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 湘教版必修 1 第三章. 牡丹江市第三中学 商治平. 一、框架结构. 共同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是对前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学习后的总结提升,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不同点: 旧教材 —— 只是第三单元中的三节课的内容,整体性只是从空间角度分析,差异性是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来分类的。

halde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 湘教版必修1第三章 牡丹江市第三中学 商治平

  2. 一、框架结构 共同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是对前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学习后的总结提升,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不同点: 旧教材——只是第三单元中的三节课的内容,整体性只是从空间角度分析,差异性是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来分类的。 新教材——独立成为一个单元,整体性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看,空间角度增加了区际间的联系,时间角度增加了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等内容;分异规律的分类方式有所改变,是从尺度的大小划分,增加了地方性分异等内容;将人类圈明确纳入圈层结构中;土壤这一要素的教学难度加深了。

  3. 一、框架结构 地理要素变化 与环境变迁(知识铺垫) 自然地理环境 整体性(突出物质 与能量交换) 基本特征 差异性

  4.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

  5. 三、本章课标的解读 • 整体性: 整体性含义;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也产生影响. • 差异性: 地理环境地域差异性原理;纬度地带(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

  6. 三、本章课标的解读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 中的作用。 解读:只要了解有哪些要素,不要求系统了解每一要素 的作用。认识任一自然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 性,而不是要让学生系统了解每一自然要素对地理 环境的作用.“举例”是以一个具体的地理要素为 例,可以明显的看出是以生物为例说明生物在地 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7.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具体目标: 1.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尤其是生物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进而了解地理环境. 2.了解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产生的生存威胁。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懂得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4.搜集有关地理信息,对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相关结论进行解释。

  8. 三、本章课标的解读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 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读: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整体性概念,实例 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

  9.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具体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通过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性状的作用认识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3.理解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尝试分析和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可持续发展观。 4.分析不同尺度上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0. 三、本章课标的解读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规律。 解读:“地图”应是“世界自然带分布图”认 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分析 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归纳不同尺度 地域分异规律。

  11.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具体目标: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了解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 3.理解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4.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分布,描述其基本特征。 5.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意义。

  12. 四、教学建议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教学重点]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课时:2—1课时 “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13.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教学流程] 探究性学习为主 课前引入: P68活动_探究:陨石 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有条件的学校可用视频资料,如<侏罗纪公园><宇宙与人>) 新课学习: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布置探究任务:阅读教材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内容,探究完成生物不同发展阶段特点的表格。师生共同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表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4.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注: 1.对生物演化的内容,不宜补充和拓展,抓住动物和植物主线,勾勒出生物进化的基本线索即可。 2.地质年代的“纪”和“年份”可做为学生课外学习内容。 (二)环境变化与生物灭绝 课内外结合,可延伸至课外。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恐龙灭绝事件的多种解释,课堂展示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 重点: 地质史上有两次重要的生物灭绝时期,而不是恐龙到底是怎么灭绝的。

  15.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极其活跃 生物演化 环境变迁 促使 从而说明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也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16.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新课学习: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在这里教材提出了人是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对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进行了更准确的定位,在P70圈层构造中也加入了人类圈,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可用事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评价、总结,揭示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P69活动的处理:应用型活动,可纳入到研究性学习中

  17. 四、教学建议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自然地理 环境整体性

  18. 四、教学建议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 整体性含义; 土壤的形成与各要素的关系 第一课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成土母质、气候与土壤 第二课时:生物与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9. 四、教学建议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整体性的表现 (较适宜用案例分析法) 新课引入——1、事例引如:生物圈2号 2、图片分析:充分利用P70图3-3和图3-4 目的: 1、读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环境划分的不同尺度。 2、弄清整体性的三层含义:A、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 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B、 “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要素间影响,区域间影响。C、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有不同尺度的

  20. 二、土壤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充分利用教材图、文,最好能带领学生去北山看直观的土壤剖面.只要让学生建立土壤的形成与成土要素间的联系即可,不要从土壤发生学角度增加土壤发育的知识。 注:在分析成土因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土壤的组成. 三、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教学较为适宜。

  21.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重点]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分异规律   主要的陆地自然带 [教学难点]    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自然带的特征、因地制宜原则 [课时安排] 3-4课时 对教材顺序做调整——由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 3课时 4课时 第1课时: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主要陆地自然带 第2课时: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纬 度、干湿度、垂直) 第3课时:(地方性分异)、自然地 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第1课时: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主要陆地自然带 第2课时: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纬 度、干湿度) 第3课时: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垂直 分异 、地方性分异 ) 第4课时: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 地制宜

  22.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陆地自然带;地球表层 差异性的表现 [教学流程] 探究性学习为主 景观图片→差异性→自然带的基本类型→不同类型自然带及特征→自然带不同的原因→世界主要自然带 活动和阅读的处理:P78活动和P79阅读可做到入,图片或视频 提示: 1、自然带的概念教材始终没有正式给出,可是在P78活动中就有提到,所 以教师在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可适当渗透,但不宜展开,能理解即可。 2、自然带分布图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课上画或者课后画,为学习分异规律奠定基础。但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即老版本中图)可不做说明,或作为课外扩展。

  23.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纬度、干湿度、垂直) [教学流程] 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学法指导比较法较为适宜 自然带分布图→找出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分析产生这些规律的原因→小结(利用P80活动) →案例说明垂直分异表现→探究垂直分异规律→总结 提示: 1、教学难度大,因为第二章没有全面讲解世界气候类型和分布,因此 解 释地理环境的分异现象用纬度、 海陆、地形等影响因素即可,课 堂教 学中不宜引入“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 带性”的概念。 2、P80垂直分异中“水分随高度的变化”有必要说明是先增后降。垂直分 异难度要求比以往大,讲到什么程度要看省会考的要求。

  24.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地方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学生熟悉的身边景观分析(如牡丹江地区)→地方性分异规律→分异规律总结→因地制宜原则(案例教学) 提示: 1、地方性分异不完全等同与非地带性,可看成是非地带性的微观表现。 2、差异性与因地制宜落实的是地理思想、地理分析方法,要落实到实际应用中,可利用P85活动做课外扩展。

  25. 五、“活动”的处理 删除--替换--化繁为简--增加(或修改)

  26. 1、引入型 如P68“活动”:“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 如P70“活动”:“大、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 如P78“活动”:“根据合成卫星影像说出地表主要自然地理景观类型,并思考是否存在差异和联系。” 2、知识归纳型 如P67“活动”:“将生物发展阶段的序号填入下表内。” 如P80“活动”:“填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7. 3、探究型 总结出地理知识内容、规律 课外探究型,如P68“活动”:“请收集资料,尝试解释中生代恐龙灭绝之谜,并将获得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 如P75“活动”:“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说一说水稻土的性状和成因。” 课堂探究型,如P68“活动”:“上述材料是否可以说明中生代恐龙灭绝的原因。”如P76: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8. 4、巩固型 课堂巩固型,如P73“活动”: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课外巩固型,如P85“活动”:“观察当地从平原到山地(或从河谷到山脊、从城镇到乡村)的自然环境分异和土地利用情况,用因地制宜的原理加以分析。”

  29. 5、实践、实验型 如P69“活动”:“调查当地的一家工矿企业,分析其工业‘三废’的排放情况,讨论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