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第九章

第九章. 定性研究. 定性 ( qualitative) 研究 (質性研究) 的目的旨在求說明、解釋或預測我們真實世界的現象。 牽涉到如何利用質性資料來解釋 ( explain) 或感同身受 ( understand) 社會現象。 定性研究的種類,包括詮釋主義者 ( interpretivist) 常採用之行動 ( action) 研究、個案 ( case) 研究 (第12章)、民族學誌 ( ethnography)、 論述分析∕演講分析 ( discourse) ( 第15章)、詮釋學 ( hermeneutics) 等。

le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九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定性研究

  2. 定性 (qualitative) 研究 (質性研究) 的目的旨在求說明、解釋或預測我們真實世界的現象。 • 牽涉到如何利用質性資料來解釋 (explain) 或感同身受 (understand) 社會現象。 • 定性研究的種類,包括詮釋主義者 (interpretivist) 常採用之行動 (action) 研究、個案 (case) 研究 (第12章)、民族學誌 (ethnography)、論述分析∕演講分析 (discourse) (第15章)、詮釋學 (hermeneutics)等。 • 「實證」(empirical) 為基礎的研究法,源自康德的觀念,他認為所有真正的知識必須建立在人們所能感知的經驗上,並經由觀察及實驗,以獲得真正的知識。

  3. 9.1 實證研究的背景假定 • 就本體論 (ontology) 來看,定量研究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定性研究則認為世界是屬於人類主觀認知的觀念,可以透過研究者加以詮釋的 (interpretation)。 • 就知識論 (epistemology) 來看,定量研究認為人們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來發現這個世界;定性研究則認為研究者必須親自參與或體驗才能真正的瞭解。 • 就方法論 (methodology) 來看,定量研究是經由資料化來發現其間的共同性 (nomothetic) 關係,強調異中求同;而定性研究則強調研究者應深入探討來發現事物的異質性 (idiographic),強調同中求異。

  4. 9.2.1 定性研究的義涵 • Patton定義「定性方法」係由三種資料收集方式組成: (1) 深度開放式晤談 (2) 直接觀察 (3) 文獻紀錄 • 任何不是透過統計程序或其他量化的方法以達成研究目的之研究程序,稱之「定性研究」。 • 這樣的定義並非指所有在研究裡有用到統計程序或量化資料的研究就都不屬於定性研究,而是只要利用質化的程序來進行分析

  5. 9.2.3 定量研究的哲學基礎 • 定量研究是用來解釋更具包含性 (inclusive) 及精緻性 (refine) 之因果律 (causal generalization),強調「異中求同」之事物一般性,是要能放諸四海皆準。

  6. 9.2.4 定性研究的哲學基礎 • 我們所觀察到的科學現象,其意義是經由研究者所賦予的,非客觀存在的,事物現象不是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它是一種「感覺」(feeling)。 • 其「意義」不限於語言所可以表達,此種意義植基於研究的目的、研究者的背景、歷史、風俗和與語言、社會階層等。例如,透過研究者的心靈重新創造受測者的氣氛、想法、感覺、動機。因為人類行動的重要性,不是固定的、具體的、客觀的

  7. 定性研究目的不在於「解釋」(explanation),而在於「詮釋」(interpretation),其結果是特殊的 (ideographic),而不是一般性的 • 定性研究的另一個目的在於有意義地瞭解文化或歷史模態 (patterns) 與實務 (practices)。

  8. 現象學 • 是由Husserl首創。該研究是在瞭解一個人其「生命世界」中生活經驗及意圖。故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必須拋棄先前自我成見,再融入受訪者的生命世界,經研究者「自我」感同身受後,再以言詞描述來解釋其經驗感受。 • 紮根理論 • 紮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其哲學基礎是來自現象學,旨在探討核心的社會心理∕社會結構過程,進而發展出社會真相及情境脈絡之紮根理論。紮根理論的研究方法是以備忘錄,不斷地記錄、比較資料,以獲得頓悟。 • 易言之,紮根理論非常遵循科學原則 (採用歸納法及演繹法之推理過程)、比較原則、假設驗證及理論建立。

  9. 9.4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比較 • 定量研究著重將研究問題給予數量化,接著再採用數量分析方法以驗證假設,定性研究則毋需將資料數量化,透過統計分析來獲得結論。 • 定性研究的主旨在「發現」事物的異質性 (屬探索性),而定量研究著重在「驗證」研究假設及理論 (屬驗證性)。 • 定性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某一事物是否存在,而定量研究則在於確定某事物存在特性之數量化。

  10. 定性研究之研究內容較不結構化,而定量研究的內容較為結構化定性研究之研究內容較不結構化,而定量研究的內容較為結構化 • 定性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團體晤談、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或投射技術評量。定量研究的研究法主要包括:調查法、個案法、實驗法及彙總法。

  11. 9.4.1 實證主義 vs. 現象論:這兩種典範的比較 • 實證主義 (positivist) 是指基於可衡量的變數及可證明的假設所進行的客觀研究 • 研究取向主張主要是可觀察的事件的預測或解釋。 • 現象論取向關注的是對被研究者有意義的事件的理解。 • 現象論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另外,民族學方法、符號互動論、詮釋論、紮根理論、自然主義式研究及民族誌皆屬定性研究的可能選擇。

  12. 「方法論」關心焦點:現象論視事件是相繼形成的,在情況中可以找多向的關係,因此它不同於實證論取向的研究,現象論並不認為「原因」是研究的主要焦點。「方法論」關心焦點:現象論視事件是相繼形成的,在情況中可以找多向的關係,因此它不同於實證論取向的研究,現象論並不認為「原因」是研究的主要焦點。 • 這兩種典範對「知識貢獻」的看法亦不同。實證論研究無法適當地解釋新知識是如何發現的,因為實證論取向在驗證已被其他方法發現的知識。相對地,現象論取向則傾向藉著仔細觀察及檢查「資料呈現的類型」來發現命題。

  13. 9.4.4 定性研究的特色

  14. 9.5 定性研究的理論發展 • 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所提的紮根理論是定性研究法中最科學的方法,它強調「由資料來發展理論」,採取文獻探討歸納法來發展一組命題,並用來解釋某一個現象的整體。 • 紮根理論又稱為「hermetic approach」,所謂hermetic是希臘神話中「神的信差」,他能傳達上天的訊息,上天的訊息必須經過神的信差的「詮釋」才能告訴人類。

  15. 「紮根理論」是自「觀察」出發,再提出模式、主題,或一般類別,由「觀察」到提出研究模式這並不表示研究者本身不帶有既有的理念或期望,事實上,人本身所學的、所知道的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自己對通則的探究方式。「紮根理論」是自「觀察」出發,再提出模式、主題,或一般類別,由「觀察」到提出研究模式這並不表示研究者本身不帶有既有的理念或期望,事實上,人本身所學的、所知道的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自己對通則的探究方式。 • 紮根理論的發展步驟如下: • 先由資料中尋找「事例」。 • 將事例分門別類。 • 對分類後事例詮釋。 • 以其他資料再一次驗證此詮釋。 • 將低層次的分類系統,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類型。 • 提出一個深入且整合良好的觀念系統。

  16. 9.5.3 負面「個案分析」的範例 • 定性研究法「個案分析」(negative case analysis) 是常用策略之一,實施步驟要點有4項: • 對於所要探討的現象,給予初步的「假設性」解釋 (建立命題)。 • 依該項假設來「觀察」更多的個案。 • 「持續地假定觀察」、修正,或否定該假定。 • 發展更具「普遍性的命題」。

  17. 某定性研究者想瞭解「人挪用公款」原因。於是根據上述4個步驟來推論:某定性研究者想瞭解「人挪用公款」原因。於是根據上述4個步驟來推論: • 「假定」:挪用公款是由於技術性的錯誤。 • 「觀察」:人們為了財務上緊急需要,而本身又沒有其他解決辦法。 • 「持續觀察」:有些人挪用公款是為了不可告人之緊急財務需要,例如,吸毒、金屋藏嬌、向地下錢莊借錢等等。 • 歸納出更「普遍性的命題」:一般人挪用公款的原因,包括下列幾個步驟: • 在組織中獲得上司在財務上的信任。 • 遇到無法告知的財務困難。 • 知到挪用公款是一可能解決問題之道。 • 開始編造類似「借貸」或暫時性借用別人錢財……等挪用公款合理化的方法。

  18. 9.6 定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 信度 • 定性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者的互動形式、資料記錄、資料分析及資料中詮釋參與者之意義之一致性。 • 內部信度指在同一研究中的多位觀察者是否一致之程度。例如,將深入訪談時,以錄音方式來幫助記錄,並在個案分析時直接引用受訪者的意見,以提高個案研究的內部信度。 • 外部信度表示獨立研究在相同或類似情境中,能發現相同現象之程度,仔細描述受訪者與決定選取受訪者的歷程、研究者地位澄清,都有助於提高外部性度

  19. 效度 • 內部效度涉及研究資料真實的程度,及研究者真正觀察到所希望觀察的現象。研究者藉由持續收集資料,經由分析、比較、驗證資料以修正觀念,並確保以研究為基礎的類別與事實之間的配合。 • 外部效度方面,定性研究不以概括結果,而以擴充了解社會「事實的建構過程」和「人們在不同的、特有的文化社會脈絡下的經驗和解釋」為目的。 • 外部效度要求可由研究詳述受訪者的感受與經驗,且將其轉換成文字陳述來達成 • 建立定性研究之可信度的方法

  20. 9.7.2 範例2:Porter五力競爭模式

  21. Thank You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