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专题 : 伟大的旗帜,辉煌的成就

专题 : 伟大的旗帜,辉煌的成就. 十五大报告有个提法: “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 .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 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 ”. 十六大又明确指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专题 : 伟大的旗帜,辉煌的成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专题:伟大的旗帜,辉煌的成就

  2. 十五大报告有个提法:“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十五大报告有个提法:“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3. 十六大又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又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具有的充分合法性是根源于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发挥的不可比拟也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建立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具有的充分合法性是根源于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发挥的不可比拟也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建立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的.

  5. 有位中国学者说道: “剧变后的俄罗斯的命运,一直为中国所关注。由于历史的因缘,无论俄罗斯的转型是成功还是失败,中国对俄罗斯的认识都将影响中国的命运。俄罗斯是中国的镜子.看不清俄罗斯也就看不清中国自己.可以说,俄罗斯的过去和未来都是对中国模式的挑战.”

  6. 邓小平时代的中国与 叶立钦时代的俄罗斯比较 中国与苏联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过去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来都搞改革.但改革的结果却全然不同:苏联国家解体,经济严重滑坡,中国则在改革中起飞,取得世界公认的成就,因而,破解中苏改革成败之迷,就成为国际论坛的一个热门话题.

  7. (一)可比性分析 所谓可比性原则,即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时,必须具备共同的基础或联系。可比性是进行历史比较的先决条件.

  8. (1)中俄两国改革前的共性 简而言之,中俄两国都声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都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两国在所有制关系上都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在分配制度上都宣布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两国在革命前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革命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今天又都是在非改不可的背景下开始改革的.

  9. (2)中俄两国基本国情的差异 集中体现在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程度不同,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比俄罗斯要差得多,工业化尚未完成,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很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十分匮乏.

  10. (二)中俄两国改革的差异 (1)改革的指导思想的不同. 美国学者弗朗兹·麦考尔认为,“在中国,共产主义领导人试图完成经济上的转变而并不想放弃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和结构制度上的根基角色;而在东欧,或者说苏联本身,正与马列主义彻底决裂”.

  11. 俄罗斯学者B.梁赞诺夫认为,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反映了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或自由货币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取名日“华盛顿共识”.俄罗斯学者B.梁赞诺夫认为,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反映了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或自由货币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取名日“华盛顿共识”. “中国的经济改革战略与俄罗斯相比,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思想内部诞生的及其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导致了社会主义经济概念本身实质性的发展”.

  12. 中国学者孙燕认为,中国和苏联对社会主义的估价有两个主要的不同点.中国学者孙燕认为,中国和苏联对社会主义的估价有两个主要的不同点. 第一,苏联对社会主义的重新估价没有像中国那样经历曲折的过程. 第二,从内容方面来看,苏联对社会主义的重新估价超越了“禁区”,而在中国则存在一定的“禁区”.

  13. 由于改革的指导思想的差异决定了改革的目标和性质的不同。由于改革的指导思想的差异决定了改革的目标和性质的不同。 应该承认中国改革的目标模式并上一开始就明确的,“摸着石子过河”.但改革的性质对改革的决策者来说始终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将之摧毁.

  14. 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改革的目标先后发生重大变化,其性质从社会主义的自我调整演变成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这样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同时伴随着社会制度的演变,因此,斗争异常激烈.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改革的目标先后发生重大变化,其性质从社会主义的自我调整演变成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这样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同时伴随着社会制度的演变,因此,斗争异常激烈.

  15. (2)改革的方式和步骤的不同 西班牙马德里科技大学教授罗伯托·森特诺就曾指出,邓小平理论采取了渐进式和平革命的方略,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因而取得了成功;而苏联所采取的“冲击疗法”或“休克疗法”使得苏联改革脱离了本国现实,国家经济走向混乱,从根本上讲,这种改革方略是缺乏权威性的.

  16. (三)中俄两国改革成效比较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判断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方式和步骤优劣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7. 下面我们看一下俄罗斯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新政府全盘接受“华盛顿共识”,并以此在国内推行以“休克疗法”为代表的经济转型.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哈拂大学教授萨克斯的说法:“尽可能快地创造自由市场体制,让它开始运作,深渊不可能分两次跨过”.

  18. 俄罗斯第一位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的总统叶立钦,打算证明自己与苏联最后一位总统俄罗斯第一位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的总统叶立钦,打算证明自己与苏联最后一位总统 戈尔巴乔夫相比是更好的改革者.结果怎 样呢?

  19. 有观点认为,叶立钦的改革,冲跨了苏联时期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体制模式,形成了新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模式的框架,就 从这点来看, 叶立钦的改 是成功的.

  20. 美国商学院俄国问题首席专家列昂·阿伦在评价叶利钦的成就时说,美国商学院俄国问题首席专家列昂·阿伦在评价叶利钦的成就时说, 他“制止了俄国的解体,保证了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离婚’文明地进行”; “其次,他致力于改革。他知道面临的各种风险,知道采取不受欢迎的措施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最主要的一点是,叶利钦已使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和改革制度化.”

  21. 就像1999年的最后一天,68岁的叶立钦在辞职讲话中所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就像1999年的最后一天,68岁的叶立钦在辞职讲话中所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22. 有人说:真诚的剖析赢得更潇洒的宽容,俄罗斯民众以其国土般广阔的胸怀仍然认定,叶立钦就是他们引以为荣的“现代俄罗斯之父”.有人说:真诚的剖析赢得更潇洒的宽容,俄罗斯民众以其国土般广阔的胸怀仍然认定,叶立钦就是他们引以为荣的“现代俄罗斯之父”.

  23. 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 不应该看它是否符合某种教条,而应该看它的实际结果如何.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 实践证明,我国的改革的方式和步骤必须符合我国情。它的直接诉求:中国改革的路径应是社会震动最轻、代价最小、人民实惠最多的选择,因为,只有如此,才是中国社会所能承受的。.实践证明,我国的改革的方式和步骤必须符合我国情。它的直接诉求:中国改革的路径应是社会震动最轻、代价最小、人民实惠最多的选择,因为,只有如此,才是中国社会所能承受的。.

  25. 叶立钦时代俄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以超过10%的平均速度增长时,俄罗斯却以年均5.6%的速度下降,结果是经过十年的改革,俄罗斯GDP 2000年的却只相当于1989年的2/3.

  26. 经济增长情况,1990年至1999年俄经济增长率:

  27. 据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统计,1997年俄罗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740美元,与1989年的5058美元相比,下降了45.8%.1997年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到4035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据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统计,1997年俄罗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740美元,与1989年的5058美元相比,下降了45.8%.1997年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到4035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

  28. 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叶立钦的10年对广大人民群众几十年来的经济收入和成果造成了掠夺性的后果.由于卢布与美元的汇率不断下降和通胀率高居,俄50% 的居民丧失了储蓄,居民实际收入持续下降。在苏联时期,贫困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但现在却达到了历史上最大幅度的增加,上升到总人口的50%,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大大降低.

  29. 第三,国家资产的流失。私有化没有改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却造成了对俄国家资产的惊人破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克利茨说,俄罗斯在推行“休克疗法”之前人们期盼的将很快出现市场的地方没有出现市场,却出现了黑手党对经济的控制.真是极大的讽刺!第四,国家出现分裂和混乱现象。第三,国家资产的流失。私有化没有改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却造成了对俄国家资产的惊人破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克利茨说,俄罗斯在推行“休克疗法”之前人们期盼的将很快出现市场的地方没有出现市场,却出现了黑手党对经济的控制.真是极大的讽刺!第四,国家出现分裂和混乱现象。

  30. 莫斯科的左翼社会学家鲍里斯.卡加尔利茨基说:“共产主义问世的起因是资本主义,而叶立钦所创造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蹩脚的”.90年代中期的俄罗斯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问:叶立钦在几年内就取得了共产主义在70年里都没能取得的业绩是什么?答:他美化了共产主义的形象.莫斯科的左翼社会学家鲍里斯.卡加尔利茨基说:“共产主义问世的起因是资本主义,而叶立钦所创造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蹩脚的”.90年代中期的俄罗斯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问:叶立钦在几年内就取得了共产主义在70年里都没能取得的业绩是什么?答:他美化了共产主义的形象.

  31. “我曾相信希望通过一次跳跃就能彻底摆脱停滞、专制时代而走向繁荣、文明的将来,而这一跳跃没有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过于天真幼稚了,实际上问题要复杂得多.而许多人在这个复杂的年代里经受了磨难和失落.”——叶立钦“我曾相信希望通过一次跳跃就能彻底摆脱停滞、专制时代而走向繁荣、文明的将来,而这一跳跃没有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过于天真幼稚了,实际上问题要复杂得多.而许多人在这个复杂的年代里经受了磨难和失落.”——叶立钦

  32. 美国《华盛顿邮报》前驻莫斯科首席记者迈克.多布斯:美国《华盛顿邮报》前驻莫斯科首席记者迈克.多布斯: “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的面积、财富和尚未开 发的潜力令我肃然起敬;普通俄罗斯人的耐心 和承受生活的能力令我感到吃惊;俄语悦耳的 韵律和俄罗斯优美的风光令我着迷.我还回想 起了俄罗斯大文豪果戈里,他在160年前曾把 俄罗斯比作一辆在雪地里疾驶的三驾马车.

  33. 俄罗斯,你将奔向何方?请回答! 它没有答案.”

  34. 俄罗斯的苦难总有尽头.人类总会生存下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早晚会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这一点原则上不仅不会因最初经历痛苦的程度而改变,而恰恰相反,人民甘愿忍辱负重的选择本身,就孕育着俄罗斯复兴的希望!俄罗斯的苦难总有尽头.人类总会生存下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早晚会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这一点原则上不仅不会因最初经历痛苦的程度而改变,而恰恰相反,人民甘愿忍辱负重的选择本身,就孕育着俄罗斯复兴的希望!

  35. 尼克松《超越和平》 “俄罗斯拥有再次成为大国的潜力. 它有 丰富的文化、骄傲的历史、深厚的学术传 统、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能够忍受艰难困 苦和作出巨大牺牲的坚强人民--- 俄罗斯 必然会再次强大起来. 唯一的问题是,一 个强大的俄罗斯是西方的朋友还是它的敌 人.”

  36. 普京印象___“普京是谁?”尽管前总统叶立钦曾几次郑重声明:“我把普京圈在总统候选人这个句号里,花了好几年时间”.但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63%的俄国人表示“不知道普京是谁?”,然而,普京执政几年来,他的支持率稳步上升.普京印象___“普京是谁?”尽管前总统叶立钦曾几次郑重声明:“我把普京圈在总统候选人这个句号里,花了好几年时间”.但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63%的俄国人表示“不知道普京是谁?”,然而,普京执政几年来,他的支持率稳步上升.

  37. 2002年6月,普京在接见美国几大新闻媒体采访时说:“我认为,判断一个人不要听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我并不想特意表明自己是那类人,一切都由你们来判断”.2002年6月,普京在接见美国几大新闻媒体采访时说:“我认为,判断一个人不要听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我并不想特意表明自己是那类人,一切都由你们来判断”.

  38. 普京文章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 3/4的时间生活在共产主义学说的标志下. 看不见,甚至否认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错误的. 而不认识到社会和人民在这一社会实验中付出的巨大代价,错误就更大了.

  39. 2.俄罗斯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动荡、剧变和激进改革中已经精疲力竭.有责任心的社会政治力量应当向人民提出使俄罗斯复兴和繁荣的战略,它应当以在市场改革和民主改革中一切好的东西为依据,只能采用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 要保证社会稳定,不使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恶化. 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要求.

  40. 3. 90年代的经验雄辩地证明,将外国课本上抽象模式和公式照搬到我国是无法进行不付太大代价的、真正顺利的改革。机械照抄别国的经验也是没有用的. 每个国家,包括俄罗斯,都必须寻找自己的改革之路.

  41. 2005年2月,布什连任后第一次出访欧洲.在美俄峰会中,布什用“自由 民主 ”敲打俄罗斯.普京的回答是:“14年前,俄罗斯在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主动地选择了民主.这一选择是不可改变的,我们不会回头.”“当然,所有现代的民主制度和原则必须适合俄罗斯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历史和传统.”

  42. 邓小平曾经对一些外国客人说, 我追求的目标是力求我们国家的政策和实行这些政策的步骤和方法合乎我们自己的实际.

  43. 普京的“第三条道路”

  44. ——“富民强国之梦”一些人观察到,作为大国总统,普京有一个主导意识,就是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这篇纲领性文章中强调的:“俄罗斯过去是、将来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当今世界大国的实力,与其说表现在军事方面,还不如说表现在能够研究和应用先进技术上;表现在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上.”——“富民强国之梦”一些人观察到,作为大国总统,普京有一个主导意识,就是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这篇纲领性文章中强调的:“俄罗斯过去是、将来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当今世界大国的实力,与其说表现在军事方面,还不如说表现在能够研究和应用先进技术上;表现在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上.”

  45. ——强烈的“危机意识”“俄罗斯正处在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民族的忍耐力、生存能力和建设能力都已处于枯竭的边缘.社会简直要崩溃,从经济、政治、心理和精神上崩溃.”——强烈的“危机意识”“俄罗斯正处在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民族的忍耐力、生存能力和建设能力都已处于枯竭的边缘.社会简直要崩溃,从经济、政治、心理和精神上崩溃.”

  46. ——“必须遏止国家的无政府状态”一方面呼吁有良知和责任心的社会政治力量,为尽快消除国家落后、人民贫穷的耻辱而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俄罗斯的复兴和繁荣;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内外政治力量和各大党派领导人的支持配合,全力协调联邦议会两院、政府、各大政党等权力机构关系;同时采取强硬措施,把全俄89个联邦主体重新调整为7个联邦区实施全俄行政的垂直管理,从组织制度上遏止国家的无政府状态.——“必须遏止国家的无政府状态”一方面呼吁有良知和责任心的社会政治力量,为尽快消除国家落后、人民贫穷的耻辱而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俄罗斯的复兴和繁荣;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内外政治力量和各大党派领导人的支持配合,全力协调联邦议会两院、政府、各大政党等权力机构关系;同时采取强硬措施,把全俄89个联邦主体重新调整为7个联邦区实施全俄行政的垂直管理,从组织制度上遏止国家的无政府状态.

  47. ——经济目标“西班牙或巴西”即10-15年后人均GDP达到西班牙或巴西目前(1万-1.5万美元)的水平.——经济目标“西班牙或巴西”即10-15年后人均GDP达到西班牙或巴西目前(1万-1.5万美元)的水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