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 区域文化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第十三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 区域文化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教学重点. 阐明中国 文化形成的时空环境及空间进程 。 了解中国区域文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传统文化 ( traditional culture) 时空环境 ( temporal and spatial environment) 中国文化 ( Chinese culture) 区域文化 ( regional culture)

jariah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 区域文化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 区域文化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 教学重点 • 阐明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境及空间进程。 • 了解中国区域文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 时空环境(temporal and spatial environment) • 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 • 区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 • 文化结构(culture structure)

  3. 内容结构 中国文化产生的时空环境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下的中国文化结构 统一多民族格局的形成 民族与宗教 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 区域文化的形成 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特征 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4.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一、中国文化产生的时空环境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 • 世界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 关于最古老的人类诞生于何处,学术界还没有最终的答案。 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把目光投放在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一些学者力主人类起源的亚洲说。比如贾兰坡明确表示,人类起源的中心在东亚南部,并且用一幅人类较直接祖先的腊玛猿化石、早更新世人化石及文化地点的分布图,证明了他的观点 。 图5-1 人类起源的中心示意

  5. 人类原始文化开始于第四纪 关于人类起源,一般认为,冰川作用引起气候变冷,动植物群大量灭绝,森林大量减少,变为苔原或草原,从而迫使人类的树栖祖先下地直立行走。 图5-2 原始人生活想像图

  6. 表5-1 中国古人类文化与冰期活动对照表

  7. 中国文化版图于新石器时代初具雏形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腊玛古猿是在云南开远发现的,它是腊玛猿的早期类型,距今约1200万年。 自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中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日益明显,南方相对暖湿,森林居多;北方则草原占优势,气候呈干燥的趋势。因此当北方的智人已基本从事狩猎经济活动时,南方古人类的采集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极有可能影响了以后南北方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甚至可能造成了某一个历史时期内南北方文明程度的差距。 新石器时代以后,由于环境的差异,决定了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地区抢先进入了文明的门槛。紧接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在自身基础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崛起,自公元前7世纪以后,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或汉文化圈的核心区。至秦汉之际,又从这里把文化向岭南、东北及西部地区辐射。

  8. 图5-3 中国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和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图 (据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

  9. 二、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中的中国文化结构 (一)人口因子 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历史上时有增减。各历史时期人口峰值大都出现在盛期,而人口的锐减或起伏不定往往是由于战乱。

  10. 在汉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关东(每平方千米百人左右),其中济阴郡达每平方千米262人。 唐代以后,长江以南地区人口才有较大增长。 明代以后,形成南重北轻,东重西轻的人口分布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图5-4 西汉人口密度图 图5-5 明代人口密度图

  11. (二)经济因子 就2000年来的历史时期而论,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大体可分为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3个主要类型。 渔猎采集经济文化区主要限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山林及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 畜牧经济文化区包括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大部。 农耕经济文化区包括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和台湾,南到海南岛的大片地区。 江南地区较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传统农业经济及相关的经济部门发展,其良好的水路条件和沿海的环境,其日益增大的人口密度造成的生存危机,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12. 蒙古 金 西夏 南宋 大 理 (三)政治因子 直到明清时期以前,中华帝国的版图或疆界还算是比较稳定的,但仍几经统一和分裂。 许多政治因素与自然环境有直接关系。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统一王朝都未主动在富庶的南方建都,因为疆域的主要问题都是来自西北。 两宋时期的政治版图,不仅体现了政权的不同空间分布,还体现了政治制度、政治统治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不同生态环境的基础。 图5-6 l127—1279年间中国的政治版图

  13. 图5-7 中国汉语言分布图 (四)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诸方面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揭示了生活方式的空间差异。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有关。 精神文化包含的方面很多,比如语言,今天中国境内的语言分布主要属汉藏、阿尔泰、南亚、印欧和马来—玻利尼西亚五大语系。而各地方言亦有其空间分布。

  14.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 一、统一多民族格局的形成 夏、商、周是民族形成最频繁、最活跃期,华夏族形成,许多后代少数民族前身的古代民族形成。 自秦以后,汉民族作为主体民族形成,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其影响日益从中原向四方扩展。 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 清代前期,今天中国版图内统一多民族的格局正式形成。

  15. 二、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 (一)中国民族分布 中国现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1.6%,其余55个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4%,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中国民族分布呈现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 汉族:遍布全国,以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较为集中。 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其次是云南东南部、贵州南部、广东、湖南等地。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宁夏、云南均有少量分布。 回族:以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较为集中。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青海,其次是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及湘西地区。

  16. 图5-8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

  17. -11 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地区 -11 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地区 -11 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地区 人口数为200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 人口数为200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 人口数为200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 民 族 民 族 民 族 分布的主要地区 分布的主要地区 分布的主要地区 人口数(人) 人口数(人) 人口数(人) 蒙 古 族 蒙 古 族 蒙 古 族 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 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 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 5813947 5813947 5813947 黑龙江、新疆 黑龙江、新疆 黑龙江、新疆 回 族 回 族 回 族 宁夏、甘肃、河南、新疆、青海、 宁夏、甘肃、河南、新疆、青海、 宁夏、甘肃、河南、新疆、青海、 9816805 9816805 9816805 云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 云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 云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 北京、内蒙古、天津、黑龙江、 北京、内蒙古、天津、黑龙江、 北京、内蒙古、天津、黑龙江、 陕西、贵州、吉林、江苏、四川 陕西、贵州、吉林、江苏、四川 陕西、贵州、吉林、江苏、四川 藏 族 藏 族 藏 族 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 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 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 5416021 5416021 5416021 维 吾 尔族 维 吾 尔族 维 吾 尔族 新疆 新疆 新疆 8399393 8399393 8399393 苗 族 苗 族 苗 族 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重庆 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重庆 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重庆 8940116 8940116 8940116 湖北、四川 湖北、四川 湖北、四川 彝 族 彝 族 彝 族 云南、四川、贵州 云南、四川、贵州 云南、四川、贵州 7762272 7762272 7762272 壮 族 壮 族 壮 族 广西、云南、广东 广西、云南、广东 广西、云南、广东 16178811 16178811 16178811 布 依 族 布 依 族 布 依 族 贵州 贵州 贵州 2971460 2971460 2971460 朝 鲜 族 朝 鲜 族 朝 鲜 族 吉林、黑龙江、辽宁 吉林、黑龙江、辽宁 吉林、黑龙江、辽宁 1923842 1923842 1923842 满 族 满 族 满 族 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 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 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 10682262 10682262 10682262 内蒙古、北京 内蒙古、北京 内蒙古、北京 侗 族 侗 族 侗 族 贵州、湖南、广西 贵州、湖南、广西 贵州、湖南、广西 2960293 2960293 2960293 瑶 族 瑶 族 瑶 族 广西、湖南、云南、广东 广西、湖南、云南、广东 广西、湖南、云南、广东 2637421 2637421 2637421 白 族 白 族 白 族 云南、贵州、湖南 云南、贵州、湖南 云南、贵州、湖南 1858063 1858063 1858063 土 家 族 土 家 族 土 家 族 湖南、湖北、重庆、贵州 湖南、湖北、重庆、贵州 湖南、湖北、重庆、贵州 8028133 8028133 8028133 哈 尼 族 哈 尼 族 哈 尼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1439673 1439673 1439673 哈 萨 克族 哈 萨 克族 哈 萨 克族 新疆 新疆 新疆 1250458 1250458 1250458 傣 族 傣 族 傣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1158989 1158989 1158989 黎 族 黎 族 黎 族 海南 海南 海南 1247814 1247814 1247814 傈 僳 族 傈 僳 族 傈 僳 族 云南、四川 云南、四川 云南、四川 634912 634912 634912 佤 族 佤 族 佤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396610 396610 396610 畲 族 畲 族 畲 族 福建、浙江、江西、广东 福建、浙江、江西、广东 福建、浙江、江西、广东 709592 709592 709592 高 山 族 高 山 族 高 山 族 台湾、福建 台湾、福建 台湾、福建 4461 4461 4461 拉 祜 族 拉 祜 族 拉 祜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453705 453705 453705 水 族 水 族 水 族 贵州、广西 贵州、广西 贵州、广西 406902 406902 406902 东 乡 族 东 乡 族 东 乡 族 甘肃、新疆 甘肃、新疆 甘肃、新疆 513805 513805 513805 纳 西 族 纳 西 族 纳 西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308839 308839 308839 景 颇 族 景 颇 族 景 颇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132143 132143 132143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 新疆 新疆 新疆 160823 160823 160823 土 族 土 族 土 族 青海、甘肃 青海、甘肃 青海、甘肃 241198 241198 241198 达 斡 尔族 达 斡 尔族 达 斡 尔族 内蒙古、黑龙江 内蒙古、黑龙江 内蒙古、黑龙江 132394 132394 132394 仫 佬 族 仫 佬 族 仫 佬 族 广西 广西 广西 207352 207352 207352 羌 族 羌 族 羌 族 四川 四川 四川 306072 306072 306072 布 朗 族 布 朗 族 布 朗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91882 91882 91882 撒 拉 族 撒 拉 族 撒 拉 族 青海 青海 青海 104503 104503 104503 毛 南 族 毛 南 族 毛 南 族 广西 广西 广西 107166 107166 107166 仡 佬 族 仡 佬 族 仡 佬 族 贵州 贵州 贵州 579357 579357 579357 锡 伯 族 锡 伯 族 锡 伯 族 辽宁、新疆 辽宁、新疆 辽宁、新疆 188824 188824 188824 阿 昌 族 阿 昌 族 阿 昌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33936 33936 33936 普 米 族 普 米 族 普 米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33600 33600 33600 塔 吉 克族 塔 吉 克族 塔 吉 克族 新疆 新疆 新疆 41028 41028 41028 怒 族 怒 族 怒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28759 28759 28759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 新疆 新疆 新疆 12370 12370 12370 俄 罗 斯族 俄 罗 斯族 俄 罗 斯族 新疆、黑龙江 新疆、黑龙江 新疆、黑龙江 15609 15609 15609 鄂 温 克族 鄂 温 克族 鄂 温 克族 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 30505 30505 30505 德 昂 族 德 昂 族 德 昂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17935 17935 17935 保 安 族 保 安 族 保 安 族 甘肃 甘肃 甘肃 16505 16505 16505 裕 固 族 裕 固 族 裕 固 族 甘肃 甘肃 甘肃 13719 13719 13719 京 族 京 族 京 族 广西 广西 广西 22517 22517 22517 塔 塔 尔族 塔 塔 尔族 塔 塔 尔族 新疆 新疆 新疆 4890 4890 4890 独 龙 族 独 龙 族 独 龙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7426 7426 7426 鄂 伦 春族 鄂 伦 春族 鄂 伦 春族 黑龙江、内蒙古 黑龙江、内蒙古 黑龙江、内蒙古 8196 8196 8196 赫 哲 族 赫 哲 族 赫 哲 族 黑龙江 黑龙江 黑龙江 4640 4640 4640 门 巴 族 门 巴 族 门 巴 族 西藏 西藏 西藏 8923 8923 8923 珞 巴 族 珞 巴 族 珞 巴 族 西藏 西藏 西藏 2965 2965 2965 基 诺 族 基 诺 族 基 诺 族 云南 云南 云南 20899 20899 20899 表5-3

  18. (二)民族文化区形成的原因 自然因素:由于人类起源的地区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居民的不同经济生活、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北部和西北长期形成的干燥多风的荒漠条件、大面积的草原,促使这一地区的居民多实行游牧经济,形成游牧民族,从而“逐水草而居”,食牛羊肉,饮奶茶,居帐篷,善骑射,耐寒冷,性格刚毅而剽悍,音乐高亢而苍凉,这些成为高原地区居民的共同特征。 人种因素:在中国人中,以蒙古人种居多,但也有部分为马来人种。在西北地区,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属突厥人种。由于人种的区别,造成各民族不同的体貌特征、语言等等的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人为因素: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等。比如长城的修筑,虽出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却也成为民族文化区的阻隔标志;又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倡导“夷夏之防”的大汉族主义政策,往往导致“打出去”,而非“请进来”的策略,迫使一些少数民族长期退居于某一文化落后或相对隔绝的地区,更容易形成聚居。

  19. 三、中国的宗教 在几千年中,中国宗教信仰的空间分布是频繁变动的,其变动结果是与民族文化特征的保持密切相关。 在广大汉文化区内,很难划分出明晰的宗教文化区,几乎没有某一地区集中信仰佛教、道教或基督教。 中国东半部大体可以视为无宗教文化区或世俗文化区。 某些地区存在特点民族文化区,比如回族、维吾尔族的伊斯兰教文化区;也存在一些民间信仰构成的信仰区,如东南沿海的妈祖信仰圈。

  20. 第三节 区域文化 一、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 在新石器时代,根据所发现的考古遗址,大体可以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和北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文化区。在那时,已经奠定了后来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的基础。 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特定的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格局形成,基本上发生在东部汉族区域的内部,到隋唐以前,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但在隋唐以后,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新的区域文化又加入进来,起初是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这也是一种文化碰撞),甚至对立,后逐渐变成了汉文化圈内的组成部分,走上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的轨道。

  21. 二、中国各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 (一)齐鲁文化 齐鲁之地,古称“海岱”,是因为它以泰山和大海为地理标志。新石器时代,东夷在这里创造了北辛、大汶口和山东龙山等文化系列,成为齐鲁文化的源头。 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冶炼等也颇发达。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22. (二)燕赵文化 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23. (三)三秦文化 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 (四)三晋文化 三晋之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三晋文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代称。地处中州,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商业的流动性和因水患、战乱和灾荒引起的人口流动一起,造成这里的人口频迁特点。特别是地处平原,四通八达,因此区域文化的特点不如其他地区明显。

  24. (五)楚文化 楚文化的分布,包括今天两湖、安徽、江西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其中以两湖和安徽的部分为核心地区,淮河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等作为其边缘地区。在上古的三苗文化基础上,华夏文化的主流汇合了当地蛮夷文化的支流,共同构成了楚文化。由于这里以丘陵和江湖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加上民族文化源流的丰富,使楚文化极具特色,比如文学艺术神奇浪漫、民间生活崇巫尚鬼等。 (六)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25. (七)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辐射到陕南、鄂西和云贵部分地区,由川东的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构成。由于这里与中原地区存在自然阻隔,有助于强化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传统。巴蜀文化的风格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 (八)其他区域文化 岭南文化,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性文化(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化基本上属于这一地区的移民文化)。岭南文化带有浓厚的域外色彩,家庭组织和区域性组织较发达,具华洋混合的新文化风格。 东北文化在辽、金、元、清时期具有浓厚的游猎文化特色,但在不断与汉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在辽东地区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猎文化交融的特征。

  26. 三、中国区域文化的未来走向 (1)在民国时期“五族共和”思想的指导下,特别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进一步纳入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中,长期统一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语言文字体系、教育制度等,逐渐深刻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一体性。移民数量的增加和次数的频繁、民族间的通婚,都使民族间区域隔绝的状态被进一步打破。 (2)在新的时代,公路、铁路、海上和空中航线的不断开辟,逐渐形成密集的网络,新型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电话、电报、传真、电子邮件、卫星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的广泛应用,使不同区域的人们超越地理障碍而进行更深层次和范围更广的文化交流,以往由自然环境、民族、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等构成的地域阻隔被打破了,原有的空间格局被改变了。 (3)但这并不是说,按照这样的趋势,汉文化圈内部的各种文化差异,包括区域文化差异,都要消失得一干二净。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客观上,存在了数千年之久的文化差异绝不会在短时期内荡然无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主观上,人们所希望的文化趋同,是一种高层次的趋同,以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为目标的趋同,只是消除因民族对抗和仇视引起的差异,消除因地域的阻隔甚至封闭引起的差异,而不是要消除民族或地方文化特色。

  27.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中国文化结构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在人类交往能力较为低下的时代,这是一种半封闭性的地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 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形成之后,还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在先秦时期,华夏族与戎狄蛮夷各族不断交融,思想上百家争鸣,经济和政治制度不断调整。自汉至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并带给汉文化许多新鲜的思想成分,北方游牧民族进一步与汉族融合杂处,西域文化也大量传入,直到唐宋之时,又经历了第二次大调整,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已经形成。在元、明、清三朝,汉文化不仅在更大的空间和更深的层次上,经历了与北方民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而且开始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从清末到民国又进行了第三次全方位的调整。

  28.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 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 • 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二)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 • “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模式 • 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 • “大一统”的理想目标

  29.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现代化,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造新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以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30. 教学活动建议 • 主题: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差异     概括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 方法:观看录像,分组讨论 • 能力训练:获取多媒体信息的能力 • 要求: 分组讨论,每种区域文化一组,完成1份作业 相关与网站 • 中华文化信息网-文化地理 www.ccnt.com.cn/country/country.htm • 文明的足迹 http://wmdzj.xiloo.com/ • 古今文化网 http://www.anzwers.org/free/kulturo/ • 北京文化网 http://www.oldbj.c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http://www.ccnt.gov.cn/ • 畅游人文地理 http://www.changyou.com/cgi-bin/index.cgi

  31. 思 考 题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时空环境。 2.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征。 3.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4.简答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 5.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