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非反應式研究和次級資料分析 Nonreactive Research and Secondary Analysis

非反應式研究和次級資料分析 Nonreactive Research and Secondary Analysis. 本單元大綱. 非反應式測量 非反應研究的邏輯 非反應差異或非反應觀察 記錄和檔案 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是什麼? 適合內容分析的主題 測量和過錄 過錄、效度和信度 如何進行內容分析 推論 既有統計 / 檔案和次級分析 推論議題和理論檢定

galli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非反應式研究和次級資料分析 Nonreactive Research and Secondary Analysis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非反應式研究和次級資料分析 Nonreactive Research and Secondary Analysis 關秉寅 社會研究法 2008s

  2. 本單元大綱 • 非反應式測量 • 非反應研究的邏輯 • 非反應差異或非反應觀察 • 記錄和檔案 • 內容分析 • 內容分析是什麼? • 適合內容分析的主題 • 測量和過錄 • 過錄、效度和信度 • 如何進行內容分析 • 推論 • 既有統計/檔案和次級分析 • 推論議題和理論檢定 參考:Neuman, W. Lawrence.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第十一章。

  3. 非反應研究(Nonreactive research) • 實驗和調查多是反應式(reactive)研究,被調查和被實驗的對象知道他們被研究,且對象必須反應意見和反應刺激情境。 • 雖然非反應式研究也遵循實證主義的原則,但經常為詮釋學派或批判學派研究者所使用。 • 非反應式研究法也包括了各類非反應式測量及非介入式觀察、內容分析,既有統計/文獻資料等分析,以及各類次級分析。

  4. 非反應式測量 • 非反應式研究的邏輯是觀察被研究者從事社會行為或行動時自然留下的證據,且做量化的測量。研究者要先建立一構念,然後將此構念與非反應式的測量連結。 • 研究者測量和從事推論時並不直接干擾被研究的對象。例如:觀察駕駛人是否在停車訊號前停車?記錄時含白天及晚上,記錄的資料則觀察駕駛是否為男性或女性、單獨或有友伴、是否交通繁忙、是否完全停下來等。

  5. 各類非反應式或非介入式觀察 • 非反應式的測量方式的變化極多樣(參考Webb等人1981年出版之 Nonreactive Measur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 例如有人觀察不同地區墓園的墓碑紀錄的人口出生和死亡,並瞭解地區死亡模式和全國的差異。從觀察中可發現如春冬懷孕率高。年輕人在晚夏,而老年人在晚冬死亡率較高。也可從墓碑記錄將親屬網絡建立起來。 • 測量方法包括物件痕跡,如使用物品耗損(erosion measures)差異,或消費量數增加的現象(accretion measures);文獻紀錄顯示的情況;觀察外表、計算行為及時間長短等。 • 請參考Box 11.2。

  6. 內容分析 • 蒐集文本和分析文本內容的技術。 • 文本(text)內容涉及到文字、意義、圖畫、符號、觀點、主題、或任何能溝通的訊息。文本則是任何書寫、視覺、或說話等溝通的媒介,如書籍、電影、相片、藝術品等。 • 量化內容分析者使用客觀及系統的計算及記錄程序產生量化資料並做分析。 • 質化內容分析則將文獻或統計資料視為文化物件或溝通意義的媒介(Box 11.3)。 • 研究者常同時進行量化及質化內容分析,如Andrew Walder對於文化大革命時學生運動發行的大字報所做的研究。

  7. 適合作內容分析的主題 • (量化)內容分析的結果並無法決定訊息的真假或美學價值,也無法詮釋內容的重要性。因此,內容分析是用來輔助,而非替代主觀的詮釋。 • 適合三種研究主題: • 研究問題涉及大量的文本(報紙檔案) • 研究的主題是有距離的(歷史文獻) • 文本的訊息無法一目了然(如課本性別角色的編排內容)。

  8. 測量和過錄 • 內容分析中的構念是透過過錄系統(coding system)來操作化。過錄系統是一組指示或規則,說明如何系統的觀察文本內容,使研究者將模糊的溝通訊息過錄為精準客觀的量化資料。此過錄系統的發展,需要看研究的媒介類型及分析單位。 • 內容分析的分析單位可以是字、句、主題、故事、報紙文章、角色等。除了分析單位外,研究者會考慮 recording units,context units,enumeration units。 • 內容分析的測量是結構性的觀察,亦即根據既定的規則作系統性的觀察。既定規則使測量得以重複,並具信度。過錄系統主要是測量以下四種文本的特性: ─ 次數:電視節目老人角色出現多少次? ─ 方向:老人角色的特質是正面還是負面? ─ 程度:老人健忘的程度(忘帶鑰匙─老人痴呆)。 ─ 空間:記錄文本的數量規模,或電視節目佔據時間。

  9. 過錄、效度、信度 • 顯性過錄(manifest coding)─過錄看得見的、表面的內容。記錄一本書出現紅這個字的字數、或影片親吻鏡頭次數,信度高,明確辨認。 • 隱性過錄(latent coding)—以語意分析法(semantic analysis)來瞭解文本隱含的意義。。這個解讀標準的信度較低。取決與過錄者對語言用字與社會意義的理解。 • 過錄者間的信度(intercoder reliability)──使用多位過錄者時,為了要達到對等信度(equivalence reliability),研究者要比對過錄者間過錄信度。當過錄時間相當費時,研究者也會讓每一位過錄者重新過錄先前過錄的文本,以確定過錄的穩定程度。

  10. 使用視覺材料的內容分析 • 使用視覺文本來從事內容分析──圖片、圖畫、雕像、建築物、衣服、錄影帶與影片的訊息相當難分析,因為這些視覺文本會混合許多層次的意義,而這些意義又與文化脈絡、時代及讀者有關。 • Chavez (2001)研究1970中葉到1990年10種討論移民議題的雜誌封面。他分析封面照片所釋放的圖像訊息:屬於支持移民的、警告的意味、或中性的態度。同時將封面依照族群、性別、年齡和衣著分類。這些雜誌封面經常將勝利女神當背景,以表現美國的自由精神;但也釋放亞洲移民扭曲美國文化的訊息,會增加美國人對亞洲人的反感。

  11. 如何進行內容分析研究 • 問題設定:如研究報紙對於某政治議題的報導內容和趨勢。 • 分析單位:每一筆資料特性、每天報紙的議題。 • 抽樣:定義母群體和抽樣架構,便可以隨機抽樣。參考Table 11.1 的抽樣設計,及Box 11.6報章雜誌中少數族群代表性的紀錄表。 • 變項和過錄類屬建構 • 推論:內容分析描述文本中有什麼,但無法斷定提供文本的意圖,或是文本會有什麼影響。

  12. 既有統計檔案和次級分析 • 適當的主題:與大型組織所蒐集的各類資訊有關者。雖然這些資訊常與研究者的研究目的無直接關係,但研究者可以利用這些資訊來建構與研究構念相關的變項。 • 主計處的各類型調查統計資料(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如 • 人力資源調查 • 家庭收支調查 • 人口普查 • 工商普查 • 社會指標 • 這些調查都是提供政策分析和公共服務之用。 • 目前圖書館有各種產經資料庫,經濟新報。

  13. 社會指標social indicators • 1960年代美國一些社會科學家不滿意政府統計資料,因此發起社會指標運動,製作有關社會生活品質和滿意的指標,如生活品質或痛苦指數指標,以協助政策的制訂。 • A social indicator is any measure of social well-being used in policy,如FBI 的犯罪指標。

  14. 資料的找尋 • 政府資料檔案 • 報紙資料庫 • 二手調查資料

  15. 二手資料的限制 • 資料使用前要瞭解製作資料的組織和嚴謹和客觀程度。 • 在使用資料時,一定要瞭解資料蒐集的問題和測量方法。 • 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 : using so many digits in a quantitative measure in an attempt to create the (mis)impression that data are accurate。使用小數點或以個位數來呈現統計數字的精確,但未必真正符合測量效度、信度的標準。

  16. 分析單位和變項特質 • 效度的問題: • 1、測量定義不同 • 2、政府報告資料低估,例如 • 被偷竊率 • 政府和研究者對工作傷害定義不同。 • 台灣對於失業率和就業率和國際不同。國際是一星期30小時以上,台灣是15小時。故失業率低估。 • 3、研究者不知二手資料調查的嚴謹度。 • 第一次台灣社會變遷調查經驗 • 4、資料遺漏的問題

  17. 推論和理論檢定的議題 • 因果關係確立的議題:利用非反應式資料來推論因果關係是相當有限的,因為這類測量不易建立時間順序,且無法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釋。此方法主要是建立變項間的相關。 • 非反應式研究因為不直接與被研究者接觸,因此主要的研究倫理問題是使用其他人所蒐集之資料隱私性及機密性。此外,官方統計可能有其隱含的社會及政治理論或價值觀。這些假定會引導測量及資料蒐集的方向,而排除其他可能同樣有效的測量或符合研究者目的之資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