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0

第五章 酶 化 学

第五章 酶 化 学. 5.1 酶的概述. 酶( enzyme ) :是一类由生物细胞产生的,绝大部分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催化剂。 1878 年, W•Kuhne 提出“酶”这个名称。 1897 年, Hans Buchner 和 Eduard Buchner 成功地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实现了发酵。 1926 年, Sumner 第一次从刀豆中提出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具有蛋白质性质。. 1995 年, Jack W. Szostak 研究室首先报道了具有 DNA 连接酶活性 DNA 片段,称为脱氧核酶 (deoxyribozyme) 。.

mari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五章 酶 化 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酶 化 学

  2. 5.1 酶的概述 • 酶(enzyme):是一类由生物细胞产生的,绝大部分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催化剂。 • 1878年,W•Kuhne提出“酶”这个名称。 • 1897年,Hans Buchner和Eduard Buchner 成功地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实现了发酵。 • 1926年,Sumner第一次从刀豆中提出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具有蛋白质性质。

  3. 1995年,Jack W. Szostak研究室首先报道了具有DNA连接酶活性DNA片段,称为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 1982年,Cech发现RNA有催化功能(核酶)。 1983年,Altman发现RNaseP有催化功能。 1986年,Lernen等得到具有酶催化活性的抗体-抗体酶。

  4. 5.1.1 酶的命名和分类 • 1. 习惯命名法 • 根据底物命名: 如淀粉酶,蛋白酶等 • 根据催化反应的类型命名: 如氧化酶,脱氢酶等 • 有的酶结合上述两个原则命名: 如琥珀酸脱氢酶等 • 加上酶的来源或酶的其他特点: 如胃蛋白酶等 • 2. 国际系统命名法 • 系统名称:明确标明酶的底物名称、类型、反应性质和一个酶字。 • 如:丙氨酸 + α-酮戊二酸 → 谷氨酸 + 丙酮酸 • 习惯名称:谷丙转氨酶 • 系统名称:L-丙氨酸:α-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

  5. 六大类酶 1. 氧化还原酶 2. 转移酶 3. 水解酶 4. 裂合酶 5. 异构酶 6. 连接酶 ↙ 酶催化反应的类型 ↘ 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团或键的特点 如: EC1.1.1.27 • 3. 国际系统分类法 • EC大类•亚类•亚-亚类•在一定亚-亚类中的编号 乳酸脱氢酶

  6. (1).氧化-还原酶 (Oxidoreductase) • 如,乳酸(Lactate)脱氢酶催化乳酸的脱氢反应 • (2). 转移酶(Transferase) • 如: 谷丙转氨酶催化的氨基转移反应

  7. (3).水解酶 (hydrolase) • 如:脂肪酶(Lipase)催化的脂的水解反应 • (4). 裂合酶 (Lyase) • 如: AB A+B

  8. P O C H O C H P 2 2 O C H O H 2 O H H H O H H O H H 磷酸葡萄糖 H H O H O H 异 构 酶 O H H H O H G - 6 - P F - 6 - P • (5). 异构酶 (Isomerase) • 如: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催化的反应 • (6). 连接酶(合成酶)(Ligase or Synthetase) • 如: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反应

  9. 4. 酶的组成分类 (1)根据酶的组成成份分 • 在催化反应中,酶反应的专一性及高效率取决于酶蛋白;

  10. 辅助因子的作用 • 参与酶的活性中心,维持酶分子发挥催化作用所必需的构象 • 在酶蛋白与底物之间起桥梁作用 • 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 • 传递电子、质子或一些基团

  11. 辅酶或辅基

  12. 金属酶中的金属离子与配体 • 金属离子 配体 酶或蛋白 • Mn2咪唑 丙酮酸脱氢酶 • Fe2+/Fe3+含硫配体 氧化-还原酶 过氧化氢酶 • Cu+/Cu2+咪唑,酰胺 细胞色素氧化酶 • Co2+卟啉环 变位酶 • Zn2+ -NH3,咪唑,(-RS)2 碳酸酐酶,醇脱氢酶 • Ni2 -SH 尿酶

  13. (2)根据酶分子的特点分为三类 ①单体酶:一般由一条多肽链组成,较少,一般都是催化水解反应的酶,如溶菌酶、胰蛋白酶等。 ②寡聚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亚基组成,亚基间通过非共价键相连。如磷酸化酶等a。 ③多酶体系:由几种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和体。如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

  14. 5.1.2 酶的催化特性 •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一般催化剂的特征: • 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 • 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而其本身在反应前后没有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 只缩短反应达平衡所需时间,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15. 不同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特点: • 1. 催化效率高

  16. 中间产物学说:在酶促反应中,酶与底物先络合成一个中间物,然后中间物再进一步分解,成为产物和游离态酶。中间产物学说:在酶促反应中,酶与底物先络合成一个中间物,然后中间物再进一步分解,成为产物和游离态酶。 • 活化能:分子由常态变为活化状态所需的能量。 E + S →ES →E + P

  17. 2. 酶的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

  18. 绝对专一性 如脲酶 相对专一性 基团专一性:如a-D-葡萄糖苷酶; 键专一性:如酯酶。

  19. 立体构型专一性: • ①旋光异构专一性,如L-氨基酸氧化酶; • ②几何异构专一性,如延胡索酸水化酶(反-丁烯二酸) ③酶能区分从有机化学观点来看属于对称分子中的两个等同的基团,只催化其中的一个基团。

  20. 3. 酶的高度不稳定性: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 4. 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 调节方式:反馈调节、共价修饰调节、抑制剂调节、激素控制等。 • 5. 酶的催化活性与辅酶、辅基和金属离子有关

  21. 5.2 酶的结构和功能 • 5.2.1 酶的活性部位 • 即酶的活性中心,指酶分子中能同底物结合并起催化反应的空间部位。

  22. 1.结合部位 Binding site • 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的部位或区域一般称为结合部位。

  23. 2.催化部位 catalytic site • 酶分子中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部位称为催化部位。 • 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 • 催化部位决定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

  24. 酶活性中心的共同特点: ①活性中心只占酶体积很小一部分;②是一个具有特定三维空间结构的实体,这样才能使构成活性中心的氨基酸在空间结构上相互靠近; ③酶与底物的结合取决于活性中心原子的精致排列,活性中心的构象不是刚性的,与底物结合时可发生变化,变得与底物互补; ④底物靠许多弱键与酶活性中心结合; ⑤活性中心处于酶表面的一凹穴中,形成疏水区,底物分子大多结合在这一凹穴中。

  25. 3.调控部位 Regulatory site • 酶分子中存在着一些可以与非底物的化学物质结合的部位,这些物质可引起酶分子空间构象的变化,从而影响酶的反应速率,对酶起激活或抑制作用。

  26. 4.酶的必需基团 必需基团:酶表现催化所必需的部分。

  27. 必需基团主要包括:

  28. 酸、碱性基团:

  29. 5.2.2 酶的催化机制 • 1. 酶作用专一性的学说 • 锁钥结合学说 1894年Fischer 提出

  30. 诱导契合学说 1959年Koshland提出

  31. (1)邻近效应和轨道定向学说 • 2. 决定酶作用高效率的机制 在酶促反应中,一方面底物分子结合到酶的活性中心,底物在酶活性中心的有效浓度大大增加,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 另一方面,由于活性中心的立体结构和相关基团的诱导和定向作用,使底物分子中参与反应的基团相互接近,并被严格定向定位,使酶促反应具有高效率和专一性特点。

  32. 酶的催化作用机制 • 邻近与定向 定向 靠近 底物 酶

  33. (2)底物构象改变学说(底物形变或张力学说)(2)底物构象改变学说(底物形变或张力学说)

  34. 这是一个形成内酯的反应。当 R=CH3时,其反应速度比 R=H的情况快315倍。 由于-CH3体积比较大,与反应基团之间产生一种立体排斥张力,从而使反应基团之间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五元环过渡状态。

  35. (3)共价催化:中间产物学说 • 在一些酶的催化反应中,酶与底物形成了一个反应活性很高的酶-底物中间复合物,从而使反应活化能大大降低,反应速度加快。

  36. (4)酸碱催化 • 酶活性中心提供H+或提供H+受体使敏感键断裂的机制称酸碱催化。

  37. 酶分子中可以作为广义酸、碱的基团 • 广义酸基团 广义碱基团(质子供体) (质子受体) His 是酶的酸碱催化作用中最活泼的一个催化功能团。

  38. (5)微环境效应 某些酶的活性中心相对的说是非极性的,因此,酶的催化基团被低介电环境所包围,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排除高极性的水分子,这样,底物分子的敏感键和酶的催化基团之间就会有很大的反应力,从而有助于加速酶的反应。 不同的酶,起主要影响的因素可能不同,可以受一种或几种因素的影响。

  39. 天 天 天 赖 异 甘 组 S 丝 S S S S 异 丝 天 天 缬 缬 缬 缬 天 天 赖 S 甘 组 S S • 5.2.3酶原的激活(zymogen activation) • 使酶原转变为有活性酶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 • 如:胰蛋白酶的激活 肠激酶 胰蛋白酶原 活性中心 胰蛋白酶

  40. 酶原的生理意义 (1)保护细胞本身不受酶的水解破环; (2)保证酶在其特定的部位与环境发挥其催化作用 (3)酶原还可以视为酶的贮存形式

  41. 5.3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 5.3.1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42. 1.米氏方程 •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根据酶-底物中间产物学说,提出酶促反应的基本原理,推导出米氏方程。

  43. 米氏常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