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传染病流行趋势与学校传染病防控

传染病流行趋势与学校传染病防控. 厦门市疾控中心 2010.3. 内容 传染病流行现状及趋势 传染病防制的工作内容、方法 学校传染病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传染病的流行现状与趋势. 1. 传染病发病和死亡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 ,传染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鼠疫、天花、霍乱、伤寒副伤寒、疟疾、血吸虫病、性病等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达 50%-60% 。 18 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 10% ; 1900 年,美国传染病总病死率为 797/10 万,流感和肺炎的死亡率高达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传染病流行趋势与学校传染病防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传染病流行趋势与学校传染病防控 厦门市疾控中心 2010.3

  2. 内容 • 传染病流行现状及趋势 • 传染病防制的工作内容、方法 • 学校传染病防工作的几点建议

  3. 一、传染病的流行现状与趋势 1.传染病发病和死亡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 • 20世纪40年代以前 ,传染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鼠疫、天花、霍乱、伤寒副伤寒、疟疾、血吸虫病、性病等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达50%-60%。 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0%; 1900年,美国传染病总病死率为797/10万,流感和肺炎的死亡率高达 202.2/10万,结核病死亡率达194.4/10万。 • 20世纪中后期,全球的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由50%-60%下降至10%以下。人类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生活饮用水的供应、疫苗的出现和计划免疫的实施、卫生知识的普及等措施使得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4. 我国急性传染病的死亡在50年代初居全死因的第二位,而从70年代开始,已降至十位以后。我国急性传染病的死亡在50年代初居全死因的第二位,而从70年代开始,已降至十位以后。 • 50年代消灭了古典型霍乱,60年代消灭了天花和人间鼠疫,性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也得到了有效控制。8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免疫以来,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灰、乙脑、流脑等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 1995年以来持续保持无脊灰状态,2000年我国被WHO正式确认为无脊灰野毒株流行的国家。

  5. 2.旧传染病再燃与新发传染病流行: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染病再度肆虐人类。特别是在发展 中国家,传染病仍然是居民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⑴ 一些早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如结核病、白喉、登 革热、鼠疫、霍乱、流脑和疟疾等。 ⑵ 新发现40余种传染病,一系列新的和危害更大的传染病相继 出现,其中一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恐慌,如艾滋病。 我国可能存在或潜在20多种。

  6. 新近发现的病原及所致疾病

  7. 续表

  8. 续表

  9. 结核病(再燃传染病): • WHO估算,全球已有20亿人感染结核菌,有2000万结核病人,每年新发生的结核病病人数为800-1000万人。1990年新发结核病患者750万例,1994年为880万例。1995年全球结核病死亡人数达300万人,创历史(1850年以来)最高记录。 • 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位居第二(仅次于印度),全国有5亿以上人口感染结核杆菌,活动性肺结核病人600余万,每年有113万新发病例,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达25万。

  10. 艾滋病(新发传染病) • 目前全球有33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成年人约为3080万,15岁以下约为200万。 •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依然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达2200万,占全球总感染人数的67%。 我国艾滋病疫情报告: • 截至2009年6月30日,历年累计报告HIV/AIDS 300510例,其中艾滋病病人94091例;死亡报告44526例。 • 2008年报告HIV 45572例, AIDS 14509例(其中由HIV发展为AIDS 3844例),死亡9748例。 • 平均每月新报告HIV约3800例。

  11. 1985-2008年全国历年报告HIV/AIDS变化趋势

  12. 我国传染病流行趋势的明显变化大约开始于70~80年代,90年代起更为明显。目前,其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我国传染病流行趋势的明显变化大约开始于70~80年代,90年代起更为明显。目前,其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 • 传染病总体发病率明显降低,经典传染病呈显著减少趋势; • 一些曾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又重新复燃,如结核、疟疾等,性传播疾病(STD)呈明显增加趋势; • 发现较多新传染病如艾滋病等,控制难度大、危害严重; • 由于儿童预防接种,部分传染病如麻疹发病年龄上移; • 再燃和新发传染病是当前疾病防控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13. 二、传染病防制的主要工作 总体而言,疾病的预防控制活动,必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 监测 • 干预 卫生服务或预防控制措施 • 研究 卫生学(流行病学)研究

  14. 1、疾病监测 • 疾病监测 指有计划、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及时将所获得的信息(疾病的分布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上报和反馈给相关机构和人员,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调整和评价。 • 我国主要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专病监测系统

  15. 监测的目的 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定量描述或估计传染病发病规模、分布特征、传播范围。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 2.早期识别流行和暴发,如麻疹监测。 3.了解疾病的长期变动趋势。 4.对于已经/正在消灭(消除)的传染病,判断疾病或病原体的传播是否阻断。如AFP病例监测。 5. 监视病原微生物的型别、毒力、耐药性及其变异。如结核菌耐药性、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流脑的流行菌群的变迁等病原学监测。

  16. 6.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7.相关的危险因子监测:如动物宿主和病媒昆虫等的密度、季节消长、病原携带率等。 8.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如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监测等。 9.建立和检验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假设。 10.进行传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报和预警。 11.发现新发传染病。

  17. 入冬降温 五周移动平均线 国庆长假后 秋季开学 病例数 6月16日首例输入 2009年6-12月厦门市甲型H1N1流感周流行曲线

  18. 总传染病职业构成 A/H1N1流感职业构成 2009年厦门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职业构成分布

  19. 病例数 年龄组 厦门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年龄组分布曲线

  20. 8月前以输入为主,9月后进入社区快速播散期

  21. 9月1日以来各区报告病例分布 6月16日-8月31日各区报告病例分布

  22. 6月以来哨点医院共采流感样病例标本1256份,检出流感核酸阳性401份,检出率32%,检出流感中新甲型H1N1占40%6月以来哨点医院共采流感样病例标本1256份,检出流感核酸阳性401份,检出率32%,检出流感中新甲型H1N1占40% 病原构成比 2% 流感毒株数 95% 97% 11% 58% 月份 2009年哨点医院流感监测数据

  23. 2、干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流行病学(理论依据): •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个条件): 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具备、并互相联系,才能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如果能够采取措施,切断这三个环节的任一环节,流行即可终止。 传染源 : 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 介空气、水、食物、土壤传播 介接触传播 介血液传播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母婴传播 医源性传播 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人群中免疫个体所占的比例以及人群一般健康 水平。 取决于:传染病流行或主动免疫

  24. 影响传染病流行的两个因素: 自然因素:对传染病有影响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理等。 1)对传染源的影响:主要影响动物传染源,特别是野生动物的习性。 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介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最为明显。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动荡、 人口迁移、生产活动、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职业、文化 水平等。 1)对传染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染源的管理上。 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传播途径受社会因素影响最大。改善饮用水质量、 食品卫生管理、爱国卫生运动、污水处理、灾后防疫等。 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最明显的是预防接种的组织和实施。

  25.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1)针对传染病病人(传染源)的措施 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发现愈早,愈能迅速采取防疫措施,防止扩散蔓延。(基于完善的疫情和疾病监测网络) 2)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 ① 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控制 流行期间暂停聚会和集体娱乐活动;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必要时采取空气消毒措施,如紫外线照射、3%过氧 化氢或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病人衣物和排泄物消毒处理。 ② 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控制 管水、管粪、管饮食,把好病从口入关。

  26. ③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控制 杀虫、消除滋生地和灭鼠。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大都由媒介生物传播,鼠类 是多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原体的保菌宿主。 消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和媒介昆虫,主要方法—消毒和杀虫。 3)易感人群的措施 ① 预防接种:主动、被动免疫,应急接种。 ② 药物预防(预防性服药):当传染病暴发时,对接触者或易感者进 行药物预防。但对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无效。

  27. 三、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几点建议 1.制订应对传染病疫情的应急预案、工作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和 人员的具体职责。 2. 加强后勤保障管理,完善卫生设施,应在厕所、食堂、宿舍、 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配备充分的洗手设施。 3. 定期开展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环境清洁工作,尤其厕所、 食堂、宿舍、教室、浴室、会议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卫生 保洁。 4. 厕所和垃圾存放场所应定期消杀。

  28. 5. 建立学生缺勤登记、报告制度,加强学生缺勤原因分析并作 为医务室/卫生室的一项常规工作。一旦发现因某种疾病或症 状所致缺勤异常增多现象时,应立即向所辖区的区疾控中心报 告。 6. 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对传染病的自 我防护能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