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教學 活動 設計

教學 活動 設計. 95 課綱 歷史科 第二冊 (中國史) 第三單元 ( 章 ) 近世發展 (宋、元明、清) 第三主題 ( 節 )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2-3-3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汪 栢 年 po.nian@msa.hinet.net 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歷史學科中心教學資源研發推廣小組 個人網站:「寒冰論壇」 http://mail.lygsh.ilc.edu.tw/~lyt012/. 2-3-3 仕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主題 主題 一 :科舉與士大夫文化 主題 二 :城市發展與庶民文化 主題 三 :宗族、仕紳與民間社會.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教學 活動 設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學活動設計 95課綱 歷史科第二冊(中國史) 第三單元(章) 近世發展(宋、元明、清) 第三主題(節)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2. 2-3-3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汪栢年po.nian@msa.hinet.net 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歷史學科中心教學資源研發推廣小組 個人網站:「寒冰論壇」http://mail.lygsh.ilc.edu.tw/~lyt012/

  3. 2-3-3仕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主題 • 主題一:科舉與士大夫文化 • 主題二:城市發展與庶民文化 • 主題三:宗族、仕紳與民間社會

  4. 科舉致知:士大夫身分取得 綱要 經世致用:階級文化形成的影響 文化自覺:士大夫品味及交遊 主題一:科舉與士大夫文化

  5. 宋:士大夫集團的形成 元:仕與隱之間的出路 綱要 明:八股取士高壓統治 清:八股取士高壓統治 主題1~1科舉致知:士大夫身分取得

  6. 主題1~1-1 宋:士大夫集團的形成 綱要 • a.士大夫的誕生 • b.科舉制度的發達及原因 • c.宋代士大夫的精神 • d.宋朝文人政治的缺點 • e.宋朝士大夫集團的意義

  7. 士大夫的誕生:是中國文明獨一無二的現象,他們經由競爭性的經學和文學考試而產生。士大夫的誕生:是中國文明獨一無二的現象,他們經由競爭性的經學和文學考試而產生。 士大夫的誕生與獨特性

  8. 士大夫階層的來源 • 士大夫階層由很多家族構成。在這些家族中,只有一部分男性成員活躍在國家社會政治舞台上。一般來說,地主才有能力教育其後裔。他們在家鄉是當地豪紳,只要一家之中有一人在朝廷任職,其他成員就很容易步其後塵,因為官吏不僅在經濟上使其家族獲利,而且也會使他的子孫享有各種權益,如較容易科舉及第,或者可以被直接任命為下層官吏。對於中層或高級官吏,有時甚至連更遠的親戚也能享有這些權益。因此,從地方而非國家的角度來看,歷史悠久的家族比新進之士更為引人矚目。

  9. 士階層 統治階層 機會多 特權 機會少 佃農 工商 地主 被統治階層 (豪紳之家)

  10. 時代背景 • 宋朝初年,君主們最耿耿於懷的是如何防止武將專權,為此大大發展了科舉及官學制度。

  11. 印刷術的影響 • 印刷術使書籍比過去普及,書香門第和立志仕途者能比過去更為方便地買到或借閱儒學經典、各代歷史、詩賦全集,以及各種參考書籍。 • 很多豪富之家開始擁有藏書幾千卷的私人藏書樓。

  12. 科舉制度的發達 • 中進士的平均人數很快就達到唐朝的四至五倍。朝廷不遺餘力地使取士制度臻於完善,使之能夠擇優錄取,發現人才。

  13. 謄錄

  14. 科舉考試的誘因 • 一朝金榜題名,便滿門榮耀。即使是那些可以經由高官子孫身份以「蔭任」方式步入仕途的,往往也參加科舉,因為在科舉考試中成功,有極佳的機會晉升到朝廷中主裡朝政的高位。

  15. 參加科舉的文人數量

  16. 激烈的競爭

  17. 宋代士大夫的精神 • 宋代士人將從政視為讀書求道的具體實現,學者,如張載以「為天地立心,位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讀書人的使命。

  18. 士大夫精神的具體表現 范仲淹慶曆改革 北宋的政治改革運動 王安石熙寧變法 義田 造福鄉里 社倉 鄉約

  19. 宋朝文人政治的缺點 • 官員人數龐大 • 官員因循守舊 • 官員兼併土地

  20. 龐大的官僚集團 • 宋朝官僚機構日益龐大,通過恩蔭(任子)、科舉、進納、軍功、胥吏出職等途徑入仕者不斷增加。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人員多到不知其數,「一位未缺,十人競逐,紆朱滿路,襲紫成林」。

  21. 龐大的官僚集團

  22. 官僚集團因循守舊 • 在龐大的官僚機構中﹐一切因循守舊﹐以襲守成規相標榜。有人對朝政有所建明﹐即被指為喜功生事﹔或者不顧時忌﹐指事陳說﹐則被指為“沽激”。官員們以“因循懦默者為得計”﹐遇事唯恐承擔責任或招人非議﹐影響官位﹐腐朽的官氣和暮氣籠罩著整個宋朝政府。

  23. 官員兼併土地 • 與此同時,大臣們競相「廣市田宅,爭求重利」,文武百官無不仿傚。宋仁宗時,「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公卿大臣之佔田或千頃而不知止」。土地兼併的結果,使地主與國家、農民的矛盾日趨尖銳。

  24. 宋朝士大夫集團的意義 • 到宋朝末年,士大夫官僚統治集團、政治和文化諸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方面中國與歐亞大陸的其他社會不同。就中央政府來說,大部分重要職位由擇優選用的文人執掌;就階級和地方權力結構而言,雖然統治階級與教育和科舉制度的關係日益密切,但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仍是地租收入。就廣泛的文化象徵而言,宋朝與北方游牧和半游牧軍事強國的爭鬥,部分強化了中國文明中士大夫的意識型態。

  25. 強敵壓境 宋朝政府 重要職位 階級意識 其他職位 地租收入 皇親國戚功臣世家 文人官僚 佃農

  26. 主題1-1-2 元:仕與隱之間的出路 • 綱要 • a.元初政治思想及思想家 • b.元朝士人從政情形 • c.隱士及其對地方的貢獻

  27. 元初的政治思想

  28. 文化主義的政治立場 • 元儒不談「夷夏之防」,而著重「用夏變夷」。大如許衡有詩云:「光景百年都是我,華夷千載亦皆人」。可見他認為區分夷夏並不重要。雖然元朝族群鴻溝並未消失,大多數士人採取文化主義的立場看待元朝統治,認為元朝已行「中國之道」,故尊之為正統王朝。

  29. 元儒 宋儒 用夏變夷 夷夏之防

  30. 元初的政治思想家

  31. 元初政治思想的表現 「附會漢法」以下四個方面被蒙古統治者 所實踐

  32. 元初政治思想家的歷史意義

  33. 元代科舉人數少

  34. 元朝入仕困難 • 元朝在1315年恢復科舉制度,但是他們同時又進行名額限制,以首先確保蒙古人和其他非漢族人(色目人)占錄取者名額的半數,另外四分之一歸以前金朝的臣民,最後四分之一才屬於以前宋朝的臣民(前宋臣民占人口總數一半以上)。不僅如此,還有地區名額限制各省的應試人數,以削弱文化發達的長江下游地區的影響力。但實際上,只有百分之二的官吏荊軻舉任用,元朝官吏的大部分還是從小吏提拔起來的。

  35. 科舉錄取人數 蒙古人和色目人1/2 宋朝的臣民1/4 金朝的臣民1/4

  36. 元代科舉錄取不公平 • 蒙古、色目與漢族人口相較,可能僅有百分之二、三,讀書人口的比例相差更大,四個族群的錄取名額卻相等。就考試內容難易言之,蒙古、色目人的考試較漢人、南人簡易甚多,因而科舉制度具體反映族群等級的不平等。

  37. 隱士對地方的貢獻 • 隱居鄉里的隱逸士人,以追求聖賢學問為宗旨,成為地方上擁有古典知識的一群人,他們沒有官職繫身,反而更有餘裕親身實踐古聖先賢之嘉言懿行。高啟曾在〈送徐先生歸嚴陵序〉中指出,讓士人能夠自由地選擇回歸鄉里,是一種順人情、厚民俗的施政態度。從這種重視地方教化的角度出發,高啟認為並不一定要使隱者之廬皆空、天下無隱者,才是治理國家的最好方式。反之,隱士在鄉里間有他們的作用,使部份不欲出仕的士人隱居在野,是在上位者敦厚民俗的方式之一。

  38. 執政者 施政態度 官員 出仕 實踐古聖先賢行為 敦厚民俗 隱士 退隱 地方社會

  39. 隱士的文化使命 • 隱逸不以出仕達成儒家賦予士人的使命,隱於鄉里仍能對地方上的文化風氣有所助益,甚至在異族統治及戰亂紛擾的時代中,肩負起維繫文化傳承的作用。隱逸除了對文化傳承上付出默默的貢獻之外,其隱逸的精神也寄託在詩詞書畫之中。

  40. 主題1-1-2 明:八股取士高壓統治 • 綱要 • a.明代的士人社會 • b.明初的高壓思想控制 • c.閱讀資料:「元末明初的士人活動」~討論問題

  41. 不同功名的士人 • 明代的士大夫是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權階層,他們也被稱為士人,是熟讀詩書等如加經典的知識分子。他們暫時還未進入仕途,卻是進入仕途的主要階層,是有功名的候補官員。士大夫又分不同類型,在不同時期發揮著大小不等的作用。

  42. 進士 舉人 具有功名 監生 諸生 具有功名的士人

  43. 進士 • 進士依例都被授以官職,只是因為某些具體原因而尚未就職,不過,這類情形是很少見的。

  44. 舉人 • 舉人是鄉試錄取的優勝者。明代實行科舉制,各地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錄取一定數量的舉人。 •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每次錄取如此多的舉人,其中僅有三百人左右能考中進士,其他的舉人則坐待入仕的機會,但這個機會太少了,不少舉人「循資待選,年老始得一官」。因此,以舉人的身份生活於社會的士人很多,形成一個引人注意的階層。

  45. 監生 • 即國子監學生,包括舉監、貢監、蔭監和例監,此外還有外國留學生,即「夷生」。 • 關於國子監生員總數,沒有明確定額,歷代變化較大。洪武四年國子監生員總數為2728人,洪武十六年為766人,最多的一年為8124人。由於監生資格是終身享有的,他們散處於社會,也享有監生的特權。

  46. 諸生 • 即地方府學、州學、縣學的學生。 • 明初下令各府、州、縣普遍設立學校,招收生徒,講論道德學問。 • 地方學校生員的入學資格有一個大致的規定,即年齡在15歲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他們一部分來自於民間的私塾,一部分來自社學。 • 由於諸生功名為終身所有,全國在學及在社會中存在的諸生要大大高於每年之統計資料。

  47. 士大夫階層的特權 • 第一,免役權,除本身免役外,法律規定可免戶內二丁差役;第二,明代法律禁止庶民之家使喚奴婢,士大夫階層作為特權階層有權利使用奴婢,過養尊處優的生活;第三,明初規定舉人、貢生犯了死罪,可以特赦三次,以後雖未執行,但是法律對諸生、監生、舉人還是有優待的,諸生犯了法,在學校把他開除以前是不能用刑的,這是遵從「刑不上大夫」的古老習慣;第四,士大夫如家庭貧寒,生活困難,無力完納賦稅的,可以由地方官奏請豁免。

  48. 高壓思想控制 • 洪武﹑建文時的御用學者宋濂和他的門人方孝孺﹐被稱為“程朱復出”。在明成祖主持下所編的《四書大全》﹑《五經大全》和《性理大全》等都以程朱理學為依據﹐考試者不能離開攻讀朱熹註解的《四書集註》和他對《五經》的見解﹐否則就會造成“鳴鼓而攻之”的局面。

  49. 士人對前朝的懷念 • 元明之際士人筆下出現「父老歌延祐,君臣憶至元。」的詩句,並承認元朝為「百年禮樂華夷主」。

  50. 明代君主打擊儒生士氣 • 太祖朱元璋以廷杖與文字獄屈辱士大夫;明成祖發動「靖難」後,剷除方孝孺等持反對意見的士大夫;諸位皇帝還利用特務機關監視士大夫。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