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1

历年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

历年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 2001年 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2002年 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003年 依法治国,执政为民 2004年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2005年 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 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7年 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2008年 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2009年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 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2011年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2012年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教育科学发展.

kirk-snider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历年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历年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 2001年 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2002年 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003年 依法治国,执政为民 2004年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2005年 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 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7年 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2008年 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2009年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 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2011年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2012年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教育科学发展

  2. 第一讲 宪法与宪法原则

  3. 一、宪法 (一)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4. 全国人大 宪法 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国务院部委及直属机构 省、自治区、直辖市 地方性法规(人大) 民族自治法规 地方性规章(政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市 国务院批准较大的市 经济特区 中国法的渊源与位阶图

  5. 宪法 行政法 民商法 经济法 诉讼法 其他 刑法

  6. (二)宪法的形式(渊源) 1、宪法典:当今世界有150多部宪法典。 2、宪法性法律:组织法、选举法等。 3、宪法惯例:如英国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美国总统的任期、国家元首的继任。 4、宪法判例: 如【米兰达案判例】确立了米兰达规则。

  7. (三)宪法的分类 1、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3、其他分类 如: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协定宪法

  8. 二、宪政 西方意义:限权; 中国学者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宪政就是以正当性宪法为前提,以民主为核心,以法治为背景,以人权为目标,国家权力依照宪法有序运作的政治状态。 民主法治人权 权力有序运作 宪政 宪法→ → →

  9. 三、宪法与宪政 宪法与宪政并不必然对应。 从宪法到宪政的条件是: (1)有正当性的宪法 (2)此宪法以最高权威得到实施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10. 为了实施宪政,各国建立一系列行宪制度: (1)设立提高人们宪法观念的制度: 设置“宪法节”或“宪法纪念日”,作为国民的节日或休假日。 在重要场所放置宪法模型或文本,使公民经常能看到宪法,接受宪法的熏陶。

  11. (2)建立遵守宪法的就职宣誓制度 宣誓是国家官员在就职时,誓言遵守宪法的一种承诺方式。目前有97个国家的宪法规定了宣誓制度。 就职宣誓意味着国家 官员要受宪法约束。

  12. (3)建立对国家官员的弹劾或罢免制度 弹劾是议会对政府官员和法官犯罪或有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的制度。 弹劾的存在具有足够的威慑力。对于弹劾制,人们认为,宁可置而不用,不可弃而不置。

  13. 四、中国现实的宪法问题 (一)公民宪法权利的司法保护 1、司法适用的必要性 宪法是法 “无救济即无权利”,司法是正义的最后屏障。 宪法权利重要但许多宪法权利不可诉。 案例:陕西某县“水门事件”

  14. 2、我国宪法长期不用的原因: 观念的障碍 制度的障碍

  15. 3、最高法院与时俱进: 宪法走向司法适用 【案例】齐玉苓起诉陈晓琪、陈克政、滕州八中、济宁市商业学校、滕州市教育局案 最高法院2001年8月13日作出《关于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应该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8·13批复)

  16. (二)依宪执政与执政能力 1、政党的法律性质?

  17. 2、政党执政的含义? 国家 公共权力 运用国家权力治理国家,实现政党纲领和政策主张 按照一定程序获得国家权力 民众 政党

  18. 3、政党执政的正当性? 依据一定的程序和规则 形式上 正当性 理念 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实质上 政绩 要求执政党依法执政

  19. 4、中国共产党的现代转型 第一,树立执政党意识 革命党思维 执政党思维 第二,改进执政方式 依法、依宪执政 自觉接受法律监督 第三,提高执政能力 注重决策的宪法基础 健全民主程序 “重庆市出租车停运案”

  20. 五、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

  21. (一)人民主权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以此作为重要的宪法原则。并且体现在具体制度上。 但是这个原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22. 近代民主 代议民主 分权说 天赋人权说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说 代议民主论

  23. (二)保障人权原则 我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专章规定和列举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了对公民的宪法保护。 2004年,我国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它为我国宪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4. 《国际人权宪章》 《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1966年)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6年)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一任择议定书》(1966年)《第二任择议定书》(1989年)

  25. 区域性人权公约和人权文件主要有: 《欧洲人权公约》(1950年) 《美洲人权公约》(1969年) 《非洲人权与民族权利宪章》(1981年) 《亚洲人权宪章》(2005年)

  26. 【案例】 2000年5月20日上午8:30分,一头野生羚牛进入陕西省四郎乡田岭村刘永昌家,把刘顶倒在地。刘妻吓得躲在碗柜底下。围观村民认出这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村委会主任得知即向乡政府汇报。 乡长向县林业局汇报后于10:00到现场。此时刘生命垂危,而羚牛在屋里来回走动。 县林业局副局长于11:00 赶到现场,成立抢救指挥部,研究决定向林业厅汇报,但已11:30。

  27. 下午1:20传来省林业厅指示,可以击毙羚牛。指挥部立即部署击毙方案。 2:00,县公安局长带领30名警察赶到现场,指挥部经过现场察看,确定了击毙方案。4:20,警察开枪击毙羚牛。 从8:30—4:20,处置结束,刘因伤失血过多已经死亡。其妻在被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死亡。

  28. (三)权力监督与制约原则 为了保证公共权力的行使不脱离人民意志,必然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监督、制约公共权力的机制。

  29. 第一,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中央军委是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这样我国宪法实际上也遵循了现代国家关于权力分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式。   

  30. 第二, 在人民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上,规定人民代表要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人民有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

  31. 第三,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约由它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但我国宪法并不象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那样在赋予立法机关制约权的同时,又赋予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反制立法机关的权力。第三,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约由它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但我国宪法并不象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那样在赋予立法机关制约权的同时,又赋予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反制立法机关的权力。

  32. 第四,我国宪法为充分保证执法机关正确执法,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本系统内实行监督和制约。第四,我国宪法为充分保证执法机关正确执法,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本系统内实行监督和制约。

  33. (四)法治原则 党的十五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特别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修改宪法,在《宪法》第5条中增加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在宪法上正式确立了法治原则。

  34. 第二讲 宪法的制定、修改和解释 创造宪法规范的活动。宪法制定者将特定的利益诉求及其保障制度和机制通过宪法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活动。

  35. 立法权 制宪权 修宪权

  36. (一)宪法制定的背景 第一,社会背景; 第二,历史渊源。

  37. 英国《大宪章》:温莎堡草地上的羊皮纸 ——“法律高于国王之上!” (1) (2)凡尔赛花园法国 “人权宣言”: ——“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一律平等”

  38. (3)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大进步 就是将国家权力关进了笼子”。 • ★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人权。

  39.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与社会变革: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代:维新启蒙思想家

  40. 2、早期维新派: 郑观应:首提“君民共主” 3、新维新派: 康有为:限制君权、君主立宪 梁启超:“中国宪政第一人”、宪政之魂 五大臣出洋考察 清廷: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41. “民主”、“法治”作为核心论题已经成为国际发展话语的主流。“民主”、“法治”作为核心论题已经成为国际发展话语的主流。

  42. (二)宪法制定的主体、程序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作出决定,成立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负责宪法的起草工作。

  43. (二)宪法制定的主体、程序 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带着当时的中央政治研究室的主任陈伯达,副主任田家英和胡乔木等到杭州,在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参加下进行工作。 1954年1月7日到3月9日,共两个多月,其间草拟了100条条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最初稿,并编辑了三辑资料。

  44. 1954年1月,毛泽东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1月,毛泽东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45. 三、宪法的修改 宪法作为中国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国家组织和活动的总章程,是国家法制的自身基础和核心,所以修改宪法方式的规定必须考虑宪法的稳定性。

  46. 历次宪法颁布及修改时间 1954年9月20日 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一部宪法,共4章106条。 1975年1月17日 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二部宪法,共30条。 1978年3月5日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三部宪法,共4章60条。 1980年9月10日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的决议 。

  47. 邓小平提出要全面修改宪法 “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

  48. 从1980年9月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到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宪法,历时两年零三个月。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提出修改草案;第二阶段是全民讨论;第三阶段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49. 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会议首先全文宣读宪法修改草案,以举手表决方式通过总监票人和监票人名单。然后,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宪法修改草案。表决结果,到会代表3040名,赞成票3037张,弃权票3张。 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会议首先全文宣读宪法修改草案,以举手表决方式通过总监票人和监票人名单。然后,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宪法修改草案。表决结果,到会代表3040名,赞成票3037张,弃权票3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