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9

第 四 章 公 共 选 择

第 四 章 公 共 选 择. 主讲: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蒋文华. 本章概要. 公共经济学 第 4 章 公共选择. 在介绍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探讨现代政府实行的民主制度中的不足及其纠正问题,对现代社会的选择主体的选择目的、后果进行了综述,对产生寻租的原因、过程与治理进行介绍。 主要概念 : 阿罗悖论 、 峰值 、 选票交易 、 中位投票人 、 用脚投票 、 投票费用 、 特殊利益集团 、 相机抉择 、 寻租 、 无意设租. 公共经济学 第 4 章 公共选择. 第一节 阿罗悖论及其求解 第二节 公共选择中的不同主体

griffin-l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 四 章 公 共 选 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四 章公 共 选 择 主讲: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蒋文华

  2. 本章概要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 在介绍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探讨现代政府实行的民主制度中的不足及其纠正问题,对现代社会的选择主体的选择目的、后果进行了综述,对产生寻租的原因、过程与治理进行介绍。 • 主要概念 : 阿罗悖论、峰值、选票交易、中位投票人、用脚投票、投票费用、特殊利益集团、相机抉择、寻租、无意设租

  3.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第一节 阿罗悖论及其求解 第二节 公共选择中的不同主体 第三节 公共选择情况下的寻租

  4. 第一节阿罗悖论及其求解 返回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5. 一、公共选择的准则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1、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 对于任何一组给定的个人偏好来讲,社会选择规则必须产生一种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又具有完全性和可传递性。这里的完全性是指:对于任何两个不同的可供选择的社会状态x与y,任何人或者认为x比y好,或者认为y比x好,或者认为x与y一样好。这些方案是社会秩序维持的全部方案,对他们的选择必须是完全明确的。所谓可传递性是指:如果某人认为社会状态x比社会状态y好,社会状态y比社会状态z好,则他一定是认为x比z好,而不是零乱的结论。用数学语言表示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的情况为:A>B,B>C,则A>C,否则无效。

  6. 一、公共选择的准则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 其它因素变化不影响对已有选择顺序的变化,这种选择只受各个个人对于这些状态的偏好顺序的影响。如果选择只是在x和y之间作出,这时如x和w之间的关系变化了,则该变化与x和y之间的顺序无关。如果社会在这组状态之间所作出的选择改变了,则该变化必定来自与这组选择相关的一些个人的偏好的改变。

  7. 一、公共选择的准则 3、适用帕累托最优原理 社会成员都认为x比y好,则社会选择的顺序必定表示为x比y好。若社会大多数成员认为x与y没有差异,而一部分人认为x比y好。那么,社会选择顺序必然表现为x比y好,只因为这时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8. 一、公共选择的准则 4、所要作出选择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 即用数学语言表示为社会选择得以产生的定义域必须包括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顺序,这就是说,我们不能通过限制个人偏好顺序的定义域来产生某一个社会顺序。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9. 一、公共选择的准则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5、不存在个人独裁 即不存在某一个个人认为x比y好,而全体社会成员的选择也必须认为x比y好,将其他个人的偏好排除在外的那种情况。换句话说,不能用一个的偏好决定社会的偏好。 返回

  10. 二、阿罗悖论的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J·阿罗(K·J·Arrow)在其《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亦我们知道的投票悖论(又称阿罗悖论)。所谓投票悖论就是指如果存在着至少三个可由社会成员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备选方案,就可能出现循环的选择结果。即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规则,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依赖于投票过程的次序安排,不同的投票次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如果人们事先知道这种关系,就会在投票之前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投票顺序。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11. 1、投票规则:AB先PK,胜者然后与C相互PK,则C获胜。1、投票规则:AB先PK,胜者然后与C相互PK,则C获胜。 2、投票规则:AC先PK,胜者然后与B相互PK,则B获胜。 3、投票规则:BC先PK,胜者然后与A相互PK,则A获胜。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12. 在一次全民选举中,总共有5个候选人A、B、C、D、E竞选总统,经全民投票后,结果如下:在一次全民选举中,总共有5个候选人A、B、C、D、E竞选总统,经全民投票后,结果如下: ABCDE 33% BDCEA 16% CDBAE 3% CEBDA 8% DECBA 18% ECBDA 22% 请问谁能当选总统?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13. 在一次全民选举中,总共有5个候选人A、B、C、D、E竞选总统,经全民投票后,结果如下:在一次全民选举中,总共有5个候选人A、B、C、D、E竞选总统,经全民投票后,结果如下: ABCDE 33% BDCEA 16% CDBAE 3% CEBDA 8% DECBA 18% ECBDA 22%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将制定一个怎样的规则,(尽可能是已在现实中应用的)让自己能够在本次选举中胜出!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14. ABCDE 33% BDCEA 16% CDBAE 3% CEBDA 8% DECBA 18% ECBDA 22% 答案(不是唯一的) : 1、简单多数原则:A当选 2、打分制(54321):B当选 3、一对一PK:C当选 4、每次淘汰一个:D当选 5、先淘汰3个:E当选 结论:不同的选举规则就会导致不同的选举结果。即便是在选民的偏好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15. 二、阿罗悖论的内容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阿罗悖论),被森(Sen)简单地概括为:不存在同时满足完备性公理、传递性公理以及无限制域条件、帕累托原则、独立性条件、非独裁性条件四个公理性条件的阿罗社会福利函数。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16. 二、阿罗悖论的内容 阿罗悖论大致的结论是:社会选择中如果要求满足各种备选方案的广泛性、一致性、独立性和非独裁性,就无法形成一种社会选择方案。换句话说,合情合理的常识中认为理应具备的选择条件事实上是苛刻的,甚至是无法满足的。 返回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17. 三、阿罗悖论的求解 作为个人来讲要在这样的选择中获胜,使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结果成为公共选择的结果。一般不首先选择自己的最优顺序,而是联合一个合作对象,将其中某一选择顺序给否定掉,然后来达到自己的选择目的,这一点符合了利他到利己的原理。 总体来讲投票悖论有许多种解法,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些解法的内容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18. 三、阿罗悖论的求解 基本解法: • 偏好结构的调整——从双峰偏好到单峰偏好 • 事先确定好投票程序或议程 • 策略行为和选票交易 • 利用偏好强度不同的选择 • 中位投票人定理 • 用脚投票 返回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19. 3、策略行为和选票交易 策略行为和选票交易,实际上是一种互惠合作的交易问题。互惠合作是一种处于合法与不合法边缘的交易行为,纯粹非法行为不在此例,人们也不会为公共利益而通过非法手段谋得成功。在这里的互惠合作举例说一个县要造高速公路进城,另一个县要建水利工程,还有一个县要搞旅游业。若每一个方案单独表决可能都通不过,因为市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它们就会都遭到否决。但若有人提出相互帮助,先将某一个县的方案通过,然后逐个相互支持,最终大家也就都得以通过,每个方案在若干时期里都有了实施的可能。 返回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0. 5、中位投票人定理 中位投票人是指对某一议案或公共产品需求量持中间立场的人,他正好把另外偶数个投票人分为兴趣或意愿刚好相反的两组。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1. 5、中位投票人定理 中位投票人定理在公共选择学派的政治行为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政客或政治家,要想获得极大量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与纲领符合中位投票人的意愿。在一个社会中,走极端的总是少数人,但不管多好的方案都是会有人反对与支持的,要想方案赢得支持,就要争取这些处在中位状态的社会成员的支持。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成员中产阶级居于多数地位,那么整个社会就越是不可能出现走极端的选择,就越容易形成主流价值观,就越不可能出现革命或者反革命,政治就越稳定,社会经济生活也就越有条件理性化,而不是走向极端。争取中位投票人是解决投票循环的又一方法。 返回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2. 6、用脚投票 用脚投票需要有以下这些假定: ⑴所有公民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⑵完全了解所有社区的特点。 ⑶存在着充分的社区选择范围,包括公民期望得到公共产品的可能数量。 ⑷各社区之间没有利益上的溢出效应。 ⑸在各个个人收入方面,没有地理上的限制。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3. 6、用脚投票 用脚投票的现实案例: 1、洋插队与出国潮。 2、孔雀东南飞与民工潮。(杭州开出租车的不同) 3、证券市场的竞争。 4、高校竞争与企业竞争。(exit、voice or vote) 返回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4. 第二节 公共选择中的不同主体 返回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5. 一、单个选民的选择 决定单个选民是否参与社会公共选择的因素包括: 1、投票收益 2、投票享受 3、投票费用 4、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6. 一、单个选民的选择 1、投票收益 对选民来说,他们投票所期待的收益取决于对自己所希望的政策得到实施的期望值。一般是由选民通过投票获得的收益的期望值,用投票带来的收益与自己的投票影响政策实现的概率之积来表示,这种概率包括这样几种因素: (1)自己选举的候选人通过自己投票当选的概率; (2)自己不投票时,候选人当选的概率; (3)自己投票的候选人当选时,自己所希望的政策得到实施的概率; (4)自己未投票的候选人当选时,自己所希望的政策得到实施的概率。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7. 一、单个选民的选择 2、投票享受 一般个人所投一票的影响是非常小的,选民愿意投票的热情是出于: (1)选民通过义务投票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 (2)为政治体制尽忠的满足感; (3)给予自己最喜欢的政策以支持而带来的满足感; (4)决定投票意志并为此收集信息的满足感(以行动为乐); (5)选民能力应验时的满足感。 有的选民参选是希望自己热爱的候选人高票当选,使其在当选以后影响政策的能力增强,自己的愿望较容易得到实现。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8. 一、单个选民的选择 3、投票费用 投票费用可以分为与投票行为本身有关的费用,以及为决定参加投票而收集信息所需的费用。前者包括参加投票的实际支出,如交通费、食宿费等,及放弃投票的可能收入,即机会成本。后者包括为了对候选人本人及候选人提出的政策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收益作出判断而收集必要信息的费用(如购买报刊资料或向人咨询的费用等)。 各种投票人偏好强度不同,支出的费用通常也是不同的,但其费用一般都会考虑与收益的关系。从这一点上讲,要增加选民的参与热情,尽量要降低投票费用,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方便选民获取信息的渠道。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9. 一、单个选民的选择 4、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 所谓特殊利益集团是由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的、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团体。特殊利益集团人多面广,利益一致,往往会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观点、主张,以争取到足够多的选民的支持。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往往也与其他选民有比较接近的地方,为其他选民所认同,加上谬误千遍成真理,讲的人多了,选民也会信以为真。特殊利益集团人员因有集团支持的背景,其政策主张容易被通过,其他选民也就愿意与他们保持一致。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30. 一、单个选民的选择 5、影响选民投票热情的情况 预测投票的结果比较明确,是否投票的影响力较低,机会成本校高 信息收集的费用较高,选民会不收集信息直接投票或弃权。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合理的无知”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31. 庙与和尚的关系 返回 6、选民一般比较愿意投有政党依托的候选人的票,因为这类候选人: 第一,政策比较系统明确; 第二,信息收集容易、费用较低; 第三,在议会内影响大,政策容易生效; 第四,有政党作担保与约束,值得信任。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32. 二、政党的选择 1、执政党的参选目的与策略 政党在选举活动中的目的是被人选中,成为执政党,他们的行为是围绕着争取得票率的高低而展开。 政党和政治家的参选武器是通过作出某些政策承诺来获得选民支持,以确保自己当选执政,执政党对政策的承诺是由已有政策执行状况来影响选民的。在政党的选择策略中,执政党与在野党的策略是有所区别的,尽管他们面临的同一社会经济状况。对于执政党的策略而言是: (1)已有执政业绩较好时,另辟新径提出一些本政党尚未提及的政策,以显示革古创新。 (2)已有执政业绩较差时,用较为选民认可的方案对已有政策作反其道而行之。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33. 二、政党的选择 2、在野党的选择策略 一般而言在野党的选择策略是比执政党更为理性化的内部政策和更为强硬的外部政策。寻找执政党的执政弊端,提出标新立异的内容,补充执政党政策的不足,提高选民的福利水平,坚持轮流执政。一般执政党有政府权力和宣传上的优势,但在野党也往往被选民所看好,主要是选民的求变求新的心态及经济状况的周期变化,使执政党难有一贯的政策可以操作,形成被动的局面而变得有利于在野党。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34. 1980年总统大选的结果。在选战中,威廉•凯西(William J. Casey)主掌里根阵营的竞选计划,他的策略是瞄准当时伊朗人质危机的议题;新闻媒体每天持续报导卡特政府在拯救人质上的无能失败,许多分析家认为这是导致卡特败选的主因。同时,卡特也无能解决当时高涨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经济成长迟缓,不稳固的石油市场使加油站前大排长龙,更让选民察觉到美国在国防上的弱点。在谈到经济时,里根如此说道:“我告诉你们我不能使用萧条这个字眼。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些定义,经济的衰退是指你的邻居失了业,经济萧条则是指你也失了业。而经济开始复苏指的则是卡特已经失业的时候。”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35. 里根在电视辩论上的表现也提升了他的选情,辩论中他看起来比卡特更为自在。当时正是美国通货膨胀和银行利率急速高涨的时期,在回答观众的问题时他做了非常有力的回答:“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比四年前要好吗?”选举的结果里根在普选上获得43,903,230票,比卡特的35,480,115票高出了10%。而在选举人票上里根则获得压倒性胜利,囊括489张选举人票,卡特则只获得49张。同时那年的选举还使共和党在参议院一举增加了12个席次,成为参议院的多数党,倒转了28年来民主党在参议院保有的多数地位。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36. 二、政党的选择 返回 3、多党轮流执政或者说多党竞争性执政行为的消极后果 (1)由于政党为迎合选民而展开政策承诺,在实际上往往需要付之行动,那样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大众福利”倾向,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这也说明在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供大于求时的高福利与实施民选条件才比较成熟,否则只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党承诺是满足选民不断提高的福利需要,久而久之,政府就不堪重负。 (2)政策行为的短期化。政策行为的短期化服务于目前政绩的需要,一些政策措施如为启动市场而增发货币等,可能造成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货膨胀,有的甚至有意设计出一些为难未来政府的政策,以便本党尽早卷土重来。 (3)民族倾向比较严重。高喊与其他国家抗衡,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是现代社会较为受本国选民欢迎之举,一些政客为拉拢更多选票,往往也愿出此策,造成了今天许多国家民族主义抬头的后果,而与开放世界格格不入。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37. 三、官僚集团的选择 1、政府官僚(员)的主要特征: (1)官员是实行任命制的,所以他通常只对任命他的政府机构和政治家负责,不直接对选民负责。 (2)选民只能简接地通过社会舆论,组成一定的利益集团,通过对政党和政府的影响来影响官员,因而选民对官员的制约是一种软约束制约,作用的过程也相对较长。 (3)官员的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只是因为并不直接受选民的制约,又是由政府机构任命的,政府机构的相对稳定性与政治家的流动性使官员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38. 三、官僚集团的选择 1、政府官僚(员)的主要特征: (4)官员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政治家与政府领导人的诺言、政策主张要转变为有条不紊的章程、制度,在实际当中可以安排,需要通过官员起草的政策、法案才能实施。并且官员还负责审议、选择议案时收集、分析和提供各种必要的信息任务,所以他们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官员们提供的信息状况直接影响着政治家的决策。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39. TU,TC TC (a) TU O X0 Xb X MU,MC A MC C E (b) D B X0 Xb X O 三、官僚集团的选择 如果官员们的最大利益得到实现,其实际后果失去的是消费者剩余ECD这一部分,及其政府机构的不断膨胀与财政赤字严重化。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40. 返回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官员行为的表现 无产权约束(恒产与恒心) 高度垄断(缺乏竞争机制,take over) 无明确规范的政府考核指标(产出不明) 监督困难(行为规范不明) 成本清核要求不明(如:抗震救灾) 拥有相机决择权(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41. 四、特殊利益集团的选择 返回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 特殊利益集团的概念 由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的、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团体 • 影响方法: 游说政府官员和选民代表、游行示威、舆论宣传、政治捐款、赞助选举、直接或间接操纵选举、在政府中寻找代理人

  42. 第三节 公共选择情况下的寻租 主要内容 寻租现象 产生的原因 寻租活动的 治理 寻租活动的 经济分析 返回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43. 一、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 寻租(rent seeking)是指为获得政府法规支持所形成的垄断利益(租金)而进行的活动。在私人垄断存在的情况下,会有垄断利润产生。当政府介入经济活动,运用经济政策(包括法规在内的制度约束也是经济政策手段之一)来调节经济时,不但存在有市场中形成的私人垄断,而且还产生了政府所允许的垄断。为了从政府中得到这种垄断所从事的活动称为寻租活动。寻租作为经济人的一种活动,有其产生的原因、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规律,它将给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对策。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44. 一、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 1、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 (1)直选民主制中的“政府失灵” 在直选民主制社会中,政府决策往往是直接通过公民投票表决的方式来进行的。由于人们对公共产品的价值判断各有不同,才需要集体决策过程。在集体决策中,一致同意当然是件好事,但却非常困难,因为它需要经过多方反复的磋商和谈判,提高了决策成本。当决策成本相当高时,社会就会因缺乏决策效率而遭受损失。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45. 成本 决 总成本线 外 策 部 成 minTC 成 本 本 线 线 一致性(%) 0 x 100 图4-4 决策成本线走势图 一、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 决策必须兼顾决策成本和外部性成本。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规则就成为直选民主制社会中公共选择过程的基本规则。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46. 一、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 (1)直选民主制中的“政府失灵” 作为经济人的投票者通过成本一收益分析,保持一种合理无知的状态。如果多数选民都持这种冷漠态度,公共选择过程就会被少数组织良好的特殊利益集团所操纵,从而使其成为谋取局部利益或个人私利的手段,最终导致公共选择失灵,即公共选择过程不能保证公共决策真正符合社会需要,多数人输在了少数人的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能给少数人带来很大的利益而从多数人那里索取很少的平均费用的方案(如较大程度的自由贸易仅仅能使每个人得到一小点好处,而保护贸易却能使少数人得到很多好处)得以通过。此外,投票者“搭便车”的动机往往使得征求民意的办法难以获得真实的信息,从而使公共选择失灵。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47. 一、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1)直选民主制中的“政府失灵” 在由分散的选民投票来决定每个公共政策问题的民主制社会中,如果每个人在每个问题上都按照他或她的真实偏好来投票,那么,根据阿罗悖论,社会选择就可能产生既是帕累托无效又是分配上不公平的结果。直选民主就可能导致特殊利益集团对公共选择的控制。 多数派也许还会无意地使少数派承受高昂代价,因为投票方案并未允许人们表达他们的偏好强度。而对少数人仅仅是相对少数人而言不管有人不喜欢提出的方案到什么程度,他也只有通过手中的一张选票显示其偏好,无法显示其偏好强度(如举双手赞成或反对),这样特殊利益集团对公共选择的控制所造成的危险使得由选民投票的民主通常是不需要的。

  48. 一、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2)代议制民主中的“政府失灵” 作为经济人的政治家 在代议制民主中,被选出的政府官员或议员等政治家也像社会上其他人一样具有经济人性质,所不同的是积累的意识形态资本在量上的差异。因此不能指望他们一旦当选,成为政府官员,就突然神奇地改变了自己的偏好体系、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变关心个人利益为关心公共利益。事实上,候选议员或政府官员在选举过程中可能就已经开始以其特殊的方式追求私利,只要“当选”这件事本身对一个候选人来说是件“好事”,是能够为他自己提供满足、带来“好处”的,“当选”本身就会成为不择手段加以追求的目标,甚至连竞选纲领也要服从个人的当选。

  49. 一、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 (2)代议制民主中的“政府失灵” 作为经济人的政治家 一个追求选票最大化的政府将造成政治性经济波动:当该政府发现失业对选民的危害大于通胀时,它在大选前就力求降低失业率以获取选票,而放松对通胀的控制,使通胀率上升;当大选结束后,政府就要采取紧缩政策,以求降低通胀率,又使失业率得以上升。于是失业与通胀将随着大选的定期举行而呈现出周期性来,使国民经济时冷时热。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50. 一、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 (2)代议制民主中的“政府失灵” 作为经济人的政治家 此外,在大多数国家里,议员代表地理上确定的地区。由于立法机关成员通常代表本选区居民的偏好,即使他们可能真诚地愿意以整个国家的利益为重,可是他们企图再次当选的动机却促使他们更加关心他们自己的地区利益,这就经常导致那些并非有助于整个国家福利的政策选择的产生。 公共经济学 第4章 公共选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