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科学精神、科研意识、科研方法

科学精神、科研意识、科研方法. 辛 斌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科学精神. 1 .创造 / 新精神。意味着具有积极主动的创造 / 新性思维,对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科学探索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它也意味着大胆求异,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纠错。 2 .求真精神。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求真精神意味着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探求未知,追求真理 3 .批判精神。波普尔指出:“批判正是科学的生命。” 批判精神首先源于怀疑的勇气,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没有不可以怀疑的对象。.

jen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科学精神、科研意识、科研方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科学精神、科研意识、科研方法 辛 斌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 一、科学精神

  3. 1.创造/新精神。意味着具有积极主动的创造/新性思维,对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科学探索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它也意味着大胆求异,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纠错。 • 2.求真精神。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求真精神意味着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探求未知,追求真理 • 3.批判精神。波普尔指出:“批判正是科学的生命。” • 批判精神首先源于怀疑的勇气,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没有不可以怀疑的对象。

  4. 其实知识并不是中立的,知识是与我们的生命攸关的,应该说中国古典的知识观在这一点上是根本不同于西方科学主义的知识观的。……如果我们获得了上述识见,并以这种识见来检讨我们特别是晚清以来的知识体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点,我们的知识基本上是西方的,西方人的知识模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对我们构成了强有力的支配,正象晚清学人邓实所说的,“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 ……我们作为今天的

  5. 中国人要完成这个五百年的文化使命,也要采取一种化融的态度,而其中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要进行知识批判,只有深入而持久的知识批判才能使我们认识到知识的性质以及知识体系之中所隐匿着的生存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适合于中国人生存的知识体系。我认为,这是我们今天的学问人应该明白的。

  6. 二、科研意识 • 科研意识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 科研信念与热情 • 科研知识与经验 • 科研眼光与智慧

  7. 为何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 1.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都要求教师提高科研意识 • 培养科研意识首先应提高理论素养。教师欲求得对教育活动的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仅有感性的、实在的、具体的教育活动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理论的学习,才可以获得关于教育现实的复杂的完整的有意识的印象,才可以丰富和完善个人经验。

  8. 2.科研对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 1)科研的智育价值 • “科学的另一价值是趣味,也叫做心智的享受。这种享受,有人从读科学、学科学、思索科学得到,也有人从研究科学得到。”(拉尔夫·莱顿)

  9. 2)科研的德育价值。 • 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唯一的善,无知是唯一的恶,其他东西都无关紧要。” • 3)科研的美育价值 •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的 • 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美的 • 科学研究的成果是美的

  10. 三、科研方法 • 方法和实践的关系,有点象游泳学和游泳之间的关系。要学会游泳,就只有跳下水。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不跳下水,拿起一本研讨游泳之道的书,念它千百遍,那仍然是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的。(何祚庥1983)

  11. (一)选择领域或方向: • 1.准备阶段:不可急功近利,要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从整体上掌握语言的本质与功能。 • 2.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 • 3.充分考虑个人的背景、兴趣、经验和特长。 • 4.考虑当前的热点,但不一定跟风;不可死抱住某个理论,舍本逐末,忘了语言才是研究的本体。 • “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章学诚)。

  12. 5.知识的增长必须有一个脉络,如果没有一个学术的传统那么知识的增长就是没有意义的,知识的增长必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5.知识的增长必须有一个脉络,如果没有一个学术的传统那么知识的增长就是没有意义的,知识的增长必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

  13. (二)写论文 • 1.前期储备:写论文要有前期储备 • 阅读—产生认识的“同化”或“冲突”—获得“灵感”—产生“写”论文的想法(诱因)

  14. 在阅读中,要特别注意四个问题: • (1)论文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否重要?为什么重要? • (2)论文中用到哪些研究手段?这些研究手段足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 (3)论文中是否有创新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新的研究手段? • (4)论文产生了新的结论或概念吗?论文的数据是否能够支持这些结论或概念?

  15. 先让我们看看1500多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文体论部分的“论说第十八”中写的两句话:先让我们看看1500多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文体论部分的“论说第十八”中写的两句话: • “论也者,弥论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 “……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论之英也。” • 总之,在研究时要“弥论群言”,在立论时则要“师心独见”。如果只是“弥论群言”,搜集各家观点,而提不出自己的意见,那就不算论说。

  16. a. 立意或立论时要“师心独见”、内容要有新意(理论创新、观点创新、视角创新、方法创新、材料创新),这就要求了解相关领域科研的现状与最新动态。 • b. 要“有感而发”,要“言之有物”,从平时积累中提炼课题;科研要有一定的连续性,不可任意随机应变,临时抱佛脚。 • c. 跨领域、跨学科:可以从边缘和其他专业的视角来研究本专业的问题,往往会产生边际效应

  17. d. 题目应具体、简单明了,切忌大而泛。选题要符合科研论文的要求。科研论文题目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学欣赏类的文章有所不同,科研论文有一定严肃性、严谨性,题目往往是内容“精神”的提炼,看标题即知内容。 • e. 好的题目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料到结果。不可只提出问题而不考虑结果。一定要提前想象到问题的答案,得出答案的途径。

  18. 3.选择方法: • 录音/录像:录谁?在那里?是否偷录?录多 少?如何编排? • b. 实验(experiments):对象:实验组、对比组:1)相同两组作不同的事情,在不同条件下做同样的事情;在某方面有差异的两组来做同样的事情;2)同一组人作不同的事情或者在不同条件下做同样的事情。

  19. c. 问卷调查:随机抽样;有选择抽样:如按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收教育程度等;要特别注意代表性要与调查内容相符合。要对对象有一定的了解;问题要精确明了、简单易懂;要尽力避免语言上的先入之见或误导,例如 • Do you think women swear less than men? Do you think that women are more polite than men? • If someone has a strong regional accent and dialect, don’t you expect them to be from a lower social class?

  20. c. 访谈:问题涉及参见问卷调查,相当于口头问卷调查。只是提问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间接的;可以让对象直接提供答案,也可迂回地在对象不知不觉中获得答案。 • d. 观察与个案研究 :两者相互依赖密不不可;首先确定你要观察研究什么,认真考虑你作为观察者的身份和角色:在活动中你是旁观的观察者还是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你是否必须出现在现场?

  21. 4.撰写论文 • a. 思路要清晰、观点要鲜明 • b. 组织结构要合理 • c. 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 d. 内容充实,结论科学 • e. 语言要平和精炼,用语要专业规范。 • f. 参考资料应注明出处 • g. 反复修改论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