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啓示錄 2 , 3 章總論

啓示錄 2 , 3 章總論. 5.10.2011. 作者 – 使徒約翰. 年代 – 羅馬皇多米田 ( 公元 81 – 96) 末期. 啓示錄簡介. 啓示錄簡介. 地點 拔摩島 ( 被放逐 ) 源起 神藉耶穌及異像,把快要發生的事指示約翰,吩咐他記錄後傳給小亞細亞的教會. 啓示錄簡介. 解釋四派 過去 - 作者當代之事 歷史 - 作者當代、以後歷代、直至主再來之事 未來 - 主再來前不久之事 靈意 - 象徵、原則、不按字面. 靈意. 未來. 歷史. 過去. ( 現在 ). 約翰. 主再來. 大綱 1:1 - 8 序

gotzo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啓示錄 2 , 3 章總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啓示錄2,3章總論 5.10.2011

  2. 作者 – 使徒約翰 年代 – 羅馬皇多米田(公元81 – 96)末期 啓示錄簡介

  3. 啓示錄簡介 • 地點 • 拔摩島(被放逐) • 源起 • 神藉耶穌及異像,把快要發生的事指示約翰,吩咐他記錄後傳給小亞細亞的教會

  4. 啓示錄簡介 • 解釋四派 • 過去 - 作者當代之事 • 歷史 - 作者當代、以後歷代、直至主再來之事 • 未來 - 主再來前不久之事 • 靈意 - 象徵、原則、不按字面 靈意 未來 歷史 過去 (現在) 約翰 主再來

  5. 大綱 1:1 - 8 序 1:9 - 3:22 第一異像 – 七教會書信 教會面對敵人, 須爭取勝利 4:1 – 16:21 第二異像 – 審判從天降 上帝在天掌權, 必公義審判 17:1 – 21:8 第三異像 – 最後的勝利 敵人面臨失敗, 必永被審判 21:9 - 22:5 第四異像 – 新耶路撒冷 基督迎娶新婦, 必永享王權 22:6 – 21 結語 啓示錄簡介

  6. 啓示錄2,3章 • 與上文關係 • 源於1:1 – 4 之啓示 (又參1:11) • 七信中描述基督的形像、特性的取材

  7. 啓示錄2,3章 • 與下文關係 • 教會 – 神的子民,是全書主角之一 • 参5:9,10; 7章;11章;12章; 19:7–9; 21:9 • 所涉主題如基督的權威、撒但及其跟從者之邪惡、信徒所受逼害、對公義、勝利和賞賜的期待,都在下文逐漸展述 • 3:21之「寶座」直接串連4:2之「寶座」

  8. 時代論的解釋

  9. 建議解釋進路 • 真實存在第一世紀末小亞細亞的教會 • 七教會境況 • 各有其本土獨特歷史和處境 • 但亦同樣受當代大範圍地緣政治(帝國主權、地區管治、經貿制度、宗教勢力、群族關係等)所影響、壓逼;都極需更深認識和持守同一的信仰 • 時為教會「第二代」當家,或發奮圖強、或掙扎求存、或隨波逐流;會否被同化、淘汰、消滅?

  10. 建議解釋進路 • 七書信不是分別傳送;約翰用統一寫作方式寫成,連同其他部份合為一完整書卷,於眾教會傳閱 • 「七教會」也有全體的意思,對象為小亞細亞全體教會 • 對以後歷代普世教會有重要學習、警惕和應用意義

  11. 結構 • 基督的自述 • 基督的全知 • 稱讚、責備、勸勉 • 給得勝者的賞賜

  12. 基督的自述 • 基督為首、為中心﹔教會的主和最高權威 • 2:1 "右手拿著七星" • 當代有紀念錢幣刻上"神明凱撒多米田之子",圖中嬰孩被七星圍繞

  13. 基督的自述 • 2:12 "那有兩刃利劍的" • 羅馬皇君士坦丁 (公元272 - 337)手握利劍雕像

  14. 基督的全知 • 「我知道......」 • 皇帝對地方政府和人民發諭令的格式 • 包含命令、賞罰

  15. 稱讚、責備、勸勉 • 好的表現被稱讚,勸勉持守 • 壞的表現被責備,勸勉悔改

  16. 猶太人的敵對(2:9,3:9) 撒但一會的人 猶太人敵對耶穌 猶太教並不熱心傳教,對社會影響不大 羅馬人寬待猶太人 會堂敬拜 豁免君王崇拜 經商致富 擔任公職 教會面對的困難、壓力、逼害

  17. 教會面對的困難、壓力、逼害 • 信耶穌的猶太人 • 熱心傳道,使外邦人信主 • 帶來社會震盪(如以弗所,參徒19) • 不受官方及固有宗教勢力歡迎,禍牽不信的猶太人 • 公元49革老丟趕猶太人出羅馬 (徒18:2)

  18. 教會面對的困難、壓力、逼害 • 不信的猶太人與信主的猶太人劃清界線 • 「毀謗」之義及誰是「真猶太人」之爭 (2:9,3:9) • 逐出會堂(3:7,8「鑰匙」與「門」的相關意思)

  19. 教會面對的困難、壓力、逼害 • 君王崇拜連同經濟架構的壓逼 • 君王崇拜盛行 • 各城競奪為皇帝建廟的榮譽 • 2:13「撒但座位」之意

  20. 君王崇拜、諸神崇拜的文化、規範溶合於生活各方面,如君王崇拜、諸神崇拜的文化、規範溶合於生活各方面,如 把食用肉類先祭偶像才推出市場 體育館、戲院、浴場,及各行業協會經濟活動、飲宴等同時進行君王崇拜和異教拜祭 基督徒如何面對 若消極地逃避,會有很多生活上的不便、困難、誤解 若積極、有計劃地動員羣眾宣傳、反對、抗衡,必帶來指責、衝突、控告、逼廹、鎮壓、殺害 妥協 教會面對的困難、壓力、逼害

  21. 教會面對的困難、壓力、逼害 • 內部異端及提倡妥協的勢力 • 假使徒 (2:2 ) • 徒20:30 "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 • 約壹4:3 "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凡靈不認耶穌...這是那敵基督者的靈...現在已經在世上了" • 或說即「尼哥拉黨」(2:6)

  22. 教會面對的困難、壓力、逼害 • 尼哥拉黨(2:6,15) • 参2:14 巴蘭;2:20 耶洗別 • 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 • 在異教廟、商會活動等場合內參與,包含例行的偶像崇拜和性活動/遊戲

  23. 教會面對的困難、壓力、逼害 • 面對受君王崇拜和多神(元)思想滲透的主流文化(政治權力架構、經濟目標及制度、生活、集會及消費模式等),在引誘和壓力下,提倡參與、妥協及跟從 • 外表形式?實質意義? • 正常?認可?保障/爭取自由、參與、投票、發展的空間?

  24. 反思 • 城市的歷史、地理、人民、政治和文化對教會的信仰和行為有決定性影響,教會: • 能否發揮燈臺的功用,為基督作鮮明的見證,戰勝內外的壓力? • 抑或只淪為點綴城市風貌的景點之一? • 或更可悲的是除了考古價值之外,乏善可陳?

  25. 以弗所的例子 小亞細亞經濟首都 亞底米宗教的支配地位 (亞底米神廟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有龐大敬拜君王勢力 福音引發宗教及經濟利益的衝突,出現社會不穩及大型騷動 保羅盡最大的努力和愛心建立教會 以弗所書多次講論「愛心」的道理 反思

  26. 保羅安排提摩太繼續牧養教會 約翰亦曾於此牧養;所寫約翰壹書也強調愛心的道理 被排於七教會之首,亦顯示其領導地位及卓越成就 雖曾受益於使徒悉心培植、參與事工不遺餘力、抵抗各種惡勢力的經驗,卻因失去愛心,是被警誡得最嚴厲的教會之一(挪去燈臺) 反思

  27. 反思 • 祈禱與支持XXX作「特首」的故事 • 某基督徒商界名人、政協委員 • 「我覺得平安,咁有啲感動,咁就決定咗支持 XXX」 • 「多個月來,我不斷祈禱,終於蒙神感召,決定支持 XXX出任下一屆行政長官」

  28. 反思 • 解釋理由: • 忠於聖經和信仰 • 向神祈禱,尋求聖靈指引 • 沒有不合聖經的事(?指自己?指 XXX) • 內心感平安 • 徵詢過屬靈長輩

  29. 反思 • 靠近權力中心、接受掌權者的政治理念、經濟掛帥主流文化;缺乏自省 • 新編主禱文 – 現代尼哥拉版 • 「我哋喺上面嘅阿爺, 願人都尊你點名嘅人坐正; 願你一國降臨, 願你嘅旨意行喺本地,如同行喺上面, 我哋日用嘅飲食,日日不停運嚟俾我哋…」

  30. 反思 • 盲點 • 「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

  31. 得勝的賞賜 「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 是從作「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來的賞賜;不是羅馬皇帝的封賞、或中央政府的大禮 反思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