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0

品質 QC-7+7

品質 QC-7+7. 一 . 前言. 二 . 品管 (QC) 七大手法. 三 . 新 QC 七大手法. 四 . 品質問題分析與解決. 五 . 品質問題分析與解決案例. 六 . 結論. 一、前言:. 傳統品管七大手法: 數據的解析及整理. 品管新七大手法:. (1) 數據取出之前的整理 。 (2) 文字敘述的整理 。. 「數據 / 語意」經由品管手法整理變成「 知識 」. 品管七大手法較偏向用以解決 / 分析 定量 ( 數值 ) 的問題。. 品管 新 七大手法常針對 定性 ( 語意 ) 的問題分析。兩類手法 相輔相成,互為應用 。.

iram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品質 QC-7+7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品質QC-7+7

  2. 一.前言 二.品管(QC)七大手法 三.新QC七大手法 四.品質問題分析與解決 五.品質問題分析與解決案例 六.結論

  3. 一、前言: 傳統品管七大手法:數據的解析及整理 品管新七大手法: (1)數據取出之前的整理。 (2)文字敘述的整理。 「數據/語意」經由品管手法整理變成「知識」

  4. 品管七大手法較偏向用以解決/分析定量(數值)的問題。品管七大手法較偏向用以解決/分析定量(數值)的問題。 品管新七大手法常針對定性(語意)的問題分析。兩類手法相輔相成,互為應用。 *TQM (全員參與)活動與品管七大手法之關係: 1.1客戶導向思想→ 1.1.1客戶為中心 1.1.2工程使用者及業主都是顧客 1.觀念 1.1.3謙虛、反省、坦白、奉獻 {獲取信心} 1.1.4設身處地替別人想 {人性尊重} 1.2利用數據(事實)討論 {客觀}

  5. 柏拉圖 特性要因圖 層別(分層次) 查核表 直方圖 散佈圖 管制圖 數值(定量) 2.1統計手法的活用(把握客觀事實) QC七大手法 QC新七大手法 TQC基本思想 關連圖法 親和圖(KJ法) 系統圖法 矩陣圖法 矩陣解析法 箭線圖法 P.D.P.C法 2.手法: 語意(定性) 2.1由統計數值做正確判斷的技術

  6. 3.1業務維持活動(日常管理) 3.2業務改善活動(解決問題) 3.活動: 3.3品管圈活動(自主性及能力提高的目標管理) 3.4品質稽查(持續改善) 專業:工作熱忱、責任感、判斷力。 品質管理應以『事實資料』及『相關數據』為依據 品質新七大手法可以用來解決在數值資料取出前的問題整理,如問題原因的探討及解決對策的分析等,俟數值資料取出後的分析,屬定量的問題,可用品質七大手法來解決。

  7. *決策五步曲:使命 、 狀況 、 分析、 比較 、 結論 事實(數據) 在解決問題時,語意資料會比數值資料多-需整理 資料 數值資料 語意資料 取出數值資料後的問題整理-掌握問題及解析性的手法 取出數值資料前的問題整理-思考性及設計性的手法 品質七大手法 品質新七大手法 整理 決策資訊

  8. 二、品管(QC)七大手法 傳統的QC七大手法包括: 柏拉圖、特性要因圖、直方圖、管制圖、散佈圖、查核表(或稱查檢表)及層別法。 但層別法必須配合其他手法一起運用,所以有另外一種分類方法,是把經常使用到的其他圖形,如長條圖、推移圖、圓形圖等,總稱為圖形法(Graph Method),以之取代層別法,以下是這些手法的介紹。

  9. ◎『重要的少數,次要的多數』,20-80原理。 ◎重要項目僅佔2成,但他的影響度卻超過次要八成 項目的影響度。 ◎影響度屬「概念性質」。 ◎績效評估→應體認「重要的少數及次要的多數」之 觀念,改善應先針對「重要的少數」進行 。 2.1柏拉圖 柏拉圖的標準結構:縱軸有2種衡量尺度,左邊是品質特性,右邊是百分比,橫軸是分析的項目,其排列順序是從大到小,其他在最後。

  10. 100 30 90 27 防水處理 14.3萬元(47%) 龜裂 7.3萬元(24%) 接合部 3.1萬元(10%) 設備配管 2.8萬元(9%) 其他 3.1萬元(10%) 80 24 品質特性 修補金額(萬元) 累計百分比(%) 70 21 60 18 50 15 12 40 47% 30 9 6 20 24% 3 10 重點 重點 10% 10% 9% 0 0 防水處理 龜裂 接合部 設備配管 其他 建築物漏水補修金額分析柏拉圖 ◎影響度只要超過50%,該部份就是少數的重點 ◎「其他」項不得超過總量之10%,超過時需再細分 ◎橫軸項目可再多些,才能顯現80-20原理

  11.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墜落 倒崩塌 感電 飛落 被撞 溺斃 被夾捲 交通事故 跌倒 爆炸 衝撞 鐵路事故 火災 不能歸類 有害物質 其他 其他交通 不當動作 傳舶飛機 物體破裂 八十六至九十年營造業重大職災之災害類型總失能人數統計圖 99% 100% 99% 98% 97% 600 96% 94% 95% 93% 92% 90% 544 86% 總失能人數 81% 500 69% 400 300 270 46% 200 136 100 60 47 21 15 19 14 11 7 6 6 6 6 3 2 2 2 1 0

  12. 柏拉圖是用來做重點管理的工具,重點通常只佔全體的一小部份,只要掌握重要的少數,就能夠控制全體.通常重點只佔全體的百分之二十,但影響度卻能佔百分之八十,這就是一般所說的 [80-20原理]。 2.2特性要因圖: 因果分析、找出可實施之對策、記取教訓,Cause and effect diagram、CE圖、因果圖、魚骨圖、石川圖 定義:特性要因圖(俗稱魚骨圖) :將問題的特性‚與造成該特 性之重要原因(要因)歸納整理而成之圖形。

  13. 圖形結構:由大小箭頭組合而成,外型類似魚骨,魚頭向右圖形結構:由大小箭頭組合而成,外型類似魚骨,魚頭向右 者為原因追求型,而魚頭向左者為對策擬定型。 系統圖反轉 A.原因追求型→WHY。魚頭向右,優先探討原因。 B.對策擬定型→HOW。魚頭向左,再研討對策。 ◎要因要細分到能見到對策。 ◎特性要因項目,最適當為 6±2 項。 也就是 4  8項

  14. 以原因追求型之特性要因圖為例,魚頭右側代表問題之特性。魚骨側代表造成該特性之重要原因,包括背骨(脊椎骨)、大骨、中骨、小骨…,分別代表製程、大要因、中要因、小要因…,而成為完整之魚骨圖。以原因追求型之特性要因圖為例,魚頭右側代表問題之特性。魚骨側代表造成該特性之重要原因,包括背骨(脊椎骨)、大骨、中骨、小骨…,分別代表製程、大要因、中要因、小要因…,而成為完整之魚骨圖。 材料 人為 焊工責任 心不足 焊材品質 開槽角 度不良 焊口清 潔不良 焊工不良 施工不良 焊件開 槽不良 焊接速 度太慢 焊道含渣 開槽形狀 設計不良 除渣不徹底 電流表 指針脫落 飛砂多 浸水跳電 電焊機 不良 電源不 穩定 環境 不良 導線 破損 電焊機 老舊 廠區供 電不足 高空作業 設備 環境

  15. 程序 特殊 廠商 大小不一 不夠明顯 太分散 標示 包裝 整體性 共用 數量太多 標示 電子秤不當 發料困難 不足 未按順序 短裝 錯誤 點數 人數慢 天秤差異 與標示不符 特殊要求 不妥 無法共用 料架 不能歸類 錯誤 分散 機種多 共用 標示 分散 欠料 作業 變化大 特殊要求 不清 方法不良 客戶要求 倉儲管理 計畫 原因追求型

  16. 對策擬定型 程序 標準 統一 明顯 集中 標示 廠商 包裝 整體性 通用 標示 數量減少 電子秤使用特性 發料容易 足夠 按順序 短裝 點數 正確 加速 天秤正確 標示相符 標準化 妥當 料架 加強共用 不能歸類 正確 集中 機種減少 共用 標示 集中 充分供應 作業 變化大 標準化 清潔 方法改善 標準化 倉儲管理 計畫

  17. 問題反轉法 (1)把每一要因(問題點)做反轉。把「為什麼會這樣?」變 為「應該怎樣去做」。例如:交通阻塞→交通未疏導→ 交通不阻塞 →疏導交通。 (2)結果─原因關係 {由結果去探討原因俾記取教訓及採取對策} 結果←─原因 (結果)←─原因 (正面) 對策 (效果) (反轉) 對策 (效果) 對策 {對策的實施而產生效果} 發覺問題原因 → 反轉 → 解決問題 問題反轉,可使解決問題的方法明確 事後檢討原因 → 事前對策預防

  18. 繪製步驟: • 決定問題特性。 • 在背骨(製程)右端記入特性。 • 在背骨上下兩側記入大骨之大要因。(約4〜8項) 。 • 在大骨之左右兩側記入中骨之中要因。 • 在中骨兩側記入小骨之小要因,以此類推繼續分析。 • 圈選重要要因(原則上四到六個)。 • 評估重要要因之影響度(要因評價)。

  19. 使用要領: • 分析要因時,應採用腦力激盪術,並配合專業知識和 經驗進行。[腦力激盪係手段,並非品管七大手法] • 魚骨圖可以配合層別法一起運用,繪製層別魚骨圖。 對魚骨圖上的重要要因,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 魚骨圖除了用作結果和原因間的分析外,還可用作目 的和手段間的分析,以及全體和要素間的分析。 • 分析要因時,若發現不同要因間彼此互相關聯(有因果 關係),要改用關連圖(新QC七大手法之一)分析。

  20. 腦力激盪法之應用 (1)不做譏評或判斷,以免阻塞他人發言的機會。 (2)毫無拘束的廣泛思想。 (3)不限制數量,創造性的思想愈多愈好。 (4)利用別人的創造性思想去聯想。 (5)要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及所體驗過的事 情。 (6)隨時想到什麼意見,旋即提出,說話不冗長、次 數不限制。

  21. 常態分配的特性 Y UCL LCL B σ X C A X X 0 -2 2 1 -1 3 -3 68.27% 95.45% 99.73%

  22. 2.3直方圖:批次數據的照妖鏡。定性及定量的分析。2.3直方圖:批次數據的照妖鏡。定性及定量的分析。 定性由圖型顯示數據收集過程QC之良莠。特性集中狀況 定量常態曲線分佈寬度,X軸落點。落點分布範圍 意義:就次數分配表,沿橫軸以各組組界為分界,組距 為底邊,各組次數為高度,每一組距上劃一矩形 ,所繪成之圖形。 定義:將一組數據之分佈情形繪製成柱狀圖,以調查其 平均值(集中趨勢)與分佈(離散趨勢)之範圍。

  23. 9.2 9.3 9.7 9.9 9.4 9.8 9.3 9.6 9.5 9.4 9.7 9.0 9.2 10.1 8.9 9.9 9.4 9.2 9.1 9.5 9.7 9.5 9.8 9.6 9.6 9.7 10.0 10.0 9.0 10.1 9.2 9.6 10.0 9.5 9.4 10.1 9.8 9.2 9.3 9.3 直方圖作法範例 ○○工廠PH指示器自月日起,每隔○小時連續獲得下列50個數據,請用直方圖表示分配情形。 9.1 10.0 9.9 9.3 8.9 9.7 9.5 10.2 9.8 9.6

  24. (1)全距( R )=最大值(10.2)  最小值(8.9)=1.3 (2)決定組數:擬將上項數據分為 7組 (3)決定組距:組距=全距( 1.3 ) / 組數(7)=0.2 (4)決定最小一組的上、下組界: 1.其最小值為 8.9 ,所以最小一組下組界 =8.9  0.1 / 2 =8.9  0.05=8.85 2.最小一組的上組界=下組界數值+組距=8.85+0.2=9.05 (5)其他各組的上下組界,依上述算法均可逐次求得 (6)將原數據按分組規定,重新排列,獲得下列結果

  25. 中值 累計 組距 次數 組別 組限 組界 8.9~9.0 8.85~9.05 1 8.95 4 4 0.2 9.1~9.2 9.05~9.25 2 0.2 7 11 9.15 3 9.3~9.4 9.25~9.45 20 9.35 0.2 9 4 9.55 30 0.2 10 9.5~9.6 9.45~9.65 5 9.75 39 9 0.2 9.7~9.8 9.65~9.85 46 0.2 9.95 6 7 9.9~10.0 9.85~10.05 10.15 0.2 50 7 4 10.1~10.2 10.05~10.25

  26. 繪製直方圖: 組距=0.2 8.9 10 10.2 8 (次數) 6 4 2 8.85 0.2 8.95 9.15 9.35 9.55 9.75 9.95 10.15

  27. 編號 編號 28天抗壓強度(kg/cm2) 28天抗壓強度(kg/cm2) 平均值 平均值 試體1 試體1 試體2 試體2 320 338 1 268 21 272 329 264 282 2 336 290 330 342 22 274 268 295 270 290 300 23 3 272 302 298 287 308 296 4 24 276 276 25 270 259 255 5 282 263 310 6 264 26 301 258 270 292 27 276 258 267 7 260 251 242 305 226 232 28 8 300 310 220 267 335 264 330 29 9 325 270 293 30 324 299 305 320 10 328 31 315 307 320 11 304 310 325 279 278 288 12 282 283 32 276 13 342 33 310 346 315 350 320 315 316 14 34 315 315 315 317 282 35 268 330 15 342 336 254 36 16 308 293 296 320 290 296 17 288 291 294 37 305 301 297 290 18 267 298 38 294 276 258 39 19 304 321 308 333 327 300 345 312 310 40 340 308 20 350 範例2:某結構混凝土試體分組及次數分配 1.試體總數以不少於30為宜。 2.統計時按試體強度之幅度分成若干組, 組數之多 寡及每組上下限之差距, 應適當分配。

  28. (1)全距 = 350 – 220 = 130 (2)組數 = 7組 (3)組距 = 130 / 7  20 (4)最小一組之下組界: 220 – 1 / 2 = 219.5 (5)最小一組之上組界: 219.5 + 20 = 239.5

  29. 40組試體抗壓強度次數分佈情形 組別 組界 組距 中值 累計 次數 1 1 1 20 229.5 219.5---239.5 249.5 3 20 2 2 239.5---259.5 269.5 20 9 12 3 259.5---279.5 8 289.5 20 20 4 279.5---299.5 20 31 309.5 11 5 299.5---319.5 38 329.5 20 7 6 319.5---339.5 2 349.5 20 40 7 339.5---359.5

  30. 繪製直方圖:混凝土試體強度分佈圖 11 10 8 (次數) 6 4 2 229.5 249.5 269.5 289.5 309.5 329.5 349.5

  31. 3.決定組數:K=1 + 3.32 log N 數據數 組數 50~100 6~10 100~250 7~12 250以上 10~20 4.決定組距: (1)組距=R/K=最大值-最小值/組數 (2)組距應為測定值最小單位的整數倍 直方圖作法之說明: 1.收集數據:(1)至少50個以上。(2)如數據太多,可用隨 機抽樣來選取樣本,再加以測定。 2.求最大值和最小值(全距R=最大值-最小值)

  32. 5.計算組限(界): (1)自最小值的組開始計算。組限值應較測定單位多取 一位(如測定單位至小數一位,則組限值應為小數二 位)。 (2)最小一組之下限=最小值-1/2測定單位。 最小一組之上限=最小一組之下限+組距。 (3)其他各組之下限=前一組之上限。 其他各組之上限=各組之下限+組距 。 (4)最大一組應包括測定值中之最大值。

  33. 6.求組中點: 組中點=(組距/2)+組下限 7.製作次數分配表:表頭如下: |組號|組限|組中點|劃記|次數| 8.繪製直方圖: (1)橫軸表示特性測定值,標明各組之組中點 (2)左側縱軸表示各組次數 (3)以組距為底,次數為高,繪出一矩形

  34. 判讀直方圖時,常見下列數種分布: 1.常態型(正常分佈情形); 2.鋸齒型(由於分組及組距測定有誤差所造成) ; 3.右高或絕壁型(由於某種規格限制所造成) ; 4.雙峰型(兩個不同群體混合所造成) ; 5.高原型(數個平均值差異不大的群體混合所造成) ; 6.離島型(不同群體混入造成之異常現象) 。 直方圖依『定性』的判斷,只要不是常態型的,就是有變異。

  35. 次數在中心附近出現最多,離開中心逐漸減少,左右對稱。次數在中心附近出現最多,離開中心逐漸減少,左右對稱。 一般常態出現的形狀。 每隔1區次度數減少,如缺齒狀。 區隔幅度是否在測定範圍的整數倍,應檢討測定者對刻度讀法有無偏差。(分組及組距測定有誤差,或是否劃錯?) 平均值分佈偏左(右) ,左右不對稱。 當不良品數或缺點數接近0時會有此種現象。 常態型 缺齒型 左(右)拉長型

  36. 平均值分佈極端偏左(右),左右不對稱。 將低於規格者剔除時會出現,應核對有無檢查作弊或失誤。 在中央部份呈現平坦的高原形狀。 平均值有差異之分佈混合在一起時出現的形狀。劃出層別的直方圖比較。 在中心附近之分佈次數少,而在左右呈現兩高峰。 平均值混合兩種分佈時出現。如2台機具間或2種原料間有差異時。也有可能2個監造者執行標準不同所致。 左(右)絕壁型 高原型 雙峰型

  37. 在普通的柱形圖之右邊或左邊出現離島。 由不同分佈之數據混入時會出現。(另外一個分佈混進來)核對工程有無異常,測定有無誤差,有無其他數據混入 離島型 2.4管制圖 定義:以統計方法計算中心值及管制界線,並據此區分 異常變異與正常變異之圖形。 警訊異常 管制圖功能 標準化、規格化 據此導入QC

  38. 上部管制界線 UCL 工程安定 中心線 X σ 偶然分析 LCL 下部管制界線 • 異常原因之分析 • 對策行動 管制圖 +3σ 對策 行動 -3σ 管制圖的益處: (1)直接由操作人員繪製管制圖,迅速管制製程 (2)使製程穩定,且可以預測而掌握品質與成本

  39. Upper control unit 3σ 3σ 3σ 3σ 99.73% of values will fall inside this limits Lower control unit 3σ UCL= Hypothesized process mean LCL= 管制圖是直方圖的延續 Signal that a special cause has occurred

  40. UCL UCL UCL 1/3 1/3 1/3 1/3 σ X σ σ X X 1/3 1/3 LCL 1/3 1/3 傾向 LCL LCL 接近管制界線 UCL σ X LCL 接近中心線 周期 管制圖

  41. 缺點 優點 1.用於製程之管制,甚靈敏,容 易調查異常發生之原因,因此 可以預測將發生之不良狀況。 2.能及時並正確地找出不良原 因,可使品質穩定,為最優良 之管制工具。 在製程過程中,需要經常抽樣並予以測定及計算,且註記於管制圖上,較麻煩及費時。 計量值管制圖 1.只在生產完成後,才抽取樣 本,將其區分為良品與不良 品,所需數據能以簡單方法 獲得。 2.對於工場整個品質情況瞭解 非常方便。 只靠此種管制圖,有時無法尋求不良之真正原因,而不能及時採取處理措施,而延誤時機。 計數值管制圖 管制圖的優缺點

  42. UCL CL LCL 05 10 15 20 管制圖之判讀法 管制圖之正常分佈情形應該是『隨機而不呈有系統之順序與排列方式』。其點子之動態應該是:(1)多數之點子集中在中心線附近(2)少數之點子落在管制界線附近(3)點子之分佈成隨機狀態,無任何規則可循(4)沒有點子超出管制界線之外(就是有也很少)。(下圖為正常管制圖形)

  43. 不正常點子之動態 管制圖上『不正常之點子』不一定都是在管制界限之外,通常『不正常型態』之上下波動,較為劇烈,或者對中心線而言,上下兩方所有之點子『各不平衡』。不正常型態之特性,如下述: 1.在中心線附近無點子→此型態稱為『混合型』,其樣本 中可能包括2種群體,其中一種偏大,另一種偏小,導 致此結果。 2.在管制界線附近無點子→此型態稱為『層別型』,原群 體可能已經加以檢剔過,適合某一種尺寸規格者,已經 被取去之故。 3.有點子逸出管制界限之現象 →此型態稱為『不穩定型』

  44. +3σ UCL A區 有1點落在管制界線之外 +2σ B區 +1σ C區 CL +3σ UCL A區 +2σ B區 +1σ C區 CL 不穩定型態(不正常型態)之檢定方法 1.有單獨一個點子,出現在3個標準差區域之外者 2.連續3點之中,有2點落在A區或甚至於A區以外者。 (在中心線之同側3個連續點中,有2點出現在2個標準差 之外者)

  45. +3σ UCL A區 +2σ B區 +1σ C區 CL +3σ UCL A區 +2σ B區 +1σ C區 CL 3.連續5點之中,有4點落在B區或甚至於B區以外者。 (在 中心線之同側,5個連續點中,有4點超出1個標準差者) 4.連續有8點落在C區或甚至於在C區以外者。 (8個連續點 子出現在中心線之同一側者)。

  46. UCL +3σ +2σ +1σ CL +1σ +2σ +3σ LCL 5.連續幾點同一方向時: (1)連續5點繼續上升(或下降)注意以後動態 (2)連續6點繼續上升(或下降)開始調查原因 (3)連續7點繼續上升(或下降)必有原因,應立即採取措施

  47. y y n=30 n=30 x x (1)正相關強 (2)正相關弱 2.5散佈圖:減量管制之依據。潛在factor顯在factor 如石材耐久性係潛在特性,但若以其硬度加以測試,顯 示出正相關,使潛在變為顯在。 (可從原因或結果中擇一較經濟性的變數予以監測) 定義:將對應的兩種品質特性數據資料,分別點入XY座 標圖中,以觀測兩種品質特性是否相關及其相關 程度。

  48. n=30 n=30 Y Y X X (3)負相關強 (4)負相關弱 n=30 n=30 Y Y X (6)曲線關係 X (5)無相關

  49. 2.6查檢表:用來記錄事實和分析事實的統計表。2.6查檢表:用來記錄事實和分析事實的統計表。 記錄用收集數據,與層別法併用。 點檢用非做不可,非查不可。自主檢查表係點檢用 之查檢表 圖形結構:包括縱軸項目和橫軸項目的對應式表格。 使用查檢表的目的,主要有分析事實和確認事實兩種。因其目的不同,故紀錄的方式也不同。一般常用的自主檢查表,即屬於確認事實的目的。

  50. 日期: 品名:壁磚 檢查總數:2420 檢查員: 查對紀錄 種類 小計 表面傷痕 30 裂痕 20 加工不良 35 形狀不良 其他 10 合計 105 統計次數可用於繪製柏拉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