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谈学习: 《 伤寒论 》 报告人:张玉英

谈学习: 《 伤寒论 》 报告人:张玉英.

kath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谈学习: 《 伤寒论 》 报告人:张玉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谈学习:《伤寒论》报告人:张玉英

  2.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伤寒杂病论》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一部著作,它保留了《伤寒杂病论》中的大部分内容。伤寒论是研究什么的书呢?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 从现存的中医学文献资料来看,能真正将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唯一的自《伤寒病论》开始,故仲景书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和重视,被称为“方书之祖”。又因为仲景的书辨证方法精当,方药疗效可靠,经得起临床实践的重复检验,故又被称为“活人书”。《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医学之原始、奠基著作,其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可靠的临床经验。因此迄今一直作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历来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 前 言

  3. 1.明确学习任务、目的。 《伤寒论》是一门由基础到临床的桥梁课。其特点是将中医基础理论、生理病理、诊断方法、治则、方药等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到病人身上,解决实际问题亦属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课程。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联系临床实际,掌握六经辨证论治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方法。 目的:主要通过学习六经辨证的基本理论,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方法及理、法、方药用于临床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做到“古今为用”,为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4. 2.熟读原文,弄通本意 熟读弄通原文,是入门的第一步,如果看不懂原文,就淡不上进一步研究探讨,如记不住辨证的法则、方药,那就无法在临床上应用。因此体会重要条文、方药及方后注文的要点,最好能读熟或背诵,并适当归纳、掌握、理解,这样才便于掌握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的基本方法、理论,及他本人的一些学术思想,辨证思维方法等。要读通必须先了解伤寒论的一些文法,字词。 (1) 文法: ①省文法:即相关联的条文,内容详略互见。也就在某些情况下,省略条文中的某些内容,目的在于突出重点,示人在辨证遣方用药时,抓住关键。 例如:详于前略于后的笔法:就太阳病提纲第1条,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下条语凡提到“太阳病”都包括第1条的脉证, 如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两条都省了“脉浮,头项强痛。”

  5. 详于后略于前:蓄水证71~74条原文见书皆论述太阳表证及里有水饮之口渴,小便不利,未论述蓄水证的腹部症状。详于后略于前:蓄水证71~74条原文见书皆论述太阳表证及里有水饮之口渴,小便不利,未论述蓄水证的腹部症状。 【原文71条】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而在论蓄血证时,与蓄水证相鉴别才提出了“少腹满”,如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必苦里急”127条,以“少腹里急”,明确反映了水停于下焦部位,前后条文结合起来读对蓄水证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6. 蕴涵于本之中:如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之热利,为了突下利,呕之主证,省略少阳病证特点,其下利多为利下不爽,泄下物粘腻秽浊或赤白粘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或口苦,胸胁满闷等,脉弦数。”蕴涵于本之中:如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之热利,为了突下利,呕之主证,省略少阳病证特点,其下利多为利下不爽,泄下物粘腻秽浊或赤白粘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或口苦,胸胁满闷等,脉弦数。” 又如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浮心汤主之。”原文以“其脉关上浮”提示了该证的病机,病位,病性,为无形这热邪壅滞心下胃脘之热痞,并省略了热邪内扰,热结在里之火热证如心下痞,伴见心烦口渴、口苦、口臭、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又如187、278条也属于同类的。

  7. 举脉略证: 原文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以“脉浮”省了发热,恶寒,无汗等表实证。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其“脉滑”为本条辨证关键,脉滑为里热盛,而热盛除脉滑还有:身热、心烦、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浊、舌红、苔黄等,若结合这些里热证,更能说明,“厥”是由于里热炽盛阻遏阳气不达四肢所致。 举方略证:如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有几条原文都省略了腹满,腹痛等大承气汤的主证,如原文:

  8. 252条 伤寒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条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条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0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条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条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既言“大承气汤主之”肯定在承气汤的主证腹满,腹痛等里实证,这是人们所共知的,所以略而不提。因此关键急在“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这已是腑实证热毒炽盛,自身中毒反应;急在“发热汗多”,“下利清水色纯青”、“口燥咽干”,这些症状是将导致严重脱水,或已经接近脱水。至于“发汗不解”更加“腹满痛”和“腹胀”极重,而仍“不大便”,更是肠梗阻的危急症状,所以必须急下。

  9. 举变略常(举宾略主):例如: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举变略常(举宾略主):例如: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本来麻杏石甘汤证常见无汗而喘,身大热,原文举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为有时见到的症状,在这儿举出的目的是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相鉴别。 又如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桂枝汤证当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脉象应为“浮缓”或“浮弱”。洪大之脉,却是偶见之脉象,举之其意在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相鉴别。省文法:关键在无字处读出有字来。

  10. ②倒叙法(倒装法,又称汉文兜转法) 即不按文意顺序论述,或语句前后颠倒,这种文法在《伤寒论》中出现也较多。《伤寒论》条文叙述顺序一般是::首述脉证——主方——末述服药后的机转,病理机制及禁忌注意事项等。(首述脉证——末述服药后的机转——主方)而有些条文把服药后的机转;及病理等位于主方之前,实则把主方放在条文之末。这就叫倒叙法。 又如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其它又如46、56、215、217条等,大约有10条。

  11. ③插叙法:即在叙述主要问题的过程中,插入一段有关的其他问题的叙述。也就是有些条文除叙述主要脉证、主方外,并插述其他汤证的一些内容,借机对这个问题进行鉴别或说明其病变机转。③插叙法:即在叙述主要问题的过程中,插入一段有关的其他问题的叙述。也就是有些条文除叙述主要脉证、主方外,并插述其他汤证的一些内容,借机对这个问题进行鉴别或说明其病变机转。 例如:23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又如338条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为此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其它条文还有45、105、134、149、208、244、251等都属此类笔法。

  12. “欲” (2)字、词、术语方面: 由于历史的演变,有些字词涵义和用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如果用现代汉语文字去理解,就难免发生误解。 ①一词多义 如“熬”,在《伤寒论》中作“煅”和“炒”字用,(原文40条方后注“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118条“牡蛎二两熬”;124条“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等皆作炒或煅用。) 据《说文解字》“熬,干煎也,”即烤干炒之意。而“熬”作长时间的煮,是后起之义,即今义。 “欲”字在《伤寒论》中有四种涵义和用法: “想,要”解一如11条“反欲得近衣者”。 “已经”解——208条“此外欲解,可攻其里也” “将要”解——65条“欲作奔豚”。 做“仍然,持续”解——23条中“清便欲自可”即 大 小便正常或大小便仍然正常。

  13. “利”字在《伤寒论》中作“通畅、下法”、“腹泻、痢疾”解。 例如原文①124、125条“小便自利”212条“……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利”为通畅之意。 ②381条“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其“利之即愈的”“利”为“下法或利小便的方法”之意。 ③391条,“吐利,发汗……” 。273条,太阴病……自利…… 。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172条“自下利者”,“利”皆指腹泻,泻泄。 ④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06、307条“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此“利”皆作痢疾解。

  14. “胃中”在《伤寒论》中,作胃肠消化道解,也作仓禀之官的胃解。 ①如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胃中”指仓禀之官的胃。又如,224条“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也” 。 ②又如221条“若下之,则胃中空虚,……。”213条“胃中燥,大便必硬”。215条“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238条“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 “胃中”皆指胃、和大肠消化道。

  15. “外证”《伤寒论》中①指太阳表证如42条“外证未解……宜桂枝汤”。106条“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外证”《伤寒论》中①指太阳表证如42条“外证未解……宜桂枝汤”。106条“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②指邪在里反映于外的证候:如182条“阳明病外证云何”指阳明病里热反映于外的证候。 “脉阴阳 俱紧、俱浮等 ” ①指切脉部位、尺、寸(寸关尺三部脉)如原文3、6、283、94条,第3条“脉阴阳俱紧”。6条“脉阴阳俱紧”。94条“脉阴阳俱停”。②指浮沉(切脉指力重按,轻取)如原文12条“阳浮而阴弱”,100条“阳脉涩、阴脉弦”。274条“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以上基本上属一词多义。

  16. ②一义多词:《伤寒论》同一意义,用不词表达,反应文章用词活跃多变,有可读性,避免重复单词之弊。但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如心下(54条)、心中(326条)、胸下(273条)皆指胃脘部。②一义多词:《伤寒论》同一意义,用不词表达,反应文章用词活跃多变,有可读性,避免重复单词之弊。但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如心下(54条)、心中(326条)、胸下(273条)皆指胃脘部。 “周时”12条方后注“周时观之”。“啐时”126条方后注“啐时当下血”。皆指一昼夜24小时。 因一义多词在《伤寒论》应用表现较多,总之,归纳而言 一、表假设关系的有“其假令,如、若、设,而:自、今、反”等词原文可见“244、200、120、123条。” 二、表示程度轻微作程度副词的有“少、微、小、少少等,原文见29、137、391、103条。其103条“微”表示稍微略微。” 三、表示将要作时间副词用“且、将、欲、自、当”等词表示。如原文9、65、341、278条。 四、表示原因作因为讲的用以、因、为、坐、缘等词表示,如原文120、48、181、118条。

  17. ③同义词连用,以协调音节,加强语气。如原文244条“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332条“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条文中“如其”“今反”为组成同义复合词,其共同表示假设。③同义词连用,以协调音节,加强语气。如原文244条“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332条“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条文中“如其”“今反”为组成同义复合词,其共同表示假设。 又如(358条)“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欲自利也”360条“下利有微热,而渴者,今自愈”。条文中“欲自”、“今自”属同义连用表示“将要”之义。又如339条“伤寒热少微厥”。条文中“少微”属同义连用,表示“程度”。 互文见义:即在基本相同的结构中,相同的位置,用意义相近词来表现,只要掌握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就不言自明。从修词角度称避复。如172条“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汤主之。”141条“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五芩散。”以上条文中“自、若”,“反、若”均为同义互文。

  18. 此外,《伤寒论》在有些字词不能拘于文字的原义去理解。如此外,《伤寒论》在有些字词不能拘于文字的原义去理解。如 27条,“此无阳也”“无”作“虚”解。 97条,“血弱气尽”“尽”作“少”解。 385条,“利止亡血”“亡血”作“亡津液”解,因津血同源。 245条“阳绝于里”(意阳热邪气极盛于里)“阳”作热邪解“绝”作极,非常解。 还有通借字、异体字、古今字等。 通借字:古汉语中形体和意义本不相同,由于读音一样或比较接近可借用。通借字(假借字)如:荣通营胎通苔,内通纳、剂—齐、趣通趋、差—瘥、少通小、小通稍、支通肢、似通续(12条桂枝汤方后注文“覆取微似汗” )“所谓微似有汗者,即微微似续有汗之谓”。

  19. 异体字:音同义同字不同的字叫异体字,也叫一字多形。异体字:音同义同字不同的字叫异体字,也叫一字多形。 如:蚘——蛔 鞕——硬 古今字义:每个汉字除表本义,还得兼表别的意义,为了解决“兼职”过多的矛盾,后来往往另造新字,于是便产生了古今字。 如:24条,“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却”是作“然后”解。 23条“清便欲自可”“清”同圊(而所之古名),清、更衣均指大便。 “胸”,在结胸证中指“胸腹腔”非指胸腔。

  20. 3、分析原文 ①相似内容的条文对比分析,例如: 证状相似的条:129条:“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就原文“如结胸状”说明脏结证有类似结胸证的表现。本条仅讲了脏结证不同于结胸的表现,相同证状未具体提出, 从“如结胸状”知有似于结胸证的胸膈脘腹硬满痛等表现,以“硬满”来说又类似痞证(特别热痞)故学习本条(129条)要和128、135条137条,151、154条结合起来对比分析掌握,其异同点。

  21. 不 同

  22. (2)主治病证相似的方剂进行对比分析: 《伤寒论》中有好多方剂主治证相似,具体应用时则有些区别: 如苓桂术甘汤用于脾虚水停证, 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汤)用于胃阳虚水停证, 苓桂草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于心阳虚水气内停证。 又如《伤寒论》太阳病篇174、175条和《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篇中有相同的三个附子汤,皆可治治疗风湿属于阳虚者。 桂枝附子汤用于治疗表阳虚,风重于湿的风湿病; 白术附子汤用于里阳虚,湿重于风的风湿病; 甘草附子汤用于表里阳气皆虚,风湿并重的风湿病。(象这样的内容很多)

  23. (3)正反推理分析:就根据中医理论顺推或逆推以分析原文,明确其含义内容。(3)正反推理分析:就根据中医理论顺推或逆推以分析原文,明确其含义内容。 ①以证测方(正推),如原文: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根据本条症状,病机为表里阴阳俱虚,当用芍药甘草附子汤(68条)阴阳并调。又如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既然燥屎阻结大肠,府气不通,当用大承气汤峻下燥结。 ②以方测证(逆推),有些条文只列出了几个简单的症状,就提出方药,这时就现有的几个症状不好理解,就必须从所列的方药中找出应有的症状。如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只有一个身黄症状,以方测证:湿热发黄兼表当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痒等,如177条、131条等。也属同类内容。

  24. 另外,有时从方后注逆推出原有的症状。如《伤寒论》阳明病篇中“茵陈蒿汤”方后说:“……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从此可推出原来湿热发黄当有“腹胀满”。另外,有时从方后注逆推出原有的症状。如《伤寒论》阳明病篇中“茵陈蒿汤”方后说:“……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从此可推出原来湿热发黄当有“腹胀满”。 广泛联系:也就是围绕讲义纵横联系 ①纵向联系:即本书前后联系,如桂枝汤证主要在太阳病篇,但是在阳明病篇中也有如(234条)、霍乱病篇,霍乱病里和表不解者,也用桂枝汤(387条),又如少阴病的兼太阳表证辨证治疗,如301、302条说明太阳和少阴病的传变可以结合分析。阳明病兼太阳表证如234、235条等说明阳明病与太阳病传变结合分析,这样对太阳病的传变转归就更容易理解了。 ②横向联系:即联系不同注家,或与《伤寒论》著作时代相近的书或内容相类似的,相互联系。

  25. 4、善于归纳 因《伤寒论》以条文叙述,往往一个条文只论述问题的一个侧面,所以同一证治方剂往往有几条或数十条原文才叙述完整。所以只有在全面学习,系统掌握基础上才能融会贯通。为了便于掌握融会贯通,灵活应用要善于归纳,在此介绍两种归纳法:

  26. 功 效: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太阳中风表虚证 主治证: 营卫不和之杂证 桂枝汤 (共23个方) 桂麻各半汤 辛温轻剂 表郁轻证 桂二麻一汤 桂二越一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肺寒气逆之喘 加减方: 桂枝加附子汤—阳虚汗漏表不解 桂枝加葛根汤—中风兼项背强几几 桂枝新加汤—营气不足身痛证 桂枝去芍药汤—太阳病误下胸满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病误下胸满,阳虚甚者 (1)类方法: ①按方类归纳:即以《伤寒论》中主要方剂为纲,以加减变为目来归纳分析原文。以桂枝汤为例。

  27. ②以方为纲,归纳每篇的内容:如少阳病的主方是小柴胡汤,用之以和解少阳,那么如果②以方为纲,归纳每篇的内容:如少阳病的主方是小柴胡汤,用之以和解少阳,那么如果 少阳兼太阳表证者——用柴胡桂枝汤 兼阳明里实证——重者用大柴胡汤 轻者用柴胡 加芒硝汤 兼水饮内停——柴胡桂枝干姜汤 兼烦惊谵语——柴胡加龙牡汤 这样归纳,少阳篇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28. 桂枝汤(轻汗剂) 麻黄汤(峻汗剂) 桂枝麻黄各半汤(小汗剂) 辛温发汗 (葛根汤)—(解肌发汗生津) (小青龙汤)—(解表化饮) 桂枝二越婢一汤(轻汗剂) 辛凉发汗 大青龙汤(峻汗剂) ③按法归方:按治法,如八法中的汗法。仲景时代皆为辛温发汗解表等。

  29. 又如下法:以阳明病为例归纳其方剂 大承气汤(峻下剂) 小承气汤(轻下剂) 调胃承气汤(和下剂) 麻子仁丸(润下剂) 蜜煎方等(导下剂)

  30. 麻黄汤 小青龙汤 治咳喘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④以证统方:据治疗同一证的方归纳在起:这样便于临床应用。如:治喘证《伤寒论》中明确提出的有 : 除此,小柴胡汤、四逆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大承气汤等也可用于咳喘,原文都有相应的论述 麻杏石甘汤

  31. 脏厥(内脏阳气虚衰)338条 寒厥(阳衰阴盛)353、370条 热痞 寒热错痞 血虚寒凝厥——351、352条 痞 证 冷结膀胱关元厥340条 热厥(热盛阳郁)350、335、339条 寒热错杂厥(蛔厥)338条 邪陷阳郁(正虚邪陷阳郁致厥)357条 气厥(气滞阳郁)318条 水厥(水停阳郁)356条 痰食厥(痰食阻滞阳气不达)355条 (2)类证法:以《论》中主要证候为纲,进行归纳分析的方法,也就是把同一证候不同的病因病机、鉴别要点及治法等加以归类分析。①例如厥证 : 又如下利证、热证、虚寒证(心阳虚证、肾阳虚证、脾虚证等)、心悸证、烦燥证等。这些讲义基本上按类别论述。

  32. 阳明中寒证食欲呕者(243条) 少阴病 中焦寒甚,浊阴上逆证,呕利厥逆者309条 厥阴病 肝寒犯胃证呕吐涎沫者378条 也可,以方统证,如吴茱萸汤宜在《伤寒论》中用于 又如桂枝汤、理中汤、小柴胡汤、麻黄汤等适应证。 吴茱萸汤

  33. (3)相似汤证比较鉴别: 即方药、症、机相似者进行鉴别比较 例如:常提到的①大小青龙汤证 ②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 ③承气汤证 ④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 ⑤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 ⑥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 ⑦桂枝人参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 ⑧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⑨麻杏石甘汤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⑩白头翁汤证与桃花汤证 栀子厚朴汤证与枳实栀子豉汤证 11

  34. 谢 谢! 1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