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世界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主讲人:汪云霞. 课程性质. 1. 定义 : 一种语种的文学 ,是以语种(语系)为界定的 。 在 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汉语言)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 其称谓如同 英语 文学、法语 文学 。. 2 . 概念 辨析: ( 1 )“世界华文文学” 与“海外华文文学”(华夏 - 蛮夷、 海外) ( 2 )“华文文学” 与“中国文学”(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学 ) ( 3 ) “华文文学” 与“华人文学”(语种与种族 之 讨论 :语种的华文文学与文化的华文文学 ?

jobe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世界华文文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世界华文文学 主讲人:汪云霞

  2. 课程性质 • 1.定义: • 一种语种的文学,是以语种(语系)为界定的。 • 在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汉语言)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 其称谓如同英语文学、法语文学。

  3. 2. 概念辨析: • (1)“世界华文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华夏-蛮夷、海外) • (2)“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学) • (3)“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语种与种族之 • 讨论:语种的华文文学与文化的华文文学? • 以林语堂为例,主要作品虽以英文撰写,但传递的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而海外汉学家以汉语撰写的文学作品,可能不是反映华人生活,但也折射着汉语言特有的文化精神。

  4. 研究范畴 • 1.空间范畴: • 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大陆以外的中国文学(台、港、澳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 • 三大版块:A.台港澳文学;B.东南亚华文文学;C.欧美澳华文文学。 • 2.时间范围: • 重点放在20世纪以来,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同步。 • 学术界有一些专门领域的研究,比如域外汉文小说的研究,早期出现于越南、朝鲜、日本“汉文化圈”的非华人创作的华文文学作品。再如早期来华传教士创作的华文文学作品等。(这些非本课程关注范围。)

  5. 3.语言范畴: • 虽然有华语文学与华人文学的讨论,但华语文学的基本定义还是以汉语言为标志。 • 4.种族范畴: • 不以国别和种族为标准,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是以华语创作的文学,均属世界华文文学。

  6. 学科发展 • 问题:文学各个学科是如何界定的?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何为“现代”? • 讨论:一般的文学史如何处理中国大陆文学与港澳台文学的关系?大陆学者与海外学者的态度有何不同?(海外汉学研究状况,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在海外的影响,被译介的状况?以莫言为例) •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有专章“从边缘看中国文学:台湾、香港和澳门”

  7. 学科概况: • 1.缘起: • 1979年,北京《当代》杂志发表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 • 这是大陆文学界首先注意到自己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复杂的文学空间。 • 随之而来的是“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等的命名及其研究热潮:

  8. 2.发展: • 1982年,在暨南大学召开全国首届“台湾香港文学讨论会”。之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 1986年,召开第三届时,由于海外前来参加的华人作家、学者较多,因此会议更名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

  9. 1991年,第五届研讨会,因为有澳门代表参加,并提交有关澳门文学的论文,会议又更名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991年,第五届研讨会,因为有澳门代表参加,并提交有关澳门文学的论文,会议又更名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1993年,在庐山举行的第六届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有感于华文文学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在世界上已形成一个体系,于是将会议更名为“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 • 至此,“世界华文文学”这一提法,较之于此前“海外华文文学”等提法,得到更多的肯定和认同。

  10. 世界华文文学之总体特征 • 1.世界华文文学之“世界性”。 • (1)突破了地域和国别的界限,而具有世界性。(从“世界文学”的大视角来关照华文文学) • (2)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对话的色彩。(体现出文化的开放性和交融性)。

  11. 2.世界华文文学之“华文性”。 • (1)汉语言成为共同的载体,其背后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精神传统。 • (2)对话的限度:在跨文化交流中各民族文化的守成性。 • (3)文化美学特征:故土情结、文化乡愁与精神家园。(余光中的“汉唐魂魄”)

  12. 世界华文文学之文化特点: • 1.故土性 • 2.融合性 • 3.本土性

  13. 1.故土性 • 一种文化乡愁,中国情结,或说“中国意识”。 • 海外华文作家所共同拥有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和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 20世纪的“中国”概念:中华、华夏、炎黄(种族、民族、国家) • 中国意识:爱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祖国、传统、现代。

  14. “家和中国就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中国,中国人!多么荣耀,又多么沉重的名词呀!中国,这闪耀着过去荣耀和未来许诺的名词。中国不应该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中国不只是一个政治体系,中国是历史,是传统,中国史炎黄子孙,孔孟李杜,中国是一种精神,一种默契,中国就在你我的心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是中国,有说中国话的地方就是中国,中国是亿万中国人对自由民主、人性理性的希望和向往。”“家和中国就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中国,中国人!多么荣耀,又多么沉重的名词呀!中国,这闪耀着过去荣耀和未来许诺的名词。中国不应该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中国不只是一个政治体系,中国是历史,是传统,中国史炎黄子孙,孔孟李杜,中国是一种精神,一种默契,中国就在你我的心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是中国,有说中国话的地方就是中国,中国是亿万中国人对自由民主、人性理性的希望和向往。” • ——从苏的小说《中国人》, 1978年。 • 讨论: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郁达夫《沉沦》主人公临死前对祖国的呼喊。 •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等诗以恋人般的深情咏叹祖国。

  15. 故土性的几种表现: • (1)对于“乡土中国”的书写。 • 不同于古代游子的乡土意识,(时、空意识均不同) • 也不同于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与都市文学相对应) • 童年视角与乡土母题、个人记忆与民族记忆的叠合。 • 童年往事、故乡的人物风景、穿越时空、凝聚成乡土中国的影像。 • 既有个人性的故乡图景,也充满大量的人文景观,表示着华人共同的故乡。如长江、黄河、长城、江南等富含历史文化意味的地理名词,指向一个更遥远广博的故乡,是由历史与文化凝聚而成的乡土。

  16. 真美中的至美 • 乐声里的美乐 • 我突然发现 • 那最美的声音 • 是来自故国故人的乡音” • ——心笛

  17. 酒精暗起乡愁的涌动 • 那一年 • 不提名儿,不提祖先 • 精神镣铐 • 夜长黑多 • 孤掌拍不成赞美 • 总算叫人沉重 • 可要我怎样偿付 • 三十年的日月阴晴 • 上一代长期的担忧 • 下一代终不说母语 • 在这片失去方块字的土地上 • 繁衍了一个年头又一个年头 • 不得不把希望扩大 • 那如诗如画的乡土啊 • 让游子多得一张复印好吧 • 以共享未来可爱的如愿 • ——印尼柔密欧·郑《变》

  18. (2)对于“现实中国”的关切。 • A.中国知识分子感时忧世的传统,对中国历史、现实及未来的关注。 • B.身处海外,但华文作家仍以“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现状及社会问题。

  19. (3)对于“文化中国”或“美学中国”的渴求与向往。(3)对于“文化中国”或“美学中国”的渴求与向往。 • 一种更深幽的乡愁,追求的并不是童年的记忆或故乡的向往,也不是对于中国现状的关切和焦灼。 • 是回到永恒的古典,回到超越时空的东方情韵,由古典文化积淀而成的“美的家园”。 • 如叶威廉的诗《气象之歌》

  20. 来来往往 • 纵来 • 纵往 • 横来 • 横往 • 斜来 • 斜往 • 合而分 • 分而合 • 合而复分 • 来来往往 • 无休止地 • 来来往往 • 为等待那一朵花开? • 为等待那一只鸟鸣? • 为等待那期待多年的女子?

  21. 2.融合性 • (1)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都在不断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融汇与吸收,完全排斥外来影响的文化必然会被世界潮流所淘汰。 • (2)世界华文文学在作品题材、主题及艺术风格上,博采众长,既具有中国文学的优势、特色,同时又具有居留国的优势、特色,两者的结合交融,使其兼具两者的优势。 • (3)融合性主要体现在艺术表现方面。如中国文学传统的表现手法和西方现代派技巧的结合。

  22. (4)华文文学——“叶落归根”的侨民文学到“落地生根”的移民文学。(4)华文文学——“叶落归根”的侨民文学到“落地生根”的移民文学。 • 这一转变也意味着华文文学,既是中华文明的延伸,又内涵着世界地域固有的文化因素,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空间上的一种延展和渗透,而且是与异族文化互相接址、碰撞最敏感的部分。 • (5)考察各地域的华文文学,要从所在国文化背景、种族情况、社会状况、风土人情诸方面入手,才能把握其意蕴和特征。

  23. 何以产生融合性?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两个重要方面:何以产生融合性?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两个重要方面: • 第一、异族通婚。混血后的一代在民族心态、特质上都有异于华人移民。 • 第二、土生华人与华人移民有所不同,他们具有先天的本土意识,不再像华人移民那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那么强烈的认同感,对两种文化冲突矛盾所造成的割裂的痛苦,感受也不那么强烈。

  24. 3.本土性 • (1)世界华文文学的本土性,就是华文作家所居住的国家的本土性,即指华文作家的创作,受到所居住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是指中国的本土性。 • (2)“本土化”是华人生存的选择,是华文文学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海外各国华人社会的读者对所在国的华文文学的必然要求,舍此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根基。

  25. 陈若曦谈“新土”与“故土”: • “海外华文作家应该是认同中华文化,同时心胸开阔地接纳定居国文化优点;并进一步加以融会贯通,再回馈当地文化,并发展中华文化。” • “身居海外,我不愿忘怀故土,但是主张多写新土;我愿意记录并反映同胞扎根新土的奋斗,把对故土的缅怀化为对新土的耕耘。” • 这种本土色彩已经具备了故土和新土的双重意义。

  26. 课程内容 • 1.世界华文文学导论 • 2.华语小说:传统、现代与本土的冲撞与交融 • 3.华语诗歌: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异度空间 • 4.新派武侠小说:华文文学的别样风景 • 5.华语散文:学者风、女人味与社会关怀 • 6.世界华文文学的走向与未来

  27. 华语小说 • 1.林海音:双重的文化怀旧 • 阅读:《城南旧事》(与萧红《呼兰河传》比较) • 欣赏:电影版《城南旧事》 • 2.白先勇: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合点上 • 阅读:《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游园惊梦》、《孽子》 • 欣赏:《金大班》影视作品

  28. 3 李碧华:诡异之奇情 • 阅读:《胭脂扣》、《青蛇》、《霸王别姬》 • 欣赏:电影版《胭脂扣》、《青蛇》、《霸王别姬》 • 4.严歌苓:文化认同与“大陆化写作” • 阅读:《天浴》、《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 • 欣赏:电影版《天浴》(与张爱玲《色戒》比较) • 5.虹影:文化冲突与女性叙事 • 阅读:《饥饿的女儿》、《英国情人》、《好儿女花》 • 《好儿女花》与张爱玲《小团圆》比较

  29. 华语诗歌 • 1 纪弦、郑愁予与“现代派”诗人群 • 阅读:纪弦《狼之独步》、《7与6》;郑愁予《错误》 • 2 余光中与“蓝星”诗人群 • 阅读:余光中《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火浴》 • 3 洛夫与“创世纪”诗群 • 阅读:洛夫《烟之外》、《石室之死亡》、《长恨歌》

  30. 新派武侠小说 • 1.新派武侠小说的渊源与走势 • ——金庸、古龙、温瑞安、黄易 • 2.金庸小说的文化解读 • 阅读:《神雕侠侣》、《天龙八部》 • 3.新派武侠电影鉴赏 • 《东方不败》、《东邪西毒》

  31. 华语散文 • 1 学者风:梁实秋与苏雪林 • 阅读:梁实秋《雅舍小品》;苏雪林《绿天》、《归鸿集》 • 2 女性味:琦君与张晓风 • 阅读:琦君《烟愁》、《三更有梦当书枕》;张晓风《地毯的那一端》 • 3 社会批判性:柏杨与龙应台 • 阅读: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龙应台《野火集》

  32. 教学模式 • 1.以经典阅读为基础,推荐书目,课堂重点导读与课外阅读相互结合。 • 2.重视课堂讨论互动环节。设置有准备的专题讨论方式、课堂发放阅读材料现场讨论、安排主题发言人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讨论等。 • 3.推荐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欣赏。 • 4.撰写读书报告及影视鉴赏文章。 • 5.组织安排课堂演讲。

  33. 考核方式 • 平时成绩50%(出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读书报告等) • 期末课程论文50%。

  34. 推荐阅读作品 • 林海音《城南旧事》; • 白先勇《台北人》; • 李碧华《霸王别姬》、《青蛇》; • 严歌苓《天浴》、《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 • 虹影《饥饿的女儿》、《英国情人》; • 金庸《射雕英雄传》、《射雕侠侣》、《天龙八部》; • 余光中《余光中诗选》;《台湾现代派诗选》; • 梁实秋《雅舍小品》; •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 龙应台《野火集》等。

  35. 推荐参考书 • 1.《海外华文文学教程》,饶芃子,杨匡汉,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 2 《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饶芃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 3 《世界华文文学概要》,公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 4 《海外华文文学史》陈贤茂,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年; • 5 《香港文学史》,王剑丛,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 6 《台湾文学史》(上下卷),刘登翰等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

  36. 推荐网站资源 • 1.http://hwwx.stu.edu.cn/ (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 2. http://ocl.shu.edu.tw/ (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 • 3. http://www.sinologybeijing.net(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