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从小勤奋好学 。庆历二年( 1042 ) 21 岁时中进士,先后在江、浙一带做了十六、七年的地方官。他在管辖的地区,初步推行革新措施,显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 。. 褒禅山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 15 里,风景秀美, “ 文革 ” 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 200 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研读课文第一段. 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jerod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王安石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2. 王安石(1021-1086)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从小勤奋好学 。庆历二年(1042)21岁时中进士,先后在江、浙一带做了十六、七年的地方官。他在管辖的地区,初步推行革新措施,显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

  3. 褒禅山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4. 研读课文第一段

  5.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址——山脚(建筑物的基座) 2.以故其后名之曰: 以——因此;名——名词用如动词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房屋,三顾茅庐、初出茅庐

  6.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因;阳——山南水北;表面为阳(阳奉阴违);外露、突起为阳(阳文);男性为阳(阴盛阳衰);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因;阳——山南水北;表面为阳(阳奉阴违);外露、突起为阳(阳文);男性为阳(阴盛阳衰); 5.有碑仆道:仆——倒、倒下,前仆后继 6.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华——开花,春华秋实 7.盖音谬也:谬——错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7. 问题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句 中“华”该怎样读音? 明确:读第二声。 依据:本段最后一句(今言“华” 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8. 问题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句在表达上有何不确处?问题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句在表达上有何不确处? 明确:句中“华山洞”应为“华阳洞”

  9. 研读课文第二段

  10. 1.其下平旷:旷——广大、空阔,地旷人稀 2.有泉侧出:侧——从旁边,旁敲侧击 3.遂与之俱出:俱——一起、一同,泥沙俱下、声泪俱下、玉石俱焚 4.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责备,既往不咎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自己的,自食其力;极——极尽享受

  11. 问题:作者为什么“悔”? 明确:“予之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也” “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2. 研读课文第三段

  13.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平地,履险如夷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平地,履险如夷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蔚为大观,洋洋大观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吉人天相 4.其孰能讥之乎:其——岂、难道,舍我其谁

  14. 问题一:1.作者认为能“至”“险远”之地的因素有哪些?2.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问题一:1.作者认为能“至”“险远”之地的因素有哪些?2.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明确:1.志、力、物; 2.最重要的是“志”

  15. 问题二: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段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问题二: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段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6. 本段思路简析 古人之观——往往有得——深、无不在 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志、力、物 予之所得——尽吾志也——可以无悔

  17. 研读课文第四段

  18. 1.何可胜道也哉:胜——尽, 不胜枚举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名) 名——识其本名(动)

  19. 问题:本段哪一句是中心句? 明确: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也

  20. 全文内容总结

  21. 第一段:说山(山名、山洞、仆碑) 第二段:游山(怠而出、悔) 第三段:议论(志力物) 第四段:议论(深思慎取) 第五段:补叙游人

  22.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23. 作 业

  24. 解释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其孰能讥之乎

  25.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文过饰非

  26. 然: 1.河东凶亦然 2.吴广以为然 3.有穴窈然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7.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4、设九宾于廷,臣乃敢献璧

  28. 1、有碑仆道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何可胜道也哉 5、策之不以其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