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社会保障,筑牢 你我的安全网

社会保障,筑牢 你我的安全网. 主讲者:李春根 江西财经大学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提 纲. 一、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哪些风险? 二、为什么需要社会保障、什么是社会保障? 三、社会保障这张网牢靠程度几何? 四、如何筑牢安全网,并确保千秋万代?. 一、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哪些风险?. 人类已经步入高风险社会 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贫困、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环境污染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发展已步入“高风险”时代。 我们在哪里安全? 房子?车子?地铁? 。。。( 2012 电影) 我们吃什么安全? 食品(米,油,水果,白酒,奶)?药品?。。。.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社会保障,筑牢 你我的安全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会保障,筑牢你我的安全网 主讲者:李春根 江西财经大学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2. 提 纲 • 一、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哪些风险? • 二、为什么需要社会保障、什么是社会保障? • 三、社会保障这张网牢靠程度几何? • 四、如何筑牢安全网,并确保千秋万代?

  3. 一、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哪些风险? • 人类已经步入高风险社会 • 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贫困、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环境污染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发展已步入“高风险”时代。 • 我们在哪里安全? • 房子?车子?地铁? 。。。(2012电影) • 我们吃什么安全? • 食品(米,油,水果,白酒,奶)?药品?。。。

  4. 社会风险,是任何社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概念,由此引发了研究者对社会风险的关注和探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已经步入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正如贝克所言:“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一个我们前所未有的程度。”社会风险,是任何社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概念,由此引发了研究者对社会风险的关注和探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已经步入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正如贝克所言:“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一个我们前所未有的程度。” • 社会风险已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5. 广义的社会风险和狭义的社会风险 • 广义的社会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社会失序或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 狭义的社会风险,指社会领域中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的各种可能性因素,其本质是损失的不确定性。简言之,社会风险就是社会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 中国: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现阶段的中国已进入社会的高风险期,其他国家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风险在中国都存在,而且更突出。

  6. 四个资料 • 中国《社会蓝皮书》:中国群体性事件从1 993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参与人数从73万增加到307万。据不完全统计,2008-2009年群体性事件大概有8万-10万起多起。2010年18万起,2011年18.25万起。 • 中国的维稳开支连续大于国防支出 • 2010年,中国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5.6%,至5490亿元人民币;国防支出增长7.8%,至5334亿元人民币。公共安全支出超过预算346亿元人民币,超支6.7%。2011年,公共安全支出预算为为6240亿元人民币,同样超过6020亿元的国防支出预算。 • 2008年中国科学院公布了其关于“国家健康”的研究报告。在全球“国家健康状况”排行榜中,45个样本国家中,按NHI排序,芬兰以0.665高居榜首,中国以0.576名列第十三,尼日利亚以0.387垫底(美国11,英国12,法国14,德国15,日本16)。

  7. 中国现阶段社会风险大多集中在与基本民生密切相关的部位。换言之,社会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生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而产生的,群体的需求主要是民生诉求而非政治诉求,如就业难问题、社会保障不足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等直接大面积地影响到大多数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显示,公众认为最为严重的前五项分别是“物价上涨”(63.5%)、“看病难、看病贵”(42.1%)、“收入差距过大”(28%)、“就业失业”(26%)和“住房价格过高”(20.4%),“养老保障”排第七位(17.7%)。本次讲座主要是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进行讲述的。中国现阶段社会风险大多集中在与基本民生密切相关的部位。换言之,社会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生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而产生的,群体的需求主要是民生诉求而非政治诉求,如就业难问题、社会保障不足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等直接大面积地影响到大多数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显示,公众认为最为严重的前五项分别是“物价上涨”(63.5%)、“看病难、看病贵”(42.1%)、“收入差距过大”(28%)、“就业失业”(26%)和“住房价格过高”(20.4%),“养老保障”排第七位(17.7%)。本次讲座主要是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进行讲述的。

  8. 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哪些风险? 衰老 疾病 ...... 工伤 失业 生育

  9. 老年风险 (1)就业机会减少,以至完全丧失就业机会,收入来源锐减。 (2)退休收入风险。 退休收入不够用。(余命延长,开支增多) 通货膨胀造成既定收入的贬值。 (3)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受到严重冲击。 计划生育造成家庭小型化,家庭的养老能力降低; 人口流动造成家庭空巢化,老人的感情需要缺位; 观念变化造成家庭松动化(单身和丁克) ,家庭的养老动力不足。 1900年美国户均人口达4.6人,2000年时已降至2.6%;1920年日本户均人口达5.1人,2000年时已降至2 .7人。我国户均人口数量,已由1995年3.7人,降至2010年的3.1人。按美日的规律,我国家庭规模未来20年还将继续减小。 (4)生活能力锐减,自理能力下降。

  10. 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 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是属于未富先老。 • 农村存在的典型现象:996138部队 • 大城市农村老人的“二次留守 ”

  11. 疾病风险 (1)因生病不能进行工作造成的收入损失。(间接损失) (2)花费的医疗费用。(直接损失) 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年轻化倾向明显 死亡风险(早死,劳动者在劳动年龄期间内的死亡) (1)中断了正常的收入来源,遗属的生活费、子女的教育费发生困难。 (2)额外开支增加,如丧葬费等,如果还有生前未还的债务,更是雪上加霜 工伤风险 工业伤残\职业病严重危害劳动者的人身生命安全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及新的医疗卫生技术的应用,旧的工伤风险消失了,新的工伤风险又开始出现,总的趋势,工伤风险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 失业风险 (1)直接减少失业者家庭的收入,导致这些家庭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2)失业给失业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有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生育风险 (1)生育期间(包括产前、产后)无法从事工作,导致收入损失。 (2)生育期间开支增加,如住院费、营养费等。

  12. 二、为什么需要社会保障、什么是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13. 面对各种风险,现代社会安全保障的主要途径 • 1、个人及家庭的保障机制 • 2、市场化的保障机制 • 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各类保险产品。 • 3、政府主导的公共保障机制:社会保障 •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异同

  14. 同:功能上,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方法上都遵从大数法则的基本原理和精算的方法。同:功能上,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方法上都遵从大数法则的基本原理和精算的方法。 • 异: • 一是性质不同。社会保险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属于政府行为,是一种福利事业,具有非盈利性质。商业保险是一种商业行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完全是一种自愿的契约关系;具有以盈利为目的的性质; • 二是目的不同。社会保险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其出发点是为了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商业保险的根本目的则是获取利润,只是在此前提下给投保者以经济补偿; • 三是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是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承担。商业保险完全是由投保个人负担; • 四是待遇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从稳定社会出发,着眼于长期性基本生活的保障,还要随着物价上升进行调整、逐步提高。商业保险着眼于一次性较高水平的经济补偿。 • 五是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社会保险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力。政府对社会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商业保险则受市场竞争机制制约,政府主要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以保护投保人的利益。 • 六是主办主体不同。

  15. ? ? ? 什么是社会保障? •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灾难而使生存出现困难时,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16. 如何理解 1.目 标: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增长; 2.责任主体:国家或政府; 3.实施依据: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 4.标 准:保障其基本的生活,但是这种水平和保障的内容是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变化; 5.受益范围:全体社会成员,并且体现的是一种基本权利。

  17. 社会保障所包含的四大基本制度 • (一)社会保险:核心制度 •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 (二)社会福利 :最高纲领 • 包括国民教育福利、住宅福利、在岗劳动者的职业福利、社会化的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等众多项目等; • (三)社会救济:最低纲领 • 包括经常性救助(低保,三无人员供养)、专项分类救助(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法律)与临时应急救助等 ; • (四)社会优抚:特定对象 • 包括“优待”和“抚恤” 。

  18. 社会保障的三大功能 • 安全网 • 减震器 • 调节器、加速器

  19. 三、这张安全网的牢固程度几何 • (一)我国社会保障取得伟大成就,已初步形成了安全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十一五”以来,将社会保障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出台多项法规、政策和措施。中央各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十一五”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基本实现。

  20. 1、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 1)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情况。至201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体系覆盖全国所有县,参保人数合计超过13亿人,其中189个县合并实施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81.50%的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75.30%的县,参保人数合计6.22亿人,2012年底全覆盖。其中683个县合并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同步开展,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1.42亿人、1.70亿人和1.22亿人。 • 此外,为探索建立统账结合制度,国务院决定开展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到2011年底,试点省份已达到13个。

  21. 2)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情况。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包括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构成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至2011年底,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256.27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298.28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78.62万人。2011年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共资助6649.3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直接医后救助2367.27万人次。2)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情况。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包括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构成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至2011年底,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256.27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298.28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78.62万人。2011年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共资助6649.3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直接医后救助2367.27万人次。 • 3)社会福利制度体系情况。以扶老、助残、救孤为重点,包括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和儿童福利等构成的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健全。至2011年底,全国社会福利机构4.25万个,床位321.05万张,收养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237.92万人,社会福利企业吸纳62.80万残疾人员就业。

  22. 2、社会保障资金基本保证 • 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有两种筹集模式,其中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单位缴费、个人缴费以及财政投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2011年,18项社会保障资金共计收入28 402.05亿元,支出21 100.17亿元,年末累计结余31 118.5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312.79%、299.78%和435.24%。 • 在2011年的18项社会保障资金财政投入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投入4508.76亿元、3046.5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34.15%和632.01%,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投入分别占60.67%、64.74%和15.27%。

  23. 社会保险基金30 303.72亿元结余中,除人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央财政专户管理的71.83亿元外,省本级、市本级和县级结存分别占38.08%、35.61%和26.31%;东部、中部、西部结存分别占56.78%、21.54%和21.68%。从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形态分布看,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形式分别占38.44%、58.01%和3.55%。 • 这表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总体安全完整,基金运行平稳规范,有效保证了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支付。

  24. 3、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 截至2011年底,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体,包括银行和各类服务机构,以及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在内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1.19万个;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基础保障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同时,有28个省本级、217个市本级和1189个县成立了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社会监督不断加强;各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促进资金管理规范。 • 此外,截至2011年底,地方试点或开展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外来务工人员大病医疗保险等其他险种参保人数共计3832.53万人,2011年基金收入1892.71亿元,支出1640.70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2192.31亿元。 • 至2012年底,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医疗保险全面改革走向社会化道路。

  25. 总体成就概括为: •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成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为改革深化、体制转轨和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发挥了“安全网”、“助推器”、“减震器”等作用。 •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6. (一)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一)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 • 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20多项社会保障政策规定,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新农保试点和城居保试点,历史上首次为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建立了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向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不断推进。 • 随着社会救助工作力度的加大和救助标准的不断提高,社会救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底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到7554.55万人。 • 从社会保障投入看,重点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农村倾斜,着力缩小区域间的社会保障差距。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对全国社会保障的投入中,中西部所占比重保持在80%左右,对中西部的投入由2005年的547.5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609.95亿元,增长5.59倍。

  27. 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投入不断加大,对新农保的补助金额由2009年制度建立当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52.06亿元,增长31.72倍;对新农合的补助金额由2005年的5.4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01.77亿元,增长146.93倍。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投入不断加大,对新农保的补助金额由2009年制度建立当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52.06亿元,增长31.72倍;对新农合的补助金额由2005年的5.4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01.77亿元,增长146.93倍。 • 2、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 近年来,国家稳步提高了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扶,共享发展成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基本养老保险看,2005--2012年,国家连续8次调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年均增长13.40%,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700元提高到2012年的1721元,比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上涨幅度高出10.03个百分点。2013年1月1日起再提高10%。 • 从基本医疗保险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到2011年分别达到了77%、62%和70%。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报销比例近年来也稳步上升,农村尤为显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的实际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2011年的64.10%、52.28%和49.20%。

  28. 从最低生活保障看,城市居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保障标准分别由2005年的月人均154.30元和74.83元,提高到2011年的月人均288.04元和140.29元;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由2005年的73.34元和28.37元,提高到2011年的227.92元和100.07元。 2006年至2011年,城市居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增长率为10.99%和11.40%,比同期CPI平均上涨幅度分别高出7.62和8.03个百分点。特别是2007年在全国普遍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保障标准平均增长率比同期CPI平均上涨幅度高出14.02个百分点。 3、较好解决了历史遗留和特殊群体保障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 “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解决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的力度,不断改善被征地农民、低收入和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条件,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良好环境。截至2011年底,累计将500多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2090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障,将1031万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险,将312万“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同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力度,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和直接医后救助人次不断增加。

  29. 4、有力应对了特大自然灾害,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4、有力应对了特大自然灾害,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 社会保障资金在应对自然灾害,解决受灾群众衣食住医等临时困难、转移安置和抢救受灾群众、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1410.7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029.1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381.60亿元;累计救助灾民59 588.40万人次,其中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0 643.30万人次,开展冬春生活救助48 945.10万人次;恢复重建民房2191.30万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到生活救助方面的资金达769.24亿元,灾害中救助灾民947.79万人次,恢复重建民房593.20万间。

  30. 5、社会保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5、社会保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 “十一五”以来,社会保障资金规模迅速扩大,为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截至2011年底,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0 303.72亿元,年均增长32.19%,98%存放在金融机构。 • 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包括中央转移支付在内的地方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由2005年的3418.4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4 164亿元,增长314.34%,比同期地方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增长幅度247.32%、267.40%,分别高67.02个百分点和46.94个百分点。 •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和基金的快速积累,为提升公众信心、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多方位支持。

  31. 社会保障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 1、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违纪违规问题 • 部分地区扩大范围支出或违规运营社会保障资金共17.39亿元。其中:用于基层经办机构等单位工作经费5.95亿元,用于平衡市级、县级财政预算1.14亿元,用于购建培训中心和体育场馆等2.94亿元,用于购建基层单位办公用房等8590.28万元,用于购建基层单位职工住房3664.80万元,用于购买汽车等295.74万元,用于购置设备等其他支出6623.81万元,委托理财5.44亿元。 • 部分经办机构审核不严格,向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待遇或报销费用共18.52亿元。 • 部分单位和个人违规牟取不正当利益。有4家药品经销企业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6.76亿元,虚增药品成本牟取非法利益;一些地区的医疗机构等单位通过虚假发票、虚假病例、挂床住院、滥开药物、虚报人数等手段套取医保资金2.87亿元;部分医疗机构采取违规加价等方式乱收费1.94亿元;有些部门工作人员采取隐瞒人员死亡信息、涂改原始发票、伪造进账单、提供虚假资料等手段骗取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等社会保障资金4419.83万元。

  32. 2、制度执行和业务管理还不够严格 • 部分地区资金管理不够规范。13个省本级、96个市本级和392个县427.37亿元社会保障资金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18个省本级、170个市本级和795个县的经办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4704个、违规开户2707个;7个省本级、42个市本级和326个县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不规范,150家单位封闭运行的社会保险基金未纳入当地社会保险基金决算;5个省本级、37个市本级和151个县社保、税务等部门延压社会保险费收入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80.16亿元。 • 部分地区业务管理不够规范。问题主要有:565.31亿元财政补助资金未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征收机构应征未征社会保险费32.55亿元;征收机构擅自减免社会保险费27.07亿元;征收机构少征或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0.11亿元;参保单位和个人通过少报缴费基数等方式少缴社会保险费98.70亿元;隐瞒欠费79.14亿元;擅自核销欠费6183万元;欠缴保费370.76亿元;有的地方将17.56亿元新农保、城居保个人账户基金用于发放基础养老金;未按规定办理补缴社会保险费10.12亿元;未及时发放社会保障待遇或报销医疗费用13.34亿元;部分地区存在以物抵费等其他业务管理不规范问题,涉及金额235.60亿元;个别地方还存在未按规定及时为参保人员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现象。 • 部分人群相关保障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截至2011年底,尚有192.90万名被征地农民未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障;2011年,127.57万名被征地农民虽然参加了养老等社会保障,但待遇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审计抽查农民工较为集中的企业中,有157.90万名农民工参加了部分保险,有26.61万名农民工五项社会保险均未参加,占抽查人员的9.52%。

  33. 3、保障标准、统筹层次偏低 • 保障标准偏低,不能保证其基本生活; • 除养老保险外,各个项目统筹层次停留在县、市级,不利于发挥资金调剂统筹的功能,资金安全性面临风险。部分省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完全实现省级统筹。国家规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但截至目前,全国有17个省尚未完全达到省级统筹的“六统一”标准。 • 4、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社会保障涉及多部门、各层级,关系千家万户,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信息化至关重要,但全国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尚未建成,不利于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截至2011年底,新农合和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有336个县和1657个县尚未实行信息化管理;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强了新农保信息化建设,但仍有472个县的新农保未实行信息化管理。截至2011年底,各地累计投入并使用89.57亿元建成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由于标准尚不统一,数据较为分散,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部分信息系统数据质量不高,社会保障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也未能充分共享,有19个省本级、226个市本级和1823个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尚未建立与工商、民政和公安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审计抽查发现,由于信息未能共享,社会保障部门未及时掌握保障对象死亡信息,向7.20万死亡人员发放养老金、低保金等1.75亿元。

  34. 5、社保制度在快速发展中缺乏顶层设计 • 多年来,我国采取分人群设计、分部门管理、分地区实施的方式,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法治的推进,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相关制度衔接不够和分散、交叉等缺陷逐渐显露,如:——部分险种间尚未完全实现有效衔接。目前,社会保险各项制度是分人群设计的,相互间尚未制定明确的衔接办法,即便同一险种各地执行的政策也有差异,从而造成重复参保和转移接续困难问题。截至2011年底,112.42万人重复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或城居保,1086.11万人重复参加新农合、城镇居民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造成财政多补贴17.69亿元,9.27万人重复领取养老金6845.29万元,9.57万人重复报销医疗费用1.47亿元;全国共有240.40万人跨省拥有两个以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此外,部分地区由于老农保问题复杂,新农保推进工作量大,还存在老农保基金尚未转入新农保的问题。——各地实行的保障政策尚不完全统一。从缴费政策看,截至2011年底,21个省本级、201个市本级和1252个县未按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以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单位缴费基数;全国实际执行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共有16种,最高为22%,最低为10%,有8个省份尚未实现省内缴费比例统一,有的省份缴费比例多达12种。另外,5个省本级、4个市本级和8个县自定政策降低社会保险费缴费比例或缴费基数,少征保费收入517.34亿元。

  35. 四、如何筑牢安全网,并确保千秋万代?

  36. (一)培育适应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观念 • 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 国家责任观念; • 公平的价值取向。

  37. (二)总体思路:社会保障“三步走”战略 • 第一步(2008——2012年),通过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与养老保障制度。 • 第二步(2013——2020年),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定型、稳定发展。 • 第三步(2021——2049年),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实现这一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国民的生活质量,全方位满足国民对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的需求,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想目标 。 • 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直至城乡一体化的阶段 • 从现在起到2020年为第一阶段即城乡统筹阶段,有差别的统一的阶段; •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发展,从2020年到2049年为第二阶段,即无差别的城乡一体化阶段。

  38. (三)具体措施 • 为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纾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功能,从长远看,应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安全与保值、近期与长远”的关系,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财税体制、收入分配、户籍管理、医疗体制和事业单位等领域的改革;以消除参保对象户籍界限、城乡界限、单位性质界限为重点,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一体、覆盖全民、科学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不同群体的保障水平差距,推动社会保障实现人群全覆盖,使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共享发展成果。

  39. 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如低保、五保供养、养老金水平)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如低保、五保供养、养老金水平) • 2013年1月10日,省民政厅决定,我省今年将大力提高困难群众民生保障标准。全省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每人每月提高50元,达到40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20元,达到240元;全省农村低保标准平均每人每月提高30元,达到20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20元,达到125元。城镇“三无”特困群众供养标准由月人均400元提高到500元,城乡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和散居孤儿的最低生活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100元和7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5元,达到245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月提高40元,达到220元。 • 提高统筹层次和抵御风险能力水平 •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安全第一位,其次是保值增值) 上海社保大案、相对物价贬值压力大 • 应对人口的老龄化高峰挑战,继续做大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中国政府在2000年建立了全国社保基金,现在规模近万亿,三分之二以上是中央财政拨款。这是战略储备基金,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

  40.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规并严格执行。一是出台《社会救助法》;二是结合2011年7月社会保险法的贯彻实施,尽快修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制度。三是按照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督促地方政府对擅自降低缴费比例和基数等政策进行清理规范,督促将封闭运行社会保险基金纳入社会统筹。四是制定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的衔接办法,研究制定基本养老保险不同险种间、基本医疗保险不同险种间的衔接办法,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提高制度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五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切实解决人员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规并严格执行。一是出台《社会救助法》;二是结合2011年7月社会保险法的贯彻实施,尽快修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制度。三是按照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督促地方政府对擅自降低缴费比例和基数等政策进行清理规范,督促将封闭运行社会保险基金纳入社会统筹。四是制定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的衔接办法,研究制定基本养老保险不同险种间、基本医疗保险不同险种间的衔接办法,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提高制度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五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切实解决人员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 

  41.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