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与 基础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与 基础教育信息化.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likd@263.net 2004-05 广州. 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江泽民: “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 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 陈至立: “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 育跨越式的发展 ” 。. 1 、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指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与 基础教育信息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与基础教育信息化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likd@263.net 2004-05 广州

  2. 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江泽民: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 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陈至立: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 育跨越式的发展”。

  3. 1、教育现代化 • 教育现代化是指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 现代化教育体系包括: ——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 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 教育普及化 教育终身化 教育国际化 • 教育个性化 教育信息化

  4. 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教育普及化 教育终身化 教育个性化 教育国际化 教育信息化

  5. 2、教育信息化 • 教育信息化的含意 • 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 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 需求的人才,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6.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 技术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和有效的应用; • 具有适用的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 • 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 • 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 • 有一批信息产业支持教育信息化的服务和发展; • 建立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标准、法规和政策。

  7. 3、政府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任务 “教育部决定,从 2001 年起用 5 至 10 年左右 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 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 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陈志立

  8.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 重要措施 (一)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二)实施校校通工程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9. 1、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2001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城市初级中学全面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2003年—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始开 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2005年—其他地区的初级中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 必修课程。 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 小学最全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010年—其他地区的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10. 2、建设校校通工程 •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教基[2000]34 号)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教基厅〔 2001 〕 16 号)

  11. "校校通" 工程的任务 (1)组织实施上网工程。(在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 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 (2)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点。(在中西部县和县以下 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 (3)开发系列教学资源。(建设共享教育资源库) (4)进行专题培训。(对中西部地区的“校校通”工程 项目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

  12. 校园网的建设 • 校园网指校园内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互联运行的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等构成的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集成应用系统,并可通过与广域网的互联实现远距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13. 校园网的功能 校园网应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应具备:。 • 教师备课教学功能; • 学生学习功能; • 教务管理功能; • 行政管理功能; • 教育装备(含图书)管理功能; • 资源信息功能; • 内外交流功能等。

  14. 校园网建设的意义 • 是实施“校校通”工程,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 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广大师生顺利接收现代远程教育的依托网络, • 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 是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主要体现,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15. 校园网建设的主要内容 • 建网:指校园网络硬件系统主要设施及配套设 施建设; • 建库:指教学软件建设,这是校园网应用的核 心; • 建队:这是校园网能否正常运行和发挥使用效 益的关键。 • 建制:指建立严格的校园网的管理制度,以保 证校园网的正常运行。

  16. 3、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 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 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 法和评价手段”。 ——陈至立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 通过课程教学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 通过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18. 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 基本要点: (1)活动——在信息化环境实施教与学活动; (2)资源——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同时把 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信息资源; (3)方法——利用信息工具让学生对知识进行 发现、探索和创造型的学习。

  19. 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学习 信息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多媒体学习材料。 特点: • 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 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 • 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 • 扩展性——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扩展

  20. 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学习的方式 (1)把共享资源作为学习对象,把共享资源供学 生进行观察、评议、分析、讨论。 (2)把共享资源作为课程素材,经过选择,把它 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整合到学习者的 课程学习中; (1)通过创作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资源,组织学生 以专题作品形式进行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 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 共享;

  21. 培养信息化学习方式 • 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 探究学习; • 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 探索性的学习; • 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 式、讨论式的学习; • 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 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

  22. 三、实验学校的基本任务 实验学校 发展规划 教师培训 环境建设 资源开发 教学试验 课题研究 成果

  23. 1、建设优质的教师队伍 • 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培训教师 • 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 不同层次 • 基本知识层次(常规媒体与计算机操作) • 教学应用层次(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 软件开发层次(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

  24. 借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三版) I.技术的操作和概念:教师应对技术的操作和概念形成正 确的理解。 II.策划、设计学习环境和过程:教师策划和设计基于技术 支持的学习环境和过程。 III.教学、学习与课程:教师完成全部课程计划,其中包 含应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方法和策略。 IV.测试与评估:教师利用技术进行更方便、有效的评估。 V. 工作实效和职业实践:教师利用技术促进他们的工作实 效和职业实践。 VI.社会、道德、法律和人性方面的问题:教师要了解与 PK-12(即Pre-K-12,从学前到高中年级——编者 注)学校中的技术应用有关的社会、道德、法律和人 性问题,并将这些知识观念应用在实践中。

  25. 中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 1. 意识与态度 1.1 信息需求意识 1.2 信息应用与创新意 1.3 信息敏感性与洞察力 1.4 信息接受与兴趣度 2. 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 2.1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 2.2 基本操作技能 2.3 信息检索、加工、表达能力 2.4信息评价、免疫、创造能力

  26. 3. 应用与创新 3.1 教学实践 3.2 教学管理 3.3 学习与发展 3.4 研究与创新 4. 社会责任 4.1 信息道德 4.2 法律法规 4.3 安全与责任 4.4 人文文化

  27. 2、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通讯 学习者界面 学习者界面 学习空间 资源库 平台 平台 基础设施(CERNET\城域网\校园网)

  28. 信息化环境的特点 • 环境的开放性,为学校和教室提供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通道; • 资源的共享性,为学习者提供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数字化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 学习界面的人本性,为学习者展现可以个性化选择的学习界面; • 学习过程的协作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远程协商讨论通讯手段; • 知识学习的重构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9. 3、建设信息化的教学资源 • 结合教学试验需要,收集、汇编、 • 开发各类型教学软件 • 建立资源库(资源中心)

  30. (1)开发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课件 • 课堂演示型 • 素材资料型 • 课程学习型 • 模拟探究型 • 实验求解型 • 网上浏览型

  31. (2)开发网上资源 • 网络课件 • 网络课程 • 专题学习网站 • 资源网站 • 门户网站

  32. (3)开发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平台与工具 • 支持通讯学习工具(协商学习平台,答疑系统等) • 支持信息共享工具(多类信息共享平台) • 支持创作学习工具 • 文字处理工具; • 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制表工具; • 信息集成工具(如 PowerPoint); • 建立网页和专题网站工具。 • 支持评测工具(自主测验型、挑战型、游戏型等)

  33. (4)教学资源建设规范 •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见(http://www.celtsc.edu.cn/) • 教育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资源目录索引、常见问题解答、网络课程等类型。 • 对于每种类型资源,其描述属性包括三大部分, • 必需数据元素,必须严格遵守的元素; • 通用数据元素,可作为参考的并对每类资源都适用元素; • 扩展数据元素,针对资源特色属性的扩展数据元素。

  34. 4.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试验 • L-about IT,把IT作为学习对象; • L-from IT,把IT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 L-with IT,把IT作为学习认知工具

  3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

  36. (1)基于课堂讲授的“情境探究”模式 展示资源库中的一项资源创设情境 针对课程内容和展示的资源提出有关问题 利用资源库提供的资料探究问题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37. 信息技术应用 情境探究教学 情境资源展示 问题呈现工具 资源操作展示 信息加工工具 自我 评测工具 目标 个案情境 提出问提 思考探索 意义建构 自我评价 课程教学过程

  38. (2)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调查 主题/目标 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设计……等) 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 网站 资源 课件 资源 素材 资源 形成/展示作品 评价作品 创作作品 意义建构

  39. (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学习模式 —— WebQuest • WebQuest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 系两位教授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 奇(TomMarch)首创的。 • WebQuest的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 WebQuest 要求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 WebQuest 课程网页,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

  40. WebQuest课程网页的基本结构 • 导言(Introduction) • 任务(Task) • 过程(Process) • 资源(Resources) • 评估(Evaluation) • 结论(Conclusion)

  41. 把 WebQuest设计成网页形式分为六大模块

  42. (4)基于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 把专题学习内容相关以文本/ppt文件/网页、/WebQuest等方式结构化处理并展示 结构化知识展示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素材/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学习工具(字典、辞典、仿真实验等) 专题性资源 网上学习工具 答疑和指导/远程讨论区域/协商、集成、创作工具/ 网上自我评价 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总结性考查/自查量表

  43. 根据学习网站的专题内容与学习资源状况,提出任务,并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根据学习网站的专题内容与学习资源状况,提出任务,并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1)收集专题相关资源,上传资源,丰富资源 库内容 (2)利用专题资源,创作新网页型课件,丰富 知识库内容 (3)利用专题资源,环绕课程教学,形成学习 生作品,并对学生的创作实践进行评比, 共享。

  44. (5)基于因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是指校际之间,环绕相同的主题,分别以网站方式,相互展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体会,共同总结学习收获的一种协作学习方式。 • 以课程内容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 以网页设计、制作、观摩、讨论过程进行学习 • 不同地区相关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

  45. 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网页评比 网页3 网页1 成员3 网页2 成员1 成员2 协作成员的活动 环绕主题,收集资料,制作网页, 互相观看,发表意见,总结体会,

  46. 5、开展专题研究,形成特色成果 • 专题研究的目的 • 揭示和发现事实 • 探求规律 • 发展理论

  47. 专题研究的必要步骤 • 分析问题 • 选定课题和建立假设 • 研究设计 • 开展试验(或实验) • 搜集数据资料 • 分析数据资料 • 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 研究报告

  48. 树立精品意识,培育特色成果 • 体现新教学模式的优秀课例 • 优秀的,系列化的教学软件 • 体现新思想,新技术,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系统 • 高水平的理论成果(论文,著作) • 高层次的教师群体 • 先进实用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 • 先进的教育和教学计算机管理系统

  49. 特色成果的标准 • 能体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 • 真正能显示教育技术的优势 • 体现先进的教育理论体系 • 具有明显的特色 • 有明显的教学效益 • 要形成系列化,配套化 • 注意适当的包装

  50.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