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8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祝小龙 2009-1-9

新课程 新课堂.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祝小龙 2009-1-9.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一、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三、新课程下的几种常用教学模式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五、课堂教学中的 “ 弹性 ”. 一、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1 、要有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准确、全面、具体,不仅要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要具有层次性,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要统领教学各个环节,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2 、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

grac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祝小龙 2009-1-9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课程 新课堂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祝小龙 2009-1-9

  2.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 一、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 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 三、新课程下的几种常用教学模式 •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 五、课堂教学中的“弹性”

  3. 一、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1、要有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准确、全面、具体,不仅要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要具有层次性,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要统领教学各个环节,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4. 2、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 课堂气氛既是紧张和严肃的,又是和谐愉悦的;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和体验。 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

  5. 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活动,形成学生独立学习、同学间合作学习和师生间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6. 4、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努力改变学生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

  7. 5、要有充分的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8. 注意培养阅读学习能力,能看书学会的就不要讲、不要做、不要讨论、不要演示...注意培养阅读学习能力,能看书学会的就不要讲、不要做、不要讨论、不要演示...

  9. 注重学科思维培养,打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注重学科思维培养,打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 生物学科思想:如生物的进化思想(存在和发展是群体行为、进化是多元化进程等)、结构功能环境相统一思想、生命的物质性思想(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生命结构的自组织、分子、分子间的信息传递作用等)

  10. 化学学科思想 • 整体性思想、联系思想(结构和性质、微观和宏观、量变质变思想、定性和定量、相互转化、抽象和具体、统摄思想、发散思想、有序思维)、守恒思想、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极限思想、动态平衡思想、量变质变思想、构建模型的思想、验证探究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学以致用思想等。

  11. 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 • 化归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函数思想方法、方程思想方法、模型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用字母代替数的思想方法、运动变换的思想方法等。→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12. 6、方法最优化,手段现代化 根据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13. 新课程你的四个选择、四个告别

  14. 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界定 教学设计的内容

  15. 教学设计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在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实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标高,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精心设计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尊重、展现和发展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16. 教学设计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三) 教学策略设计 (四)教学评价设计

  17.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规定,即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意和行为方面应产生的变化的具体明确的规定。 一般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 1、全面考虑诸因素; 2、教学目标陈述的出发点是学生。

  18. 教学目标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分析课程标准、教材; 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生理心理特点、对所学内容的心理认同程度; 分析学校情况、社区课程资源及所占有的相关资料。

  19. 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的陈述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应尽可能采用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的行为动词来刻画。

  20. 教学目标应具备的三个要素: 1、说明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 2、完成这一行为的条件; 3、使教师感到满意的并能表现学生已经掌握了该学习任务的成绩水准。

  21. 教学目标 • 全面性 • 规范性 • 微观性 • 操作性

  22.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规范用词 • 理论 • 知道(识别、记忆、初步认识) • 理解(初步把握、一般认识) • 掌握(联系、解决、较深入认识) • 应用(综合、解决、系统认识) • 实验 • 初步学会(使用、完成) • 学会(合理选择、独立完成、正确处理) • 设计(设计、选择、制作、分析、改进)

  23.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规范用词 • 感受 • (感觉、接受、注意、关注、感到) • 认识 • (认得、区别、经历、描述、明白、表达) • 运用 • (选择、采用、解释、交流、 发现)

  2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规范用词 • 体验 • (萌发、体会、感觉、感触、了解) • 感悟 • (感知、领悟、领略、激发、懂得) • 形成 • (树立、具有、区别、养成、建立、提高、增强)

  25. 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了某一 课题之后,他们的行为以及情感等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 教学目的是:教师所要求于自己的,以教养教育相统一的,用说教施影响于学生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是:教师所期望于学生的,以知情行思相统一的,以激疑启思所诱发的从心理到行为的有序变化。

  26. 知识点的划分示意图 课程 第一章(单元) 第二章(单元) 第一节(课) 第二节(课)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 问题解决 事实 概念 原理

  27.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28. 学习目标的编写 1、ABCD法 A 教学对象; B 外显行为; C 条件; D 标准; 例: 一年级学生,在5分钟内,思考某个问题, ( 对象) (标准) ( 行为) 可以阅读教材某段材料。 (条件)

  29. “四个明确”: • 明确时间(用几分钟), • 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 • 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 • 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 • 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并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30. 编写认知学习目标可供选用的外显行为动词

  31. 编写情感学习目标可供选择的外显行为动词

  32. 2、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 • 例: • 内部心理描述,如:能理解描述人物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取材的。 • 通过外在行为达成目标,如 • 行为1: 能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中的主人公是 • 一个怎样的人; • 行为2:能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描述主人公时表 • 露自己感情的句子; • 行为3:能指出课文所叙述的事件中哪些采取 • 了略写的方式,哪些进行了详写,它们对表现 • 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3.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活动设计 2、认知活动设计 3、情意活动设计 4、评价活动设计

  34. 1、组织活动设计 组织活动是使课堂教学有序、顺利进行的保证。 其设计内容包括: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设计(如:观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合作、表达、总结等) 教学环节的设计(如:情境创设、师生互动、反馈评价、训练、小结、布置作业等) 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

  35. 2、认知活动设计 认知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 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 (1)学生学习起始状态的诊断设计; (2)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设计; (3)教学内容设计。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删和重新组合,重、难点确定及处理,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

  36. 2、认知活动设计 (4)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使用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所长、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选用恰当的教学媒体。 (5)学生活动设计。包括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过程、学法指导及调控措施等内容。

  37. 3、情意活动设计 认知活动离不开情意因素的参与和推动,而情意发展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情意活动设计包括: (1)教学活动情境化设计——将教学活动置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 (2)教学活动情感化设计——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38. 4、评价活动设计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活动设计,包括: (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即时评价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2)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设计。

  39. 学习过程的评价设计 (1)学习方式的运用状况; (2)组织纪律状况; (3)介入和倾听的程度; (4)主动发表意见的程度; (5)与组员合作的程度; (6)意志、毅力和探索的程度; (7)“参与障碍”(注意力分散,交往技能差、人际关系不良)的排斥程度; (8)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 (9)对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水平; (10)分析、综合比较方法运用的水平; (11)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水平; (12)对概念、特征的理解水平。

  40. (三)教学策略设计 •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整体安排。就是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41. 1、设计教学过程结构 • 常用教学程序 • 传递—接受式: • 激发动机 –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应用—检查评价。 • 引导—发现式: •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 示范—模仿式: • 定向—参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 情境—陶冶式: • 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

  42. 现代教学程序 • 布鲁纳的“概念获得”:呈现资料确认属性—验证获得的概念—分析思维策略。 •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析—综合贯通。 •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学生定向—常规授课—矫正差错—再次测评。 • 加涅的“指导学习”。 • 建构主义教学程序。

  43. 布鲁纳概念获得模式是通过特定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概念。也就是说,并不把概念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一组正反例证,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对照、分析正反例证的属性,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并最终对概念命名。由此,这类教学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探索、认真思考、清晰表达以及与他人交流,提供了时间与空间,并使学生有可能参与知识意义和建构。布鲁纳概念获得模式是通过特定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概念。也就是说,并不把概念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一组正反例证,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对照、分析正反例证的属性,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并最终对概念命名。由此,这类教学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探索、认真思考、清晰表达以及与他人交流,提供了时间与空间,并使学生有可能参与知识意义和建构。 •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1)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2)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程度;(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程度。认知结构中的这三个因素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正是认知结构的这三个变量影响着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同时也影响着知识学习的迁移。

  44.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

  45. 加涅9个教学事件的教学模式

  46. 2、选择教学方法 认知类:讲授、演示、谈话、研讨、练习、实验、实习作业等法。 动作技能类: 示范—模仿法、练习—反馈法等。 情感态度类: 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等。 3、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小组相互作用等。

  47. 3、选择教学媒体 确定媒体的任务功能;选择媒体的形式类型; 明确媒体的信息内容;掌握媒体的使用特性。 教 学 目 标 媒体 教 师 学 生 反馈

  48. 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 • 1、突出、强化教学重点 • 2、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 3、创造情境 引发动机 • 4、提供事实 建立经验 • 5、显示过程 形成表象 • 6、提供示范 正确操作 • 7、举例验证 建立概念 • 8、解释原理 启发思维 • 9、设难置疑 引起思辨

  49. 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 • 1、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 • 2、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 3、抑制状态向活跃状态的转化 • 4、平静状态向兴奋状态的转化 • 5、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 • 6、靠近“最近发展区”树立更高目标 • 7、克服畏难情绪 增强自信 • 8、鼓励与激励求知的欲望 • 9、满足表现成功的欲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