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必修 2 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 2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纲内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标要求. 1. 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 1 课时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

imani-watt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必修 2 经济成长历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2. 考纲内容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手工业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 课标要求 1. 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4. 第1课时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 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5. 基础再现

  6.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_________向_________发展而来的。 (2)区域分布: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_________和_________形成规模,形成了_________的格局。 (3)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_________为主,以____________为辅。 2.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_________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劳动工具主要是耒、耜。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北粟南稻 种植业 家畜饲养业 刀耕火种

  7.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借助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借助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特点:借助_________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唐代:在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_________,标志着我国_________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铁农具 牛耕 牛力耕田 曲辕犁 传统步犁 翻车 筒车

  8.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_________、_________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2)西汉:兴建了_________、_________等水利工程。 (3)治理黄河:黄河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是影响政府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重要因素之一,历代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_________治理黄河。 (4)在西域地区还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_________。 都江堰 郑国渠 漕渠 白渠 财政收入 人民生活 政治稳定 王景 坎儿井

  9. 4.耕作方式的进步  (1)大规模简单协作:_________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此方式。 (2)“男耕女织”式经营 ①出现:_________。 ②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_________的出现。 ③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之一。 商周 春秋时期 私有土地 男耕女织

  10. ④优点: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自耕农也是_____________的主要承担者。④优点: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自耕农也是_____________的主要承担者。 ⑤局限:小农经济的狭小规模和______________,很难___________,阻碍了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也是近代以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在统治者的 剥削和压榨下,自耕农容易破产。 国家赋税徭役 简单的性别分工 扩大再生产 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 特别说明:自然经济,即通常所说的小农经济,是建立在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11. 名师一题 1.下图是现存的古代某水利灌溉工程照片,它能反映该工程修建时所在地区文明特征的是( ) ①农耕文明 ②大河流域 ③国家管理 ④科技进步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从图片显示的信息可看出,四个方面均符合题意要求,故D正确。 答案:D

  1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 (1)井田制 ①出现:商周时期,_________遭到破坏。 ②特点: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之分。 ③瓦解过程 a.开始瓦解:春秋时期_________开始崩溃瓦解; b.加速瓦解:战国时期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打破了“公田”“私田”的界限,按照土地好坏收税,客观上承认了_________,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土地公有制 公田 私田 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

  13. 商鞅变法 c.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_________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_________。 (2)土地私有制 ①确立:战国时期,_________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还实行“_____________”的制度。 ②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形式。 ③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明清时期,_________成为广占田土的重要途径。 土地私有制 商鞅变法 依军功行田宅 君主私有土地 地主私有土地 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买卖

  14. (3)均田制 ①原因:_________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②实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了_________,隋唐两朝沿用。 ③内容:按性别、年龄把_________分配给农民,只准_________,不准_________;授田农民需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2.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 (1)田庄经营 ①形成:东汉以来,_________力量壮大,后发展成为士族地主,他们通常采取_________经营方式。 土地兼并 均田令 土地 买卖 使用 豪强地主 田庄式

  15. ②特点: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不仅从事生产劳动,还承担_________。②特点: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不仅从事生产劳动,还承担_________。 (2)租佃经营 ①出现:_________产生。 ②发展:汉代,租佃制比较普遍;_________,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③普及:_________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军事义务 战国时期 宋代 明清时期

  16. 易错提示: 均田制并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它实际上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配给官僚地主,也分配给农民,其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由于土地私有制决定了土地兼并,这是封建社会不可改变的规律,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必然被破坏。

  17. 名师一题 2.(2009年宁夏卷)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所以选C。 答案:C

  18. 高分跨栏

  19. 一、小农经济的特征、评价 1.特征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3)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4)封闭性:较少的商贸交流。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工具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0. 2.评价 (1)积极性:自耕农生活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情况下,可勉强自给自足,它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落后性:生产规模小,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3)脆弱性: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

  21. 学以致用 1.(2009年汕头模拟)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下令,凡“民产子,可免除二年徭役”。唐贞观初年规定,“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明朝初年,政府鼓励早婚,同时把人口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以上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有( ) ①长期战争造成人口锐减 ②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劳动力是财富的源泉 ③劳动人口是国家兵力、徭役和税收的主要承担者 ④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

  22.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历朝统治者鼓励生育、早婚,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业劳动力,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④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选项B正确。 答案:B

  23. 二、租佃农民和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 (1)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2)后者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以及私有土地出现的产物。 2.身份、地位不同 (1)前者是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 (2)后者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前途不同 (1)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24. 学以致用 2.(2009年海安模拟) 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中我们能读出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 ②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 ③东汉绘画技术高超 ④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的标志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②出现于唐代,故说法错误,排除。东汉的这种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的表现,④正确。故选B。 答案:B

  25. 热点聚焦

  26. 最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是( ) 解析: 抓住“唐朝农业生产”信息,排除选项。A项为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车,B、C项为西汉时期播种机和耕作方法,排除A、B、C三项。D项为唐朝耕作工具曲辕犁。 答案:D 名师点睛: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古代农业方面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并且尽可能的将经济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知识结合起来复习。

  27. 热点训练 1.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下图),记录“告别田赋”这一亘古未有的大事。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 解析: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齐国实行“相地而催征”这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农业税”,故选项B正确。 答案:B

  28. 热点训练 2.(2009年浙江卷)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29.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 答案:C

  30. 2 年经典

  31. 1.(2009年嘉兴质检) 每年端午节,我国各地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粽子的起源,搜集到以下史料并得出相关结论。你认为最可信的是( ) A. 浙江嘉兴出土了旧石器时代的稻粒遗存,证明当时粽子可能出现 B.李时珍认为粽子起源于西晋,因为他是一位科学家,其观点可信 C.江西宋代墓葬中发现了最早的粽子实物,说明粽子最晚出现在宋代 D.民间传说粽子起源于纪念屈原投江,这一传说由来已久,说法可信 解析: 最具说服力的,应该是实物资料。其它诸如推测、名人的说法、传说等只能是一个凭据而已。 答案:C

  32. 2.(2009年上海卷)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均田制”、“推行该制度的朝代”,结合教材即可解答。故选B。 答案:B

  33. 3.(2010年北京西城测试 )右图出自明朝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注:耙(bà):碎土、平地;耔(zǐ):培土。)( ) ①农事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农民辛勤劳作不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图片信息不能体现水利设施的完善。 答案:A

  34. 4.(2009年潍坊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35.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新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进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 《论贵粟疏》

  36.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扶持小农经济的政策?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什么?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表明在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怎样?封建社会农民要对国家承担哪些负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特征,结合小农经济的特征,封建统治者采取扶持小农经济的政策,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37. 答案: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3)农民要承担繁重的国家赋税、徭役;倍受水旱之灾;遭受封建债务的压迫,生活常陷入绝境以至卖田宅卖子孙。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

  38. 课时作业

  39. 一、选择题 1.(2010年山东实验中学一模)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B项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答案:B

  40. 2.(2010年枣庄测试) 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一耜 到图二铁犁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使用人力到使用畜力,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此可以看出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B

  41. 二、非选择题 13.(2010年泰安一调)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材料二

  42.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四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 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 《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43.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 解析: 第(1)问注意关键词“农,天下之大本”;第 (2)问从三幅图片中提炼信息;第(3)问从材料中分析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和根源;第(4)问注意语言的精炼和准确。

  44. 答案:(1)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答案:(1)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2)生产工具的创新改革;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经验的积累。(答出两点即可) (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4)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45. 祝 学业有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