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8

第二篇 物质代谢

第二篇 物质代谢. 第二篇 物质代谢. 代谢:体内 体外 物质交换 糖 肌肉收缩 脂肪 ATP 脑力活动 蛋白质 神经传导 核酸 生物合成 维生素 Ca ++ ,Fe ++. 代 谢 讨 论 内 容. 第四章 糖代谢. 糖代谢.

kalki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二篇 物质代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篇 物质代谢

  2. 第二篇 物质代谢 • 代谢:体内 体外 物质交换 • 糖 肌肉收缩 • 脂肪 ATP 脑力活动 • 蛋白质 神经传导 • 核酸 生物合成 • 维生素 • Ca++,Fe++ 代 谢 讨 论 内 容

  3. 第四章 糖代谢

  4. 糖代谢 • G(6碳) 6CO2+ 6H2O + 能量 • C6H12O6

  5. 糖代谢 • 1. 糖 的 消化吸收 • 2. 糖的分解代谢 • 3. 糖原的合成和分解 • 4. 糖异生 • 5. 糖的其他代谢途径 • 6. 血糖及其调节

  6. 糖的消化吸收 • 1. 糖的消化 • 2. 糖的吸收 • 3. 糖的运输

  7. 糖的消化 • 淀粉 • 麦芽糖+麦芽三糖 -临界糊精+异麦芽糖 • ~40% ~25% ~30% ~5% • -葡萄糖苷酶-临界糊精酶 • (包括麦芽糖酶) (包括异麦芽酶) • 葡萄糖 葡萄糖

  8. 葡萄糖(G)在肠粘膜的吸收 • Na+ Na+ Na+ Na+ • Na+ • G G G • G Na+泵

  9. 糖的运输 • 运输形式:血糖 • 空腹时:4.5~5.5 mmol/L • 进食后:0.5~1hr, 有一高峰 • 2hr 后恢复 • 糖尿病指标:糖代谢不正常的后果 • 组织细胞有葡萄糖转运体(GLUT),可将葡萄糖转运至细胞。

  10. 糖的分解代谢 • 1 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 糖酵解途径的反应 •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 2 糖酵解Glycolysis • 3 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 有氧氧化反应过程 • 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 有氧氧化的调节 • 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

  11. 糖酵解途径 • 发现史:研究酵母菌的发酵时发现 • 1.肌肉收缩生成乳酸N2多 O2少,休息后  • 2.乳酸生成时糖原, 乳酸:糖原=1:2 • 3.需Pi,以糖的磷酸酯(已糖,丙糖)为中间物 • 4.与酵母发酵仅一步之差: • 2(2H) 乳酸 • G –2(2H) 2Pyr -2CO2 乙醛 2(2H)乙醇

  12. 糖酵解途径 • 部位:胞液中 • 途径:人为分三段 • 1.磷酸己糖的生成与转变 • 葡萄糖磷酸化 • 磷酸己糖的转变 • 2.磷酸丙糖的生成 • 3.丙酮酸的生成

  13. 磷酸己糖的生成与转变 • 葡萄糖磷酸化 ATP HO ADP O P --O H O H H H H OH OH HO H Mg2+ OH HO OH 己糖激酶 OH OH H H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P 为磷酸基

  14. 磷酸己糖的生成与转变 •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 CH2-OH | C=O P -O | O H H HO-C-H H OH | HO OH OH H-C-OH H | H-C-OH 6-磷酸葡萄糖 | CH2O- P 为磷酸基 P 6-磷酸果糖

  15. 磷酸己糖的生成与转变 CH2-OH • 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 CH2-O- P | | C=O C=O | ATP ADP | HO-C-H HO-C-H | | H-C-OH Mg2+ 6-磷酸果糖激酶 H-C-OH | | H-C-OH H-C-OH | | CH2O- P CH2O- P 6-磷酸果糖 P 为磷酸基 1,6-双磷酸果糖

  16. 磷酸己糖的生成与转变 • 关键酶:HK,GK,FPK: 耗能 • 磷酸化酶: 不耗能 • 催化二步限速反应 • 意义:捕获G,不再透出cell • 激活G • 简式:G G-6-P  F-6-P  F-1,6-DP

  17. 磷酸丙糖的生成 CH2-O- P | CH2-O- P C=O | | CH2OH C=O | 磷酸二羟丙酮 HO-C-H | 磷酸丙糖异构酶 H-C-OH | 醛缩酶 CHO H-C-OH | | H-C-OH CH2O- P | CH2O- 1,6-双磷酸果糖 P P 为磷酸基 3-磷酸甘油醛

  18. 磷酸丙糖的生成 • 醛缩酶:催化可逆反应 • 反应倾向于己糖的合成 • 3- -甘油醛不断移去 • 故反应向丙糖生成的方向进行 P

  19. 丙酮酸的生成 O O || || CHO • 第一个ATP的生成 NADH+H+ - NAD+ | C-O~ P C-O ADP ATP | H-C-OH | | H-C-OH H-C-OH | 3-磷酸甘油 醛脱氢酶 | CH2O- Pi 磷酸甘油酸激酶 P CH2O- CH2O- P P 3-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P 为磷酸基

  20. 丙酮酸的生成 • 第一个ATP的生成 3-磷酸甘油醛+NAD +Pi+ADP 3-磷酸甘油酸+NADH+H +ATP + +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ylation

  21. 丙酮酸的生成 O O O || || - || - - COO • 第二个ATP的生成 磷酸甘油 酸变位酶 - C-O C-O H2O | C-O ADP ATP | | H-C-OH | 烯醇化酶 C-O~ C=O P | H-C-O- P || | | Mg 2+ CH2O- P CH2 CH3 丙酮酸激酶 CH2OH 磷酸烯醇型丙酮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 P 为磷酸基

  22. 丙酮酸的生成 • 关键酶:丙酮酸激酶(PyK) • 特点:有氧化脱氢及分子内氧化反应 • 有 2步生成ATP,底物水平磷酸化 • PyK催化第三个限速反应

  23.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 调节点:三步不可逆反应 • HK,GK • PFK-1 最主要 • PyK

  24.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 PFK-1的调节 • PFK-1:四聚体,有别构调节和共价修饰 • 1. 别构调节 ATP,Cit • AMP,ADP,F-1,6-DP • F-2,6-DP • F-2,6-DP:中间代谢物 – +

  25.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 2,6-双磷酸果糖的合成和分解 ATP 6-磷酸果糖 Pi AMP 6-磷酸果糖激酶-2 + 柠檬酸 果糖磷酸酶-2 - ADP 2,6-双磷酸果糖 H2O

  26.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 F-2,6-DP • FDPE-2 AMP — PFK-2 • G — F-6-PCit • —ATP— • FDPE-1 — AMP — PFK-1 • F-1,6-DP—糖酵解途径 + – – – – + + + – +

  27. FDPE-2 / PFK-2 FDPE-2/PFK-2 FDPE-2/PFK-2 P – – + + P P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 2.共价修饰调节: • FDPE-2/PFK-2 双功能酶 • 胰高血糖素cAMP 蛋白激酶 • FDPE-2/PFK-2 •  • 磷酸酶 • 酶 化或去 化,表现一种酶的活性

  28.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ADP ATP 6-磷酸果糖激酶-2 (无活性) 6-磷酸果糖激酶-2 (活性) | P Pi

  29. –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 PyK的调节 • F-1,6-DP • ATP • Ala • 磷酸化后失活 + + –

  30.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 - • GK,HK的调节 • HK:G-6-P 长链脂酰CoA • GK:Ins诱导 长链脂酰CoA • HK可分四型, Ⅰ~ Ⅳ, • Ⅳ型又称为GK, 仅存在于肝脏, 胰腺 • 对G, HK:Km ≈ 0.1 mmol/L • GK:Km ≈ 10 mmol/L • 由于GK对G亲和力低,且受Ins诱导,故 • GK主要用于维持血糖和糖代谢的调节。 -

  31.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 综合调节:一个供能的途径受能量调节 • 能荷:ATP/AMP • 能荷 PFK-1,PyK,G分解供能 • 能荷 PFK-1,PyK, G分解 • 以调节ATP的生成来适应肌肉对ATP的需求 + –

  32.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 综合调节: • 肝脏:能量来源于FA,调节是维持血糖 • 进食后:Ins  脱 化 • PFK-2  F-2,6-DP   PFK-1 • G分解  • 饥饿时:胰高 化乙酰CoA • PFK-2 G分解 FA合成 • G异生  • 血糖= P + P –

  33. 糖酵解 O • 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COOH || 乳酸脱氢酶 | +NADH + H+ C=O C-OH + NAD+ | | CHOH CH3 | CH3 丙酮酸 乳酸

  34. 糖酵解 + 3-磷酸甘油醛 + Pi 乳酸 NAD + NADH+H 丙酮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35. 糖酵解 • 生理意义: • 1 组织绝对或相对缺氧时(生理或病理), • 糖供能的主要形式 • Cs中,过程短,供能迅速 • 2 某些组织获能的主要方式 • RBC中无Mit,100% • 神经,WBC,骨髓等代谢旺盛cell • 恶性肿瘤:代谢异常,有氧氧化被抑制

  36. 糖酵解 • ATP生成: • 酵解总反应: • G + 2ADP+2Pi —2Lac + 2ATP +2H2O • 总生成:4 消耗:2 • 净生成:4-2=2 • G —Lac 净生成:4-2=2 • Gn —Lac 净生成:4-1= 3

  37. 糖的有氧氧化 • 发现史: • 1 碘乙酸抑制3PGADH,也抑制有氧氧化 • 2 缺B1时,Pyr,有氧氧化,酵解不影响 • 3 发现了PyrDH, 需B1作辅酶, 生成乙酰CoA • 即: Lac 无O2 • G —2Pyr— • 乙酰CoACO2+ H2O 有O2

  38. 糖的有氧氧化 • 部位: O2 O2 O2 H2O + H +e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CoA CO2 胞液 线粒体

  39. 糖的有氧氧化 • 乙酰辅酶A NH2 CH3 O O N N | || || CO-CH2-CH2-NH-CO-CH-C-CH2O-P-O-P-O-CH2 N N | | | O - - NH OH CH3 O O O CH2 - || | O-P-O CH2 OH | | - S O O=C-CH3

  40.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1 糖酵解途径 G — 2Pyr • 2 Pyr —乙酰辅酶A • 3 经TAC彻底氧化产能

  41.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关键酶: • Pyr脱氢酶系,Mit,膜上有 Pyr载体 • 共3个酶,5个辅酶,1个金属离子Mg++ • 分子数 辅基 作用 • Pyr脱羧酶 12 TPP 脱羧,成羟乙基酶 • 硫辛酸乙 转移乙酰基, • 酰转移酶 60 硫辛酸, CoA 硫辛酸 CoA • 二氢硫辛酰 从Lip(SH)2上转氢 • 胺脱氢酶 6 FAD,NAD+ FADH2NADH+H

  42.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Pyr 脱羧,成羟乙基酶 - O C=O CO2 N H CH3 N CH3 | - + C C HO-C- C C C=O + H | CH3 S C S C 酶 CH3 酶 羟乙基TPP-酶 丙酮酸

  43.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硫辛酰胺-酶 S S O || H2C-CH2-CH-(CH2)4-C-NH-(CH2)4-酶

  44.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转移乙酰基 H N N CH3 CO~ | CH3 S S H CH3 S | S | - L L C C HO-C- C C + + | CH3 S C 酶 S C 酶 酶 酶 羟乙基TPP-酶

  45.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转移乙酰基 CO~ | CH3 S S H HS HS CO~ | CH3 SCoA L L + + HSCoA 酶 酶 乙酰CoA

  46.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从Lip(SH)2上转氢, FADH2NADH+H HS HS L 。 FAD 酶 NADH酶+H + 酶 S | S 。 NAD+酶 FADH2 酶 L 酶

  47.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特点: • 1 底物或产物从一个活性中心直接转至 • 另一个活性中心, 效率高, Lip的长臂 • 2 三辅酶, 二辅基, 一金属离子共同作用 • 3 生成高能硫脂键, 以转移乙酰基 • 4 经TAC及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产能

  48.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总反应: • COOH COOH • C=O +NAD++ CoA—C=O + NADH + H+ +CO2 • CH3 S~ CoA • Pyr 乙酰CoA • 乙酰CoA ———————— CO2 +H2O 三羧酸循环

  49. 三羧酸循环 • Krebs提出,故也称为Krebs循环,也称为Cit循环。 • 发现史: • 1 鸽胸肌中一些二羧酸(Fum,Suc,Mal)可 • 促进其摄取O2,而本身量不变 • (实质:促进 Pyr氧化) • 2 Cit 也促进氧化,可转变成KG • 3 加入丙二酸,促使Suc堆积,继而引起 • KG

  50. 三羧酸循环 • 4 OAA在肌匀浆中可与乙酸(乙酰CoA) • 合成Cit • 5 同位素标记的乙酰CoA掺入了二羧酸 • 及三羧酸中 • *乙酰CoA *Cit * KG • * OAA * Suc • * Mal * Fu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