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認識中輟高關懷學生與輔導

認識中輟高關懷學生與輔導. 杜家興 衛生署嘉南療養院公職臨床心理師 台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台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調解委員 台南縣家庭教育中心團體輔導種子教師課程講師與督導師 專長:大腦觀點的壓力暨情緒調適;憂鬱症與自殺的調適與輔導;輔導人員專業知能的講授與督導 (06) 2795019#1131 juia@mail.cnpc.gov.tw. 我「應該」要上學嗎?. 章勝傑: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教授 在與這些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也被迫一次又一次地思台灣的教育體制到底給了這些孩子什麼?

jor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認識中輟高關懷學生與輔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認識中輟高關懷學生與輔導 杜家興 衛生署嘉南療養院公職臨床心理師 台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台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調解委員 台南縣家庭教育中心團體輔導種子教師課程講師與督導師 專長:大腦觀點的壓力暨情緒調適;憂鬱症與自殺的調適與輔導;輔導人員專業知能的講授與督導 (06) 2795019#1131 juia@mail.cnpc.gov.tw

  2. 我「應該」要上學嗎? • 章勝傑: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教授 • 在與這些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也被迫一次又一次地思台灣的教育體制到底給了這些孩子什麼? • 如果孩子們必須上學是因為他們「必須」(義務這個詞的意涵)上學,而不是因為孩子們能在受教的過程中可以成為更健全的人,任何強迫孩子上學的作為都是不道德的。 • 批判台灣教育體制並非本研究的目的,但是當人們問「為什麼他們要中輟不上學?」這個問題時,這些孩子用他們的行為反問,「如果有更好的地方可去,為什麼要上學?」 • 2008.07.

  3. 知己知彼嗎? 百戰百勝?? • 章勝傑 • 雖然目前國內已有不少中輟相關研究,對於中輟的成因、影響、預測、與輔導也有不少的討論。但我們必需承認,我們對於台灣的中輟生及其生活脈絡的理解還相當有限,值得學者們繼續在這方面深入研究。 • 以「我不是專家」的身份進入 • 我從事心理工作者深切的體認 • 有了關係,才有影響的機會 • 影響的方式多半不在於言教(言叫?)而是身教(透過實際互動中的教學、引導和啟發)

  4. 生態系統觀中輟生輟學歷程案例分析研究 • 陳恆霖、戴嘉南 • 導致學生輟學原因,包括家庭、個人、學校及社會等因素。 • 以生態系統觀點對輟學歷程進行探討,了解形成中輟之各系統因素,以擴大理解輟學歷程之形成。 • 深入發掘中輟生在個人、家庭、和學校等不同系統內的各因素間對輟學歷程的相互影響。 • 探索形成中輟的決定和中輟事件本身對中輟生的意義。

  5. 陳恆霖、戴嘉南:整理與分析內政部統計處(民 89)及教育部(民 94)自八十五學年至九十學年六年期間中輟生通報的統計資料 • (一)就中輟比率而言: • 國民中、小學中輟生的人數約在 8000至 10000人左右,輟學率約為 0.3%。輟學率較高之縣市集中於東部地區(輟學率介於 0.9~1.17%) 。 • (二)就學制層級而言: • 依國中小中輟學生比例分析,國中層級中輟生約占八成五,為國小之四至五倍,即中輟學生以國中層級為主。

  6. (三)就性別比例而言: • 男、女性中輟學生比例約為 6:4。男性中輟學生比例逐年遞升,但八十九學年及九十學年兩年,女性中輟的比例約增加 10%,不同性別中輟生有拉近的趨勢。 • (四)就家庭結構而言: • 單親家庭輟學學生比例有逐年提升趨勢(由 26%提升至 39.57%) ,顯示單親家庭比例已接近四成。單親家庭的不穩定性,導致較高的輟學傾向。

  7. (五)就不同族群而言: • 原住民輟學學生占總輟學學生比例近一成,在不同族群中比例偏高。 • (六)就失蹤率而言: • 輟學學生中行蹤不明學生比例偏高且逐年增加(由25.9%提升到 53.2%) 。 • (七)就復學率而言: • 中輟學生平均復學率為 39%,但復學情形逐漸好轉。

  8. (八)就輟學成因而言: • 輟學因素分析依次為個人因素所占比例為四成居首,其次為家庭因素維持在二成五,學校因素、同儕因素,和其他因素各占一成左右。 • (九)整體而言,以花東地區、原住民、男性及單親家庭輟學情況最為普遍。

  9. 陳昭華(民 88): • 孩子選擇中輟,是因過去的中輟經驗,生活經驗如人際衝突、經濟壓力、違法事件,以及學習經驗如未受到尊重、公平、合理的對待,家庭對中輟原因的處理與態度,以及對中輟後果的認知,對復學有所影響。 • 中輟生與週遭的人、事、物(如家庭、學校、同儕、社區等)的關係為何? • 不同人際關係的親疏程度是否也影響其中輟的決定?中輟生與其週遭環境彼此間是如何在互動與交互影響?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去深入了解的。

  10. 陳恆霖、戴嘉南:認為對中輟的研究要考慮 • 中輟問題不應單純地視為一個「事件」來看待,更不能只將輟學事件的焦點放在「中輟生」身上; • 中輟生輟學的決定非中輟生可以獨立決定的,而是受到環境中諸多因素的影響; • 研究的焦點應從微觀研究轉向巨觀的觀點,因此要將輟學問題的視野帶到整體的環境觀點來進行深入的了解; • 對中輟行為及現象的了解應由第三者的觀點轉移到當事人自身的觀點來探討。

  11. 吳芝儀:中輟危機因素交互影響歷程的概念性模式 (民89)

  12. 生態系統觀點應用模式

  13. 社會文化危機和機會的生態系統摘要表

  14. 案例_阿喜

  15. 案例_家庭系統

  16. 案例_個人系統

  17. 案例_學校及外在系統

  18. 研究結果如下: • 家庭系統為輟學問題的根源:學生中輟問題是由其家庭製造出來的。 • 家庭系統塑造個人系統:不當家庭管教方式會塑造其子女偏差性格。 • 個人系統影響學校系統:日常生活作息不正常,影響學校正常學習。 • 學校系統內狀況百出:遲到曠課為中輟之徵兆。 • 學校系統對個人系統的影響:中輟生的同儕及師生關係均不佳。 • 社會系統對個人系統的影響:網咖成為中輟休息站及犯罪溫床。 • 中間系統缺乏密切的聯繫:家庭、個人及學校系統連結度低。

  19. 陳恆霖與戴嘉南在結論中建議實務工作者 • 照顧弱勢家庭,加強親職教育訓練 • 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養成子女正常生活作息與規律 • 培養孩子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學習溝通技巧 • 中輟生輔導工作有專業人員參與,更能揮效益 • 中輟生宜由專人及團對來管理 • 修訂中輟生通報標準:如改累計的時數或天數 • 將事後補救處遇措施換為事前預防:「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輔導」

  20. 不上學,要去哪裡?去做什麼? • 章勝傑: • 理解中輟生往返穿梭的空間具有的不同意涵,能幫助我們更多理解中輟學童的行為脈絡。 • 中輟生沒上學時是在哪些場所活動的?這些場所的分佈與中輟生的生活空間有什麼關聯性?這些場所有什麼空間特性?滿足了什麼心理需求? • 降團:從不好的學生變成正義的好神明 • 舞團:功課不好變成舞台上的焦點與明星 • 網咖:匿名性帶來「數位轉位」的化身經驗 • KTV:一個可以自在做自己的封閉、隱蔽空間 • 家:一個極欲逃離的地方

  21.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 中輟生少年往往在逃學、離家之後為了求生存,容易因為同儕、環境、幫派等的影響而出現偏差行為。 • 這樣的生存方式對於未成年的兒童少年是有著深遠的負面影響,造成毒癮、酒癮、偷竊、搶劫、暴力、扭曲的金錢觀、性價值觀等。 • 臺中市目前(民94)是以三級預防制來進行初級的預防與進階的專業輔導 • 一級的預防宣導教育 • 二級的處遇與治療 • 三級的追蹤輔導

  22. 參、 支持臺中市少年正向發展的三種力量 • 一、家庭層面 • 經濟補助 • 正向的資源包括:協助案家向政府申請低收入戶、向家扶中心、世界展望會或民間企業成立的基金會申請相關經濟補助。經濟層面的改善有時的確能協助案家暫時改善狀況,有時甚至就此改變案家經濟狀況。 • 家庭支持系統 • 家庭教育中心、社政單位訪視

  23. 二、學校層面 • 根據經驗,在學校層面導致中輟者多以學習困擾、適應困難、學習低成就、人際關係失調及情緒障礙等為主。 • 若學校的教學不夠生動來吸引學生、教師的關注力及敏感度不足,將會降低學生就學意願,中輟問題也容易因此產生。 • 學校層面的正向力量改善方向: • 推動認輔制度 • 實施國中技藝教育 • 規劃學生活動或教育研習 • 駐點學校社工與相關專業人員服務模式

  24. 三、社會層面 • 健康身心活動 • 青少年藉由參與正當的戶外活動體驗營,有機會從事正當的戶外休閒活動,可以培養技能,亦能發洩多餘精力,不至於將精力用於不正當的休閒之上,或有預防犯罪及性侵害的效果。 • 例如PA(Project Adventure)戶外生活體驗、跆拳道訓練營、青少年職涯規劃輔導座談會、高危險群學生團體;此外,街舞、直排輪、滑板、攀岩、橋牌等,都對中輟生有著濃厚的正向吸引力、進而協助其復學。 • 志願服務與團體合群文化 • 志願服務有助於青少年人際互動和諧,包括社會服務隊、山地青年服務隊、學校愛心服務社團、宗教團體等。

  25. 肆、省思與建議一、資源式中途班與安置機構不足肆、省思與建議一、資源式中途班與安置機構不足 • 老師聘任 • 究竟是老師志願的?抑或是擔任資源式中途班的老師也被「標籤化」的認為是「放牛班」的老師? • 資源式中途班的課程內容 • 原意是希望藉由彈性化、技藝化、多元化、生動化的授課內容與方式,吸引中輟生及相關高危險群之學生增加上課的興趣和動機意願;然而實際接觸以後,實際的課程鬆散無結構 • 臺中市安置機構不足與不同類型個案混雜安置 • 涵蓋許多不同類型的個案,對於承接此方案的機構工作人員,無疑是專業與管理上的一大考驗! • 安置機構也出現「挑個案」

  26. 二、公權力不彰 • 公所的「強迫入學委員會」 • 對中輟生的父母可開單並罰款。實際上只做到開單勸告的階段 • 警政單位: • 對於屢勸不聽的中輟生,似乎也以柔性規勸為主,若遇到親職功能不彰之父母,似乎也無可奈何。加上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與社會局因人力吃緊或其他因素,對於需要強制性的親職教育的個案,在接案與訪視的時間上缺乏時效性,往往錯過追蹤輔導的黃金時間。

  27. 三、多頭馬車的窘境 • 中輟生工作並未見明確之整合單位 四、標籤效應 • 中輟生復學成為「人球」。 • 部分學校怕麻煩或擔心管理上的問題,常會藉故拒收中輟之轉學生。

  28. 五、中輟黑數問題 • 因礙於校譽或其他因素,中輟黑數問題仍然存在。 六、其他建議 • 結合民間資源外展服務建立社區支持網路 • 加強中輟生職訓及就業輔導 • 地方應優先編列第一線業務預算

  29. 問題行為=能力缺陷?! 自閉症者家長實戰手冊:危機處理指南 Eric Schopler主編;楊宗仁、張雯婷、江家榮等合譯。心理出版社 問題行為 • 推人 • 咬人 • 打人 • 丟東西 隱含的缺陷 • 不佳的社會判斷力 • 未察覺到自己或他人的情緒 • 錯誤的感官知覺 • 有限的溝通能力導致的挫折 • 不適當的互動

  30. 高階表現是基本功能的堆疊 一昧的技巧訓練,卻忽略基本能力上的缺陷,導致許多訓練不如預期。

  31. 憂鬱經驗的病態性循環 長期性憂鬱症的診斷與治療。杜家興譯,心理出版社

  32. 情緒訓練 • 「關係連結與覺察」階段 • 注意到、同理到並驗證學生的感受 • 說明情緒處理的背後原理 • 促進學生對內在體驗的覺察 • 找出一個共同努力的焦點 • 「引發與探索」階段 • 建立信任關係 • 引發有問題的感受並注意生理方面的反應 • 除去阻礙 • 幫助個案進入主要的情緒或核心的適應不良情緒基模 • 「轉換」階段 • 幫助個案新的情緒反應,以轉變舊有的不良適應情緒基模 • 促進學生省思以便找出這些經驗引含的意義 • 確認新的感受並支持學生浮現的新自我觀感

  33. 壓力反應系統

  34. Balance Core Strategies VALIDATION Problem Solution Dialectics

  35. ACT

  36. 兩組結果對照

  37. 腦波改變

  38. 別忽略中輟生的 原生家庭經驗 • 家庭角色失功能 • 使孩子承擔過度的責任(未能經歷童真) • 家庭運作不穩定 • 使孩子陷入在過多的情緒氛圍中(衍生錯誤的情緒觀念) • 缺乏被驗證的經驗 • 使孩子不信任周遭人事物(而無法有效探索世界,變得孤僻、退縮與空想) • 缺乏被關心的經驗 • 使孩子對自己、對未來、對周遭世界變得冷漠(而無法接觸自己內心的歷程)

  39. 主要參考文獻 • 章勝傑(2008)。繪製台東市中輟地圖—從空間關係理解中輟生的生活世界。《東台灣研究》11,頁 15- 48, 2008. 7. • 陳恆霖、戴嘉南。生態系統觀中輟生輟學歷程:案例分析研究。現代教育論壇(十五) • 金俊佑、何振宇(2005)。檢視支持青少年正向發展的力量—以臺中市中輟生追蹤輔導方案為例。社區發展季刊 112期。 • McCullough, J.P.著,杜家興譯。長期性憂鬱症之診斷與治療。心理出版社。 • Greenberg L.S. & Watson, J.C.(2006). Emotion-Focused Therapy for Depression. • Segal, Z.V. et al.(2006).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