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8

2009 首届佛山教育博览会 珠三角中学校长论坛

2009 首届佛山教育博览会 珠三角中学校长论坛. 香港教改与中学教育的经验发展. 胡少伟 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 17-5-09. 在二零零八至零九学年,全港共有 601 所 小学、 527 所日间中学及 61 所特殊学校. 香港政府的小学及中学教育目标是: 透过公营学校为所有儿童提供九年免费普及小学及初中教育。由二零零八至零九学年起,已透过公营学校提供免费高中教育,并已全面资助职业训练局为修毕中三学生开办的全日制课程,为他们提供主流教育以外的另一个免费进修途径;.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2009 首届佛山教育博览会 珠三角中学校长论坛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09首届佛山教育博览会珠三角中学校长论坛 香港教改与中学教育的经验发展 胡少伟 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 17-5-09

  2. 在二零零八至零九学年,全港共有601所 小学、527 所日间中学及61所特殊学校 香港政府的小学及中学教育目标是: • 透过公营学校为所有儿童提供九年免费普及小学及初中教育。由二零零八至零九学年起,已透过公营学校提供免费高中教育,并已全面资助职业训练局为修毕中三学生开办的全日制课程,为他们提供主流教育以外的另一个免费进修途径;

  3. 提供五育并重及多元化的学校教育,以配合本港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学生吸收更多知识,确立价值观和掌握技能,为日后升学或就业打稳基础,以及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五育并重及多元化的学校教育,以配合本港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学生吸收更多知识,确立价值观和掌握技能,为日后升学或就业打稳基础,以及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提高学生「两文三语」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素和学习成效; 改善教学与学习环境; 协助从内地新来港定居的儿童及青少年尽快适应本港的学校制度; 及提高学校行政工作的质素和灵活性,并加强问责性。

  4. 香港中学概况

  5. 2000年香港教育改革的背景 香港经济:正在经历着结构性的转型 政治方面﹕香港回归祖国 社会方面﹕香港是中西文化兼收并蓄、民主、 文明的国际大都会

  6. 廿十一世纪教育目标 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有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 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年发表《香港教育改革建议》

  7. 教育改革的愿景 • 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 • 普遍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 • 建立多元化学校体系 • 塑造开发型的学习环境 • 确认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使命 • 建设一个具国际性、具民族传统及兼容多元文化的教育体系 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年9月

  8. 教育改革策略 以学生为本、学会学习 • 多元选择及多元化 • 学校主导改革 • 增加进修机会 • 严格的质素保证

  9. 1.多元选择及多元化 • 直接资助学校 • 高中学校 • 一条龙学校 • 职业导向课程

  10. 2.学校主导改革 校长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及教学浔改革 校本管理及灵活的拨款制度 校本专业支持

  11. 3.增加进修机会 • 为所有学生提供11年免费或资助教育 • 毅进计划及扩展专上教育 • 为低学历工人而设的技能提升计划 • 持续进修基金

  12. 4.严格的质素保证 • 加强学评局的职能 • 资历架构 • 学校自评 • 改革考评局公开试

  13. 世界教育改革的『三』浪潮 • 郑燕祥(2005)《教育范式转变》。台北:高等教育 E 学校内在效能 Internal effectiveness Q 教育质量 Education Quality R 未来的相关性 Relevance to the future 1980s – 1990s 追求内部效能 1990s 追求外界效能 2000s 追求未来效能 第一浪潮 第二浪潮 第三浪潮

  14. 第一浪潮追求内部效能1980s – 1990s • 校长的角色: • 目标的达成者、监督者 • 效能保证1: • 确保达致学校的既定目标和期望 • 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 学校使命与目标 • 教师的角色与职责 • 评估师生完成指定的目标 学校内部 效能增值 • 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 建构有效的学校运作 • 评估教学过程 • 课程发展 效能保证2:课堂内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达致目标 • 校长的角色 • 过程管理者、监督者

  15. 第二浪潮追求外界效能1990s 学校向公众问责 Quality (质素) • 学校自评与外评 • 质素视学 • 质素指标 • 基准的运用 • 家长和小区介入学校运作 • 强调教育质量 • 学校持分者(家长、小区人士、政策厘定者)的满意度 • 市场的竞争力 • 发展学习型组织 学校外界 效能增值 • 校长的角色: • 资源的开发者 • 小区领袖 • 组织开发者 • 环境分析者

  16. 第三浪潮追求未来效能2000s • 追求学校的多元功能: • 技术 –经济功能 • 人文 –社会功能 • 政治功能 • 文化功能 • 教育功能 • 教育未来相关性 • 全球信息化 • 经济转型 学生的未来发展 • 追求新的教育范式: • 终身学习 • 学习型组织 • 教育多元智能 • 教育个人化、本土化和全球化 未来效能增值

  17. 香港教育改革与发展 • 发展初阶 80年代前 • 第一波教改 80~90年代 • 第二波教改 90年代 • 第三波教改 新千禧年代(2000~) 修改自 郑燕祥(2003):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第五章),台北市,高等教育。

  18. 第一波教改以《教统会第一至六报告书》为主导政策第一波教改以《教统会第一至六报告书》为主导政策 强调划一的表面效能 • 依赖外在资源的投入 • 中央决策 • 执行由上而下并多由权威介入 • 聚焦教育体系片面的课题 修改自 郑燕祥(2003):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第五章),台北市,高等教育。

  19. 第二波教改以《教统会七号报告书》为主导政策第二波教改以《教统会七号报告书》为主导政策 强调学校本位,整体质素 • 权力下放 • 追求学校及系统层面之效能及质素 • 松紧控制的手段 • 校本管理、素质保证、多方参与决策 • 校本发展、教与学质素、持续专业发展 修改自 郑燕祥(2003):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第五章),台北市,高等教育。

  20. 四个层次的教育改革 郑燕祥,2006,教育范式转变:效能保证,台北市,高等教育。

  21. 评鉴学校表现的发展 • 教育署质素保证视学组(1997)在其《视 学手册》中写出质素保证架构的目的,一 方面是支持学校改善质素,另一方面是藉 监察给予学校压力,使它们承担问责,并 在这两方面取得平衡(页2)。

  22. 学校改善 与问责 学校自 我评估 质素保 证视学 表现指标 香港学校教育目标 质素保证架构图

  23. 质素保证视学组透过多年的实践,提出 一个包含了学校自我评估及质素保证视学的架构,并建议从(1) 管理及组织、(2) 教与学、(3) 校风及给予学生的支持及(4) 学业及学业以外的表现等范畴,对学校的表现作出量度。

  24. 学校背景 (过程指标) (产出指标) 教育署辅导视学处(2000),《学校教育质素保证:教学与范畴—表现指标 (小学适用)》,P.4,香港,政府印务局。 I 管理與組織 IV 學業及學業 以外的表現 III 校風及給予 學生的支援 II 教與學

  25. 2002年表现指标的架构

  26. 二零零三至零四学年共15所学校接受全面视学 接受全面视学的学校数目 二零零三至零四学年共99所学校接受校外评核 接受校外评核的学校数目 (教育统筹局质素保证分部,「视学周年报告」,2003/04)

  27. 03-04年度重点视学资料

  28. 校外评核表现范畴1﹕管理与组织(小学及中学)校外评核表现范畴1﹕管理与组织(小学及中学)

  29. 校外评核表现范畴2﹕学与教(小学及中学)

  30. 校外评核表现范畴3:校风及学生支持(小学及中学)校外评核表现范畴3:校风及学生支持(小学及中学)

  31. 校外评核表现范畴4﹕学生表现(小学及中学)校外评核表现范畴4﹕学生表现(小学及中学)

  32. 四年外评的小结(03-07) • 综合四年外评的结果,接受外评的学校由最初的疑虑,至现在超过八成的教师认同学校自我评估有助他们全面认识学校各方面的运作与整体表现,并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协作,甚至提高团队精神;而同意评有助学校制订未来的目标和计划的教师亦由最初的七成增加至现在的八成。 (教育局质素保证分部,「校外评核对香港学校透过自评促进改善的效能研究」终期报告,2008)

  33. 配合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的推行,学校大都制订以三年为一周期的发展计划,科组的配合亦渐见改善;在策划方面表现良好的学校,推行策略清晰可见,聚焦而具优次。不过,仍有学校在制订发展计划时未能周详地规划工作的阶段进程,关注事项的涵盖面往往过宽,目标未够明确,因而影响工作成效。配合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的推行,学校大都制订以三年为一周期的发展计划,科组的配合亦渐见改善;在策划方面表现良好的学校,推行策略清晰可见,聚焦而具优次。不过,仍有学校在制订发展计划时未能周详地规划工作的阶段进程,关注事项的涵盖面往往过宽,目标未够明确,因而影响工作成效。

  34. 过去四年外评所见,大部分学校以提升学与教效能为关注事项,策略各有不同,如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善学习评估的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等,均配合课程改革,围绕学校的核心工作而筹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提升课堂教学的质素。自课改以来,大部学校按着学生的需要及学校的条件订定发展课改关键项目的步伐,帮助学生发展独立学习能力,其中以推动「从阅读中学习」最为积极,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方面已渐见成效。过去四年外评所见,大部分学校以提升学与教效能为关注事项,策略各有不同,如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善学习评估的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等,均配合课程改革,围绕学校的核心工作而筹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提升课堂教学的质素。自课改以来,大部学校按着学生的需要及学校的条件订定发展课改关键项目的步伐,帮助学生发展独立学习能力,其中以推动「从阅读中学习」最为积极,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方面已渐见成效。

  35. 学习评估的模式亦逐渐改善,大部份学校意到评估对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开始着重学习过程中教师持续的评估与回馈。评估形式渐见多元化,部分科目配合公开考试的校本评核,把联课活动或全方位学习活动列入评估范围之内。学校配合外评甄选优良课业,小部份能为此订定优良课业的准则,将甄选过程发展为专业交流活动,让教师分享设计及批改课业的心得。学习评估的模式亦逐渐改善,大部份学校意到评估对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开始着重学习过程中教师持续的评估与回馈。评估形式渐见多元化,部分科目配合公开考试的校本评核,把联课活动或全方位学习活动列入评估范围之内。学校配合外评甄选优良课业,小部份能为此订定优良课业的准则,将甄选过程发展为专业交流活动,让教师分享设计及批改课业的心得。

  36. 课堂教学已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提问、小组讨论、口头汇报等,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能主动及投入学习。虽然这些技巧或策略的运用仍可改善,但随着自评发展,教师的态度愈见开放,不少学校的教师透过共同备课及同侪观课等专业发展活动,探索优化教学的模式,在互相观摩砥砺下,对提升教学质素确有帮助。课堂教学已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提问、小组讨论、口头汇报等,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能主动及投入学习。虽然这些技巧或策略的运用仍可改善,但随着自评发展,教师的态度愈见开放,不少学校的教师透过共同备课及同侪观课等专业发展活动,探索优化教学的模式,在互相观摩砥砺下,对提升教学质素确有帮助。

  37. 校外评核效能的报告 • 自评和外评相辅相成,自推行以来,是促进变革学校改善的催化剂。外评核实及支持自评以促进学校持续改善是效能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带来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下列五方面﹕ • 推动学校孕育自评文化 • 推动学校运用数据和实证作为自评的依据 • 在校内建立更开放、透明及协作文化 • 促进认同感及提升团队精神 • 为学与教带来正面影响

  38. 于2006/07度问卷调查,首次加入以下两项题目,均获得正面的响应﹕于2006/07度问卷调查,首次加入以下两项题目,均获得正面的响应﹕ • 「透过学校自我评核,我更了解学校的整体表现。」,85%的教职员同意/非常同意。 • 「学校自我评核的过程促使教职员就学校发展进行专业交流。」,78%的教职员同意/非常同意。

  39. 《指标2008》的特点 • 教育局将收集所得的学校数据加以分析,并结合专业意见精简重组表现指标架构。《指标2008》把《指标2002》的14个指标范围精简和重组为八个,又把指标的数目由29个精简为23个,目的是帮助学校更能有效及聚焦地检视学校的工作,以促进自评的效能。同时,本局提供给学校的自评工具,如学校表现评量及持份者问卷,也按此原则相应作出修订。

  40. 自2003/04至2007/08五年期间,根据「外评后问卷」调查结果,整合的教师意见如下﹕自2003/04至2007/08五年期间,根据「外评后问卷」调查结果,整合的教师意见如下﹕ • 就「校外评核能准确指出学校的优点和有待改善的地方」,自2003/04年度的58%认同率上升至2007/08年度的70%。 • 在五年间,每年均有超过71%教师同意「校外评核有助学校制定未来的目标和发展计划」。

  41. 学生学习效能 教师教学效能 学校整体效能 办学宗旨和愿景 教育变革 学校教育政策 策划 学习型组织 行动 成效 发展团队 行动学习、不断改进发展的循环 监察、评估

More Related