免疫系統的損傷有關。更別提過度的工作可能增加發生錯誤與意外的機率;壓力更與潰瘍、部份癌症的發生,以及免疫系統的損傷有關。 • 工程師之死,引發了國內對責任制工作的討論。勞委會擬深入調查,專家也呼籲,企制度改變前的自我調整 • 吳明玲建議,每個人可以回顧自己的生活形態與工作模式,是否負擔過重或壓力過大;也要了解自己的個性與體質,適不適合目前的工作型態。業應該擔負更多預防員工過勞的責任。

  6. 專家們都提醒,改善過勞,最重要的是從源頭改善,調整生活。專家們都提醒,改善過勞,最重要的是從源頭改善,調整生活。 • 定期健康檢查,則有助了解自己的身體,及時發現異狀。「當發現身體愈來愈壞,不要勉強,」陽明大學環境暨職業醫學科副教授楊振昌提醒。「怕的就是不了解,又要硬撐,可能就會發生問題。」 • 個人也可注意飲食,固定運動,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果平日很忙,假日也要盡量抽時間動一動。 • 而如果真的不得已必須加班,原則是要盡力保持飲食、睡眠的正常。

  7. 一般建議,當感覺累、沒有體力時就該休息,睡眠時間要盡量足夠;如果真的無法睡足,休息時間也要盡量符合生理時鐘,例如,可以十一、二點前睡的話,就不要選擇晚睡晚起。一般建議,當感覺累、沒有體力時就該休息,睡眠時間要盡量足夠;如果真的無法睡足,休息時間也要盡量符合生理時鐘,例如,可以十一、二點前睡的話,就不要選擇晚睡晚起。 • 同時,也要減少攝取刺激性的食物與飲料。因為這類飲食含的成分可能會讓血壓上升,心跳更快。 • 如果要加班,也一定要固定時間用餐,平均四到六小時應該吃東西。她建議盡可能在用餐時間排開工作,吃完飯後稍微活動一下,休息半小時後,再繼續工作。

  8. 壓力大、長時間加班者常是外食族,壓力又特別容易損耗體內的維他命B群與C,這類人要多補充蔬果。特別是若工作到比較晚,更不要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需要的消化時間長,不僅影響睡眠,更會造成體重負擔。壓力大、長時間加班者常是外食族,壓力又特別容易損耗體內的維他命B群與C,這類人要多補充蔬果。特別是若工作到比較晚,更不要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需要的消化時間長,不僅影響睡眠,更會造成體重負擔。

  9. 過勞的症狀 • 1. 經常感到疲倦、健忘 • 2. 突然覺得有衰老感 • 3. 肩部和頸部強直發麻 • 4. 因為疲勞和苦悶失眠 • 5. 為小事煩躁和生氣 • 6. 經常頭痛和胸悶 • 7. 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心電圖不正常 • 8. 體重突然大幅變化 • 9. 最近幾年運動也不流汗 • 10.人際關係突然變壞 • 11.最近常工作失誤或者發生不和

  10. 案例探討 • 日前台北縣醒吾技術學院觀光系一名43歲的楊姓助理教授,被學生發現因為過勞猝死在學校的研究室裡。由於楊教授平日並無宿疾,但最近確實因學業(正在美國攻讀第二個博士)、家庭(妻子摔斷腿、目前正在美國休養)與事業(學校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等因素而往返奔波於台美之間;因此學校教官推測:可能是因為最近過於忙碌奔波,而造成楊教授身體上出了一些問題且不自知,因而造成不幸。而這個不幸對於楊教授在美國的妻子和3個小孩來說,將是更沉重的打擊與負荷。

  11. 事實上,根據勞委會的統計顯示,國內每年判定為過勞死(Karoshi)的勞工人數大約都持續有20~30人,特別是在工作壓力較大的職業領域工作的人(例如:教授、法官、警員、科技新貴等),過勞死的危機較諸其他職業的人會來得更高。至於過勞死的定義,主要是指因工作過勞所導致的猝死。而其實際的死因,大多會表現在「急性循環系統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及心臟疾病的急性發作兩大類事實上,根據勞委會的統計顯示,國內每年判定為過勞死(Karoshi)的勞工人數大約都持續有20~30人,特別是在工作壓力較大的職業領域工作的人(例如:教授、法官、警員、科技新貴等),過勞死的危機較諸其他職業的人會來得更高。至於過勞死的定義,主要是指因工作過勞所導致的猝死。而其實際的死因,大多會表現在「急性循環系統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及心臟疾病的急性發作兩大類

  12. 根據去年一月新修訂的「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診斷認定基準」,是把觀察是否過勞的時間,放寬到死亡前的2~6個月,也就是說較諸原本的「死亡前連續工作24小時,或是死亡前一周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以上」的過勞死定義,作了一定程度的放寬;而這樣的放寬,其實是較為符合過勞死的基本概念與成因———疲勞及壓力。例如:有些高階主管的工時不見得會很長,但因壓力太大,也有可能造成過勞死,因此不能單用短時間內的連續工時來作為是否「過勞」的唯一標準。根據去年一月新修訂的「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診斷認定基準」,是把觀察是否過勞的時間,放寬到死亡前的2~6個月,也就是說較諸原本的「死亡前連續工作24小時,或是死亡前一周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以上」的過勞死定義,作了一定程度的放寬;而這樣的放寬,其實是較為符合過勞死的基本概念與成因———疲勞及壓力。例如:有些高階主管的工時不見得會很長,但因壓力太大,也有可能造成過勞死,因此不能單用短時間內的連續工時來作為是否「過勞」的唯一標準。

  13. 「過勞死」的發生其實是一連續的過程,而其中介階段即是「慢性疲勞」。「過勞死」的發生其實是一連續的過程,而其中介階段即是「慢性疲勞」。 • 因此如果自己雖然睡醒了但還是覺得很累,活動力減少50%以上等,且持續超過半年以上,就要小心可能是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感覺常有類似感冒的症狀,一旦得了慢性疲勞症候群,「過勞死」的風險與發生機率就會大大增加。過勞死」與「慢性疲勞症候群」其實都是現代社會持續的緊張、壓力、不斷追求卓越進步、與工作過量等因素下的產物。

  14. 因此我們建議每一位在職場的工作者,都能了解到客觀環境的限制,同時多關心自己一些,多找時間去戶外走走(至少抽空散個步或靜坐休息一下),遠離辦公室去運動或和朋友聊天等都是很好的紓解壓力的作法。因此我們建議每一位在職場的工作者,都能了解到客觀環境的限制,同時多關心自己一些,多找時間去戶外走走(至少抽空散個步或靜坐休息一下),遠離辦公室去運動或和朋友聊天等都是很好的紓解壓力的作法。

  15.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41947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5/SS-C-095-119.htm 大紀元時報 2011年11月18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