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6

CHAPTER 14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第一節 消費、儲蓄與投資. 第二節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第三節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第四節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 的予盾. 第五節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14-1.1  有效需要理論. 1930 年代經濟大恐慌,產生嚴重的失業問題,經濟體系未能自動恢復均衡。 凱因斯學派乃駁斥古典學派充分就業的觀點,主張未充分就業是常態,由「需要面」來決定均衡國民所得水準,認為解決失業問題,唯有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亦即透過「有效需要」的增加,來減少失業,提高國民所得。.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CHAPTER 14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2. 第一節 消費、儲蓄與投資 第二節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第三節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第四節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 的予盾 第五節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3. 14-1消費、儲蓄與投資 14-1.1 有效需要理論 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產生嚴重的失業問題,經濟體系未能自動恢復均衡。 凱因斯學派乃駁斥古典學派充分就業的觀點,主張未充分就業是常態,由「需要面」來決定均衡國民所得水準,認為解決失業問題,唯有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亦即透過「有效需要」的增加,來減少失業,提高國民所得。

  4. 14-1.2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1. 消費函數(consumption function) (1)基本心理法則 凱因斯針對消費提出「基本心理法則」 ,認為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著可支配所得(Yd)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消費支出的增加(ΔC)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ΔYd)。

  5. (2)消費函數與圖形 消費函數指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消費支出」與「可支配所得」之間的函數關係:

  6. 圖為消費函數圖形,其中橫軸為可支配所得,縱軸為消費,為自發性消費。圖為消費函數圖形,其中橫軸為可支配所得,縱軸為消費,為自發性消費。 消費函數圖形

  7. (3)消費的類型 自發性消費(a) 指不受所得影響的消費支出,是與經濟 因素無關的消費支出,為可支配所得為 零時的消費,是一固定數值。 誘發性消費(bYd) 指受所得影響而誘發的消費,一般而言,誘發性消費額度會隨可支配所得的增加 而增加。

  8. (4)平均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 平均消費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簡稱APC)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平均用來消費的比例。 一般而言,APC會隨著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遞減。換言之,APC可支配所得愈高,APC愈小;可支配所得愈低,APC愈大。

  9. 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簡稱 MPC)指每增加一單位可支配所得,所引起消費變動的數量。 邊際消費傾向(MPC)即為消費線的斜率,其值為固定值 。

  10. APC 與MPC 的關係 由上述公式知 因 為正值,故可知 APC > MPC。

  11. 2. 儲蓄函數(saving function) (2)儲蓄函數與圖形 儲蓄函數指在其他情況不變下,「儲蓄」 與「可支配所得」間之函數關係。由於 Yd = C + S,人們的可支配所得Yd 不是用於消費(C),就是用於儲蓄(S),故儲蓄函數可表示如下:

  12. 圖為儲蓄函數圖形,橫軸為可支配所得 Yd ,縱軸為儲蓄 S ,當所得為零時,為「負儲蓄」,其數量相當於自發性消費額度。 儲蓄函數圖形

  13. (3)平均儲蓄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 平均儲蓄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ing,簡稱 APS )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在儲蓄的比例。 一般而言,APS會隨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遞增。換言之,可支配所得愈高,APS愈大;可支配所得愈低,APS愈小。

  14. 邊際儲蓄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ing,簡稱MPS )指每增加一單位可支配所得,所引起儲蓄變動的數量。 邊際儲蓄傾向( MPS )即為儲蓄線的斜率,其值固定為 1 - b。

  15. APS 與MPS 的關係 由上述公式知 因 為負值,故可知 APS < MPS。

  16. 3. 消費、儲蓄與所得的關係 由消費、儲蓄與可支配所得的關係,我們可以繪出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的圖形,如圖所示,說明如下: (1)可支配所得Yd= 0 時, 代入得C = a, S = -a。

  17. (2)45€o線上各點表示 ,此時可支配所得 全部用於消費,此時 S =0 ,圖中 E 點 為收支平衡點(break-even point)。 (3)所得在 E 點左方時,表示 Yd< C , 表示消費量超過可支配所得,入不敷出, 為負儲蓄,S < 0。 (4)所得在 E 點右方時,表示 Yd> C , 表示消費量小於可支配所得,有剩餘的所 得用來儲蓄,故有正儲蓄, S > 0 。

  18. 消費、儲蓄與所得的關係

  19. 4. 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20. 14-1.3 投資函數 1.投資的意義 (1)經濟學所謂的投資指「實體投資」包括 新建築、新機器設備及存貨增加等,統 計在某一定期間內的變動量,故投資屬 於「流量」的概念。 (2)一般民間購買股票、基金、債券等金 融投資基本上屬於所有權的移轉,未 生產新資本財,因此不屬於經濟學之 投資行為。

  21. 2. 投資的種類 (1)自發性投資(autonomous investment) 指不受經濟因素影響的投資,而是由所得以外的因素,諸如技術創新、人口變動、戰爭、預期心理等因素影響之投資。為簡化分析,本章所討論的投資行為為自發性投資,如圖所示。

  22. 投資曲線 (自發性投資) (2)誘發性投資(induced investment) 指受所得影響,隨著所得提高而增加的投資。

  23. 3. 投資邊際效率 (1)提出者:凱因斯。 (2)內容:凱因斯認為投資是否值得進行 決定於二個因素: 投資邊際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簡稱 MEI ) 利率(ί)。

  24. (3)投資邊際效率( MEI )指投資的預期報酬率,也是一種「貼現率」,該貼現率恰 好能使資本財在未來各年預期淨收益的現值總合(R)等於購買資本財的成本(C)。

  25. (4) 凱因斯的投資決策

  26.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前一節介紹消費、儲蓄與投資之概念,本節將由最簡單的模型出發,分析簡單的凱因斯模型(Keynesian model) 如何決定均衡所得。

  27. 14-2.1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 1.基本假設 (1)社會處於「未充分就業」的狀態。 (2)物價與利率固定不變,只考慮「所得」 變動。 (3)不考慮政府與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 部門」與「企業部門」,整體社會的總 需要 AD(總支出 AE )由民間消費與 企業投資構成,即總支出 AE = C + I 。

  28. (4)不考慮折舊,企業部門不儲蓄, 家計部門不投資。 (5)消費 C = a + bYd,I = I0 (只考慮自發性投資)。 依以上假設,國民所得項目中 GDP、NNP、NI、PI、DI完全相同,以 Y表示,而國民所得用於消費(C)就是用於儲蓄(S),因此總供給 AS可簡化為Y = C + S。

  29. 2.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 依以上假設,簡單凱因斯模型如下:

  30. 3. 簡單均衡所得的決定方法 均衡所得指經濟體系在該所得水準下,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等於社會的總 需要,其分析方法有下列兩種: (1)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 (45€0線分析法)。 (2)投資等於儲蓄分析法。

  31. 14-2.2 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 1.總需要(aggregate demand,簡稱AD) 又稱為「總支出」(aggregateexpenditure ,簡稱 AE),指在特定的所得水準下,經濟體系內各部門能夠且願意購買的財貨與勞務總值,由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與淨輸出(X - M)所組成。在簡單凱因斯模型中,總需要AD = C + I。

  32. 2.總供給(aggregate supply,簡稱AS) 即總生產、總所得(Y),指在特定所得水準下,經濟體系所生產的財貨與勞務總值,也等於是一國的國民所得,因此 AS = C + S。

  33. 3. 均衡所得的決定 (1)表格分析

  34. 假設 ,C= 100 + 0.8Y, I=50,則決定均衡所得過程,可由表14-1分析。 當 Y<750時,AD>AS,表示總需要大於總供給,發生存貨不足,供不應求現象,廠商會增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Y 增加。 當 Y>750時, AD<AS ,表示總需要小於總供給,發生存貨過剩,供過於求現象,廠商會減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Y 減少。

  35. 當 Y=750時, AD=AS ,表示總需要等於總供給,達到均衡所得水準。 (2)圖解分析 假設我們也可以45€O線分析法來說明。上圖中,橫軸為總供給 Y ,縱軸為總需要, 45€O線上到兩軸的距離相等,表示總需要等於總供給,達到均衡。

  36. 當所得水準為Y1(E 點前)時: 此時總需要大於總供給(AD>AS ),表示供不應求,廠商會增產,使所得水準上升。 當所得水準為Y2 (E點後)時: 此時總需要小於總供給(AD< AS ),表示供過於求,非預期存貨增加,廠商會減產,使所得水準下降。 當所得水準為Y*(E 點)時: 此時總需要等於總供給(AD= AS ),表示供需相等,均衡所得水準決定。

  37. 均衡所得的決定

  38. 14-2.3 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由上述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得知,當總需要(AD = C + I)等於總供給(Y = AS = C + S)決定均衡所得水準時,得 C + I = C + S,故 I = S,投資也等於儲蓄,因此可以由投資等於儲蓄來決定均衡所得水準,如下圖所示。

  39. 當所得水準為Y1 (E’點前)時 • 此時計劃投資大於計劃儲蓄(I > S), • 即總需要大於總供給(AD>AS ), • 廠商增產,所得水準上升。 • 當所得水準為Y2 (E’點後)時 • 此時計劃投資小於計劃儲蓄( I < S ), • 即總需要小於總供給(AD< AS ), • 廠商減產,所得水準下降。 • 當所得水準為Y* (E’點)時 • 此時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 I = S ), • 即總需要等於總供給(AD= AS ), • 均衡所得水準決定。

  40. 14-2.4 均衡所得決定式 1. 總需要等於總供給(AD = AS)決定法 (45€O線分析)

  41. 2. 投資儲蓄法(I = S)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